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通过研究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组织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基因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VEGF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1/10在南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骨折不同阶段(3,6,12,24,48d)骨痂组织中VEGF基因的表达及动态变化。结果:VEGFmRNA在骨折后3d开始表达,24d达到高峰,其与β-actin表达量比值在骨折后3,6,12,24,48d分别为0.65±0.22,0.78±0.23,3.81±1.04,5.20±2.15,0.98±0.46,其中12d组、24d组与3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48d组与3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VEGF参与调节骨折愈合的修复并可能在骨愈合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外伤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12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2组:骨折合并脑外伤组和单纯骨折组.建立骨折及脑外伤模型,术后1周、2周,3周、4周截取骨痂,HE染色观察骨痂生长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杂交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mRNA表达.结果 HE染色示单纯骨折组呈典型骨折愈合过程,而骨折合并腩外伤组骨痂形成及改造提前.骨折合并脑外伤组术后1~4周骨痂中VEGF及其mRNA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高于同一时间点单纯骨折组(P<0.05).结论 脑外伤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可能与脑外伤后VEGF表达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T-1、FLK-1mRNA在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ER)对44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PHG动态变化过程中病变部位的VEGF、FLT-1及FLK-1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轻度胃病组VEGF、FLT-1、FLK-1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2.28±0.33)、(0.59±0.17)和(0.56±0.14),与无胃病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重度胃病组VEGF、FLT-1、FLK-1mRNA分别为(3.48±1.02)、(0.68±0.20)和(0.71±0.18),与轻度胃病组、无胃病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结论 VEGF及其受体FLT-1、FLK-1过度表达是胃病胃黏膜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尼古丁对大鼠骨折愈合和骨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低尼古丁组(n=40)、高尼古丁组(n=40)和对照组(n=40)。建立骨折愈合模型,于建模后第3、7、14、21天分别处死10只大鼠,采集桡骨骨折部位骨痂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进行显微镜下观察、测量骨痂厚度和成熟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骨痂中VEGF表达水平。结果建模后第3天,低尼古丁组、高尼古丁组大鼠骨痂厚度、成熟度及VEGF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后第7、14、21天,低尼古丁组、高尼古丁组大鼠的VEGF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但骨痂厚度和成熟度低于对照组(P〈0.05);低尼古丁组大鼠VEGF表达水平高于高尼古丁组(P〈0.05)。结论尼古丁减少骨痂形成,延缓骨折愈合过程,促进VEGF表达,且不同尼古丁剂量对VEGF表达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5.
再生障碍性贫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其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半定量检测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12例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VEGF基因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20例正常人骨髓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表明,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标本有2例表达VEGF基因,表达率为28.57%,而12份正常人骨髓标本有10例表达VEGF基因,表达率为83.33%;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VEGF基因表达率和表达强度都显著低于正常人,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活检组织无1例表达VEGF,而正常人表达率为25%(5/20),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活检组织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正常人(P〈0.05)。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VEGF在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质表达水平都有显著降低,这可能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血管生成减少和造血减少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背景:在促进骨折修复研究中,应用外源性生长因子极不稳定,且造价高不适宜广泛推广,如何有效地促进内源性生长因子的表达将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目的:观察生骨注射液对骨折愈合过程中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实验,于2007-07/2008-08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3月龄雄性SD大鼠60只.