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评价咪唑斯汀治疗湿疹和接触性皮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笔者于2004年应用咪唑斯汀(皿治林)治疗63例湿疹和接触性皮炎患者,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病例和方法1.1病例入选患者年龄12~65岁,临床确诊为湿疹(亚急性和急性)和接触性皮炎。4周内未系统治疗过,均无系统性疾病。1.2方法1.2.1治疗方法采用单盲、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将患者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每日早上口服皿治林10mg,对照组患者每日早上口服维生素C0.1g。两组患者同时外用3%煤焦油凝胶,连续用药21d。每周随访1次,评价临床症状与体征,同时记录不良反应。1.2.2… 相似文献
2.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是常见的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细胞因子的表达在该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与白介素-1β主要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诱导致敏阶段促使朗格汉斯细胞向局部淋巴结的聚集和抗原的提呈,干扰素-γ和白介素-4是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效应阶段主要的一对具有相互拮抗作用的细胞因子,还有其他一些细胞因子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中起作用。多种细胞因子共同影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相似文献
3.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近来研究有新的发现,其中表皮角质形成细胞除促进T细胞的浸润外,还有限制该病发展的作用;皮肤树突细胞除执行抗原提呈作用外,可能还有免疫调节作用.还发现有新的免疫细胞和分子参与作用,如CD4+CD25+Foxp3+T细胞在其中发挥免疫抑制功能;Th17细胞介导、促进炎症反应;B10细胞通过IL-10依赖机制有负调节作用.一些黏附分子及其配基(PSGL-1等)和趋化因子(CCL21等)在发病中也起着一定作用.Abstract: The pathogenesis of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ACD) is very complicated. However, new discoveries have been made on the topic in recent studies. Epidermal keratinocytes not only promote T cell infiltration, but also limit the development of ACD. In addition, cutaneous dendritic cells possess both antigen presenting function and immunomodulatory activity. Furthermore, some immune cells and molecules have been newly demonstrated to b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For example, CD4+ CD25+ Foxp3+ T cells play a powerful immunosuppression role; T helper 17 (Th17) cells mediate and enhance inflammation reaction; B10 cells play a negative regulatory effect via an interleukin (IL)-10-dependent mechanism. Some adhesion molecules and their ligand (such as PSGL-1), as well as chemokines (such as CCL21) also exert a certain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CD.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药白鲜皮、金银花、当归、荆芥、生地黄、白芷抑制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效果及这六种中药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小鼠按给药不同分为白鲜皮、金银花、当归、荆芥、生地黄、白芷、地塞米松(DXE)及生理盐水(NS)组,利用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发的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动物模型,通过测量耳厚度差和耳重量差,及其对皮损中炎症细胞浸润、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比较不同药物之间的疗效。结果 白鲜皮、金银花、当归、地塞米松组小鼠耳厚度及重量的增加、皮损中炎症细胞浸润数、小鼠血清IFN-γ水平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结论 白鲜皮、金银花、当归具有明显抑制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减少IFN-γ分泌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咪唑斯汀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疗效,分析咪唑斯汀与血清白三烯的相关性。建立小鼠ACD疾病模型,观察咪唑斯汀在不同时间点对小鼠ACD炎症性肿胀的治疗作用;同时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白三烯C4(LTC4)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咪唑斯汀对小鼠ACD的炎症性肿胀具有显著迅速地抑制作用;而且其皮肤肿胀度与血清LTC4水平呈正相关。咪唑斯汀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5-脂氧合酶的活性,继而阻止白三烯的产生而发挥其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6.
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及西替利嗪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及西替利嗪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小鼠ACD模型,采用致敏前及诱发后两种给药方法,口服不同剂量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及西替利嗪,观察抑制作用。结果:致敏前开始给药,3种药物均能明显抑制ACD小鼠耳肿胀(P<0.05),但咪唑斯汀的抑制作用强于氯雷他定及西替利嗪(P<0.05);诱发后开始给药,咪唑斯汀组小鼠耳肿胀消退快于氯雷他定及西替利嗪(P<0.05)。结论:咪唑斯汀对小鼠ACD抑制作用强于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 相似文献
7.
祛风止痒口服液对豚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祛风止痒口服液对豚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建立豚鼠ACD模型,观察口服不同剂量祛风止痒口服液对豚鼠耳肿胀的抑制作用.以RIA法检测ACD豚鼠产生白细胞介素-1,2,6(IL-1,2,6)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因子(GM-CSF)的水平及祛风止痒口服液对这4种细胞因子的作用.结果口服不同剂量祛风止痒口服液均能明显抑制ACD豚鼠耳肿胀(P<0.01),降低ACD豚鼠血清IL-2、IL-6及GM-CSF水平(P<0.01或P<0.05),但小剂量组ACD豚鼠血清GM-CSF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ACD豚鼠血清IL-1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祛风止痒口服液对豚鼠ACD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IL-2、IL-6及GM-CSF等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关,而与血清IL-1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8.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以T细胞介导的Ⅳ型变态反应为主,少部分也可表现为I型变态反应的迟发相。机体的免疫系统一方面对抗外来的病原体和致敏原,同时发挥调节功能,控制过强的免疫反应,临床出现免疫耐受。Ⅳ型变态反应的免疫调节基础是CD4^+的T调节细胞,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中发挥调节作用的主要为1型T调节细胞和2型T调节细胞。T调节细胞已成为免疫治疗及其评价的分子标记之一。 相似文献
9.
