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调节受损人群发病特点和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分析糖调节受损(IGR)人群的发病特点和临床特征。方法将1994年全国糖尿病协作组调查资料库中≥25岁12085例经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中国成年人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组、空腹血糖受损(IFG)组、糖耐量低减(IGT)组、IFG和IGT并存(IFG/IGT)组。比较各组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中的分布状况以及临床特点。结果在IFG组、IFG/IGT组,男性发病比例高于女性;在IGT组,男女比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IGT组和IFG/IGT组分布频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IGT组高峰在>65岁段,IFG/IGT组高峰在55~65岁段。IFG组在各年龄段分布频率接近,随年龄增加的趋势不明显,在25~34岁段比例高于IGT组。IFG、IGT、NGT组间比较,多项临床指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IFG/IGT组与其他组比较变化趋势更为明显。结论IFG和IGT人群在性别和年龄上发病特点不同。IGT具有比IFG更强的致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当IFG和IGT并存时,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更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血糖、血脂代谢情况.方法 42例PCOS患者作为研究组,按BMI分为肥胖型组和非肥胖型组;20例正常生育期女性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糖脂代谢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COS组的空腹胰岛素(FINS)、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胰岛素(OGTT 2 h INS)、Homa-IR指数(Homa-IRI)、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B(apoB)显著升高(P均<0.01),载脂蛋白A1(apoA1)显著降低(P<0.01).在研究组中,与非肥胖型组相比,肥胖型组的FINS、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OGTT 2 h PG)、OGTT 2 h INS、Homa-IRI、apoB、TG、TC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 PCOS患者糖脂代谢异常,以肥胖型PCOS患者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高胰岛素症与血糖、血清脂质水平的关系。方法:对86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观察组)及50例老年对照组,进行了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I(Apo AI)、载脂蛋白B(Apo B)、脂蛋白(a)[Lp(a)]、空腹血糖(FPG)及胰岛素(INS)的测定。结果:观察组血清TG、LDL-C、Lp(a)、INS,FBG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清HDL-C、Apo AI水平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胰岛素,血脂和血糖代谢异常的共存是该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故在降压治疗的同时,应考虑纠正其胰岛素,糖及脂代谢的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不同糖代谢状态下维吾尔族MODY家系脂代谢变化的特点. 方法 收集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四代健在的2个MODY家系共44名成员,测量其家系成员的一般资料及血糖、血脂.按1999年WHO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将所有家系成员分为2个组:正常血糖组,包括正常空腹血糖组和正常OGTT组.高血糖组,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组、糖耐量减低(IGT)组和糖尿病组.比较两组血糖、血脂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 结果 正常血糖组年龄明显低于高血糖组(P<0.01);正常血糖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明显低于高血糖组(P<0.01);正常血糖组LDL-C低于高血糖组(P<0.05).高血糖组TC、TG、HDL-C较正常血糖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血糖组和高血糖组间血糖、血脂升高无明显差异(P>0.05).收缩压与TC间呈正相关(r=0.482, P<0.05),与LDL-C呈正相关(r=0.486, P<0.05);舒张压与TC呈正相关(r=0.432, P<0.05),与LDL-C呈正相关(r=0.464, P<0.05).其余各指标间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MODY家系成员在正常糖代谢状态下存在血脂紊乱表现,其收缩压、舒张压与TC、LDL-C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并发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血脂异常的临床特点。