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笔者自1981年以来用自拟姜蜜汤治疗单纯性蛔虫性肠梗阻47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47例中,男38例,女9例。年龄最大者59岁,最小者11岁,平均35岁。4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在脐周围可摸到大小不等的条索状包块。伴有恶心、呕吐者25例,停止排便排气者21例,因用驱虫药物致梗阻者15例,因腹痛注射解痉药致梗阻者3例。伴有荨麻疹者7例。27例经X线检查可见到明显液平面,化验嗜酸性白细胞增多。治疗方法蜜姜汤的炮制:取鲜姜适量洗净去皮,略切碎,放入蒜臼内捣糊状,取出置干净的纱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18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蛔虫性肠梗阻是因蛔虫结聚成团并引起局部肠管痉挛而致肠腔堵塞所引起的疾病。笔者近几年在急诊科工作期间用口服麻油治疗蛔虫性肠梗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资料较完整的18例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4.
5.
我科于1994年~2009年用葱油合剂治疗蛔虫性肠梗阻31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7.
中药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1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蛔虫性肠梗阻为儿科常见的急腹症 ,笔者用中药治疗本病 1 6例 ,疗效较好 ,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 1 6例均为学龄儿童 ,其中年龄最小的 6岁 ,最大的 1 2岁 ,平均年龄 8岁 ;男性 1 0例 ,女性 6例 ;发病时间均在 2天之内。患者的症状主要为 :(1 )腹痛 :为首发症状。 1 6例均有腹痛 ,早期腹痛多局限于脐周 ,为阵发性发作或持续性加剧疼痛。发作时患儿辗转不安 ,弯腰屈膝 ,冷汗淋漓 ,面色白光白 ,烦躁肢冷。 (2 )呕吐 :1 6例中有 1 5例呕吐 ,多伴随腹痛发作 ,其中 5例有蛔虫吐出 ,有 3例吐咖啡祥物质。 (3 )腹部肿块 :1 6例中有 1 3例在发病时…  相似文献   

8.
丁桂散合左旋咪唑治疗蛔虫性肠梗阻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蛔虫性肠梗阻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近年来多采用非手术治疗。笔者总结近10年来治疗的58例蛔虫性肠梗阻中30例采用丁在散合左旋咪唑治疗蛔虫性肠梗阻的治疗效果,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8例蛔虫性肠梗阻患者中,男36例,女22例;年龄3~14岁,平均6.5岁;病程4~72小时。随机分为治疗组( n=30)和对照组( n=28),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等各项无显著性差异(P>0.05)。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予胃肠减压,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和给予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加…  相似文献   

9.
1 病例报告患者 ,男 ,5 9岁 ,因阵发性全腹剧痛伴恶心、呕吐 8余天入院。患者既往有慢性胃病史 ,于入院前 8余天出现全腹痛 ,开始症状较轻 ,腹痛呈阵发性加重 ,无肩背放射痛 ,时有腰部放射痛 ,在当地乡卫生院抗炎治疗。 3天后 ,症状加重 ,且出现恶心、呕吐 ,约进水、进食后半小时出现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停止肛门排便 ,排气减少 ,后期停止肛门排气。入院查体 :神清 ,急性痛苦面容 ,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 ,浅表淋巴结 (- ) ,心肺 (- ) ,腹尚平坦 ,稍紧张 ,全腹压痛 ( ) ,伴轻度反跳痛 ,移动性浊音 (- ) ,肝浊音界正常 ,肠鸣音 2~ 3次 /分。…  相似文献   

10.
黄某,女,11岁,小学生。亲喜食生冷,曾有大便排出蛔虫史、以“脐周阵发性经痛6小时伴呕吐蛔虫1条”于1993年3月28日下午2点多求诊我处。无发热,无关气,大便2日来行。查体;T36.8,P92次/分,R18次/分,BP15/10kPa。发育差,营养不良,急性痛苦病害,神清,哭叫。皮肤弹性差,巩膜天黄染,无淋巴结肿大。气管居中,颈项软,心肺(一)。腹软。肝脾肋下未及,脐左下处可们及一长条状包块约6X3cm,质充实、边线尚清.触痛明显,无反跳痛,可见逆蠕动波.肠鸣亢进,无移动性浊音,肝法音界存在,神经系统未引出病理反射。脉沉弦细,…  相似文献   