咪唑斯汀治疗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疗效及对血清白三烯B4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发现咪唑斯汀可减轻外源性花生四烯酸诱导的大鼠足垫水肿犤1犦,减轻实验性大鼠肠炎的疼痛及减少炎症组织的炎性细胞浸润犤2犦。而氯雷他定和特非那丁则无此作用,故推测咪唑斯汀可能具有抗5-脂氧合酶作用。本实验旨在观察咪唑斯汀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contactdermatitis,ACD)的疗效,分析皮肤肿胀与血清白三烯B4(leukotrieneB4,LTB4)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确定两者的相关性。1材料及方法1.1材料1.1.1实验动物:昆明种小鼠(清洁级),雄性,体重每只30~32(第二军医大学动物中心)。1.1.2试剂与仪器:咪唑斯汀缓释片每片10mg(法国圣德… 相似文献
10.
初次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建立并评价初次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小鼠模型。方法 用1-氟-2,4二硝基苯(DNFB)分别制作经典ACD小鼠模型及初次ACD模型,在以下3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以激发前后耳肿度为临床观察指标;以ELISA与实时RT-PCR方法检测耳组织中IL-2、INF-γ与IL-4的表达水平;进行局部淋巴结分析(LLNA),以流式细胞术检测耳引流淋巴结中淋巴细胞增殖与活化的情况。结果 初次ACD小鼠模型耳背部单次用药6天后出现较明显的耳肿度变化,这与经典ACD模型自诱导至炎症出现的时间相同;与经典ACD小鼠模型相似,初次ACD小鼠模型的耳肿度亦呈现出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二者组织浸润细胞均以单一核细胞为主;与正常小鼠相比,二者组织中Th1型细胞因子IL-2与IFN-γ表达均增加,Th2型因子IL-4均未增加,耳引流淋巴结中T淋巴细胞均出现明显增殖与活化。结论 初次ACD模型与经典模型机制相似,均为Th1型变态反应,二者可以互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B7/CD28共刺激通路阻断剂CTLA4-Ig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作用。方法 建立小鼠二硝基氟苯(DNFB)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以不同剂量的CTLA4-Ig进行静脉注射,通过检测小鼠耳廓肿胀度观察其对DNFB和FITC刺激的反应,并观察CTLA4-Ig的长期疗效,同时对治疗后的小鼠脾细胞进行体外淋巴细胞增殖实验。结果 CTLA4-Ig有明显的治疗作用,DNFB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经治疗耳廓肿胀抑制率最高达69.7%,而且治疗的小鼠在激发后的14d用DNFB再刺激能产生无应答反应,但对FITC的再刺激表现为耳廓肿胀明显,过继转移CTLA4-Ig治疗小鼠的淋巴细胞能诱导受体鼠对DNFB的刺激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结论 应用B7/CD28共刺激通路阻断剂CTLA4-Ig融合蛋白能有效地抑制接触性超敏反应,为临床治疗Ⅳ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如湿疹等提供一种新的可能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2.
角质形成细胞是表皮的主要组成细胞,既往认为是浸润的T淋巴细胞免疫攻击的被动靶细胞,但是许多研究已经证明,角质形成细胞参与皮肤的免疫反应。角质形成细胞在活化后表达一系列过量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黏附分子,积极地参与到一些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如特应性皮炎和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机制中,参与、维持着炎症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咪唑斯汀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以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发的小鼠ACD为模型,设立两个不同阶段用药组观察3种剂量咪唑斯汀对小鼠耳肿胀、真皮内炎性细胞浸润、血清IL-4,IL-12和IFN-γ水平的影响。结果两个不同阶段用药组咪唑斯汀均能显著抑制ACD小鼠的耳肿胀及真皮炎症细胞浸润,并呈剂量依赖性。咪唑斯汀可降低诱发后24h和72h小鼠血清IL-12和诱发后72hIFN-γ水平。结论咪唑斯汀对小鼠ACD具有治疗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下调致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两种变应原致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两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小鼠模型,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分别以二硝基氟苯和荧光素-5-异硫氰酸盐作为致敏剂,以腹部致敏、耳部激发的方法建立两种ACD小鼠模型。激发前后测量耳廓厚度,计算耳肿胀度;H-E染色观察耳组织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局部皮损中及用ELISA法检测淋巴结细胞分泌的Th1型/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①成功建立两种ACD小鼠模型。②两种模型的局部皮损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差异。二硝基氟苯组以白介素2表达为主;异硫氰酸荧光素组以白介素4表达为主。③二硝基氟苯组淋巴结细胞分泌干扰素酌的量是异硫氰酸荧光素组的5倍多;异硫氰酸荧光素组淋巴结细胞分泌白介素4的量是二硝基氟苯组的约2倍。结论 二硝基氟苯诱导以Th1型细胞因子占优势的ACD,异硫氰酸荧光素诱导以Th2型细胞因子占优势的ACD。 相似文献
15.
