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制备24 h烟酸缓释微丸,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使用离心造粒机,采用空白丸芯粉末上药法制备烟酸载药素丸;使用国产流化床包衣机,以乙基纤维素为包衣材料进行包衣。考察包衣处方因素、热处理条件和释放介质对释放度的影响。结果:烟酸素丸圆整度良好,光滑;16~20目收率约90%。包衣增重、致孔剂类型以及用量是影响药物释放的关键因素。烟酸缓释微丸在pH 1.2的盐酸溶液中释放较快,在水,pH 4.5的醋酸盐缓冲溶液,pH 6.8和pH 7.9的磷酸盐溶液中释放无明显区别。以乙基纤维素包衣增重9%,以PEG 4000为致孔剂用量37%,得到的缓释微丸具备体外24 h缓释特征。结论:该缓释微丸的体外释放符合缓释制剂要求。 相似文献
2.
盐酸二甲双胍缓释微丸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盐酸二甲双胍(metformin hydrochloride,MH)缓释微丸,并考察其体外释药行为。方法:通过离心造粒法制得MH微丸,以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Surelease),丙烯酸树脂水分散体(EudragitNE30D,RS30D)作为膜控释包衣材料,通过流化床包衣制备MH缓释微丸,并考察不同包衣材料、包衣增重、固化时间、释放介质对释放度的影响。结果:离心造粒制得微丸圆整度好,有一定强度,适合包衣,Surelease包衣增重11%时所得的缓释微丸在12 h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不受释放介质的影响,为零级释放,且12 h释放可以达到85%以上。释放机制主要是通过无孔膜扩散作用。结论:通过离心造粒并用Surelease包衣的MH缓释微丸缓释效果明显,且为零级释放。 相似文献
3.
离心造粒包衣法制备洛索洛芬钠缓释微丸及体外释放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洛索洛芬钠缓释微丸。方法:采用离心造粒包衣法制备洛索洛芬钠微丸。首先制备微晶纤维素空白母核和洛索洛芬钠含药素丸,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丙烯酸树脂水分散体(Eudragit NE30D、Eudragit L30D-55)包衣,并对包衣微丸的释药特征进行探讨。结果:微晶纤维素(MCC)空白母核32~40目的收率约78.6%,含药素丸18~24目收率约88.2%,使用Eudragit NE30D和Eudragit L30D-55比例是20:1的包衣液,包衣增重10%。包衣干燥后,即得洛索洛芬钠缓释微丸,洛索洛芬钠缓释胶囊体外释药行为较好地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可制得表面光滑、圆整度高的洛索洛芬钠缓释微丸。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微丸,考察包衣处方等因素对微丸释放度的影响。方法采用离心-造粒法制备微晶纤维素空白丸核和对乙酰氨基酚微丸,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甲基丙烯酸树脂(Eudragit RS30D/RL30D)包衣,制备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微丸。采用HPLC法测定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微丸释放度,单因素筛选包衣处方的优化参数。结果以Eudragit RS30D/RL30D比例为15:1(w/w),包衣增重为10%,柠檬酸三乙酯占包衣材料量的25%,滑石粉占包衣材料量的40%为包衣液,制备的对乙酰氨基酚释微丸释药曲线具有较好的缓释特性。结论制备的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微丸具有缓释特性且操作简便、工艺稳定。 相似文献
5.
非洛地平缓释微丸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非洛地平缓释微丸。方法采用离心造粒法,在离心造粒机内通过制备母核、制备含药微丸、包衣3步完成。结果释放度符合缓释要求,工艺重现性好。结论离心造粒法可用于制备非洛地平缓释微丸。 相似文献
6.
双氯芬酸钠缓释微丸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制备双氯芬酸钠缓释微丸 (DS SRMP)并研究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 :选用乙基纤维素等辅料为阻滞剂制备了DS SRMP ,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了体外释放度的研究。结果 :实验研究表明DS SRMP体外释药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 ,Kr0 =8.78%·h-1(t≤ 8h)。结论 :DS SRMP具有较好的释药性能 ,为一种较理想的口服缓释剂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烟酸微丸并考察其溶出度:方法采用离心造粒法,以微丸产率、休止角、堆密度、脆碎度等为指标考察影响微丸成型过程的处方因素和工艺因素,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溶出度。结果成丸的优化处方和工艺参数是,烟酸与微晶纤维素(MCC)的比例为10:1(w/w),黏合剂为3%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5mPa·s)的20%乙醇溶液,主机转速为251 r/min,风机转速为476r/min,喷气压力为0、01~0.04MPa,喷浆泵频率为5、00~10.00Hz,供粉机转速为15.00~20、00r/min。结论在优化条件下采用离心造粒法可制备出表面光滑、圆整度好的烟酸微丸,18~24目微丸收率可达90.8%,溶出度符合2005年版《中国药典(二部)》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硫酸沙丁胺醇缓释微丸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采用流化床底喷包衣技术,在已有处方工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致孔剂用量及缓释层增重对其释放度影响。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释放度。结果致孔剂在缓释层中的用量占该固体总量的0.22%,缓释层增重为8.55%时,所制备微丸的释放度最优,该微丸释药行为符合一级方程。结论方法简单,工艺可行,质量稳定,释放度符合药典规定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盐酸坦索罗辛缓释微丸。方法:采用离心造粒粉末层积法制备盐酸坦索罗辛微丸。通过考察主机转速、喷浆泵转速、供粉速度、喷枪雾化条件、抛光时间、包衣增重对微囊收率的影响,确定各因素较佳水平;制备微晶纤维素空白丸芯和盐酸坦索罗辛含药微丸,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丙烯酸树脂水分散体包衣,对包衣微丸的释药特征进行探讨。结果:微丸成丸的最佳工艺参数为主机转速200r·min-1,喷浆泵转速20r·min-1,供粉速度50r·min-1,喷气压力0.5MPa,喷气流量10~15L·min-1,抛光时间5min,包衣增重11%。3批样品经放大试验,测得微晶纤维素空白丸芯、含药微丸、包衣微丸的收率分别是97.5%、95.4%、96.8%。缓释微丸胶囊体外释药行为较好地符合零级方程。结论:采用离心造粒法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可制得符合要求的盐酸坦索罗辛缓释微丸。 相似文献
10.