11.
裴丽敏  杜武勋  李晓凤 《陕西中医》2021,(11):1586-1590
气化理论是中医理论之源,气化是宇宙万物发生变化的根源,是中医“天人相应”和“整体观”的体现,由自然气化、人体气化、药物气化三部分组成,自然气化是自然气候、物候的变化; 人体气化是五脏生克制化关系,是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 药物气化为中药受自然之气、具有自然之性,以己之偏性调节人体之气的运行。自然气化、人体气化、药物气化也体现了“时间-气候-物候-病候”的理念。人体气化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与五脏关系密切,受自然气化与药物气化的影响。五脏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人体气化得以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在临床应用中,疾病的发生发展、辨证、治疗、预防均有气化理论的指导和应用,气化理论贯穿了疾病的诊疗全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背景:痹证的成因较为复杂,其中因痰致痹是临床常见原因。目的:揭示痰邪致痹的临床证治规律。方法:总结文献并结合个人经验探讨痹证诊治。结论:活血化痰、针药齐施是治疗痹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可见于多个年龄段。笔者认为眩晕的发生多与相火异常有关。在临床中,以相火理论作为指导,从整体辨析眩晕,从宏观的角度把握眩晕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常获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4.
作者从中医理论和现代研究两方面探讨了当归治疗咳逆上气的机理 ,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当归具有行血之功 ,以及其含有的挥发油中的藁本内酯有很强的解痉平喘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认为少阴气化是全身气化的枢纽,糖尿病的根本病机是少阴气化不利,治疗应以益气化之源、畅气化之路为要。对糖尿病辨证属阴阳两虚者常用肾气丸治之。  相似文献   

16.
柏隆  张军茹 《陕西中医》2022,(3):345-347
左升右降理论主要是通过肝之左升和肺之右降,调节一身气血阴阳,对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基于左升右降理论,从魂-魄-神、气-血-脉、大肠-胆-小肠的角度,剖析左升右降理论对心神、心之血脉以及心之病邪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归纳总结诸位医家基于左升右降理论对心悸治疗用药特点,为心悸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李东垣的升脾阳法对于泄泻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泄泻的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脾虚为病机之核心,或兼肺虚,或兼湿盛,或兼寒积,脾虚则清阳不升,正所谓"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治疗以补脾健脾为本,根据不同的病机或补益脾肺,或燥湿健脾,或攻逐寒积,或健脾升阳。  相似文献   

18.
陈盈  龚一萍 《中医临床研究》2012,4(13):62+64-62,64
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肝脏疏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肝郁气滞、肝经郁热、气滞血瘀等是引起心律失常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且常并发多种相关证候。故治宜疏肝理气,宁心安神,并兼顾多种并发证候。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作为一种心血管综合征,血脉的病理变化是高血压发生及进展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贯穿高血压始终的主要病理现象,这一客观现象符合中医学理论从血脉病角度对高血压病理生理的认识即起病于气,气耗痰生,血瘀不行,痰瘀互结,久病及肾。高血压发生主要与情志失节、饮食失调、劳倦内伤及体虚年高有关。从血脉病角度认识高血压,其病位在血脉,久病与肾相关,不同于眩晕病原有的病位在清窍的观点。本病病机无外乎虚实两端,实者气逆、气滞、痰浊、血瘀,虚者气虚、肾亏,总病机在于气血失和、脉道瘀阻,治则为调气和血、通利血脉。诊治之时当审症求因,参研病程,谨守病机,根据气血阴阳虚实分别施以降气、理气、益气、化痰、活血、补肾等通脉之法。  相似文献   

20.
中医治疗现代医学难治疾病的经验报导颇多,显示出中医治疗疑难病的优势.因此,如实整理名老中医治疗疑难病的特点和规律,势必为今后深入细致地探索攻克疑难病奠定基础.张琪教授行医六十余载、学验俱丰,以善治疑难病而著称于杏林.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张琪教授治疗疑难病重视脏腑辨证,今将其从肝辨治疑难病的经验论述于下,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