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及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对2015年4-12月产检并被诊断为GDM的单胎妊娠孕妇进行随访。分析孕前BMI及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关系。结果:共590例GDM孕妇纳入本研究。根据BMI分类,10.6%(63/590)孕妇体质量偏轻,65.9%(389/590)体质量正常,17.6%(104/590)超重,5.9%(34/590)肥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3348.6±465.4)g,巨大儿发生率为7.6%(45/590),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为2.4%(14/590)。随着孕前BMI增加,孕期增重过量的比例显著增加(P<0.01),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巨大儿发生率和剖宫产率显著增加(P<0.01);随着孕期增重增加,巨大儿发生率显著增加(P<0.01)。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娩孕周、新生儿性别及孕期增重与巨大儿发生有关,与孕期增重正常者相比,孕期增重过量显著增加巨大儿的发生风险(OR=2.57,P<0.01)。结论:GDM孕前超重及肥胖孕妇更易分娩巨大儿,应注意将计划妊娠妇女孕前体质量控制在合理范围,特别注意加强对孕前超重和肥胖GDM孕妇孕期体质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孕前及不同孕期体质量指数(BMI)对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影响.方法:选取2 260例有完整产检记录并分娩的正常单胎孕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BMI分组,比较孕前及不同孕期各组GDM的发生率.结果:孕前及孕早期超重及肥胖组孕妇GDM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及消瘦组(P<0.01),孕中期肥胖组GDM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和超重组(P<0.05),孕晚期各BMI组孕妇GDM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及孕早、中期超重及肥胖均导致GDM发生率增加;孕晚期BMI对GDM发生率无明显影响,可能与孕晚期低体质量及正常体质量样本量相对不足及医疗干预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孕期体质量变化与巨大儿、分娩方式、新生儿疾病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分娩产妇140例,其中分娩新生儿体质量≥4 000 g产妇68例为巨大胎儿组,分娩新生儿体质量2 500~<4 000 g孕妇72例为正常胎儿组,比较巨大胎儿组与正常胎儿组孕妇的孕前BMI及孕早、孕中、晚孕期体质量的增长速度(kg/周),研究孕妇体质量变化与巨大儿的相关性,同时比较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疾病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2组孕妇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巨大胎儿组平均孕次、身高、产前体质量、孕前BMI及孕周均大于正常胎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大胎儿组的孕中期及孕晚期体质量增加速度、产前体质量、产前腹围及孕前BMI均大于正常胎儿组(P<0.05);2组孕期体质量增加速度均以孕中期为主,孕中期>孕晚期>孕早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大胎儿组中剖宫产率和头盆不称、胎儿窘迫、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胎儿组(P<0.05)。结论孕期体质量增加值与巨大儿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孕妇可通过控制孕期体质量来减少巨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和分析孕妇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1年4月产前检查并分娩的产妇615例的病历,并对各种不良妊娠分类统计.结果 615例孕妇中,孕前超质量和肥胖占32.4%(199/615例),孕期超质量和肥胖占49.8%(306/615例).不良妊娠结局总例数为206例,占总分娩人数的33.5%,其中巨大儿率为8.8%,剖宫产率为23.1%,死产率为1.6%.孕前和孕期体质量过低组的巨大儿、剖宫产和死产率与孕前和孕期正常体质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和孕期超质量、肥胖组其巨大儿发生率、剖宫产率都明显高于孕前和孕期正常体质量组(P<0.01).孕前和孕期超质量组死产率与孕前和孕期正常体质量组相当,孕前和孕期肥胖组死产率高于孕前和孕期正常体质量组(P<0.05,P<0.01).结论 孕妇超质量或肥胖能增加巨大儿、剖宫产、死产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体重指数增长(△BMI)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连州市人民医院建立围产保健卡进行孕产妇系统管理并住院分娩的孕妇51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孕前BMI分为三组(消瘦组、适宜组、肥胖组),比较各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早产以及剖宫产的发生率。再根据孕期△BMI的不同,将所有孕妇重新分为三组(不足组、合适组、过多组),再比较各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早产及剖宫产的发生率。结果:肥胖组的剖宫产率、巨大儿出生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早产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消瘦组、适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瘦组的低体质量儿发生率明显高于适宜组、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肥胖组的低体质量儿发生率明显高于适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BMI过多组的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早产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不足组和合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足组的低体质量儿发生率明显高于过多组、合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过多组的低体质量儿发生率明显高于合适组(P<0.05)。结论:孕前BMI过高或过低,孕期△BMI过多或过少均有可能给母儿带来不良影响,应指导育龄妇女孕前控制BMI在适宜范围,并指导其孕期BMI合理增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孕前体质量指数及孕期增重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以900例具有完整产科资料的妊娠女性作为受试对象,依据孕前的体质量指数(BMI)的不同将孕妇分为消瘦组(BMI<20 kg/m2)、正常组(20 kg/m2≤BMI<25 kg/m2)和肥胖组(BMI≥25 kg/m2);依据孕期体质量增加的不同,将孕妇分为:<15 kg组、15~20 kg组和>20 kg组.观察孕前不同BMI和体质量增加的不同程度对产妇最终分娩方式和分娩结局的影响.结果:消瘦组、正常组和肥胖组3组孕妇顺产率依次降低,剖宫产率依次升高(P<0.01).随着孕期体质量增加量的升高,剖宫产率、巨大儿出生率均呈升高趋势(P<0.01).消瘦组、正常组和肥胖组在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产程阻滞、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检出率依次升高(P<0.01);肥胖组孕妇随着孕期体质量增加量的逐渐升高,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和产后出血检出率逐渐升高(P<0.01).结论:孕前肥胖和孕期增重过多可提高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合并症的发病风险,亦可显著增加剖宫产率、巨大胎儿率、不良妊娠结局如产程阻滞、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等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体重指数与妊娠并发症和妊娠结局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萍  罗来敏  吴氢凯 《上海医学》2004,27(11):840-842
