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抗β1肾上腺素能受体(β1-受体)和抗M2胆碱能受体(M2-受体)自身抗体是否与2型糖尿病合并难治性高血压肾损害有关.方法以合成的抗β1-受体和抗M2-受体多肽片段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检测136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81例2型糖尿病合并难治性高血压肾损害,55例2型糖尿病合并非难治性高血压无肾损害患者,单纯2型糖尿病62例,40例正常人血清中抗β1-受体和M2-受体自身抗体.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难治性高血压肾损害组抗β1-受体和抗M2-受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4.2%(52/81)和55.6%(45/81)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合并非难治性高血压无肾损害组(分别为16.4%和12.7%)、单纯2型糖尿病组(分别为17.7%和14.5%)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5.0%和17.5%)(P〈0.01,P〈0.001).结论抗β1-受体和M2-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可能与2型糖尿病合并难治性高血压肾损害发生有关.发生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清中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水平的监测,预测心功能情况,并指导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的临床应用。方法 65例心衰患者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清中β1受体自身抗体水平,据此分为β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组(β1阳性组)30例和β1受体自身抗体阴性组(β1阴性组)35例,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和洋地黄制剂治疗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随访半年,治疗前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收缩末径(LVES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比较。结果 (1)β1阳性组卡维地洛靶剂量明显高于β1阴性组[(36.25±14.31)mg/d与(25.97±8.83)mg/d],P〈0.01。(2)治疗前,p1阳性组心率显著高于p1阴性组[(94.19±14.46)次/min与(86.56±15.88)次/min],P〈0.05。治疗后,两组心率、血压均较治疗前显著减低(P〈0.01),β1阳性组心率与β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β1阳性组LVEDD显著大于β1阴性组[(66.01±5.47)mm与(63.07±5.64)min],P〈0.05;LVESD大于β1阴性组[(54.24±8.43)mm与(50.72±6.12)min],P=0.052;LVEF显著低于β1阴性组[(32.16±9.00)%与(36.64±8.20)%],P〈0.05。治疗后,两组LVEDD、LVESD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1),LVEF较治疗前提高(P〈0.01)。β1阳性组LVEDD、LVESD和LYEF与β1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β1阳性组治疗后血清中抗心脏β1受体自身抗体滴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1:119.35与1:72.21),P〈0.01。结论 β1受体自身抗体参与心衰的病理生理过程,通过对β1受体自身抗体的检测可以预测患者的临床过程,提示对β1受体抗体阳性患者尽早使用β受体阻滞剂对于抑制心肌重构、改善心功能受益更大。  相似文献   

3.
近年研究表明慢性心力衰竭与自身免疫显著相关,与β1-受体自身抗体的关系尤其受到关注。β1-受体自身抗体可以发挥部分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样作用,可能与心力衰竭患者易发心律失常有关,可以导致心肌β1-受体密度下调,促进心肌细胞凋亡,导致心力衰竭恶化。但β1-受体自身抗体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因果关系尚无定论,对于β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的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与阴性患者有无区别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心脏G-蛋白偶联型β1 和M2 受体的自身抗体是否与风湿性心脏病(RVHD)心力衰竭有关。方法:以心脏G-蛋白偶联受体β1 和M2 细胞外第二环表位肽段序列的合成肽作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检测50 例RVHD患者和41 例正常人血清中抗心脏β1 和M2 受体的自身抗体。结果:50 例RVHD心力衰竭患者中有20 例存在抗心脏β1 受体自身抗体(40.0% ),正常组仅5 例(12.2% );前组又有24 例存在抗心脏M2 受体自身抗体(48.0% ),正常组仅4 例(9.8% )。RVHD组β1 和M2 自身抗体的滴度分别为1∶104 与1∶117,正常组为1∶40 与1∶24(P< 0.05);心功能Ⅱ~Ⅲ级的阳性率及抗体滴度也明显高于心功能Ⅳ级。结论:抗心脏β1 和M2 受体的自身抗体与RVHD有关,这两种自身抗体可能参与RVHD心力衰竭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联合贝那普利对β1肾上腺素受体(β1受体)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AT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的糖尿病肾病(DN)患者尿白蛋白的影响。方法以合成的β1和AT1受体多肽片段为抗原,应用ELISA技术,检测471例DN患者(DN组)、107例2型糖尿病患者(T2DM组)、47名正常对照者(NC组)的目和AT1受体自身抗体。DN组中β1和AT1受体自身抗体均阳性的为Ab+组,其余为Ab-组。Ab+组和Ab组均给予美托洛尔25-50mg,日3次;贝那普利10mg,日1次;尼群地平10-20mg,日3次;阿司匹林100mg,日1次,口服。