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探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不同时间点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及两个因子浓度变化相关性分析.方法 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0例健康对照组及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5个时间点(第1、3、5、7、14天)血清PDGF、VEGF的浓度,分析两个因子与急性脑梗死病程、梗死灶体积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14 d内血清PDGF、VEGF浓度明显增高,表现为PDGF在发病后的第3天达高峰,在发病后5~14 d水平略有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VEGF在发病后的5天达高峰,在发病后7~14 d水平略有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PDGF与VEGF浓度随梗死体积增大而增加.血清PDGF水平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与VEGF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早期的病理修复中PDGF、VEGF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和内皮抑素(ES)水平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动态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各组以及正常对照组不同时间点血清VEGF和ES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各组血清中VEGF水平在发病第1,7,14天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以第7天时最高,ES在各组中发病第1天并无明显升高(P>0.05),第7天水平显著升高,第14天时降低.大面积脑梗死组VEGF/ES比值最高,VEGF/ES比值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r=0.705,P<0.01).结论:VEGF和ES的动态变化可能是脑梗死急性期的自我保护的机制之一,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可能是脑缺血损伤修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脑梗死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及丁苯酞注射液对VEGF的作用。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发病1、3、7、10、14d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VEGF水平,头颅CT测量梗死灶面积,将中等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用药组和非用药组,非用药组按常规治疗方案,用药组在病后第一天至第十四天加用丁苯酞注射液,2次/d 25mg静滴,3个月后采用mRS评分评估预后。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各时相血清VE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VEGF水平发病当天即升高,在7d达最高,第十天开始下降,14d降至最低;用药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非用药组(P<0.01);预后较好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预后较差者(P<0.01)。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能使VEGF表达增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生成素-1(Ang-1)水平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动态变化,并探讨2种生长因子水平与梗死面积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对照组35名及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起病48 h内、3 d、7 d、14 d、21 d血清中VEGF及Ang-1水平。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水平在病程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呈动态变化,于起病3 d达高峰(P0.01),VEGF水平与梗死面积具有一定关系(P0.05~P0.01)。脑梗死患者血清Ang-1水平在起病7 d升高,14 d达高峰;血清Ang-1水平与梗死面积也有一定关系,且与VEGF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VEGF及Ang-1水平明显增高,提示这2种血管生长因子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且其水平测定对判断梗死灶大小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在不同时间段变化及脑心通胶囊治疗对其影响.方法 选择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并设立健康组60名,治疗组给予脑心通胶囊口服.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于24h内、3、7、14天检测患者血清VEGF含量,同时测定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治疗前及治疗后14天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各时间点血清VEGF及fib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且在急性期VEGF及fib的浓度持续升高,至病程第7天均达高峰,以后开始下降,但至第14天仍维持高水平;应用脑心通胶囊干预治疗后血清VEGF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于第3、7、14天明显高于对照组,第7天最为显著(P<0 01),而动态观察两组的fib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应用脑心通胶囊干预治疗14天后,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后血清VEGF浓度明显增高,脑心通胶囊能促进VEGF的产生和分泌,且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俞鸣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8):1983-198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4年6月-2009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首次发病48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为脑梗死组,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3、5、7、14 d 时测定其血清VEGF和MMP-9水平,并且对患者进行梗死面积测定和预后评估,分析VEGF和MMP-9水平与梗死面积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时点的血清VEGF和MMP-9水平显著增高(P<0.01),且呈动态变化.脑梗死组各时点VEGF和MMP-9的水平间无相关性(P>0.05).血清VEGF和MMP-9水平与梗死面积均有一定相关性.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VEGF和MMP-9水平在发病后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和MMP-9水平均明显增高,且患者梗死面积和预后情况与VEGF和MMP-9的水平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的表达以及其比值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实验的研究方法分为脑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对新诊断的4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第1、3、7、14、28天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检测血清PEDF、VEGF浓度并计算VEGF/PEDF的比值变化,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 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浓度随病程逐渐增高,第7天达到最高浓度(214.72±55.95)n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9,P<0.05)。而急性脑梗死组血清PEDF浓度在入院后第1天最低(28.77±8.60)n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3,P<0.05),随病程时间延长逐渐提高,第14天接近健康人正常水平。急性脑梗死组患者发病第1、3、7天血清VEGF/PEDF比值分别为7.48±1.98、7.86±2.83、7.39±2.18,均高于对照组5.93±1.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t=3.63,P<0.001;t=3.68,P<0.001;t=3.24,P<0.01)。 结论 VEGF/PEDF比值可以作为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一个检测指标,血清VEGF、PEDF浓度及其比值变化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过程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6,(10):1396-1398
