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统计并分析近年来我院收治的115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5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5.99±9.19)岁,男女性别比为3.11:1,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者108例(93.91%),StanfordA型占33.91%(39例)。StanfordB型患者占66.09%(76例)。25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21.74%。StanfordA型患者11例死亡,死亡率为28.21%;StanfordB型患者14例死亡,死亡率为18.42%,StanfordA型患者死亡率高于StanfordB型患者。因夹层破裂死亡患者最多。结论主动脉夹层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StanfordB型患者多于StanfordA型患者,往往以疼痛为首发症状。主动脉夹层的死亡率很高,StanfordA型患者死亡率高于StanfordB型患者,应及早进行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发病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9月-2013年1月收治并确诊的35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结果主动脉夹层发病年龄呈正态分布,平均年龄为(51.65±11.71)岁,发病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59∶1,249例患者出院诊断合并高血压病(69.55%),116例患者有明确的大量吸烟史(32.40%),201例具有典型疼痛症状(56.15%)。DeBakey Ⅰ、Ⅱ、Ⅲ型夹层构成比分别为24.86%、12.57%和57.82%,不典型夹层壁间血肿占4.75%。Stanford A型患者住院死亡率(28.70%)高于 Stanford B型患者(3.10%)(P <0.05)。结论血压控制不良为主动脉夹层主要发病危险因素,临床特点为剧烈疼痛,内科保守治疗是基础。及时正确诊断及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是降低 AD病死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临床症状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率。方法对23例确诊的不同类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Ⅰ型4例(17%),Ⅱ型3例(13%),Ⅲ型16例(70%),其中典型临床表现者17例(74%),不典型临床表现者6例(26%)。23例患者经过内科保守治疗后,在住院期间死亡9例(39%)。结论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有一定比例不典型症状者,临床诊断过程中应注意识别。  相似文献   

4.
罗永兵  俞静  杨思进  白雪  邓淑霞  马艳 《重庆医学》2015,(14):1957-1959
目的:探讨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完全符合诊断标准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321例,用ELISA检测入院时血浆MMP‐9。以死亡作为随访终点,随访1年。采用ROC曲线和COX生存回归分析MMP‐9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根据MMP‐9判断夹层患者死亡的最佳临床分界点,将患者分为MMP‐9降低组和MMP‐9升高组。结果321例患者死亡122例,存活199例。死亡组患者入院时MMP‐9高于存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2±0.62)mg/L vs .(1.59±0.51)mg/L ,P<0.001]。ROC曲线分析提示, MMP‐9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死亡具有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881,95% C I:0.81~0.92,P<0.01),最佳临床分界点为1.89 mg/L ,灵敏度为89.4%,特异度为74.8%。COX生存回归分析显示,MMP‐9和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死亡密切相关[MMP‐9分组:HR(95% CI)=3.68(1.16~5.42),P<0.01;MMP‐9连续变量:HR(95% CI)=1.33(1.14~1.61),P=0.016]。Kaplan‐Meier生存分析示,MMP‐9降低组和MMP‐9升高组的累积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MP‐9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预后具有预测价值,能够识别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5.
①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参方法对48例老年人AMI(A组)的梗死部位、有无2次梗死、临床表现、并发症及病死率与67倒非老年人AMI(B组)进行对比分析。③结果 无痛性心肌梗死:A组发生22例(45,83%),B组发生13例(19.71%);肺部感染:A组发生18倒(37.5%),B组发生11例(16.42%);心功能分级限Killip)Ⅲ~Ⅳ级:A组20倒(41.67%),B组15例(22.39%);室性心律失常:短阵室速A组发生22例(45.83%),B组发生9例(13.43%);室速+室颤:A组发生11例(22.92%),B组发生6例(8。96%);多部位梗死:A组发生16例(33.33%),B组发生11例(16.42%);二次梗死:A组发生13例(27.08%),B组发生6例(8.96%);住院死亡率:A组死亡11例(22.92%),B组死亡6例(8,9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结论老年人AMI后病情较重,预后较差,应重视其预防、诊断厦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MRI)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与临床意义。方法 9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MRI与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3DCE—MRA)检查,其中10例行经皮开窗术治疗,20例接受腔内隔绝术行DSA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 ①96例均能显示明确的真假腔内及内膜片Ⅰ型16例,Ⅱ型1例,Ⅲ型79例;②67例可见到明确的初始破裂口,与DSA比较3DCE—MRA对初始破裂口的显示率为100%;③Ⅰ型夹层中3例(3/16)右无名动脉受累,Ⅲ型夹层中10.1%(8/79)左锁骨下动脉受累,Ⅰ、Ⅲ型腹主动脉分支受累中,33,2%(32/95)的肾动脉受累、13.8%(16/95)的腹腔动脉干受累、41,2%(39/95)仅累及1支、11.8%(13/95)累及2支或3支;④19.7%(19/96)的假腔完全被血栓充填,为主动脉内血肿,21.9%(21/96)假腔内有明显血栓。结论 MRI结合3DCE—MRA检查是诊断主动脉夹层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能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5岁以上老年人脑出血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2004。