尼莫地平速释微丸及缓释微丸的制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速释微丸及缓释微丸的制备方法。方法通过溶剂蒸发-沉积法制备尼莫地平速释型及缓释型固体分散体;应用挤出-滚圆技术和离心造粒技术制备尼莫地平速释微丸及缓释微丸。结果依据处方1、2、3,采用挤出-滚圆技术制得的尼莫地平缓释微丸于1、3、5、12、18h的累积溶出百分率分别为18%、34%、49%、79%、100%;12%、18%、24%、36%、51%;42%、55%、61%、90%、100%。依据处方4、5得到速释微丸于45、90 min的累积溶出百分率分别为92%、100%;80%、89%,符合速释制剂的溶出要求。由处方6、7制备的缓释微丸于1、3、5、12、18h的累积溶出百分率分别为35%、48%、53%、77%、92%;30%、40%、47%、56%、80%。结论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WS1-(X-171)-2003Z为依据设计的尼莫地平微丸处方较理想,制备工艺简单易行,值得广泛应用于尼莫地平微丸的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盐酸青藤碱缓释微丸,并对其体外释药情况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离心造粒技术制备微晶纤维素空白丸核和盐酸青藤碱含药丸芯,以聚丙烯酸树脂Eudragit NE 30D为包衣液制成膜控缓释微丸,考察包衣增重、抗粘剂用量等因素对缓释微丸释放度的影响。结果通过单因素考察确定了包衣液处方,所制备的微丸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体外释药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结论用聚丙烯酸树脂Eudragit NE30D作为包衣材料所得缓释微丸符合24 h缓释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甲硝唑缓释微丸,并对其体外释药行为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离心造粒技术制备甲硝唑丸;并在此基础上,在流化床内采用丙烯酸树脂水分散体对其进行包衣,制备甲硝唑缓释微丸。分别考察包衣材料的比例及用量对甲硝唑缓释微丸体外释药行为的影响。结果包衣材料EudragitNE30D与EudragitL30D-55质量比为1∶1、增重8%时,甲硝唑缓释微丸在模拟人体胃肠道的pH溶液中释放较理想。结论采用离心造粒技术和丙烯酸树脂流化床包衣,成功地制备了甲硝唑缓释微丸,它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阿昔洛韦缓释微丸的研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制备阿昔洛韦缓释微丸,并对其体外释药情况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离心造粒技术制备阿昔洛韦素丸,在流化床内采用丙烯酸树脂水分散体对其包衣,制备阿昔洛韦缓释微丸。对包衣材料种类、配比及用量进行选择,对包衣微丸体外释药机理进行研究。结果包衣材料EudragitNE30D与L30D-55质量比为12∶1、增重8%时包衣微丸在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呈现良好的缓释效果,体外释药过程基本符合Higuchi方程:Y=0.405+30.021t(r=0.9912)。结论采用离心造粒技术和丙烯酸树脂流化床包衣,成功地制备了阿昔洛韦缓释微丸,其体外释药缓慢、持续、平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Surelease(R))为包衣材料制备琥珀酸去甲文拉法辛(DVS)缓释微丸,并评价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 采用溶液上药法,在蔗糖空白丸芯的基础上旋转锅包衣法上药,通过正交筛选优化上药工艺,再以Surelease(R)为缓释材料进行包衣,以原研缓释片为参比对微丸的体外释放进行评价,并将释放数据用常用模型拟合,探讨其释放机制.结果 所得缓释微丸的载药量和上药率均较高,含量均匀,当聚合物包衣增重32.4%时可达到与原研缓释片一致的释放特性,在piH1.2、pH4.5、水、pH6.8的释放介质中两者的相似因子分别为86.65、69.94、67.47、67.97,体外释放曲线符合一级方程.结论 制备的DVS缓释微丸具有较理想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