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瑜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8):4350-4350
对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误诊1例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男,32岁.左眼视力下降、视物变形伴眼前暗影2 d就诊.眼科检查:视力,右眼1.2,左眼0.8.双眼前节未见异常,散瞳眼底检查:右眼未见异常,左眼黄斑区盘状水肿,约1PD,中心凹光反射消失,无出血及渗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显示:右眼未见异常荧光,左眼造影早期黄斑无血管区上方可见一小片状强荧光,晚期呈墨渍样渗漏,渗漏轻微,未发现荧光遮蔽.  相似文献   

2.
赵英杰  唐健  严密  孟丹 《华西医学》2002,17(2):228-229
目的:探讨中心性晕轮状视网膜脉络膜萎缩(central areolar retinochoroidal atrophy,CARCA)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特征。方法:回顾分析32例CACA患者59只患眼的FFA检查资料。结果:FFA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灶,早期呈弱荧光,晚期呈透见荧光;病灶内有色素沉着者可见斑点状遮蔽荧光;萎缩灶边缘染色呈强荧光,荧光范围不扩大。病灶内可透见粗大的脉络膜血管。后期萎缩区巩膜染色呈强荧光。其中25只眼有视盘周围环形脉络膜萎缩区,周边视网膜及视网膜血管正常。双眼发病且FFA表现对称者27例,单眼发病者5例。26例47只眼病灶范围在1-2.5个PD之间,6例12只眼病灶范围大于3个PD或小于1个PD。28 51只眼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规则清楚;4例8只眼病灶边缘不规则,边界欠清晰。2例3只眼黄斑未受累。结论:CACA的FFA特征表现为萎缩区病灶边缘染色清楚的强荧光环,病灶内可呈现斑点状透见荧光、可透见粗大的脉络膜血管。后期萎缩区巩膜染色呈强荧光。  相似文献   

3.
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进行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及结果分析。结果非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表现为造影早期点、片状荧光斑,随背景荧光减弱消失,荧光斑不扩大。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表现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斑驳荧光,晚期增强并扩大,或色素增生、出血的荧光遮蔽。眼底荧光造影有助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早期诊断、分型与相关疾病的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 2 45例眼球挫伤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中的各种改变。方法 :对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 2 45例眼球挫伤患者的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45例 2 45只眼眼球挫伤病例中 ,发现挫伤性视网膜色素上皮损害 179只眼 ,占 73 1% ,视网膜脉络膜出血 113只眼占 46 1% ,脉络膜破裂 80只眼占 3 2 6% ,黄斑裂孔 2 5只眼占 10 2 %。结论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应用于眼球挫伤后眼底检查 ,对于明确诊断 ,提示预后 ,判断损伤严重程度及视力恢复的可能性、指导治疗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蔡善君  唐健  严密 《华西医学》2002,17(4):507-508
目的:探讨脉络膜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加深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18只眼门诊连续就诊病人的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B超及CT检查的表现。结果:眼底检查可见肿瘤位于乳头附近或黄斑区,大小不一,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黄白色或桔红色边界清楚,但不整齐,肿瘤边缘有色素脱失。FFA在脉络膜背景荧光显现前病变区出现斑点状荧光,随着视网膜动静脉的充盈逐渐增强,晚期呈弥漫性强荧光。B超检查当声波接触到肿瘤时将出现强反射,形成回声。CT检查眼球后极部眼环上圆形、卵圆形、弧形或半环状光滑锐利的致密影。结论:CT扫描对脉络膜骨瘤的诊断价值最大,但应结合B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眼底表现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葡萄膜转移癌的超声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点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2月1日我院收治的25例葡萄膜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23只眼为脉络膜转移癌,4例5只眼为虹膜转移癌。25例患者均常规检查视力、散瞳、眼压、眼底,行腹部B超和胸部CT;另外行B型超声或(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1例23只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17例19只眼,UBM检查4例5只眼,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点。结果:25例28只眼中,B超检查脉络膜转移癌21例23只眼,可见视盘周围、眼球后极部或颞上方实质性占位病变,呈现扁平、半球形或不规则波浪形隆起的回声光团;FFA检查脉络膜转移癌17例19只眼,早期表现为无脉络膜背景萤光的暗部,动静脉期呈斑点状荧光或斑片状强荧光,静脉期呈高荧光斑点。晚期呈高斑驳状荧光;UBM检查虹膜转移癌4例5只眼,可见虹膜内瞳孔缘存在实性隆起、回声较均匀的肿物,虹膜根部厚度增加。结论:葡萄膜转移癌多以脉络膜转移癌最为多见,多发生于单个眼单个病灶,B超或彩超检查颞上方或极部不规则实质性占位,基底血流丰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早期萤光较低,中期呈现点状或斑片状高荧光,晚期呈斑驳状持续高萤光。  相似文献   