目的 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 (BMI)、孕期BMI增加值 (ΔBMI =分娩期BMI -孕前BMI)与妊娠期糖尿病 (GDM )、糖耐量异常 (GIGT)、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PIH)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将 333例单胎孕妇按孕前BMI随机分为消瘦组 (15 8例 )、正常组 (15 2例 )及肥胖组 (2 3例 ) ,对GDM、GIGT、PIH的发生率及妊娠结局作前瞻性分析。结果 肥胖组妊娠期GDM +GIGT及PIH发生率较正常组及消瘦组明显升高 (P值均<0 .0 1) ,肥胖组及消瘦组的GDM发生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 (P <0 .0 5 ) ,阴道自然分娩率与剖宫产率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明显升高 (P <0 .0 5 )。发生GDM、GIGT及PIH孕妇的孕期ΔBMI与无并发症者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阴道分娩与剖宫产终止妊娠者孕期ΔBMI的差异亦无显著性 (P >0 .0 5 ) ,发生巨大儿与未发生巨大儿者孕期ΔBMI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产后出血的发生与孕前BMI及孕期BMI增加值均无明显关系。结论 孕前BMI与妊娠期GIGT、PIH发生率、巨大儿发生率之间有密切关系 ,孕前控制体重可减少PIH、GDM和巨大儿的发生 ,而控制整个孕期体重增加更可减少巨大儿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北京昌平地区分娩巨大儿的孕妇的并发症与孕妇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对300例分娩巨大儿的孕妇孕前、分娩前体质量的测量,分别计算孕前及分娩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BMI增加值,并分析分娩巨大儿的孕妇并发症与孕妇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结果孕前理想体重组的剖宫产率以及并发症(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GDM)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低体重组、超重组及肥胖组(BMI≥28kg/m^2),其中肥胖组的剖宫产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最高;而产后出血率低体重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其中超重组最高。结论孕前BMI在评价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以及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BMI的增加值。4组BMI的增加值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孕前体质量指数和孕期增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3月-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孕妇纳入研究,根据孕前体质量指数分为BMI>25的肥胖组和BMI≤25的正常组,根据孕期增重情况分为A组(增重≤10kg)、B组(增重10~15kg)、C组(增重15~20kg)、D组(增重20~25kg)、E组(增重>25kg),观察分娩方式、新生儿结局、产后负面情绪。结果:肥胖组产妇剖宫产率、产后HAMA评分、HAMD评分、NRS评分、早产儿及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D组、E组产妇剖宫产率、产后HAMA评分、HAMD评分、NRS评分、早产儿及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A组、B组和C组。结论:合适的孕前体质量指数和孕期增重有助于提高顺产率,降低早产儿、巨大儿发生率,对于改善妊娠结局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冷芹  张英  许孝凤  曹云霞  魏兆莲 《安徽医学》2017,38(9):1123-1126
目的 探讨孕前体质指数(BMI)及孕期体质指数增长幅度(△BMI)与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的关系.方法 将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检并住院分娩的1 261例产妇按孕前BMI分为消瘦、正常、超重及肥胖组,按孕期△BMI分为△BMI< 3.8 kg/m2组(A组)、3.8 kg/m2≤△BMI< 7.5 kg/m2组(B组)和△BMI≥7.5 kg/m2组(C组),分析比较各组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的情况.结果 超重及肥胖组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妊娠期糖尿病(GDM)、刮宫产、巨大儿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及消瘦组(P<0.05);C组的PIH、GDM、剖宫产、巨大儿的发生率均高于A及B组(P<0.05);消瘦组及A组早产率、低体质量儿发生率高于其他各组(P<0.05);在消瘦、正常、超重及肥胖组和A、B、C组的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妇体质量是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的重要影响因素,临床应重视孕期体质量的增加,将其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妊娠体质量增加与孕前体质量指数对产科结局的影响,以期指导合理的孕期增重。方法回顾性分析3 190例足月单胎活产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按孕前体质量指数将孕妇分为低体质量组、标准组、超重组,再按照妊娠体质量增加情况分为低标组、达标组、超标组,对组间相关临床参数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孕前体质量指数和妊娠体质量增加量对产科结局的影响。结果标准体质量指数的孕妇占68.5%,超重组的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巨大儿出生率、新生儿窒息率、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均高于低体质量组和标准组;超标组的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巨大儿出生率、新生儿窒息率均高于低标组和达标组;低标组的低体质量儿发生率明显高于达标组和超标组(P < 0.05)。结论孕前体质量指数过大和妊娠体质量增加过多可对产科结局造成负面影响。应指导育龄妇女保持正常的孕前体质量和合理的孕期增重,从而改善不良产科结局。  相似文献   

12.
