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噻吩并吡啶类药物是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是一代的噻氯匹啶和二代的氯吡格雷,氯吡格雷由于其较前代药物起效快、安全性高,在临床上的应用更为广泛。但是在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的患者对于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反应性较差,从而在应用氯毗格雷后达不到充分的抗血小板功效。  相似文献   

2.
<正>卒中是导致成年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缺血性卒中为我国卒中的主要亚型,约占卒中的41%~79%[1]。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能使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非致死性卒中复发风险降低25%[2],为防治缺血性卒中的核心策略之一。目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噻氯吡啶等。氯吡格雷作为一种噻吩吡啶类化合物,经肝脏代谢之后,选择  相似文献   

3.
李岱旭  卢琳 《心脏杂志》2012,24(4):541-543
口服双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加噻吩吡啶,已获准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使用。第二代噻吩吡啶类衍生物氯吡格雷是给予PCI患者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选择性药物。但是,氯吡格雷存在两个缺陷:①氯吡格雷需要代谢产生其活性的形式,故抗血小板活性延迟;②已证明不同患者给予氯吡格雷后的反应存在很大差异性。为了克服氯吡格雷的上述缺陷,新一代更有效的普拉格雷(即第三代噻吩吡啶类衍生物),临床评价其可以快速起效。本文对第三代口服噻吩吡啶普拉格雷进行了综述,旨在总结普拉格雷的利弊并概述该药在临床使用中最谨慎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卜秀玲  梁敏  王尚云 《山东医药》2006,46(35):73-74
氯吡格雷为噻吩并吡啶衍生物类抗血小板药,属血小板膜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抑制剂,可选择性、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受体与ADP结合及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活化,阻断血小板释放ADP所致的血小板活化扩增,抑制其他诱导剂(如胶原)引起的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膜蛋白P-选择素表达,抑制血栓烷A2及内皮前列环索的产生和促进一氧化氮(NO)的合成。广泛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性并发症的预防。但其应用过程中部分患者可出现抵抗现象。现将氯吡格雷抵抗及其防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管理的基石。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即阿司匹林联合一种P2Y12受体拮抗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目前国内常用的口服P2Y12受体抑制剂包括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氯吡格雷是噻吩吡啶类药物,是一种前体药物,需通过肝细胞色素酶P450(cytochrome P450,CYP)氧化生成活性代谢产物,与P2Y12受体不可逆结合,从而发挥抗血小板作用。替格瑞洛是环戊基三唑嘧啶类药物  相似文献   

6.
氨氯地平和硝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氨氯地平和硝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对照研究江苏省太仓市第三人民医院(215400)印豪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200032)朱文清氨氯地平(Amlodipine)是一种具有较长的生物半衰期(35~50小时)[1]的第2代双氢吡啶类药物,仅需每日1...  相似文献   

7.
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噻吩吡啶类衍生物,可选择性不可逆地抑制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Cytochrome P4502C19具有遗传多态性,Cytochrome P450 2C19*2等位基因变异所编码的功能缺陷性药物代谢酶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减弱有关。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杂志》2006,14(7):590-590
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是大多数高血压病人首选药物。许多临床研究证明氯噻酮有明显降低脑中风与心血管病的良好作用,但临床医师还是多用噻嗪利尿剂,不少医师认为这2种药是可互换的。但两药小剂量应用时,降压效果的比较尚未有文献报道。我们进行一个随机,单盲,交叉8周治疗,比较12.5mg/d氯噻酮(可增量到25mg/d)与25mg/d氯噻嗪(可增量到50mg/d)对从未治疗的高血压病人的降压效果。在入选时,治疗后8周检查24h动态血压监护,每2周检查诊室血压,30名病人完成第1阶段治疗,24名病人完成第2阶段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噻氯匹啶治疗用药期间仍反复发作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有效性。方法选择32例经阿司匹林、银杏达莫注射液等治疗至少1周以上无效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给予噻氯匹啶250mg,每天2次,连服1周。结果32例病人1周内除1例血流动力学因素TIA发作无改变外,绝大多数发作终止或发作减少。结论对无服用璃氯匹啶禁忌证并能耐受及阿司匹林等治疗无效的TIA患者,噻氯匹啶是经济、有效的治疗和预防用药。  相似文献   

10.
<正>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策略是基于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一种血小板P2Y12抑制剂(如噻吩并吡啶类药物:氯吡格雷或普拉格雷;环戊基三唑嘧啶类药物:替格瑞洛),用于减少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支架内血栓形成(stent thrombosis,ST)的风险和预防非支架置入血管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DAPT策略在减少临床缺血事件中取得成功,但延长DAPT时限将会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如何平衡DAPT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目前,开展的大量研究旨  相似文献   

11.
背景:在血管性疾病高危患者卒中和其他严重血管事件的预防中,阿司匹林是研究最广泛和处方量最大的一种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环氧合酶和血栓素的产生来抑制血小板活化,可使严重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降低约1/4。噻吩吡啶类(噻氯匹定和氯吡格雷)则通过与阿司匹林不同的机制(阻断血小板上的ADP受体)来抑制血小板活化,因此可能比阿司匹林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2.
加拿大学者Dery等在回顾性的ESPRIT临床对照研究中,给拟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治疗的患者术前随机使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依替巴肽(Eptifibatide)或安慰剂,再给予负荷剂量、常规剂量的噻氯吡啶或安慰剂。  相似文献   