7.
王小艺  陈子林  丘少杰 《新医学》2001,32(11):669-670
目的:总结263例眼球挫伤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中的各种改变。方法:对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的263例眼球挫伤患者的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3例263只眼眼球挫伤病例中,发现挫伤性视网膜色素上皮损害192只眼,占73.0%,脉络膜破裂85只眼占32.3%,视网膜脉络膜出血125只眼占47.5%, 黄斑裂孔38只眼占14.4%。结论:因受钝力作用,眼球挫伤后引起创伤性眼底并发症的概率较大,在诊治过程中应予以高度重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应用于眼球挫伤后眼底检查,对于明确诊断、提示预后、判断损伤严重程度及视力恢复的可能性、指导治疗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眼球钝挫伤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分析广东省惠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郭红霞眼球钝挫伤是常见眼外伤之一。视网膜脉络膜损伤可导致视功能永久性降低甚至丧失。我们对30例不同致伤原因,不同程度的眼球钝挫伤患者进行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探讨挫伤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发病机理和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灶性脉络膜炎(multifocal choroiditis,MFC)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对2002~2004年诊断的MFC合并CNVl9例20只眼的临床资料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图像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患眼眼底后极部可见视网膜下4个至近百个圆形病灶,呈灰黄色或黄白色,直径50~500μm。FFA显示活动性病灶造影早期呈高荧光或低荧光,后期渗漏;非活动性病灶呈透见荧光。CNV大多为1个,平均直径884.31/zm。1例1只眼用糖皮质激素和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视力明显提高,CNV缩小。结论:MFC是导致CNV的病因之一。FFA可用于诊断病灶和CNV。糖皮质激素可能有助于控制炎症、减缓CNV的生长。对MFC合并黄斑中心凹下CNV,可选择PDT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脉络膜转移癌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特征并分析影像学表现之间的关联。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2012~2019年确诊的脉络膜转移癌患者10例(12只眼),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61±5.8岁。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眼底照相、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氰绿血管造影(ICGA)、自发荧光(FAF)检查。部分行B超扫描、MRI和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共10例(12只眼)脉络膜转移癌,原发来自肺癌8例,乳腺癌2例。11眼(91.67%)眼底可见黄色实性隆起,均为孤立性肿物,部分瘤体表面可见色素沉着(50%)。FAF检查示瘤体周边呈点状或环形高自发荧光,内部为斑驳自发荧光表现,且瘤体表面色素沉着的区域FAF呈高自发荧光(100%,P < 0.05)。11眼(91.67%)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表现为脉络膜-RPE层及神经上皮层呈波浪状隆起,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RPE层间可见大量细颗粒状强反射物质堆积,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FFA背景期肿物呈低荧光,边界不清,中期其周围出现针尖样高荧光点,晚期呈弥漫性高荧光5眼(41.67%),5眼晚期瘤体中央相对低荧光。ICGA表现为早期肿物大面积低荧光,其后周边缓慢出现斑点状高荧光,随时间缓慢范围扩大并模糊,瘤体大部分仍为低荧光,范围较早期相缩小。B超扫描显示扁平实质性隆起。结论眼底彩照可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色素及视网膜病变情况;FAF提示视网膜色素上皮状况,肿瘤表面色素与自发荧光表现明显相关;频域OCT可反映视网膜脱离情况及瘤体高度;ICGA与FFA相互补充有助于脉络膜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荧光素眼底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g,FFA)是用于眼底视网膜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ICGA)主要用于脉络膜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疾患、黄斑下新生血管膜以及某些视网膜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由于脉络膜血管荧光干扰对视网膜毛细血管和小动脉及小静脉的观察,目前ICGA的图像清晰度难以与FFA图像相比,不能取代FFA来观察视网膜血管的循环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倍频Nd:YAG(532nm)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根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渗漏点距黄斑中心凹的距离,以距离>200μm者作为激光治疗组;不愿意或畏惧激光治疗或渗漏点距黄斑中心凹<200μm者作为对照组。激光组根据眼底血管造影显示的渗漏点位置,直接光凝渗漏点。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2组患者治疗后分别在2、4周、2、3个月复查视力及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部分患者3个月复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激光治疗组患者视力恢复快,明显缩短疗程。激光组与对照组3个月时的治愈率分别为94.7%和56.1%(P<0.05)。结论倍频Nd:YAG(532nm)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可明显缩短疗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是眼底造影检查的一种,它弥补了荧光素血管造影(FFA)的缺点。由于吲哚青绿的分子量大不易从窗孔型的脉络膜毛细血管渗漏,并且其荧光光谱可穿透视网膜色素上皮、黄斑区叶黄素、出血及浆液性渗出等.从而能很好的对脉络膜血管显影。如果说FFA对视网膜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那么ICGA则对脉络膜病变,特别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两种检查配合使用为眼底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有效、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史强  谢冰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7):1197-1199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在老年性黄斑变性(AM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8例(190眼)AMD的患者行FFA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FFA图像显示190眼中,萎缩型123眼,占64.7%,造影早期玻璃膜疣呈透见荧光,晚期随背景荧光的减弱而消失;渗出型67眼,占35.3%,在造影早期,新生血管形态呈现出车轮状,花边状等,其荧光形态随时间延长,染料渗漏逐渐扩大。结论通过FFA的改变,指导老年性黄斑变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及预防。  相似文献   

