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初步总结经眶颧额颞下入路显微切除中颅底肿瘤的疗效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年来采用眶颧额颞下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13例颅底肿瘤的分类、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技巧、切除程度和治疗结果。结果 主要向中颅底生长的蝶骨嵴内1/3脑膜瘤3例,鞍旁-中颅窝底脑膜瘤4例,颅眶沟通脑膜瘤1例,下丘脑胶质瘤2例,主位于中颅窝底的脊索瘤2例,向鞍旁生长的巨大垂体瘤1例。2例肿瘤包裹同侧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术中切除颧弓4例。肿瘤全部全切,无术后死亡,术后尿崩2例,脑脊液漏并颅内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随访10例,死亡2例;术后8个月肿瘤复发1例。结论 眶颧额颞下入路有肿瘤暴露充分、全切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适合于切除中颅底或主要向中颅底生长的相邻部位肿瘤。术中是否切除颧弓根据肿瘤的大小和生长方向而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和单侧额底入路在鞍结节脑膜瘤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福建省立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手术及术后病理确诊的鞍结节脑膜瘤51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将51例患者分为两组,单侧额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额底组)22例,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眶外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肿瘤切除程度、术后视力变化情况,评估两种手术方法的安全性及手术效果。结果 肿瘤切除程度、术后视力改善情况在额底组和眶外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眶外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额底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经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具有开关颅简单,组织创伤小,术野清晰足够,手术效果良好等优点,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经颅开眶入路摘除眶尖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眶尖、视神经管或颅眶沟通肿瘤手术,先经神经外科作经额部的四边形额肌骨瓣,然后沿前颅窝底整块取下眶顶骨板或分两块眶顶骨板,切开骨膜进入眶内,由眼科医师完成眶内肿瘤切除,再由神经外科医师继续处理有颅眶沟通者的颅内部分并关闭切口。结果23例中有20例完整摘除肿瘤,3例部分摘除。术后视力无下降,术前19例视力下降者,术后14例有提高。眼球突出度平均降低2.0mm;眼球轻度下陷1例;术后发热1例。无1例发生与开颅有关的并发症。结论眼科与神经外科联合行改良经颅开眶入路眶尖肿瘤摘除术,能够最大限度的暴露眶尖肿瘤,达到完整摘除肿瘤的目的,有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额颞眶颧开颅术显露海绵窦前内侧间隙及其周围结构,探讨一种可一次全切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手术入路。方法 用15例成人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放大5—20倍)对床突间隙及周围结构直接进行检测。结果 磨除前床突暴露床突间隙后切开其内侧壁硬膜和鞍隔,可把颈内动脉牵开,形成海绵窦前内侧间隙,经此间隙入路可直视鞍底,联合经硬膜外的海绵窦外侧壁入路可达到一次全切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目的。结论 可以采用额颞眶颧开颅术对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进行治疗,并为经颅切除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这一种手术方法提供了详细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颅眶沟通性肿瘤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分析21例颅眶沟通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方案,采用经额下入路或经翼点入路以及扩大联合入路3种手术方法,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结果经额下手术6例,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1例;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4例,全切除2例,次全切2例;联合入路11例,全切8例;均无死亡患者。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针对肿瘤的性质及位置特点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是提高颅眶沟通性肿瘤全切率、减少并发征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跨前中颅底肿瘤,由于其位置深,解剖关系复杂,传统手术入路切除肿瘤多因显露病灶不佳、脑牵拉严重及不便于切除被侵犯之颅底组织而受限制。近lO年来,笔者采用经眶颧额颞下联合入路对跨前中颅底肿瘤18例行手术治疗,效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跨前中颅底肿瘤患者18例,男1l例,女7例;年龄12-68岁,中位年龄41.2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16个月。  相似文献   

7.