用ELISA技术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结果(1)DN组抗β1和AT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4.6%(257/471)和51.2%(241/471),两抗体均阳性为50.3%(237/471),均明显高于T2DM组的15.9%(17/107)、10.2%(11/107)和8.4%(9/107),以及NC组的10.6%(5/47)、8.5%(4/47)和6.4%(3/47)(P〈0.01)。(2)DN组中Ab+组尿白蛋白降低明显优于Ab-组(P〈0.01)。结论美托洛尔联合贝那普利治疗β1和AT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的DN患者,其降低白蛋白尿的疗效明显提高,靶向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水平的检测,分析其与心功能及心电图表现的相关性,并观察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的治疗作用。方法6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清中β1受体自身抗体水平,据此分为β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组(β1阳性组)30例和β1受体自身抗体阴性组(β1阴性组)35例,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径,左室收缩末径和左室射血分数进行心功能检测,常规12导心电图测量QTcd值。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和洋地黄制剂治疗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随访半年。结果(1)治疗前β1阳性组左室舒张末径显著大于β1阴性组[(66.01±5.47)vs(63.07±5.64)mm;P〈0.05)],左室收缩末径大于β1阴性组[(54.24±8.43)vs(50.72±6.12)mm;P=0.052)],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β1阴性组[(32.16±9.00)vs(36.64±8.20)%;P〈0.05)]。治疗后两组左室舒张末径、收缩末径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1),左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提高(P〈0.01)。β1阳性组左室舒张末径、收缩末径和左室射血分数与β1阴性组无差异(P〉0.05)。(2)治疗前β1阳性组心率显著高于β1阴性组[(94±14)vs(87±16)次/min;P〈0.05)],β1阳性组QTcd值显著大于β1阴性组[(71.14±34)vs(58.33±14)ms;P〈0.05)],治疗后两组心率及血压均较治疗前显著减低(P〈0.01),β1阳性组QTcd值较治疗前显著减低(P〈0.05),β1阳性组心率和QTcd值与β1阴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β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者心功能较差且QTcd值长,β受体阻滞剂可以抑制心肌重构,改善心功能,减小QT离散度,提示β1受体自身抗体参与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阳性者可能临床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抗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自身抗体(AT1受体抗体)、抗α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抗α1受体抗体)产生阳性率与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家族史、高血压病程及是否合并其他心脑血管易患疾病史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探讨其产生的机制.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690例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进行血清抗AT1、α1,受体抗体检测.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与抗体阳性产生率间的关联性.结果 抗AT1抗体和抗α1抗体阳性组其病程[分别为(9.3.±11.0)年,(9.9±11.1)年]均明显长于抗体阴性组[分别为(7.3±9.3)年,(7.2±9.5)年,P<0.01],高血压家族史发生率AT1抗体阳性组显著高于阴性组(分别为47.69%,39.18%,P<0.01);多元logistic回归筛选与抗AT1抗体产生相关因素为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及是否伴糖尿病史,而与抗α1抗体阳性率相关的因素则为家族史、年龄和病程(P均<0.05).结论 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参与了抗AT1、α1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本研究检测不同心脏病所致的慢性心力衰竭 (心衰 )患者 β2 、α1 肾上腺素能受体和血管紧张素Ⅱ 1型 (AT1 )受体的自身抗体 ,探讨心功能发生病理变化时 ,上述三种自身抗体的产生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以细胞外第二环表位肽段的合成肽作为抗原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 ,随机检测 2 67例受试者血清中 β2 、α1 和AT1 受体的自身抗体。心衰组为 2 0 6例不同心脏病的心衰患者 ,其中缺血性心肌病 63例、扩张型心肌病 86例、高血压病 57例。正常组为 61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1 )心衰组 β2 、α1 和AT1 受体的自身抗体阳性分别为 46 1 % (95/ 2 0 6)、48 5 % (1 0 0 /2 0 6)和 46 6 % (96/ 2 0 6) ,明显高于正常组的 8 2 % (5/ 61 )、9 8% (6/ 61 )和 1 3 1 % (8/ 61 ) ,P <0 0 1 ;(2 )心衰组自身抗体阳性患者的抗体滴度分别为 1∶89、1∶98和 1∶96 ,明显高于正常组的 1∶35、1∶32和 1∶31 ,P <0 0 1 ;(3)心衰组 β2 受体自身抗体阳性者 95例中 ,有 60例 (63 2 % )患者同时具有α1 受体的自身抗体 ,有 64例 (67 4% )患者同时具有AT1 受体的自身抗体 ,有 51例 (53 7% )的患者同时具有上述三种受体的自身抗体阳性。结论 β2 、α1 和AT1 受体的自身抗体不仅存在于多种心脏病心衰患者  相似文献   

9.