生骨注射液由当归、土鳖虫、淫羊藿等药物组成,由湖北省中医院提供,质量浓度为1 g/L.方法:建立SD大鼠胫骨干骨折愈合模型,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只,分别在骨折断端等量注射生骨注射液和生理盐水,每两日1次,0.2mL/次.两组分别于术后第1,2,3,4,5,6周时各处死5只大鼠,取材.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不同阶段骨痂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及差异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各时间点实验组骨痂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量及阳性定位均明显强于对照组.结论:生骨注射液能够增加骨折愈合过程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骨痂组织中的表达,这可能是生骨注射液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尖锐湿疣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VEGF)的表达,及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22例尖锐湿疣患者组织和22例正常对照者皮肤VEGFmRNA的定量表达。结果:尖锐湿疣患者组织和正常对照皮肤中均有VEGFmRNA的表达,但尖锐湿疣患者组织中VEGF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皮肤内的表达水平(P<0.01)。结论:VEGF可能参与了尖锐湿疣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超短波及低频脉冲磁疗对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5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超短波治疗组(超短波组)、低频脉冲磁疗组(磁疗组)和超短波+低频脉冲磁疗组(联合组),每组14只。各组分别制备桡骨横断骨折模型。对照组不予干预,其余各组分别给予超短波及低频脉冲磁疗治疗。分别于术后第1,2,4,6周拍摄X线片,评价骨痂以及骨折愈合情况;于术后第1,2,4,6周取材行病理学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VEGF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X线片显示,术后第1、2、4、6周,联合组骨痂生成增多,骨折线模糊,X线评分大于其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查结果示,与对照组、超短波组及磁疗组相比,联合组在术后各相应时间点软骨岛生成多,骨痂生成多,重建快,骨折愈合时间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示,联合组第1、2、4周的VEGF免疫阳性指数大于对照组、超短波组及磁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短波结合低频脉冲磁疗可上调骨折愈合过程中VEGF的表达,从而促进骨痂生长,加快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高糖对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胰酶消化法制备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并传代培养,取生长良好的第2、3代细胞进行实验.用不同浓度葡萄糖(0 mmol/L、5.5mmol/L、11 mmol/L、22 mmol/L、44 mmol/L)作用48 h,并选取22 mmol/L葡萄糖分别作用0 h、24 h、48 h、72 h、96 h,观察VEGF mRNA的变化.结果 脐静脉VEGF mRNA的表达随高糖浓度的增加也逐渐增加(P<0.05),至22 mmol/L达到最高峰,44 mmol/L时下降;在22 mmol/L葡萄糖作用下,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VEGF mRNA水平逐渐增加(P<0.01),但当作用72 h时VEGF mRNA水平不再升高.结论 高血糖本身可引起脐静脉内皮细胞VEGF mRNA表达的增加,且在一定范围内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折愈合过程十分复杂,需要多种细胞因子的参与.目前研究较多的细胞因子有骨形态发生蛋白、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但神经生长因子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对兔骨折愈合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建立标准兔桡骨骨折模型,分别用神经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和生理盐水进行干预,即应用神经生长因子组、拮抗神经生长因子组和对照组.结果与结论:损伤后24,48 h和损伤后1,3,6,8周Western blot检测骨折端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分析结果显示,3组各时间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关系为:应用神经生长因子组>对照组>拮抗神经生长因子组(P<0.05).结果证实,在骨折愈合过程当中,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  相似文献   

11.
苏伟  谢文  关明 《检验医学》2008,23(1):42-46
目的 检测骨性关节炎(OA)关节软骨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方法 应用SYBRGreen Ⅰ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20例OA和10例外伤患者关节软骨中VEGF mRNA表达,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关节软骨组织VEGF含量.结果在OA和对照组患者软骨组织中都存在VEGF121、VEGF165和VEGF189 3种亚型的mRNA表达,但OA的VEGF121和VEGF165表达高于对照组.ELISA定量显示,OA患者的软骨组织分泌VEGF较对照组明显升高[(31.27±7.81)ng/g总蛋白、(5.15±2.69)ng/g总蛋白,P<0.01)].结论 VEGF在OA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向骨折端施加不同压应力与其促进局部血管再生的关系。方法:实验于1999-06/2000-03在全军交通医学研究所完成。采用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复制右后肢胫骨骨折模型,用自制的外固定器加压固定,按施加应力的不同分为不施加应力组、(11.05&;#177;1.68)N/cm^2应力组、(28132&;#177;3.83)N/cm^2应力组、(39.90&;#177;2.34)N/cm^2应力组、(46.16&;#177;1.71)N/cm^2应力组、(59.03&;#177;2.77)N/cm^2应力组,每组5只。