目的:综合鞍结节脑膜肿瘤的位置以及体积大小因素,分析临床外科显微手术的入路选用。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4月-2013年10月在该院接受外科显微手术的52例鞍结节脑膜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入路方式不同:采用经额外侧入路18例,经眶上锁孔入路13例,经纵裂入路8例,经额底入路7例,经翼点入路6例,分析各种入路的方法与特点。结果按Simpson分级标准,达Ⅰ级切除者7例,达Ⅱ级切除者40例,Ⅲ级切除者5例,肿瘤全切除率为90.4%(47/52)。垂体柄保存完好47例,嗅神经得到保护39例。本组患者中,32例视力障碍的患者中术后较术前视力提高17例,较术前无明显变化14例,加重1例,视力改善率53.1%(17/32)。内皮型脑膜癌26例(50.0%),混合型脑膜癌20例(38.5%),纤维型脑膜癌2例(3.8%),砂粒体型脑膜瘤2例(3.8%),合体细胞1例(1.9%),血管瘤型1例(1.9%)。下丘脑功能紊乱2例,不同程度尿崩症5例,伴有低钠、低氯血症1例,术后颅内迟发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经额外侧入路手术方式具有更宽的手术视野和空间,术后改善情况比较显著。针对患者肿瘤位置和体积大小,视力减弱等病情,结合手术切口最短的原则正确选择相应手术路径,再加上联合娴熟的外科显微手术技术,是保证鞍结节脑膜肿瘤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颅眶联合入路显微切除眶内球后肿瘤的护理配合要点。方法分析25例手术治疗的眶内球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颅眶联合入路,将眉弓、部分眶上壁连同额骨骨瓣一起取下,咬除眶上壁达视神经管顶壁,经硬膜外显微切除眶内肿瘤。结果 25例患者肿瘤全部根治性切除,其中2例失明患者术后视力未恢复且伴有眼球运动障碍,上睑下垂,无其他手术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颅眶联合入路显微手术是眶内球后肿瘤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能够直接改善治疗效果,手术护士术前备好显微器械,术中娴熟配合是手术得以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9.
<正>痛性眼肌麻痹(painful ophthamoplegia syndrome)又称TolosaHunt综合征(THS),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临床少见疾病[1]。其发病是眶上裂、海绵窦或眶尖部的一种低度的肉芽肿性、非感染性炎症过程,涉及邻近硬膜窦,从而引起一侧眶周痛或头痛伴同侧眼球运动神经(第Ⅲ、Ⅳ、Ⅵ脑神经)麻痹、眼交感神经麻痹以及三叉神经眼支和上颌支分布区感觉减退,可持续数周或数月。本病属中医"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额颞耳前联合断颧弓颞下入路切除中颅窝底鞍旁肿瘤的疗效和体会。方法 对术前确诊为中颅窝底鞍旁肿瘤的 5例病人 ,采用术中切断颧弓将颞肌瓣翻下 ,显露颞窝 ,使骨窗接近颅底 ,充分暴露肿瘤和鞍旁的相关解剖关系。结果 本组 3例全切除 ,2例近全切除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用此方法切除中颅窝底鞍旁肿瘤可达到最大范围的肿瘤切除 ,避免了周围神经、血管的损伤 ,保全了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Poppen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技术要点及手术间隙的应用,为松果体区肿瘤的手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1年1月在本院进行Poppen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手术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手术要点,各生理间隙的应用情况及预后。结果32例患者肿瘤全切除28例(87.5%),近全切除3例(9.38%),大部分切除1例(3.13%);手术过程中有10例患者联合应用第2,3间隙,22例患者联合使用第3,4间隙;术后3个月KPS评分为100分的患者22例,90分的患者为6例,80分的患者为1例,60分的患者为1例。结论改良Poppen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安全有效,且通过生理间隙进入手术创伤小,肿瘤切除率高,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21例岩骨尖上斜坡区域良性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结果,就其手术入路进行讨论。方法分析骨尖上斜坡区良性肿瘤的临床特点、神经放射学资料,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结果本组经颞下天幕上入路切除8例,天幕上下联合入路切除7例,枕下入路切除6例。肿瘤全切率为76.2%,术后病死率为4.8%。预后:Ⅰ级2例,Ⅱ级2例,Ⅲ级4例,Ⅳ级4例,Ⅴ级1例。结论根据肿瘤的性质、大小和部位,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是十分重要的。联合入路在巨大肿瘤的切除中最为常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介绍21例岩骨尖上斜坡区域良性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结果,就其手术入路进行讨论.