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两种皮内进针方式进行变态反应特异诊断对患者痛感及一次皮丘注射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在两侧上臂外侧皮内试验做变态反应特异诊断患者127例,将每位患者左上臂外侧23个皮丘作为对照组、右上臂外侧25个皮丘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共观察皮丘2 921个,采用传统的皮内注射进针法;实验组共观察皮丘3 175个,采用针尖斜面向下与皮肤呈45°角刺入皮内注射法,观察两种皮内注射进针法在变态反应特异诊断中对患者疼痛反应及一次皮丘注射成功率的影响。结果:两组疼痛反应及一次皮丘注射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针尖斜面向下与皮肤呈45°刺入皮内注射法疼痛反应轻且一次皮丘注射成功率高,明显优于常规皮内注射法。  相似文献   

2.
拔河式大角度改良皮试法在肿瘤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诗燕  夏桂兰  程慧珊  黄金萍 《护理研究》2009,23(25):2292-2294
[目的]观察拔河式大角度改良皮试法减轻肿瘤病人疼痛和一次注射成功的效果.[方法]将692例肿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拔河式大角度改良法皮试,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观察两组皮试效果及病人的反应.[结果]两组疼痛程度、一次注射成功率和病人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试阳性反应和皮丘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拔河式大角度改良法皮试对皮试效果无影响,但可减轻肿瘤病人的疼痛程度,提高一次注射成功率和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拔河式大角度改良皮试法减轻肿瘤病人疼痛和一次注射成功的效果。[方法]将692例肿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拔河式大角度改良法皮试,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观察两组皮试效果及病人的反应。[结果]两组疼痛程度、一次注射成功率和病人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试阳性反应和皮丘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使用拔河式大角度改良法皮试对皮试效果无影响,但可减轻肿瘤病人的疼痛程度,提高一次注射成功率和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青霉素快速皮试仪的临床应用与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霉素使用前必须进行皮试,以防过敏反应的发生。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帮助病人合理、安全使用青霉素,我科使用了上海申克工贸有限公司生产的Q Y-1A型青霉素过敏快速皮试仪(下称:皮试仪)进行青霉素过敏试验。现将应用体会介绍如下。1资料2003年4-9月1288例青霉素皮试病人,由经验丰富的专职护师负责,应用皮试仪进行青霉素过敏试验。受试病人均为女性,年龄15~65岁,平均36岁。其中阴性1221例,强阳性反应2例,迟缓反应65例。对65例迟缓反应病人进行了青霉素皮内注射对照试验,其中21例病人因害怕注射疼痛而放弃青霉素治疗,28例阳性反应,16例皮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次性头皮针在婴幼儿青霉素皮试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7年10月~2009年5月需做青霉素皮试的36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将皮试日期为偶数日的180例设为观察组,采用1 ml一次性注射器及5号头皮针作皮内注射;将皮试日期为奇数日的18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1 ml一次性注射器及针头作皮内注射.两组均按常规皮试20 min后观察结果.对照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的注射效果、操作时间、皮试阳性率之间的关系.结果:两组患儿皮试注射效果及皮试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皮试阳性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头皮针行婴幼儿青霉素皮试安全有效,可减轻患儿痛苦,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传统皮内注射法与快速过敏皮试仪在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的差异。[方法]174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皮内注射的方法,观察组采用快速过敏皮试仪的方法。观察并比较两组的皮试效果。[结果]两种皮试方法在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快速皮试仪与传统皮内注射法在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中的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7.
刘昌林  廖容 《全科护理》2008,6(34):3148-3150
[目的]比较传统皮内注射法与快速过敏皮试仪在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的差异。[方法]174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皮内注射的方法,观察组采用快速过敏皮试仪的方法。观察并比较两组的皮试效果。[结果]两种皮试方法在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快速皮试仪与传统皮内注射法在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中的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次性头皮针在婴幼儿青霉素皮试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7年10月~2009年5月需做青霉素皮试的36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将皮试日期为偶数日的180例设为观察组,采用1 ml一次性注射器及5号头皮针作皮内注射;将皮试日期为奇数日的18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1 ml一次性注射器及针头作皮内注射.两组均按常规皮试20 min后观察结果.对照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的注射效果、操作时间、皮试阳性率之间的关系.结果:两组患儿皮试注射效果及皮试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皮试阳性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头皮针行婴幼儿青霉素皮试安全有效,可减轻患儿痛苦,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
静脉穿刺不同进针法对血管组织损伤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针尖斜面向左静脉直刺法对皮肤血管损伤的影响。方法操作者分别用针尖斜面向上和针尖斜面向左两种直刺法,对130例病人和12只新西兰大白兔进行静脉穿刺,采用自身对照法,观察受试对象的疼痛反应、针孔堵塞及血管组织的损伤等指标,经统计学处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病人组及动物组的疼痛反应、管周瘀血、针头堵塞及对血管壁损伤的程度等,经χ2检验,P<0.01或P<0.05,差异均有显著意义,针尖斜面向左静脉直刺法对局部组织、血管损伤小,病理改变轻,疼痛反应小。结论针尖斜面向左静脉直刺法,对皮肤血管的机械性切割损伤小,可以达到减轻病人疼痛及对组织血管损伤的目的,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不同静脉穿刺进针法对血管组织损伤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贾秀华  刘玉英  李艳玲  陈桂节  邹平 《护理研究》2006,20(13):1151-1152
[目的]观察针尖斜面向左静脉直刺法对皮肤血管损伤的影响。[方法]操作者分别用针尖斜面向上和针尖斜面向左两种直刺法,先对12只新西兰大白兔进行静脉穿刺,再选择130例需静脉穿刺的病人,采用自身对照法,观察疼痛反应、针孔堵塞及血管组织的损伤等变化。[结果]采用两种直刺法,无论是病人组还是动物组疼痛反应、针头堵塞等均存在差异(P<0.01或P<0.05)。[结论]针尖斜面向左静脉直刺法,对局部组织、血管损伤小,疼痛反应轻微,静脉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破伤风抗毒素皮试结果判断标准及脱敏注射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破伤风抗毒素 (TAT)皮试结果判断标准和注射方法。方法 对 1981例门急诊病人随机分为 2组 ,传统组 80 2例 ,改进组 1179例 ,分别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和注射方法 ,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传统组阴性 12 0例 ,阳性 6 82例 ;改进组阴性 918例 ,阳性 2 5 2例 ,强阳性 9例 ,2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过敏反应均为 1例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传统的TAT皮试判断标准阳性率高 ,需频繁地为患者做脱敏注射 ,痛苦多 ,时间长 ,改进的判断标准阳性率低 ,注射次数少 ,耗时短 ,有利于门急诊病人的救治。  相似文献   

12.