方法:将临床确诊为AMI的132例患者按是否患有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91例)和非糖尿病组(41例),同期住院的非糖尿病非冠心病患者32例为对照组,分析对比各组冠心病危险因素、HbA1c和血脂异常的特点。结果:对照组、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在吸烟史、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并发血脂异常、并发高血压比例上均无统计学意义。非糖尿病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显著高于对照组,但HbA1c(%)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糖尿病组患者的FPG和HbA1c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Ⅰ(ApoA-Ⅰ)、载脂蛋白B(ApoB)水平均无显著差异,但糖尿病组患者TG和LDL 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低HDL-C是二组患者检出率最高的血脂异常。结论:并发糖尿病的AMI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存在更明显的脂代谢异常,应重视冠心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的检测和降糖、调脂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社区糖调节受损人群年龄分布、体质指数、血压和血脂特点进行相关分析。方法通过整群多级随机抽样对社区年龄≥45岁常住居民现况调查,筛选高危人群进行0GTT试验及血压、体质指数、血脂测定。结果在45岁及以上社区人群中IFG、IGT和IFG+IGT的患病率分别为1.07%、8.15%、1.66%,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的危险因素明显大于正常血糖人群。结论早期发现IGR人群,进行积极的防治,可有效控制、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地菍黄酮对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血脂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一次性腹腔注射150 mg/kg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盐酸二甲双胍组〔0.6 g/(kg·d)〕、地菍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1.20、0.80、0.53 g/(kg·d)〕,连续灌胃21 d.测定各组小鼠空腹血糖(FBG)及血清中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一氧化氮(NO)、肌酐(CR)、尿素氮(BUN)含量,同时计算各组小鼠各脏器指数.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地菍总黄酮可有效降低糖尿病小鼠FBG、TG、LDL-C、MDA、CR、BUN含量,还可提高HDL-C、SOD、CAT水平(P<0.05,P<0.01),对TC、NO等无影响(P>0.05),同时有效降低糖尿病小鼠肝脏及肾脏指数(P<0.05,P<0.01).结论 地菍总黄酮对糖尿病模型小鼠有降血糖、降血脂作用,其机制与抗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老年糖调节受损(IGR)患者临床心电图异常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经OGTT确诊的260例(IGR)患者、111例糖耐量正常(NGT)者,进行血压、血脂、BMI和标准的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1)IGR患者组心电图异常、ST-T改变、左室肥厚劳损、期前收缩、心房颤动、陈旧性心肌梗死、左前分支阻滞发生率分别为36.9%(年龄校正后为33.1%)、18.5%、13.8%、11.2%、8.5%、7.3%、5.0%,明显高于NGT组(9.0%、5.4%、2.7%、2.7%、0.9%、0.9%、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2)IGR组中96例心电图异常者以ST-T改变和左室肥劳损发生率最高(分别为50%和38%);(3)IGR患者合并高血压和合并血脂异常组左室肥厚劳损和陈旧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4)60岁和70岁年龄段组心电图ST-T改变发生率最高。结论心电图异常改变与糖代谢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9.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7)
目的观察降低膳食单位能量血糖负荷(GL/Mcal)对中老年糖调节受损(IGR)患者微量营养素摄入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40~79岁女性IGR患者140例,进行低GL膳食干预,共观察3个月。通过连续3 d膳食回顾法调查研究前后膳食情况,根据膳食GL/Mcal下降程度分为Ⅰ组(较研究前降低<10%)、Ⅱ组(较研究前降低10%~20%)和Ⅲ组(较研究前降低20%以上),比较分析三组患者微量营养素摄入状况。结果研究前三组微量营养素摄入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L/Mcal较研究前下降的研究对象共124例,Ⅰ组、Ⅱ组、Ⅲ组分别为40、34和50例。研究前后比较,Ⅱ组钙和叶酸摄入量增加,Ⅲ组钙、维生素B1和叶酸摄入量增加(P<0.05)。研究后组间比较,Ⅱ组钙、钾、镁、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叶酸摄入量高于Ⅰ组;Ⅲ组钙、钾、镁、铁、锌、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2、叶酸、烟酸和维生素C摄入量高于Ⅰ组(P<0.05)。结论降低膳食GL/Mcal≥10%,有助于提高女性IGR患者微量营养素摄入量。 相似文献
10.