15.
单志明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4):5925-5925
目的探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中浆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0例首诊为中浆病例中,77例77眼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明确诊断为非中浆病的临床资料。结果非中浆病例占17.91%。男60例,占77.92%;女17例,占22.8%。非中浆病例中,黄斑疾病最多。其次为其他视网膜病继发黄斑病变。结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对中浆病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避免将非中浆病误诊为中浆病。  相似文献   

16.
【】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及荧光血管造影在脉络膜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75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综合诊断及随访证实的脉络膜肿瘤的超声造影及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脉络膜血管瘤、脉络膜黑色素瘤与脉络膜转移癌在IMAX、RT、TTP、mTT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脉络膜血管瘤荧光造影通常表现为早期显影,瘤体呈现不规则丛状或斑状的强荧光,中期逐渐荧光增强,晚期有不同程度的荧光渗漏及瘤体染色。脉络膜黑色素瘤荧光造影表现为早期呈现弱荧光或低荧光,中期逐渐荧光增强,晚期瘤体多呈斑状高荧光伴不同程度的荧光渗漏。脉络膜转移癌荧光造影表现为造影早期瘤体呈现斑驳样的弱荧光,中期逐渐转变为强荧光,晚期增强呈斑驳样荧光。结论 超声造影检查及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在脉络膜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病人,女,24岁。双眼视力下降2 d,无眼红、眼痛、畏光、流泪,无眼前黑影飘动。2 d前曾患感冒。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15,左眼0.5;眼压右眼2.31 kPa,左眼2.24 kPa;双眼轻度睫状充血,角膜透明,前房闪辉(),前房炎症细胞(),晶状体透明,瞳孔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迟钝,玻璃体腔内见大量炎性细胞。散瞳下检查眼底:视乳头边界欠清晰,其周围视网膜浆液性脱离,视网膜上散在出血,可见广泛的视网膜血管鞘,主要累及视网膜静脉,黄斑无水肿,中心反射不敏感。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显示:视盘荧光渗漏,晚期加强;  相似文献   

18.
健康教育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是将荧光素钠注入静脉内随血流进入脉络膜和视网膜血管,通过钴蓝光照射的激发,荧光索钠可发出黄绿色的荧光,借眼底检查或眼底连续照相,可动态的观察和记录眼底血管的微细结构、血管内的血液动力学和血管生理病理性改变,对眼底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疗效观察具有重要意义。因荧光素钠容易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此检查多在门诊实施,所以检查护士做好病人的健康教育指导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oidoretinopathy,CSC)的吲哚氰绿血管造影(Indocyar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rgiography,FFA)的图像特征。方法 用激光扫描检眼镜(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e,SLO)对78例CSC患者进行FFA与ICGA同步检查。结果 FFA能清晰地显示渗漏点及窗样荧光,ICGA造影早期可见脉络膜充盈缺损,清楚地见到脉络膜荧光渗漏。结论 FFA与ICGA配合应用能更全面地了解CSC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20.
护理程序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ophy,FFA)是眼科临床诊治眼底病的常用检查技术,是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钠在眼内血液循环时所发出的荧光,利用装有特殊的滤光片的眼底照相机,观察并及时拍摄血液循环的动态过程,能反映出活体眼视网膜大血管至毛细血管的生理与病理情况,成为眼底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的重要依据,特别是研究视网膜血管和黄斑病变,更占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