方法 分析骨尖上斜坡区良性肿瘤的临床特点、神经放射学资料,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结果 本组经颞下天幕上入路切除8例,天幕上下联合入路切除7例,枕下入路切除6例.肿瘤全切率为76.2%,术后病死率为4.8%.预后:Ⅰ级2例,Ⅱ级2例,Ⅲ级4例,Ⅳ级4例,Ⅴ级1例.结论 根据肿瘤的性质、大小和部位,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是十分重要的.联合入路在巨大肿瘤的切除中最为常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综合鞍结节脑膜肿瘤( TSM)的位置及体积大小因素,分析临床外科显微手术的入路选用。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0月在该院接受外科显微手术的52例TSM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入路方式不同:采用经额外侧入路18例,经眶上锁孔入路13例,经纵裂入路8例,经额底入路7例,经翼点入路6例,分析各种入路的方法与特点。结果 SimpsonⅠ级切除7例,Ⅱ级切除40例,Ⅲ级切除5例,肿瘤全切除率为90.4%;术后17例较术前视力提高,13例较术前无明显变化,1例加重,视力改善率为53.1%;术后下丘脑功能紊乱2例,不同程度尿崩症5例,伴有低钠、低氯血症1例,术后颅内迟发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经额外侧入路手术方式具有更宽的手术视野和空间,术后改善情况比较显著。针对患者肿瘤位置和体积大小,视力减弱等病情,结合手术切口最短的原则正确选择相应手术路径,再加上联合娴熟的外科显微手术技术,是保证TSM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颞下锁孔入路切除中颅窝底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颞下锁孔入路微创手术治疗中颅窝底肿瘤8例患者临床资料,4例三叉神经鞘瘤,3例表皮样囊肿,1例脑膜瘤。结果本组术野均暴露清晰,术中无因病情变化或暴露不良而扩大切口及骨窗者。肿瘤均获全切除,均经病理学确诊,术后恢复良好。结论颞下锁孔入路切除中颅窝底肿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鞍上巨大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和显微外科技术。方法 总结 17例鞍上巨大脑膜瘤的临床资料 ,共采用 4种手术入路显微技术治疗 ,其中双侧额下入路 5例 ,低位额下入路 5例 ,纵裂入路 3例 ,额颞入路 4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 13例 (76 .5 % ) ,部分切除 4例 (2 3.5 % ) ;17例患者术后头痛症状全部消失 ;15例有视力障碍者 ,视力 10例改善 ,3例无变化 ,2例恶化 ;出现轻度尿崩 2例 ,3周后恢复正常。结论 合理选择手术入路并熟练应用显微外科技术 ,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岩斜区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比较采用7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的53例岩斜区肿瘤的临床、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手术结果、手术的暴露范围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35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4例,扩大中颅窝硬膜外入路3例,颞下外侧入路3例,枕下-颞下联合入路3例,经鼻-碟窦入路3例,额下硬膜外经筛经蝶入路2例。肿瘤全切24例,术后重残1例、死亡1例。结论(1)不同的手术入路有不同的适用范围,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是目前处理岩斜区病变较好的手术入路;(2)充分的术前准备、扎实的解剖基础和娴熟的手术技巧是降低手术并发症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切除咽旁间隙肿瘤的良好手术途径.方法酌情采用六种不同术式①口腔进路;②下颌角后方切开进路;③颈侧高位切开下颌骨外旋;④经颈侧腮腺入路;⑤经鼻侧上唇正中切开行上颌骨翻揭;⑥颞部切口行颧弓拆装入路.结果本组共30例,术中视野暴露充分,肿瘤均能完整大块切除,手术经过顺利.结论为安全完整切除咽旁间隙肿瘤,酌情采用不同的术式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9.
牟奇芸  张艳飞 《云南医药》1996,17(3):185-186
眶内颞侧方肿瘤手术切口的改进牟奇芸,张艳飞,朱益华,曾令柏对眶内颞侧方肿瘤采取外眦部水平切口入路切除肿瘤、效果满意。本文重点介绍改进的手术方法、优缺点和注意事项。临床资料本文5例中,男2例、女3例、为右眼患病、年龄最小20岁、最大56岁。5例就诊主诉...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米非司酮(Mifeprjstone)治疗不能切除的脑膜瘤的效果进行了观察。患者与方法 14例不能手术切除的脑膜瘤患者,其中12例经手术探查和组织学检查证实诊断,2例临床发现符合脑膜瘤。肿瘤位于颈段脊髓3例、小桥脑角/颞岩骨1例、额顶部/肺转移1例、颞叶1例、颞岩骨/海绵窦2例、海绵窦5例、蝶骨嵴1例。全部患者均口服本品每天200 mg,用药至少一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