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hs-CRP、Hcy、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59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不同梗死灶组、不同NIHSS程度、不同类型及健康对照组OX-LDL、hs-CRP、Hcy、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OX-LDL、hs-CRP、Hcy、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梗死灶组OX-LDL、hs-CRP、Hcy、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梗死灶组OX-LDL、hs-CRP、Hcy、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中梗死灶组和小梗死灶组(P<0.05);中梗死灶组OX-LDL、hs-CRP、Hcy、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小梗死灶组(P<0.05);不同NIHSS程度组OX-LDL、hs-CRP、Hcy、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型组OX-LDL、hsCRP、Hcy、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中型组和轻型组(P<0.05);中型组OX-LDL、hs-CRP、Hcy、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轻型组(P<0.05);不同类型组OX-LDL、hs-CRP、Hcy、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进展型OX-LDL、hs-CRP、Hcy、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完全型(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OX-LDL、hs-CRP、Hcy、D-二聚体水平变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快速抑制酶(PAI-1)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非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观察组患者在入院时、入院后不同时间的血清炎性因子、t-PA、PAI-1水平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与患者脑梗死面积、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第3、7、14天的IL-6、IL-18、PAI-1及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t-P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L-6、IL-8、PAI及CRP水平在入院后呈逐步降低趋势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PA水平入院后第3、7天较入院时降低(P<0.05),在入院后第14天较入院时升高(P<0.05)。血清IL-6、IL-8、PAI-1及CRP水平比较:大梗死亚组>中梗死亚组>小梗死亚组(P<0.05);中梗死亚组预后不良亚组>预后良好亚组;血清t-PA水平比较:大梗死亚组<梗死亚组(P<0.05),预后不良亚组<预后良好亚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IL-6、IL-18、PAI-1、t-PA及CRP水平较非脑梗死患者有显著差异,同时与患者的预后、梗死面积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另设立正常对照组60例。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均给予常规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天1次,14天为1个疗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动态测定两组患者发病第1、3、7、14天时血清VEGF浓度。同时记录入院时和治疗14天的脑梗死灶体积,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65例患者中风后1、3、7、14天各时间点的血清VEGF浓度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风后第3、7、14天治疗组血清VEG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后,治疗组平均脑梗死灶体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天后治疗组NIHSS评分虽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能促进急性脑梗死后血清VEGF的表达,参与新生血管形成,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对氧磷酯酶-1(PON-1)活性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6例及正常对照组72名,采用对硝基苯酚为底物的速率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血清PON-1、ox-LDL,同时检测2组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生化指标并进行对比;探讨PON-1、ox-LDL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清PON-1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ox-LDL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对照组(PPPPPPP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ON-1活性降低,导致抗氧化能力减弱,使血清ox-LDL水平增加,这种改变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对预测脑卒中风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70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分为合并脑梗死组45例,单纯糖尿病组25例,以2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集研究对象的血清检测Hcy、FIB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cy、FIB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及对照组(PPP结论:血清Hay、FIB水平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中显著升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低密度脂蛋白(LDL-C)、三酰甘油(TG)及总胆固醇(TC)的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发病的关系。方法:搜集61例ACI患者(ACI组)和32例同期住院治疗的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的血液标本,比较2组Hcy、hs-CRP、LDL-C、TG及TC水平,并分析Hcy与hs-CRP、LDL-C、TG、TC的相关性。结果:ACI组血清Hcy、hs-CRP、LDL-C、TG及TC水平较对照组均升高 (P<0.05~P<0.01);Hcy与hs-CRP、LDL-C、TG、TC均无明显相关关系(P >0.05)。结论:ACI患者的血清Hcy、hs-CRP、LDL-C、TG 与TC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均是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微创介入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NTF)、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给予微创介入治疗的观察组和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的对照组,检测治疗后血清中NGF、NTF、VEGF细胞因子的含量、评估神经功能和精神状态。结果治疗后3 d和7 d时观察组血清中NGF、NTF、VEGF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CSS评分、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微创介入治疗能够促进NGF、NTF、VEGF的表达,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脑梗死患者和正常人血清VEGF的浓度.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恢复期VEGF浓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增高(P<0.05),大梗死灶患者VEGF的水平升高明显.结论 VEGF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和治疗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6.