各组动物于骨折后3周取骨折端骨组织标本,提取组织蛋白,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动物骨折端骨组织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结果:实验纳入的30只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在一定范围内骨折断端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量随所加应力的增加而增加,(28.32&;#177;3.83)N/cm^2应力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其吸光度值为4758.93,当超过这一最高限后它们的表达又随所加应力的增加而减少。②在一定范围内骨折断端的血小板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量随所加应力的增加而增加,(39.90&;#177;2.34)N/cm^2应力组血小板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高于其他各组(P〈0.01),其吸光度值为2849.94,超过这一最高限后它们的表达也随所加应力的增加而减少。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向骨折端施加的轴向应力能促进骨折端新生血管的生成,但当所加应力超过一定的限度后这种促进作用就逐渐减弱,甚至可能起反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去卵巢大鼠影响骨折愈合,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目的:观察去卵巢大鼠股骨骨折愈合中骨痂组织学变化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分布,探讨骨质疏松对大鼠骨折修复的影响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其的作用.方法:取12周龄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2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和去卵巢组.制造股骨骨折模型,于术后4周处死,各组截取大鼠右侧股骨标本后行计算机X射线摄像仪摄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应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右股骨骨密度,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痂生长情况及其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结果与结论:骨折后4周,去卵巢组形成的骨痂中含有的软骨骨痂比例高与假手术组.去卵巢组中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成骨细胞数目少于假手术组.提示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形成的骨痂质量较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成骨细胞中的表达减少是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质量下降的可能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进行研究,探讨VEGF-C、VEGF-D在NSCLC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早期转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NSCLC患者术后肺组织标本52例,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肺癌组织VEGF-C、VEGF-DmRNA的表达量。结果 (1)VEGF-CmRNA的表达水平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肺癌组织中较淋巴结转移阴性组的肺癌组织中增高(P<0.001),(2)VEGF-DmRNA的表达水平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肺癌组织中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的肺癌组织中无差别。(3)VEGF-C/VEGF-D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肺癌组织较淋巴结转移阴性组的肺癌组织的值为高(P<0.05)。结论 VEGF-CmRNA的表达水平,VEGF-C/VEGF-D比值与肺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EGF-C可能成为判断淋巴结转移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的:利用SCI数据库文献检索和深度分析功能,对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骨折愈合的干预作用近10年文献资料趋势进行多角度的探讨分析。设计:文献计量学分析。资料提取:由第一作者以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fracture(骨折);及healing(愈合)为关键词检索SCI数据库2002-01/2011-12的相关文献,并将分析结果及资料导出,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进行统计和计量分析,描述其分布特征。主要数据的判定指标:①检索结果数量。②发表文章年份分布。③国家地区分布。④机构信息。⑤文献类型分析。⑥来源期刊分析。⑦高被引频次文献分析。入选标准:纳入标准:检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骨折愈合的干预作用相关研究的文献。文献类型包括研究原著、综述、会议记录及摘要、快报文章、编辑素材。排除标准:与文章目的无关的文献,大于10年较陈旧的文献,未发表的文章以及需电话追踪和手工检索逐一分析的文献。主要数据判定指标:以文献的类型、出版时间、发表文献的作者分布、学科类别、机构分布、国家地区分布、来源期刊、文献被引情况进行相关分析。结果:SCI数据库2002/2011收录的文献中共检索到180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骨折愈合的干预作用研究相关的文献,研究原著以158篇位居首位,其中有9篇文献总被引次数超过50次,被确定为经典文献。在时间分布上,文献数量2002/2011总体呈上升趋势,来源出版物呈分散情况,其中Bone《骨》发表文献量21篇,占全部文献的11.67%。其次为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骨及矿物质研究》13篇。