糖调节受损患者动脉硬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DM)前期及早期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及踝臂指数(ABI)与动脉硬化发展的关系。方法纳入新诊断的31例2型DM患者(DM组),286例糖调节受损者(IGR组),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IFG)36例和餐后血糖受损(I-IGT)108例,IFG+IGT 142例。自健康体检人群选择年龄、性别与DM组匹配的10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CON组)。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血压、体质量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ISI)。测量IMT、cfPWV及ABI。比较各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5组对象的年龄、性别、吸烟史、收缩压、舒张压、TC、TG、HDL-C、LDL-C、脂蛋白A(Apo A)、脂蛋白B(Apo B)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CON组相比,后4组BMI、腰臀比(W/R)、ISI均明显升高(均为P<0.05),但后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CON组相比,IMT在IFG+IGT、I-IGT和DM组逐渐增厚,cfPWV逐渐增快,ABI明显下降(均为P<0.05),在I-IFG则无此表现(均为P>0.05)。其中I-IGT和DM组较IFG+IGT组IMT增厚更明显(P<0.05),DM组较I-IGT组增厚明显,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cfPWV在IFG+IGT、I-IGT和DM组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BI在IFG+IGT、I-IGT和DM组逐渐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M组较I-IGT组下降明显,但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在I-IGT组IMT、cfPWV与ISI呈负相关,与BMI、腰臀比呈正相关,而ABI与ISI呈正相关,与BMI、腰臀比呈负相关。结论IMT、cfPWV和ABI能较好地反映糖尿病临床前期动脉硬化,ISI、BMI、W/R为新诊断DM患者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cfPWV较IMT、ABI更敏感,I-IFG可能并非早期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的诊断标准及其变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志红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6(2):141-144
回顾了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产生背景、修改过程及依据,介绍了空腹血糖受损及糖耐量减低概念的提出及诊断切点的调整变化及这种变化所带来的益处。同时,比较了美国糖尿病学会与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不同之处,指出目前糖尿病诊断中的不足之处。另外,糖化血红蛋白A1c可能成为糖尿病筛查和诊断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2.
观察了98名IGR患者,根据饮酒量、饮酒时间,将其分为大量饮酒组、少量饮酒组、未饮酒组,结果大量饮酒组28名,19名变成了糖尿病,无一例好转为正常糖耐量者;而少量饮酒组的30名患者4名成为糖尿病,8名转为正常糖耐量者;未饮酒组的40名6名发展成糖尿病和7名转为正常糖耐量者。大量饮酒组的血糖明显升高,P〈0.05;少量饮酒者血糖升高不明显,且低于未饮酒者,但P〉0.05。结论糖尿病前期人群,不宜大量饮酒,在严密观察下可少量饮酒。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冠心病(CHD)合并糖调节受损(IGR)或2型糖尿病(T2DM)患者冠状动脉特点及介入术后观察。方法选择CHD患者1212例,按WHO诊断标准分为血糖正常(NGT)组、空腹血糖受损(IFG)组、糖耐量受损(配T)组及T2DM组,比较各组间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和晚期血栓的发生率。结果糖代谢异常各组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病变范围、病变性质等方面的积分显著高于NGT组(P〈0.05或P〈0.01)。糖代谢异常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率及T2DM患者晚期血栓形成率均显著增高(P〈0.01)。结论CHD合并IGR或T2DM患者,多个CHD危险因素并存,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多见,病变程度严重、弥漫,且支架内再狭窄率及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率高。 相似文献
14.
空腹血糖受损诊断标准下调对糖调节受损人群检出率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分析空腹血糖受损(IFG)的空腹血糖(FPG)诊断标准下调对糖调节受损(IGR)人群检出率的影响,并探讨区分糖调节正常与受损的FPG理想截定点。方法 对2882例无2型糖尿病(T2DM)史的受试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采用1997年和2003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分类诊断标准进行比较。结果 (1)IFG诊断标准下调后,单纯IFG者增加367例,IFG者由424例增加到1032例,其中包含的糖耐量受损(IGT)者由243例增加到484例;709例IGT者,包括在IFG者中的比例由34%上升到68%。(2)与糖耐量正常(NGT)人群相比,新增单纯IFG人群体质指数、FPG、2hPG、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均升高(均P<0.01),超重(52.6 vs 39.7%,χ^2=6.79,P〈0.01)和高甘油三酯血症发生率(32.2% vs 24.9%,;χ^2=3.98,P〈0.05)明显增高。(3)非T2DM人群中诊断IGR(7.8≤2hPG<11.1mmol/L)的FPG理想截定点为5.6mmol/L。结论 IFG诊断标准下调后,IFG、IFG+IGT检出率明显增加;新增单纯IFG人群已经出现糖、脂代谢异常;非T2DM人群中诊断IGR的FPG理想截定点为5.6mmol/L。