侯朝晖  任东平  陈冰 《吉林医学》2007,28(5):639-641
目的:探讨如何利用体重指数监控非糖尿病孕妇孕期体重,从而实现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控制。方法:通过测量280例单胎初产妇的身高和妊娠各期的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 I),并将分娩正常体重新生儿的孕妇孕期体重指数与分娩低体重儿和巨大儿的孕妇进行比较。结果:孕期体重指数随孕周的增加而增加,且与新生儿出生体重保持着恒定的正相关关系。结论:如果非糖尿病孕妇孕期体重指数总增幅保持在3~5之间,就有可能分娩正常体重的新生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用孕妇不同体重指数对高危妊娠、妊娠结局及新生儿体重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以 610例孕妇孕20周时的体重指数(BMI),将孕妇分为消瘦型、正常型、超重型三种类型人群组。结果 不同体重 指数孕妇孕中期体重增加幅度均大于孕晚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超重型孕妇新生儿体重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 0.01);超重型孕妇高危妊娠的发生率最高,其中巨大儿、妊高征的发生率高于消瘦型及正常型孕妇(P<0.01);消瘦 型孕妇IUGR、过期妊娠的发生率最高。不同体重指数孕产妇的分娩方式总体差异无显著性,但超重型孕产妇的 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正常型孕产妇(P<0.01)。结论 不同体重指数孕妇与新生儿体重有相关影响,且高危妊娠的发 生率不同,但与分娩方式总体无明显差异。利用BMI个体化指导孕妇营养,对围产保健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个体化的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干预对妊娠期糖耐量受损(GIGT)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7年5月我院孕检的GIGT孕妇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孕妇予以常规孕期干预;干预组孕妇予以孕前BMI干预,根据孕妇不同的孕前BMI制定孕期体质量增加的目标,并制定个性化食谱和运动量。观察两组孕妇产前1周FBG、2 h PBG和Hb A1C水平及妊娠期增重情况,并比较其妊娠结局。结果干预组孕妇产前1周FBG、2 h PBG和Hb A1C水平低于对照组,干预组妊娠期增重少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孕妇干预后GIGT持续率、GDM发生率、子痫前期、胎膜早破、产褥感染及胎儿窘迫、巨大儿和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体化的孕前BMI干预能明显减少GIGT持续率和GDM发生率,有效控制GIGT孕妇的血糖和Hb A1C水平,妊娠期增重控制得当,并能降低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孕妇体重指数变化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对近2年来我院产检并分娩的447例初产妇的妊娠初期体重指数、妊娠37周后体重指数及其新生儿体重,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其与巨大儿的关系。结果:496例产妇中,共有447例用于分析,检出巨大儿56例,检出率为12.5%。与非巨大儿母亲孕期体重指数增量〉6者的构成比(90/391,23.0%)相比,巨大儿母亲孕期体重指数增量〉6者的构成比(43/56,76.8%)较高(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期体重指数增量〉6是巨大儿的危险因素(RR=11.016,95%CI为5.650~21.477,P〈0.01),而年龄和孕次对巨大儿发生率的影响不明显。结论:初产妇孕期体重指数增量〉6与巨大儿有关。  相似文献   

16.
陈红希 《海南医学》2014,25(1):89-91
目的探讨孕期综合干预对肥胖孕妇体质量指数与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24例首次受孕的肥胖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仅进行常规的产检检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孕期综合干预,比较两组孕妇体质量指数变化、母婴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总体重增加、每周体重增加以及总BMI增加、每周BMI增加均低于对照组(P〈0.05);妊高征、GDM、剖宫产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巨大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孕期综合干预可改善肥胖孕妇母婴预后,提高产科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分娩巨大儿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定期产检并分娩、孕周>37周的单活胎GDM孕妇371例临床资料,包括年龄、身高、体质量、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体质量增长、糖尿病家族史、不良孕产史、巨大儿产史、新生儿性别、血糖治疗方案、血糖控制情况、是否分娩巨大儿等。采用非条件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GDM孕妇分娩巨大儿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巨大儿组孕妇身高、体质量和新生儿男性人数均高于非巨大儿组(P<0.05~P<0.01),而巨大儿组孕妇血糖控制良好率明显低于非巨大儿组(P<0.01)。孕妇孕前后体质量指数差和血糖控制情况均是分娩巨大儿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有效控制GDM孕妇孕期体质量的过度增长,维持良好的血糖水平,对于预防GDM孕妇分娩巨大儿具有潜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