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骨折愈合的干预作用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趋于成熟,并在国际数据库收录文献数量上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鹿瓜多肽注射液经肌肉注射后对兔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3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病理学教研室完成。①8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成桡骨中段骨折模型,术后随机分为鹿瓜多肽低剂量组、鹿瓜多肽高剂量组、骨肽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各20只,分别予以0.1mL/kg鹿瓜多肽注射液(哈尔滨誉衡药业有限公司.主要成分为梅花鹿的骨骼和葫芦科植物甜瓜的干燥成熟种子提取的天然多肽类物质)、0.3mL/kg鹿瓜多肽注射液、骨肽注射液(蚌埠市宏叶生化制药厂,含有多肽类骨代谢因子、有机钙、无机钙、无机盐、微量元素、氨基酸等)0.2mL/kg和不注射任何药液。②术后1,2,3,4周分批处死动物取材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图象分析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强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片显微镜下放大200倍,每个标本取6张切片,随机取5个视野,计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平均吸光度值和积分吸光度值进行半定量分析。 结果:80只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术后1周,鹿瓜多肽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纤维性骨痂中细胞外间质、成骨细胞、骨折端骨细胞、成软骨细胞和各种炎性细胞均呈阳性染色,骨肽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有少量阳性细胞,阳性程度弱。术后2周,鹿瓜多肽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软骨骨痂及新生骨小梁中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均呈强阳性染色,骨肽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阳性程度较弱。术后3,4周,各组呈强阳性表达,各组间着色差别不明显。②图像分析结果: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鹿瓜多肽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量一直强于骨肽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第2周平均积分吸光度依次为5.33&;#177;0.22,4.71&;#177;0.21,3.80&;#177;0.25.3.66&;#177;0.17.P〈0.05或0.01);鹿瓜多肽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高峰提前出现,约出现在第2周左右。 结论:鹿瓜多肽注射液能有效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合成分泌,是其促进骨折愈合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临床发现,脑损伤合并骨折有些部位骨痂过度生长,出现异位骨化,骨折愈合明显加快.目的:对比观察脑损伤合并骨折与单纯骨折两组患者骨折愈合过程骨痂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分布,探讨临床意义及其作用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对照观察,于2006-02/2007-07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完成.对象:合并脑损伤组与单纯骨折组骨痂病理标本各50例.合并脑损伤组:男41例,女9例,年龄19~55岁;单纯骨折组:男36例,女14例,年龄17~52岁.方法:取两组患者各50例受伤7~10,11~15,16~20,21~27,28~35 d的骨痂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患者不同时期骨痂标本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高低,观察骨折愈合速度.主要观察指标:①X射线观察结果.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分析.结果:在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两组骨痂内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细胞来源一致,合并脑损伤组骨祖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中早期表达程度明显高于单纯骨折组,骨祖细胞增殖,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分化明显增加,7~10 d达到高峰,高峰持续30 d后逐渐减少:单纯骨折组在11~15 d出现高峰,高峰在20 d开始下降,峰值明显低于合并脑损伤组,配对t检验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合并脑损伤组在伤后4周即可见X射线片长骨骨折处大量骨痂生长,单纯骨折组在伤后7~9周才见到大量骨痂生长.结论:脑损伤合并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早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显著强于单纯骨折患者,持续时间明显延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骨祖细胞增殖,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分化明显高于单纯骨折组;骨祖细胞增殖、成骨细胞及软骨细胞快速大量分化,是骨折快速愈合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向骨折端施加不同压应力与其促进局部血管再生的关系。方法:实验于1999-06/2000-03在全军交通医学研究所完成。采用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复制右后肢胫骨骨折模型,用自制的外固定器加压固定,按施加应力的不同分为不施加应力组、(11.05±1.68)N/cm2应力组、(28.32±3.83)N/cm2应力组、(39.90±2.34)N/cm2应力组、(46.16±1.71)N/cm2应力组、(59.03±2.77)N/cm2应力组,每组5只。各组动物于骨折后3周取骨折端骨组织标本,提取组织蛋白,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各组动物骨折端骨组织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结果:实验纳入的30只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在一定范围内骨折断端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量随所加应力的增加而增加,(28.32±3.83)N/cm2应力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其吸光度值为4758.93,当超过这一最高限后它们的表达又随所加应力的增加而减少。