梅毒病人的青霉素脱敏疗法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金文华  秦志慧 《现代护理》2006,12(8):745-746
目的探讨青霉素皮试阳性的梅毒病人行脱敏疗法的可靠性及安全性.方法对3例青霉素皮试阳性的梅毒病人运用依次递增青霉素浓度的脱敏疗法.结果 3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治疗方案,未发生副反应.结论脱敏治疗对青霉素皮试阳性梅毒病人可短暂脱敏,为病人争取了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扩皮方法在B超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PICC置管的患者257例分为3组。穿刺成功后:A组采用横切(20°)扩皮法;B组采用纵切(90°)扩皮法;C组采用纵切(0°)扩皮法。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置管后穿刺点出血情况、患者疼痛度、送鞘成功率。结果 C组患者扩皮后即刻、置管后24 h及72 h出血量、疼痛度低于A组和B组(P0.01);C组一次送鞘成功率高于A组和B组(P0.01)。结论 B超引导下PICC置管扩皮时采用纵切(0°)扩皮法可有效减少扩皮后出血量,减轻患者疼痛,一次送鞘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4.
逆向皮内注射法在新生儿卡介苗接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逆向皮内注射法在新生儿卡介苗接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00例符合接种条件的新生儿,按住院单、双号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98例,采用逆向皮内注射法;对照组502例,采用传统皮内注射法。比较两组一次进针成功率、标准皮丘、拔针后菌液外溢情况及新生儿身体稳定性。结果实验组一次进针成功478例(96.0%)、标准皮丘472例(94.8%)、拔针后菌液外溢15例(3.0%);对照组一次进针成功446例(88.8%)、标准皮丘442例(88.1%)、拔针后菌液外溢50例(1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逆向皮内注射法应用于新生儿卡介苗接种,具有易固定、易进针、进针角度准确等优点,从而提高接种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青霉素皮试结果的影响。方法将2 0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 000例,按常规对患者进行青霉素皮试,干预组1 000例,运用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青霉素皮试。结果对照组阴性866例,假阳性98例,阳性36例;干预组阴性945例,假阳性21例,阳性34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青霉素皮试的假阳性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进静脉穿刺法对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门急诊输液患者痛苦的效果。方法将在门急诊输液的38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180例与改进组200例,分别实施常规及改进的静脉穿刺法,比较2组患者静脉穿刺成功率及对疼痛的反应。进行χ^2检验。结果改进组静脉穿刺成功率为93.50%,显著高于常规组,疼痛率改进组显著轻于常规组。结论应用改进的静脉穿刺技术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工作效率,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改进静脉穿刺法对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门急诊输液患者痛苦的效果.方法 将在门急诊输液的38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180例与改进组200例,分别实施常规及改进的静脉穿刺法,比较2组患者静脉穿刺成功率及对疼痛的反应.进行χ2检验.结果 改进组静脉穿刺成功率为93.50%.显著高于常规组,疼痛率改进组显著轻于常规组.结论 应用改进的静脉穿刺技术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工作效率,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皮内注射法提高新生儿卡介苗接种成功率的效果。方法将136例符合接种条件的新生儿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66例采用改良皮内注射手法接种卡介苗,对照组70例采用常规皮内注射法接种卡介苗,比较2组的接种效果。结果实验组接种一次成功率,新生儿卡介苗接种后12周卡痕率、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PD)试验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皮内注射法应用于新生儿卡介苗接种,具有不漏液,皮丘大小符合接种要求,接种成功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莫春容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1):1075-1075,1077
目的探讨最适宜的婴幼儿做青霉素皮试的液量。方法对住院的204例小于3岁患儿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用科室每天配制的青霉素皮试液,配制液为生理盐水500μ/mL,实验组皮试液量为0.05mL,对照组皮试液量为0.1mL,操作方法及结果判断标准按《高等护理学基础教材》。结果两组数据经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两样本率的χ2检验结果 :χ2=5.058,两组样本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岁以内的患儿临床上可考虑用含青霉素25U/0.05mL做皮试,以减少假阳性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疼痛管理模式对静脉采血室患儿依从性、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程度和舒适度的干预效果。 方法 选择2018年6-11月我院特诊科静脉采血室患儿2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10例,对照组采用特诊室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采用疼痛管理模式,比较2组患儿的依从性、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程度及舒适度。 结果 干预组患儿依从性高于对照组(Z=-3.640,P<0.001),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Z=-2.936,P=0.003);舒适度优于对照组(t=-7.866,P<0.001)。2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24,P=0.077)。 结论 疼痛管理模式能够提升静脉采血患儿依从性,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患儿疼痛程度,提升患儿舒适度,推荐在门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