肖学文 《河北医学》2016,(9):1423-1425
目的:探讨NT-proBNP 和Hcy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按照梗死大小体积分为三个亚组,其中大梗死组(>40cm3)33例、中梗死组(15~40cm3)30例、小梗死组(<15cm3)29例。按病程分为三个亚组,其中急性期组(发病3d内)19例、亚急性期组(发病3~10d内)27例、慢性期组(发病大于10d)46例,另外选择10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NT-proBNP 和Hcy水平的检测结果。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cy、NT-proBNP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大梗死组血清Hcy、NT-proBNP 水平显著高于中、小梗死组。急性期组血清Hcy、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亚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T-proBNP、Hcy水平显著上升,升高程度与梗死体积和发病时间密切相关,值得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及VEGF在急性脑梗塞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ELISA)法对5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急性脑梗塞组)和30例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血清VEGF水平进行测定,在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的第1、7、14天分别测定血清VEGF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了比较,同时比较了不同族别、不同梗塞面积、不同梗塞部位以及不同神经功能评分的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VEGF水平.结果: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第1、7、14天的血清VEGF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梗塞面积大的VEGF水平高于非大面积的VEG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评分重度的血清VEGF水平高于中度、轻度的VEG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族别、不同硬塞部位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第1、7、14天的血清VE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增高,提示VEGF参与了急性脑梗塞的修复病理变化过程,有可能反映脑梗塞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9(IL-9)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75例(病例组)和健康体检者50名(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血清IL-9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另根据脑梗死面积的大小分为小面积梗死组和大面积梗死组,测定两组血清IL-9及CRP水平并进行比较;同时分析IL-9与CRP之间的关系。结果病例组血清IL-9和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大面积梗死组IL-9和CRP水平较小面积梗死组显著升高(P〈0.01);血清IL-9与CRP水平呈正相关(r=0.896,P=0.000)。结论 IL-9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其机制可能与IL-9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急性脑梗死(ACI)中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病情和梗死灶大小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ELISA法测定32例ACI患者的第1、7和14d血清VEGF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康特征的关系。结果 1.ACI发生后血清VEGF即开始升高,在第7d时达高峰,第14d仍维持较高水平;2.ACI中血清、EGF水平与梗死灶大小及病情轻重有关;梗死灶越大,病情越重,血清VEGF水平越高。结论 血清VEGF在ACI发生后呈动态变化;血清VEGF与ACI的严重程度有关,提示动态检测血清VEGF、水平对临床判断ACI严重程度及预后可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脑白质疏松(LA)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45例LA患者和20例健康人血清VEGF的含量。将LA患者根据其严重程度分为4级,同时又根据是否合并脑梗死分为伴脑梗死组与不伴梗死组,然后比较不同级别和不同组别患者的血清VEGF的含量。结果除LAI组患者血清VEGF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3组的VEGF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且随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的加重而血清VEGF的含量也随之明显升高(P<0.05或P<0.01)。伴脑梗死组LA患者血清VEGF含量明显高于不伴脑梗死组(P<0.01)。结论VEGF与LA的发生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血清VEGF含量可以反映LA的严重程度以及脑缺血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