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和分析糖调节受损(IGR)患者临床心电图异常改变的特点,探讨IGR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对经空腹血糖(FPG)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确诊的202例IGR患者、200例糖耐量正常(NGT)患者,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 IGR患者组心电图异常者53例(26.24%),其中主要表现为ST-T改变、左室肥厚劳损、期前收缩、心房纤颤、束支阻滞等,其发生率分别为10.40%、6.43%、4.46%、2.97%、1.98%;明显高于NGT组心电图异常者18例(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GR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与糖代谢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紊乱是导致慢性并发症特别是血管并发症的病理基础之一。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比血糖正常者增高约1倍。我们对已确诊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糖尿病与脑梗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评估初发的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和单纯糖耐量受损(IGT)患者的胰岛素分泌以及胰岛素敏感性(IS)特征。方法北京市东城区既往无糖尿病史的2388名受试者行葡萄糖耐量试验,同时行胰岛素释放试验,本文纳入2244例,其中糖耐量正常(NGT)1608例,IFG240例,IGT243例,IFG+IGT 153例。比较各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IS指数(Matsudaindex)、B细胞功能指数(1相Stumvoll index、△I30/△G30)。结果与NGT组比较,其余三组HOMA-IR显著升高,Matsuda指数及B细胞功能指数均显著降低(P均〈0.01);IFG组HOMA-IR及Matsuda指数均高于IGT组;IFG组△I30/△G30高于IGT组,而Stumvoll指数低于IGT组(P〈0.01);与IFG组、IGT组比较,IFG+IGT组HOMA-IR显著升高,Matsuda指数、1相Stumvoll指数显著降低(P均〈0.01)。结论糖尿病前期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分泌缺陷和IR,IFG组肝IR较重,而IGT组肌肉IR较重。 相似文献
19.
20.
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血糖波动与氧化应激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研究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的血糖波动与氧化应激的相关性.方法 2008年1月至7月选取北京地区稳定人群66名,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03年标准分为正常糖耐量组(13例),糖尿病前期组(17例),2型糖尿病组(36例);所有受试对象均行72 h动态血糖临测,选取平均血糖波动幅度评价血糖波动情况;其间第48~72小时留取24 h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评价氧化应激水平.2型糖尿病组给予"重组赖脯胰岛素25"强化治疗12周,其间定期随访、指导生活方式干预并调整胰岛素用量.对干预前、后血糖波动、氧化应激和各项代谢指标的变化行方差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行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基线时2型糖尿病组24 h尿游离8-isoPGF2α分泌率(8-isoPGF2α/Cr)为(1706±477)pg/mg,与糖尿病前期组[(216±65)pg/mg]和正常糖耐量组[(269±60)pg/mg]比较升高690%和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304,P<0.05);2型糖尿病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为6.04 mmol/L,与糖尿病前期组[(2.7±1.2)mmol/L]和正常糖耐量组[(1.7±0.5)mmol/L]比较升高124%和2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729,P均<0.05).(2)2型糖尿病组经"重组赖脯胰岛素25"干预后,24 h尿8-isoPGF2α/Cr、MAGE、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与干预前比较分别降低34.53%,31.81%,18.50%,2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108、18.378、39.322、5.942,P均<0.05);此外,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与干预前比较显著下降(F值分别为7.879、11.684、38.952、61.207,P均<0.01).(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4 h尿8-isoPGF2α/Cr与MAGE呈显著相关(r=0.593,P<0.01);与空腹血糖(r=0.415,P<0.01)、餐后2 h 血糖(r=0.472,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307,P<0.01)、甘油三酯(r=0.296,P<0.01)、收缩压(r=0.268,P<0.05)显著相关;而与糖化血红蛋白无相关(r=0.186,P>0.05).(4)以24 h尿8-isoPGF2α/Cr为因变量,以上述与其有相关性的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同门分析,只有MAGE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入最终方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354、0.346,P均<0.01);偏相关分析与卜述结果 一致.结论 (1)2型糖尿病组与正常糖耐昔组、糖尿病前期组比较血糖波动幅度大,氧化应激水平高;(2)2型糖尿病氧化应激活化程度与血糖波动和部分血脂代谢相关;(3)经胰岛素强化干预后,血糖波动幅度下降,氧化应激反应减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