心脏β1和M2受体自身抗体与心力衰竭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脏β1和M2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与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以细胞外第二环表位肽段的合成肽作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检测265例受试者血清中心脏β1和M2受体的自身抗体。结果:心衰组β1受体自身抗体的阳性率为45.7%(86/188),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和对照组的10.4%(8/77),P<0.01;心衰组M2受体自身抗体的阳性率为52.7%(99/188),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和对照组的11.7%(9/77),P<0.01;心功能Ⅱ-Ⅲ级的阳性率及抗体滴度明显高于Ⅳ级;心衰组β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血清中高达56.1%的患者同时具有M2受体的自身抗体。结论:心脏β1和M2受体自身抗体存在于多种心脏病心衰患者的血清中,可能与心衰时心肌结构变化和功能下降有关,与原发心脏病无明显因果关系;心脏β1和M2受体的双抗体阳性可能是自身免疫反应的多重性表现,提示免疫学机制参与心衰和(或)心肌重构的病理生理过程,参与的程度与疾病的早、中期大于晚期。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发现扩张性心肌病(DCM)中存在有β1、M2受体自身抗体,并认为它们参与了DCM的病理生理改变,本文β1和M2受体自身抗体诱导细胞凋亡、对β1和M2受体激动效也、细胞跨膜电位及电流的影响、诱导心肌病理改变,以及对临床免疫抑制治疗、免疫吸附治疗DCM效果的临床意义、未来展望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近年的大量研究结果证实,β1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自身抗体(β自身抗体)参与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病理生理过程。为进一步探讨β自身抗体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观察:(1)慢性心衰患在长期服用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后对β1自身抗体阳性率的影响;(2)β1自身抗体阳性和阴性患对美托洛尔达靶剂量及滴定时间是否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观察371例糖尿病肾病患者、107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47名对照者血清β1肾上腺素能(β1)和血管紧张素Ⅱ1型( AT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与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素C(Cys-C)的关系.结果显示糖尿病肾病患者β1和AT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患者中Cys-C异常者β1和AT1受体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Cys-C正常者.提示Cys-C异常与肾损害有关,更进一步表明糖尿病肾病与AT1和β1受体自身抗体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抗α1和β1受体自身抗体与白蛋白尿的关系。方法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201例T2DM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N—UAlb)组71例,微量白蛋白尿(M-UAlb)组79例,临床白蛋白尿(C-UAlb)组51例。40名正常人为正常对照(NC)组。以合成的α1和岛受体多肽片段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技术,检测四组血清中抗G蛋白偶联型α1和β1受体自身抗体。结果(1)M—UAlb+C-UAlb组患者血清抗α1和β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2.3%和51.5%,明显高于N—UAlb组的12.7%和15.5%及NC组的12.5%和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C-UAIb组抗α1和β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8.6%和70.6%,明显高于阶UAlb组的41.8%和39.2%,M-UAlb组明显高于N—UAl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血清抗α1和β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与白蛋白尿有关,在糖尿病并发肾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AT1-受体)和α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级以上高血压病患者194例,给予规范抗高血压联合药物治疗,根据治疗效果,将高血压病患者分为降压达标组和降压未达标组,40例正常血压志愿者作为对照.以合成的抗AT1-受体和α1-肾上腺素受体多肽片段为抗原,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抗AT1-受体和α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同时检测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和儿茶酚胺浓度.结果高血压病组抗AT1-和α1-受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6.8%(52/194)和 25.3%(49/194),较正常血压组(7.5% 和 5.0%)明显升高(P<0.01).进一步分析表明,降压未达标组抗AT1-受体和α1-肾上腺素受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2.9%(42/98)和36.7%(36/98),明显高于降压达标组(10.4%和13.5%)(P<0.01).降压未达标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儿茶酚胺水平、蛋白尿和血清肌酐水平等指标亦明显高于降压达标组.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清存在抗AT1-受体和α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这些抗体主要在难治性高血压病患者中检出,可能是高血压发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对高血压患者心肌β2受体密度与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 3H-双氢阿普洛尔(3H-DHA)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法,检测20例连续服用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治疗4个月以上和20例4个月内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高血压男性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2受体密度; 采用羟甲叔丁肾上腺素(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静脉注射)药物试验,测定上述两组患者心脏β2受体的反应性. 结果:外周血淋巴细胞β2受体最大结合容量(Bmax)在服用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治疗组为528±104 fmol/107 cell,与非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571±98fmol/107 cell,P>0.05);羟甲叔丁肾上腺素静脉注射后,测定增加心率30次/分的变时剂量(CD30)在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治疗组为1.8±0.3 μg/kg,与非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比较显著降低(2.7±0.2 μg/kg,P<0.001).两组患者注药后血压无明显变化.结论:β1受体阻滞剂不改变高血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2受体密度,但可上调β2受体的敏感性.这一调节特性可能是临床β受体阻滞剂停药综合征的细胞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16.