2007年在我科及急救中心收治的65岁以上第一次发病的41例脑出血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5岁以上脑出血中非高血压性病因12例(29.27%),安静状态下发病10例(24.39%),头痛、呕吐8例(19.51%),意识障碍11例(26.83%),平均出血量40.2ml,破入脑室14例(35.90%),死亡21例(51.22%)。死亡原因以多脏器功能衰竭最为常见,16例(占76.19%)。结论:老年人上脑出血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应尽早行相关检查确诊,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以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总结该院心脏外科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例的临床资料,探讨手术适应证的把握,改进相关体外循环技术和脑保护技术。方法 2000年4月-2006年5月,共行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31例,Stanford A型24例,B型7例。其中急诊手术9例,择期或限期手术22例。18例A型夹层动脉瘤在深低温、停循环(或低流量)的条件下进行手术,其余6例是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其间进行经右锁骨下动脉插管的选择性脑灌注和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脑保护。B型夹层动脉瘤全部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操作。结果 A型夹层动脉瘤的手术死亡率16.7%;2000-12003年手术死亡率为23.5%(4/17),2004年-2006年5月手术死亡率为14.3%(2/14)(P〈0.05);急诊手术死亡率为44.4%(4/9),非急诊手术死亡率为9.1%(2/22)(P〈0.01)。结论 Stanford A型夹层动脉瘤的手术死亡率远低于非手术治疗的死亡率;近3年深低温停循环结合右锁骨下动脉灌注和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脑保护、降主动脉记忆合金支架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大幅度降低死亡率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急诊手术本身也是影响手术死亡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主动脉夹层病人18例,男12例,女6例,均依据体征及超声心动网,16排螺旋CT及主动脉照影明确诊断。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年龄50~80岁16例,40~50岁2例。DeBakeyⅡ型10例,Ⅰ型5例,Ⅲ型3例。高血压占84.4%,吸烟史者占43.1%,饮酒者25.8%,其发病诱因,干重活占26.4%,情绪激动,用力大便等腹压增高因素者占70.1%,另有1例病人因上半身转动时出现,发生休克者为5例伴冠状动脉肾脑部缺血者7例,死亡(48小时内)4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患病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对诊断的意义及治疗情况。方法对1992年1月~2006年10月在我院确诊为主动脉夹层的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1例中有27例经内科保守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占52.9%;6例行胸外科手术,5例治愈出院,1例死亡;3例转外地医院手术治疗后存活;死亡15例,占29.4%。结论突发性胸痛是主动脉夹层发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高血压病是主动脉夹层发病的主要病因,反复超声检查及CT、MRI是快速诊断的主要方法,内科保守治疗的远期存活也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近10年来新疆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回顾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2—01~2011—12问连续收治并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主动脉夹层的患者653例,对患者的人数、年龄、性别、民族、夹层分型、合并症、治疗方法和死亡人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年我院共确诊主动脉夹层653例,患者平均年龄(51.7±13.5)岁,40—49岁年龄组发病例数最多,男女之比为3.11:1。少数民族与汉族之比为2.46:1。Debakey分型I型、Ⅱ型、Ⅲ型夹层的构成比分别为31.70%,8.27%,60.03%。主动脉夹层住院病死率12.71%。530例(81.16%)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或入院时血压增高。在两个5年周期中,主动脉夹层病例数呈逐年递增趋势,后五年收治人数较前5年增长了207%,合并高血压患者较前增加了238%。结论新疆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住院率呈上升趋势,主动脉夹层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人数明显增加,好发年龄在40一49岁;男女比例接近国外报道。  相似文献   

12.
刘燕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2):34-35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结果:主动脉夹层的常见原因为高血压;剧烈疼痛是最主要的首发症状(86.4%);CT检查确诊率高;内科药物治疗18例。死亡8例;应用外科手术治疗1例死亡;血管内带膜支架治疗3例均好转。结论: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分离(AD)的临床诊疗特点,提出减少对其的误诊率、加强治疗成功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主动脉夹层分离病人15例临床资料,13例行内科重症监护治疗,2例转院行介入治疗。使用四格表确切概率法比较A、B两型AD的院内死亡率。结果:门诊误诊3例(20%),其中2例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1例误诊为急腹症。院内死亡5例(A型4例,B型1例),A型死亡率(60%)高于B型(14.29%),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视高危人群,熟悉临床特征,擅选辅助检查,可有效降低AD的误诊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AD)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3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以男性26例(81.2%)为主,可经螺旋CT及MRI确诊。24例(75%)有明确高血压,28例(87.5%)有剧烈胸背、腰背等处疼痛,其中大多数(66.4%)为胸背部疼痛。stanford分型:A型10例(31.2%),B型22例(68.7%),初期误诊11例(34.3%)。结论本组患者以男性、高血压、病变仅累及降主动脉相对较多,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高,而综合无创性影像学诊断技术可帮助早期确诊。  相似文献   

15.
