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2.
《中国医药指南》2019,(16)
目的探讨规范化管理在运用心电定位技术对PICC头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接受PICC置管的成年患者,按住院号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对实施PICC患者进行管理。观察组实施PICC规范化管理、建立PICC管理体系,成立PICC导管护理专科小组、制定心电监护下PICC导管头端定位技术标准化操作与管理流程,加强PICC置管护士的质控、考核。将PICC导管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等进行比较。结果规范化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79,χ~2<χ_(0.05,1)~2=3.84,P<0.05),观察组PICC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下段及右心房入口的到位率比例高于对照组(χ~2=22.65,χ~2<χ_(0.05,1)~2=3.84,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9%,对照组患者满意度91%。结论规范化管理用于心电监护下PICC导管头端定位技术后,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PICC导管到位率和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改良型塞丁格技术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 110例需行化疗静脉输液患者及长期卧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型塞丁格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置管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等。结果通过对患者实施系统科学的护理,对照组PICC插管成功率为49.09%,发生机械性静脉炎2例,观察组插管成功率为94.55%,并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可以明显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了PICC并发症发生率,能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颅脑患者的治疗应用。方法 对急诊颅脑外伤及脑出血术后患者施行PICC置管术。结果 提高了患者静脉输液的成功率,置管时间长,减少各种药液对血管造成剌激,减轻患者反复静脉穿剌的痛苦。结论 对颅脑患者采用PICC置管术是一种安全、方便和易掌握之有效的方法。保证静脉输液的通畅,为病人赢得抢救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7.
陈宝玲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9):3060-3061
目的 探讨上肢上举体位对老年人PICC置管术后导管异位的影响.方法 将132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传统体位组和改良体位组,各66例;传统体位组采用置管时上肢与躯干垂直的方法,改良体位组为送管15cm时,将穿刺侧肢体伸直上举与躯干角度大于150°.结果 共有11例导管异位;传统体位组9例,异位发生率13.6%;改良体位组2例,异位发生率3.0%;两组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老年人,PICC置管术中患者采取抬高上肢的改良体位简单易行,可明显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住院输液患者拒绝使用PICC的原因。方法:对我科拒绝使用PICC的患者进行观察及问卷调查。结果:患者拒绝使用PICC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及时找到原因,并作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是患者接受PICC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临床已被广泛应用,其操作简单、安全、成功率高。由护士独立操作,导管定位于中心静脉。血流量大,能迅速降低液体渗透压及药物浓度,可长期输入高渗性及刺激性药物,保护外周血管,尤其适用于肿瘤化疗病人。有效地减少了反复穿刺的痛苦,减少静脉炎及静脉硬化的发生。减少了化疗药物渗出、周围组织坏死的危险,导管维护方便,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同时为病人提供了一条安全有效的静脉治疗通路,赢得抢救时机。而PICC导管寿命长短与护理直接相关,与换药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探讨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应用价值。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的52例经床旁彩超引导PICC的新生儿住院病例为观察组,术后24 h内行X线胸腹摄片对比观察;选取我院2015年1—12月的42例常规行PICC的新生儿住院病例为对照组,术后24 h内行X线胸腹摄片定位。比较两组置管的成功率、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并发症。观察组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31% vs 71.43%, P<0.01),观察组超声引导定位PICC的敏感度为100.00%,特异度为75.00%。观察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和药物外渗、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异位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新生儿PICC准确性高,可减少新生儿接受X线的辐射,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PICC导管留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自20世纪90年代应用于临床以来,其导管留置技术在临床上已得到比较广泛地推广使用,其具有并发症少、静脉留置时间长、穿刺技术易掌握、病人易接受的特点.现将该技术相关情况综述如下,以便在基层医院能良好地开展。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并发症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两家三级甲等医院留置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共150例,其中45例患者出现PICC置管的并发症,即为对照组;并对105例未出现并发症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即为观察组。分析肿瘤患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发生并发症的原因以及采取护理对策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肿瘤化疗患者经PICC置管后,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其原因主要有导管材质因素、医源性因素、患者自身免疫因素等有关。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9%<30.0%),两组相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研究可知,肿瘤化疗患者经PICC置管后可出现相关并发症,其原因较多,经采取有效护理对策后,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延长导管使用寿命,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4.
王丹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4):247-248
目的探究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所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对策以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留置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及护理总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留置PICC患者实行置管前预防、紫外线局部照射、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降低静脉炎发生几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对护理工作的认可度,临床应用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的原因,并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四复数医院行PICC置管的3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置管后是否发生血栓分为血栓形成组(5例)和未发生血栓组(30例)。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住院时间、穿刺血管、血脂,凝血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PICC置管患者血栓形成的原因。结果 本组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14.28%;血栓形成组女性(女/男=5/0)比例高于未发生血栓组(女/男=1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形成组止血药物使用率高于未发生血栓组,且穿刺血管多为头静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9,7.622;P=0.049,0.022);两组患者置管时间、止血药物使用天数、血脂和凝血指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止血药物使用和穿刺血管是影响PICC置管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OR=3.854、3.622,P均<0.05)。结论 血管选择、止血药物的使用是影响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持续质量改进在降低PICC导管脱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方法对降低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脱出的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CQI前(2013年1至6月)216例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对照组),分析PICC导管脱出的发生情况,采用PDCA四步法,设计并实施改善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导管脱出的防护管理措施,与CQI后(2013年7至12月)198例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实验组)导管脱出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PICC导管脱出发生率,对照组为20.83%,实验组为10.60%,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实验组PICC导管脱出的严重程度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肿瘤患者PICC导管脱出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肿瘤化疗患者推广使用深静脉通道,以保证化疗药物顺利进入体内达到治疗效果,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方法实行安全使用的认知、操作、维护、出院教育等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对318例妇科肿瘤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进行大剂量、长时间化疗。结果 318例患者均通过PICC导管顺利完成治疗。结论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保证了化疗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心电图定位技术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最佳位置及置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60例接受PICC置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利用X线定位法穿刺定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心电图定位法定位。对比两组患者尖端位置、导管尖端到位率、置管后舒适度评分、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尖端最佳位置占比83%高于对照组的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导管尖端到位率97%明显高对照组的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观察组患者渗血及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47%、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局部感染及导管滑脱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观察组患者舒适度评分为(108.66±11.4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4.65±10.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心电图定位技术可精确PICC尖端位置,整体把握导管放置程序,方便对位置进行调整。此外,穿刺点还可避免发生渗血等并发症,同时置管过程不需要患者配合体位,提升了患者的舒适度。心电图定位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且没有辐射,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对24例PICC置管后出现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24例PICC置管患者发生并发症,分别为:穿刺部位出血6例,机械性静脉炎6例,导管堵塞4例,导管脱出3例,感染3例,血液反流2例。分析以上并发症出现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后,19例导管成功留置,5例拔除。结论严格进行无菌操作技术,掌握正确的导管维护方法,预防并及时发现、准确判断和正确处理出现的故障,可避免或减少PICC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化疗间歇期留置PICC的社区护理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78例应用PICC进行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按自愿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置管后至拔管均在医院住院治疗,接受常规导管护理,观察组38例患者置管后于化疗间歇期带PICC进入家庭休养,由社区护士进行导管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留置PICC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9%,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化疗间歇期的留置PICC导管护理可以在住所附近的社区进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