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的临床特点以及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与技术要点。方法对32例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患者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处理出血。结果32个动脉瘤中27个瘤腔100%闭塞,3个95%闭塞,2个90%闭塞。术后30例临床痊愈,2例死亡,死亡率6.3%。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4例;术后并发脑梗塞1例。1例复发者经二次补充GDC栓塞治愈。全组出现与栓塞技术相关的并发症4例。术后随访3~72个月均无再出血。结论对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采用GDC进行血管内囊内栓塞疗效可靠;早期栓塞及有效的术后处理是提高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经验。方法43例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均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术后成功栓塞43个动脉瘤,动脉瘤腔100%闭塞35例,95%闭塞5例,90%闭塞3例。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并发脑血管痉挛3例,术后发生支架内血栓1例。39例术后随访6个月一3年,未发现再出血。结论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效果可靠;早期治疗,正确处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要点,以期优化护理路径。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手术治疗的a SAH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结果术后15例出现并发症,包括脑血管痉挛(CVS)、肺部感染、脑积水、再出血、癫疒间、凝血功能障碍。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结论 CVS、再出血等的预防及处理是降低a SAH病死率和病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相关并发症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血管内治疗及相关并发症处理。方法对动脉瘤性SAH患者早期诊断,采用血管内治疗并对其并发症进行处理。结论本组40例动脉瘤行栓塞治疗,其中栓塞达90%者26例,95%栓塞11例,完全栓塞3例。死亡4例,1例保守治疗后出院。结论动脉瘤性SAH的早期诊治及围手术期治疗极其重要,是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的关键,介入治疗受血管痉挛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5.
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总结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对46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行全脑选择性血管造影术,应用GDC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处理出血并有效的对症治疗.结果成功栓塞46个动脉瘤,其中44例临床痊愈,2例死亡,死亡率4.3%.术中动脉瘤腔100%闭塞者41例,95%闭塞者3例,90%闭塞者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并发脑血栓1例,并发脑血管痉挛4例;术后无弹簧圈末端逸出,1例复发者经二次补充GDC栓塞而治愈.术后随访3~50个月均无再出血.结论对前交通动脉瘤采用GDC进行血管内囊内栓塞疗效可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正确处理术中并发症、提高栓塞技术及积极有效的术后处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共54个)以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脑动脉瘤病例资料,均行抗血小板治疗。采用Raymond分级评价栓塞结果。结果 动脉瘤栓塞达到RaymondⅠ级42个,Ⅱ级3个,Ⅲ级9个。发生并发症6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支架移位1例,弹簧圈逃逸1例,均经相应处理后出院,无神经功能缺损。缺血性事件3例,残留不同程度一侧肢体肌力下降,1例合并失语。术后早期(30 d内)因脑干功能衰竭死亡1例,病人术前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Ⅳ级)。结论 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安全性相对较好,最常见并发症为术后脑缺血及出血,需注意术中细致操作,规范抗血小板治疗,防治脑血管痉挛等围手术期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要点、并发症及疗效的体会。方法:对43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颅内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处理出血并进行有效的对症治疗。结果:43例患者发现47个动脉瘤,栓塞导致出血的43个。其中38个100%闭塞,4个95%闭塞,1个90%闭塞。术中出血2例,血管痉挛5例,术后血管痉挛3例。术后39例临床痊愈,2例因合并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引流术,2例死亡,随访期间均无再出血。结论:作者体会对颅内动脉瘤可应用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疗效可靠,早期栓塞及有效的术后处理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早期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引起的颅内压增高、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早期(发病72h以内)接受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治疗的68例动脉瘤性SAH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根据GOS标准进行预后评估,本组68例中良好50例,轻残13例,重残5例,无植物生存和死亡病例。结论 早期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外引流能够有效地降低和稳定颅内压.减少动脉瘤性SAH引起的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对动脉瘤性SAH患者的脑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作病因诊断及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对246例SAH患者行DSA检查以明确其出血原因。对138例确诊动脉瘤患者用GDC或EDC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246例SAH患者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155例(63.0%),其中动脉瘤合并脑动静脉畸形(AVM)3例,动脉瘤合并烟雾病1例,AVM 15例(6.1%),烟雾病10例(4.1%),高血压动脉硬化39例(15,9%),原因不明27例(11.0%)。138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中1例术中出血死亡,1例术后1h再出血死亡;动脉瘤栓塞术后经DSA随访90例,随访时间为1个月至6.5年,发现13例再通(其中2例因再出血行DSA复查发现再通),再通率为14.4%,13例再通患者经再栓塞后未发生再出血。结论自发性SAH的主要原因是脑动脉瘤,DSA是明确SAH病因的可靠方法,GDC或E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但有一定复发率,故应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对破裂的颅内动脉瘤主张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尽早进行手术,多数在72小时内采取手术治疗,以预防再出血,减少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便于对出现的缺血性神经障碍进行积极处理。首次SAH后几天内常发生再次出血,可使约50%病人死亡或残废;因脑血管痉挛而出现迟发性脑缺血障碍的病人约占30%,使很多患者有严重神经学并发症甚或死亡。脑血管痉挛及症状性脑缺血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蛛网膜下腔血液积存,尤其位于基底池者,似乎对脑血管痉挛的发生起了很重要作用。因此,迅速清除血凝块可减少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危险性。本文作者报道对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急诊手术处理经验。