②在一定范围内骨折断端的血小板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量随所加应力的增加而增加,(39.90±2.34)N/cm2应力组血小板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高于其他各组(P<0.01),其吸光度值为2849.94,超过这一最高限后它们的表达也随所加应力的增加而减少。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向骨折端施加的轴向应力能促进骨折端新生血管的生成,但当所加应力超过一定的限度后这种促进作用就逐渐减弱,甚至可能起反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鹿瓜多肽注射液经肌肉注射后对兔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3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病理学教研室完成。①8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成桡骨中段骨折模型,术后随机分为鹿瓜多肽低剂量组、鹿瓜多肽高剂量组、骨肽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各20只,分别予以0.1mL/kg鹿瓜多肽注射液(哈尔滨誉衡药业有限公司,主要成分为梅花鹿的骨骼和葫芦科植物甜瓜的干燥成熟种子提取的天然多肽类物质)、0.3mL/kg鹿瓜多肽注射液、骨肽注射液(蚌埠市宏叶生化制药厂,含有多肽类骨代谢因子、有机钙、无机钙、无机盐、微量元素、氨基酸等)0.2mL/kg和不注射任何药液。②术后1,2,3,4周分批处死动物取材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图象分析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强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片显微镜下放大200倍,每个标本取6张切片,随机取5个视野,计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平均吸光度值和积分吸光度值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80只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术后1周,鹿瓜多肽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纤维性骨痂中细胞外间质、成骨细胞、骨折端骨细胞、成软骨细胞和各种炎性细胞均呈阳性染色,骨肽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有少量阳性细胞,阳性程度弱。术后2周,鹿瓜多肽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软骨骨痂及新生骨小梁中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均呈强阳性染色,骨肽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阳性程度较弱。术后3,4周,各组呈强阳性表达,各组间着色差别不明显。②图像分析结果: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鹿瓜多肽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量一直强于骨肽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第2周平均积分吸光度依次为5.33±0.22,4.71±0.21,3.80±0.25,3.66±0.17,P<0.05或0.01);鹿瓜多肽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高峰提前出现,约出现在第2周左右。结论:鹿瓜多肽注射液能有效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合成分泌,是其促进骨折愈合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在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病程和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02-06/11在郑州市骨科医院脊柱骨科住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作为病变组,均知情同意。病程1个月~10年,平均23.67个月。硬膜外麻醉下行髓核摘除术,记录椎间盘突出类型,病情从轻至重为:凸起型4例,突出型15例,游离型6例。同时选择3例急性腰椎爆裂性骨折行椎管内减压内固定术患者及2例行脊柱侧弯行前路松解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既往健康。手术中选取纤维环、髓核、软骨终板组织标本,每组标本分为两份,一份液氮速冻后转入-70℃超低温冰箱中冻存备用。另一份作光镜下病理组织学观察,根据NorbetBoos等的组织学分级将所有标本的病理病变程度分为轻、重两度。不同类型椎间盘髓核、纤维环、软骨终板组织标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情况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测定,并探讨其与病程的关系。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及对照组5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在髓核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在纤维环、软骨终板中的表达犤13.05±0.82,6.91±0.33,2.47±0.37(t=12.03,10.16,P<0.05)犦。游离型显著高于突出型犤8.36±0.41,4.13±0.14,(t=7.81,P<0.05)犦;突出型显著高于凸起型(1.19±0.48)(t=3.35,P<0.05)。病变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61±0.34),(t=8.64,P<0.05)。重度病变患者显著高于轻度病变患者犤10.43±0.27,6.01±0.34(t=8.26,P<0.05)犦。②病程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关系:病程大于12个月患者椎间盘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病程3~6个月及7~12个月的患者犤88.9%,39%,30.7%,(χ2=19.24,P<0.05)犦。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参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过程,随病情的加重而分泌增多。病程在12个月以上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