钙通道阻滞剂对小鼠接触性皮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钙通道阻滞剂对小鼠接触性皮炎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我们首先用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地尔硫、维拉帕米和盐酸氟桂利嗪)对二硝基氯苯和巴豆油引起的小鼠变应性和刺激性接触性皮炎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们可显著减少二硝基氯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P<0.01和P<0.05)及真皮单一核细胞浸润(P<0.01);而对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肿胀及真皮单一核细胞浸润无明显减少或增加(P均>0.05)。其次,采用MTT比色分析法,用硝苯地平、地尔硫、维拉帕米对小鼠体外和盐酸氟桂利嗪对小鼠体内淋巴细胞转化及白介素2产生进行研究,发现无论在体外还是在体内,它们皆可抑制小鼠淋巴细胞转化及白介素2产生。提示钙通道阻滞剂可抑制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而对小鼠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无明显作用。钙通道阻滞剂直接抑制淋巴细胞转化及白介素2产生,并通过抑制白介素2而间接地进一步影响淋巴细胞增殖,可能是其免疫抑制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6.
咪唑斯汀治疗皮炎湿疹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民录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19(6):380-381
目的评价咪唑斯汀治疗皮炎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118例皮炎湿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咪唑斯汀组68例口服咪唑斯汀10mg,氯雷他定组50例口服氯雷他定10mg,均1次/d。结果咪唑斯汀治疗急慢性湿疹和异位性皮炎3周有效率为90.7%,氯雷他定组为60.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咪唑斯汀与氯雷他定对接触性皮炎的1周有效率均为100%,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咪唑斯汀是治疗皮炎湿疹等过敏性疾病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7.
四种中药复方对小鼠实验性皮炎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 为了探讨中医治则和方剂组成与治疗湿疹有关的实验药效学作用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小鼠二硝基氟苯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动物模型 ,以具有抑制Ⅳ型变态反应的中药 ,组成 4个不同的复方 ,进行动物实验。结果 兼有凉血活血、清热祛风、利湿多种功效的Ⅲ方 (赤芍、栀子、荆芥、浮萍、茯苓 )作用最好 ,并显示诱发皮炎后小鼠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降低 ,投与中药可对此具有上调的作用。结论 按中医理法选用具有抑制Ⅳ型变态反应的中药组方可在临床中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8.
南京地区接触性皮炎常见致敏原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对1988年~1990年南京地区386例接触性皮炎患者以芬兰斑试器(Finn-chamber)用欧洲标准抗原(ESA)进行斑贴试验。结果201例(52.1%)对ESA中1种或1种以上抗原呈阳性反应。常见致敏原是硫酸镍(16.1%)、芳香类混合物(12.2%)、Carba混合物(6.7%)、对苯二胺(6.5%)、松香(60%)、甲醛(4.9%)、氯化钴(4.9%)、苯唑卡因(4.7%)、秘鲁香油(4.4%)、黑橡胶混合物(3.6%)、重铬酸钾(2.3%)。 相似文献
19.
常用治疗急性湿疹的中药抗Ⅳ型超敏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常用治疗急性湿疹的单味中药(防风、甘草、地肤子、薏苡仁、金银花)抗Ⅳ型超敏反应作用,探讨中药作用机理。方法使用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建立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模型,观察中药对小鼠耳的肿胀度、外周血白细胞数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的白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及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的水平。结果防风、甘草、地肤子、薏苡仁均可抑制DNCB引起的小鼠耳部超敏反应性肿胀所造成的重量改变(P<0.05)。5种中药均可降低DNCB引起的小鼠耳部肿胀所造成的厚度改变,防风作用较明显。5种中药均可降低DNCB引起的白细胞总数升高,薏苡仁的作用最弱。防风、地肤子、薏苡仁均可使ACD小鼠模型升高的IL-4水平下降,且与DNCB模型组相比较有差异显著性(P<0.05)。甘草、金银花不能使IL-4下降。5味中药均显著提高下降的IFN-γ、sIL-2R的含量,防风、地肤子能明显提高IFN-γ的含量。结论中药抗Ⅳ型超敏反应的作用机理与抑制白细胞总数、调节细胞因子及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