13.
普拉格雷是噻吩吡啶类口服抗血小板药的一个新成员.大鼠单次口服普拉格雷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分别约为噻氯匹定的10倍和氯吡格需的100倍.普拉格雷口服后30 min即可见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效应并持续72 h,提示其起效迅速H作用持久.普拉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的抗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明显优于单独治疗.在心血管病患者中进行的临床研究证实,普拉格雷的抗血小板效应优于氯吡格雷.因此,普拉格雷是一种高效的抗血小板和抗血栓形成药,有望成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和其他缺血性血管病的有效于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是否规范,并对其可能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2001-07-01-2002-06-30与2003-07-01-2004-06-30两个时间段内,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行PCI治疗的注册研究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研究其术后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的种类、联合用药、药物剂量及服用时间。结果1728例患者接受了PCI治疗,其中1006例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组),518例置入普通金属支架(BMS组),192例患者同时置入了DES与BMS,12例患者单纯球囊扩张。术后有70例患者未继续使用任何抗血小板治疗药物。其余1658例患者使用1种或1种以上抗血小板治疗药物。进一步分析BMS组与DES组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情况,术后未使用任何抗血小板药物(BMS组52例,DES组18例,P〈0.001),只使用阿司匹林一种抗血小板药物(BMS组236例,DES组180例。P〈0.001),只使用噻吩并吡啶类药物(BMS组45例,DSE组39例,P〉0.05),使用阿司匹林加噻吩并吡啶类药物双重抗血小板治疗(BMS组350例,DES组808例,P〈0.001)。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有待进一步加强,提高抗血小板药物的依从性,降低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正>抗血小板治疗是治疗冠心病(CHD)最重要的策略,对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治疗(PCI)的患者更为重要,在临床治疗中,及时的抗血小板治疗可明显减低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风险〔1〕。PCI后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常规,现行国内外指南建议,PCI术后患者均需接受12个月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或其他噻吩吡啶类药物)的DAPT治疗〔2〕。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表明6个月  相似文献   

16.
海捷亚和科素亚双盲、随机、对照降压疗效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本研究所旨在对比评价氯沙坦钾/氢氯噻嗪(海捷亚组)和氯沙坦钾(科素亚)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 179例原发性高血压门诊患者(舒张压95mmHg-115mmHg)参加了双盲、随机对照的临床治疗研究。经过2周安慰剂洗脱期后,患者被随机分入海捷亚组(氯沙坦钾加氢氯噻嗪),或科素亚组(氯沙坦钾50mg-100mg),每日服药一次。168例患者完成了8周治疗研究。疗效判定标准为4,8周DBP血压下降到正常或下降10-19mmHg以上为有效。结果 两组血压均较药前显著下降。海捷亚有效率81.9%(4周),88.0%(8周)较单纯科素亚组的41.2%和50.6%组高。两组间心率和不良反应为15%-19%,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氯沙坦钾片和氢氯噻嗪 联合使用氯噻嗪联合使用治疗发性高血压疗效比单用氯沙坦钾片好。海捷亚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同科素亚。  相似文献   

17.
<正>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以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抗血小板治疗是ACS治疗的主要策略。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治疗是目前临床指南所推荐的标准疗法,但存在一定局限性。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的环戊基三唑嘧啶类的非噻吩并吡啶类腺苷二磷酸(ADP)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化学结构与腺苷类似。1替格瑞洛的药代动力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氢氯噻嗪以及氢氯噻嗪与依那普利合用对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血脂及电解质的影响。方法对166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应用小剂量氢氯噻嗪(12.5mg/d)治疗2周,根据血压达标情况(≥140/90mmHg)决定加用依那普利(83例,A组),或继续维持(〈140/90mmHg)小剂量氢氯噻嗪(83例,B组)治疗。随访3个月,观察用药前后两组血压、心率、血脂、电解质等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压、心率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3个月后,A组患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无显著变化。B组患者TC、HDL-C、TG水平无显著改变,LDL-C稍有升高(P〉0.05)。治疗3个月后A组、B组两组患者的血钾、血钠、血氯无明显变化。结论小剂量的氢氯噻嗪和氢氯噻嗪加用依那普利两种治疗方案对高血压患者血脂均较有效,且安全无明显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剂量吗氯贝胺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将180例新发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90例,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常规药物,心理治疗,功能锻炼等),治疗组发病24h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吗氯贝胺100mg,3次/d,疗程4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抑郁发生率及神经功能康复、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等情况。结果吗氯贝胺治疗组发生抑郁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且在神经功能康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上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早期小剂量应用吗氯贝胺,可以有效的减少脑卒中患者抑郁的发生,显著提高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布地奈德干粉吸入剂及氯雷他定口服片剂治疗成人感染后咳嗽的疗效。方法62例感染后咳嗽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布地奈德粉吸人与氯雷他定口服联合治疗),对照组30例(单用氯雷他定口服),连用2周。在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记录患者的咳嗽症状积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1周及2周后咳嗽积分及VAS较治疗前均有下降,观察组下降明显,观察组在治疗1周后与对照组比较P〉0.05,2周后比较P〈0.05。结论吸人布地奈德与氯雷他定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感染后咳嗽患者的咳嗽症状,为成人感染后咳嗽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