充血性心力衰竭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由于人群的老龄化、高血压的高发病率和低控制率,溶栓和介入治疗使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下降等原因,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住院率明显上升,是心血管病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比索洛尔在降低β1肾上腺素受体(β1-AR)自身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滴度的同时,是否可以抑制细胞凋亡。方法将90只SD大鼠中80只采用缩窄腹主动脉方法,建立心力衰竭的大鼠模型,15只死亡,入组65只,将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40只)和非治疗组(25只)。治疗组接受比索洛尔4周治疗后,应用ELISA技术检测两组大鼠血清β1-AR自身抗体阳性率和滴度。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测两组大鼠血清β1-AR自身抗体阳性的Bax/Bcl-2。结果治疗组较治疗前β1-AR自身抗体阳性率降低27.5%(P<0.05);非治疗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较治疗前β1-AR自身抗体滴度降低(P<0.01);非治疗组β1-AR自身抗体阳性滴度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中Bcl-2的表达在β1-AR自身抗体阳性大鼠比阴性大鼠、非治疗组β1-AR阳性大鼠明显增高(P<0.01);Bax的表达比非治疗组阳性大鼠降低(P<0.01);且比同组阴性略有降低。结论比索洛尔治疗降低心力衰竭大鼠β1-AR自身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滴度,升高了β1-AR自身抗体阳性心力衰竭大鼠Bcl-2/Bax的比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抗β1肾上腺素受体细胞外第二环(β1-AR—EcⅡ)自身抗体长期存在对大鼠心肌细胞胞内游离钙水平的影响。方法分别将抗β1-AR—EC。抗体阴性和阳性大鼠血清中的IgG通过鼠尾静脉注入正常大鼠体内,建立对照及被动免疫模型。用ELISA方法定期监测血清中抗β1-AR—ECⅡ抗体水平;在免疫末期用BL-410生物信号记录分析系统测定大鼠在体心功能的变化;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大鼠心肌细胞胞内游离钙水平。结果在免疫第40周时与对照组相比,免疫组±dp/dmax下降[(311.0±20.3)kPa/s比(465.0±24.0)kPa/s,P〈0.01],-dp/dt-下降[(-285.0±21.0)kPa/s比(-395.0±23.0)kPa/s,P〈0.01];LVDP升高[(6.44±0.36)kPa比(0.50±0.16)kPa,P〈0.01];心室肌细胞胞内游离钙水平显著升高(503.30±35.22比52.88±1.12,P〈0.01)。结论抗β1-AR-ECⅡ自身抗体长期存在可使大鼠心室肌细胞胞内游离钙水平升高发生钙超载,可能引起心脏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对人体心肌β受体亚型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踏车运动法与羟甲叔丁肾上腺素药物试验,测定20例连续接受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治疗4个月以上的高血压病男性患者,停药后3天峰运动功率心率最大增加值(β1受体反应性)与羟甲叔丁肾上腺素(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增加心率30次/分的变时剂量(CD30,β2受体反应性);20例至少4个月内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高血压病男性患者予以同期测定,以作对照。结果峰运动功率心率最大增加值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治疗组为88.1±10.5次/分,比非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78.5±9.4次/分)无明显差异(P>0.05);静脉注射羟甲叔丁肾上腺素CD30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治疗组为1.8±0.3μg/kg,比非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2.7±0.2μg/kg)显著降低(P<0.001)。结论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具有交叉选择性提高心肌β2受体功能的生物学特性,这可能是β受体阻滞剂停药综合征的细胞学机制。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自身免疫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和发展以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显示β1和M2受体自身抗体通过影响心脏自主神经功能,促进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参与了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此外,β1和M2受体自身抗体的水平与心房颤动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后的复发风险相关,现就其在心房颤动发生中的机制、与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