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血压和心率控制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药物治疗的血压和心率的控制情况,探讨影响其血压、心率的临床因素。方法对8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影响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血压和心率的临床因素。结果82例患者中,血压控制不良15例(18.3%),患者心率控制不良25例(30.5%);血压及心率控制不良患者中发生死亡及自动出院者明显多于血压控制良好者(P〈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纤颤、情绪波动和发热是影响心率控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应强调血压、心率控制达标;影响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心率控制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心房纤颤、情绪波动和发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UCG)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监护病房(cardiac care unit,CCU)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0年4月至2001年3月进行急诊旁UCG检查的116例临床病例。结果:急诊床旁UCG检查的阳性率100%,本组116例中冠心病57例(49%),其中心肌梗死41例(35.0%),心绞痛16例(14.0%),高血压心脏病26例(22.5%),风湿性心脏病9例(7.8%),扩张型心肌病9例(7.8%),主动脉夹层瘤7例(6.0%),其他8例(6.9%)。结论:急诊床旁UCG检查,作为心脏急症诊断的辅助手段,无论在诊断阳性率方面,还是在对临床干预的结果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万辛 《海南医学》2002,13(11):22-2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至2001年治疗的26例老年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例。结果:老年急性肾功能衰竭原发病中心衰7例(占26.9%)、感染9例(占34.6%)、肾后梗阻4例(占15.4%),而肾小球疾病仅2例(占7.7%)。累及3个及以上脏器7例,死亡5例,死亡率71.4%,累及3个以上脏器19例,死亡7例,死亡率36.8%,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非透析器16例,死亡10例,死亡率62.5%。透析组10例,死亡2例,死亡率20%,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透析组中行间歇性血液透析4例,死亡1例,死亡率25%,行连续性血液净化6例,死亡1例,死亡率16.7%。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急性肾功能衰竭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其原发病以心衰、感染、肾后梗阻多见。而且并发症多,易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且累及脏器数与预后密切相关。透析是ARF治疗的重要措施,尤其是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的应用进一步降低了ARF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主动脉夹层临床特点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临床特点发牛的变化。方法:对2000年组与2004年组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的年龄、发病时症状、性别、有无高血压病史、入院时血压的水平、主动脉夹层分型及治疗措施、结果等多方面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组主动脉夹层患苦在性别比例、有无高血压病史、有无初始症状及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000年组高年龄患者明显多于2004年组(P〈0.05);(2)2004年组人院时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脉压均高于2000年组(P〈0.05);(3)2004年组患者内科保守治疗人数比2000年组减少,而血管内支架术治疗人数增加.总死亡人数减少。结论:AD患者中高血压患者增多且血压总体水平较高;发病年龄年轻化;合理规范的药物治疗和新发展起来的血管支架术可降低AD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和中远期预后。方法回顾分析广州市番禺区人民医院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心内科收治的5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并通过门诊和电话进行随访,了解其生存状况。结果主动脉夹层症状以疼痛为主,但无特异性,入院时误诊率(33.3%)或诊断不确定率(42.6%)较高,急性期病死率A型明显高于B型(28%:4%,P〈0.01);急性期后,病死率明显下降。结论主动脉夹层临床容易误诊,急性期病死率高,渡过急性期后远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结合外科治疗57例升主动脉瘤的经验,探讨此病的诊断、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技术及体外灌注方法。方法:我院升主动脉瘤手术57(男46,女11)例,年龄18-63岁。其中单纯升主动脉瘤43例,DeBekey I型主动脉夹层11例,DeBekey Ⅱ型主动脉夹层瘤3例,瘤体直径5-16cm。手术以复合带瓣人工血管组件替换主动脉根部53例,保留主动脉瓣的升主动脉替换术4例。结果:1990-05/1998-05手术18例,死亡6例,病死率为33%(6/18)。1998-06/2001-05手术39例,死亡1例,病死率为3%(1/39)。除2例分别死于心律失常和全身衰竭外,余均死于出血。结论:升主动脉瘤自然病程险恶,外科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一旦确诊,如升动脉瘤直径超过5cm,就应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