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使用可脱卸铂弹簧圈(GDC、EDC、DCS)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破裂出血动脉瘤过程中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处理办法。方法血管内栓塞治疗Hunt-HessⅠ-Ⅲ级动脉瘤病人30例,6例患者同时加用腰穿放置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观察栓塞效果及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病人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4例,而6例腰穿置管患者无一发生血管痉挛。所有患者随访1~24个月,4例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病人中中度致残2例,其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脑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具有微创、安全可靠、效果确切的特点。腰穿放置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能对降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着重讨论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技术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88例病人(90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采用电解脱铂金弹簧圈(GDC)栓塞28例.可解脱式弹簧圈(DCS)栓塞18例,多点电解脱弹簧圈(EDC)栓塞42例。结果100%闭塞70例.95%~90%闭塞13例.80%闭塞5例。术后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9例,包括微弹簧圈移位3例,术中动脉瘤破裂4例,严重脑血管痉挛2例;其中2例死亡。结论血管内栓塞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治疗动脉瘤的方法。选择正确的技术和方法对改善动脉瘤栓塞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微弹簧圈囊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27,自引:8,他引:19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最常见的原因,破裂后的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以及再破裂出血是导致病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因素。因此,早期诊断、早期病因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的关键。2000年6月至2004年3月作者对62例(65个动脉瘤)患者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急性出血期(7d)内,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进行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4.
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附10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颅内动脉瘤行可脱性微弹簧圈囊内栓塞的经验。结果动脉瘤腔100%闭塞87例,95%闭塞11例,90%闭塞8例。95例破裂性动脉瘤病人术后GOS评分5分68例,4分10例,3分7例,2分4例,1分6例;11例未破裂性动脉瘤均达到临床治愈。本组病死率为5.7%。结论正确处理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提高栓塞技术是提高颅内动脉瘤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底或脑表面血管自发性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的临床综合征.该病发病急,病情险,最常见的原因是先天性动脉瘤(50%~80%),脑血管畸形及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次之。SAH常见并发症为再出血,也是SAH致命的并发症。出血后1个月内再出血的危险性大,2周内再发率占再发病例的54%-80%,近期再发的病死率为41%-46%,明显高于SAH的病死率25%;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讨论以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对6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采用水解脱和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71个动脉瘤中完全闭塞52个,闭塞95%以上12个,闭塞90%以上7个,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脑血管痉挛5例,死亡2例。42例随访3~30个月无复发。结论对破裂颅内动脉瘤采用可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疗效可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早期栓塞及有效的术后处理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原因。方法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神经科自2007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住院期间死亡或即将死亡的11例颅内前交通动脉瘤破裂致自发性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死亡原因。结果死亡原因分别为,再出血7例,其中术前再出血5例,栓塞术后颅内出血增加2例;严重脑血管痉挛致脑梗死2例;肺部感染2例。结论再出血、脑梗死或脑血管痉挛、肺部感染是动脉瘤性SAH患者住院期间主要的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8.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是影响病人预后的关键因素,最新研究发现早期脑损伤在SAH病人预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炎症反应是早期脑损伤的一个重要机制。本文围绕动脉瘤性SAH后早期脑损伤、炎症反应的作用及相关药物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显微手术结合抗血管痉挛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05—2014-04我院收治的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8例,给予早期(3d内)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并结合术中术后抗痉挛药物治疗,总结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按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综合处理后的临床疗效。结果48例患者术中探查见蛛网膜下腔出血,破裂动脉瘤周围有血凝块合并脑血管痉挛,在分离瘤颈的过程中有8例动脉瘤破裂;术后脑血管造影显示,除1例床突旁动脉瘤有小部分残颈外,余47例动脉瘤均消失,原有脑血管痉挛症状减轻或消失,除2例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外,余均未发生脑血管痉挛。治愈和好转共39例,好转率为81.25%;术后发生一过性偏瘫和原有偏瘫加重者共7例,出院时明显好转5例;出院时重度残疾2例,轻度残疾4例,死亡1例。结论早期手术可以有效防止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降低病死率;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痉挛药物,对预防脑血管痉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方法。方法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1例均在出血后早期(72h内)行动脉瘤栓塞术或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术后均予尼莫地平,脑脊液引流,3-H疗法等治疗,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22例,12例恢复良好,9例中重度残疾,1例死亡。结论尽早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或动脉瘤栓塞术,术后予尼莫地平、脑脊液引流、3-H疗法等是治疗和预防动脉瘤破裂后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