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对氧磷酸酯酶-1(PON-1)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关系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通过DSA检查确诊有颈动脉狭窄的老年脑梗死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脑梗死组,其中轻度狭窄33例,中度狭窄24例,重度狭窄15例),以非脑血管病健康体检者38例作为对照组,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PON-1活性,用ELISA法测定ox-LDL含量,分析PON-1活性与ox-LDL及血脂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PON-1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ox-LDL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各狭窄组患者PON-1活性与ox-LDL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颈动脉狭窄程度加重,PON-1活性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而ox-LDL含量呈上升趋势。相关分析表明PON-1活性与ox-LDL呈负相关(r=-0.6 8,P<0.01)。结论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PON-1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增强,血管易于损伤,PON-1和ox-LDL相互作用共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调脂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调脂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78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ICVD患者随机分为血脂康组和对照组:血脂康组口服血脂康及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流阻力指数(RI)及血脂、血清一氧化氮(NO)、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血脂康组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ox-LDL水平明显下降,颈动脉IMT、RI明显变小,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调脂治疗对ICVD患者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及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董治燕  贾蕾 《海南医学》2012,23(20):22-23
目的 研究依达拉奉联合丹参川芎嗪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脂质过氧化产物及炎症细胞因子IL-1β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及其他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治疗.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脂质过氧化产物ox-LDL、MDA水平,抗氧化物质PON-1活性及炎症细胞因子IL-1β浓度的变化,并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ox-LDL、MDA、PON -1及IL-1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ox-LDL、IL-1β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而PON-1水平显著增高(P<0.05).其中,ox-LDL、IL-1β的降低及PON-1水平的增高较对照组更具显著性(P<0.05).相关性研究表明,IL-1β与PON-1呈轻度负相关(r=-0.452,P=0.027).结论 依达拉奉与丹参川芎嗪联合治疗能有效抑制急性脑梗死患者IL-1β表达,增加PON-1活性,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4.
刘坤梅 《四川医学》2013,(4):516-51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脂水平、C-反应蛋白(CRP)变化,分析其相关性。方法检测4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组),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脂水平、CRP变化,并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卒中组血脂水平中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C-反应蛋白(CRP)升高(P均<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P<0.01)。相关分析显示脑卒中组CRP和TG、TC、HDL-C无相关性;LDL-C与CRP呈正相关(r为0.367,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RP升高、血脂异常,二者可相互影响,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强化降脂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效果以及对血清可溶性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LOX-1)、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该院2018年3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90例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分为对照组(瑞舒伐他汀10 mg)和观察组(瑞舒伐他汀20 mg),各45例,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sLOX-1和ox-LDL的变化情况,并评价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TC、TG、LDL-C、sLOX-1及ox-LDL水平比治疗前均显著下降,HDL-C水平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或提高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用药治疗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强化降脂治疗,不仅能降低血脂水平,还可明显降低血清sLOX-1、ox-LDL的水平,减轻血管和内皮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发病在7d内合并高血脂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低脂饮食、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辛伐他汀组则加用辛伐他汀20mg,每晚口服1次,共观察2个月;对比两组治疗2周及2个月时血脂及血清CRP的水平变化。结果: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治疗2周及2个月时辛伐他汀组血总胆固醇(CH)、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及血清CRP水平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服用辛伐他汀可降低血脂及血清CRP水平,有助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实验分为3组,原发性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组(n=10)、原发性高血压非动脉粥样硬化组(n=20)及健康对照组(n=30),采用酶法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FGF21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分析FGF21与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原发性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原发性高血压非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FGF2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血清FGF21水平与ox-LDL及TG水平均呈正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FGF21水平升高,且FGF21水平的改变与ox-LDL及TG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探讨血塞通软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疗效以及对血清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水平的影响。采用随机方法,收集8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血塞通软胶囊。 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物均能显著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PCSK99水平比治疗前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PCSK9水平的改变有所降低(P<0.05)。血塞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应用于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疗效显著,血塞通软胶囊与他汀的联合使用具有叠加效应,并能升高PCSK9水平。  相似文献   

9.
颜怀军  陈勤  徐超  周越球 《浙江医学》2006,28(10):798-799,802
目的探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对氧磷脂酶-1(PON-1)活性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48例SLE患者(33例活动期和15例非活动期)、30例健康正常者血清PON-1活性、ox-LDL等指标。结果SLE患者PON-1活性为(131.5±45.2)IU/ml,显著低于健康正常者(223.4±65.8)IU/m(lP<0.01);且SLE患者活动期PON-1活性低于非活动期,相反血清ox-LDL水平则高于非活动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PON-1与ox-LDL存在负相关性(r=-0.552,P<0.001),而PON-1与HDL-C不存在相关性(r=0.173,P>0.05)。结论SLE患者血清PON-1活性下降;PON-1与血清ox-LDL水平、高脂质过氧化有关。PON-1活性下降可能是SLE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一大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尿酸、总胆红素以及脂蛋白水平与其他因素的变化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相关关系的综合性分析。方法  选取在2014年1月-2015年12月首次住院治疗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4例(脑卒中组)。急性期24h空腹抽血测定其急性期尿酸、总胆红素、三酰甘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A1(ApoA1)、总胆固醇等水平,与同期健康体检者9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体重指数(BMI)、尿酸、三酰甘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ApoB/ApoA1、总胆固醇、收缩压、舒张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病例组总胆红素和高密度脂蛋白低于对照组(P <0.01);尿酸与BMI、三酰甘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ApoB/ApoA1、舒张压呈显著正相关(P<0.01),尿酸与总胆红素和收缩压呈负相关(P <0.01);总胆红素与高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P <0.01),与尿酸、三酰甘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ApoB/ApoA1、总胆固醇、收缩压以及舒张压呈负相关(P <0.01);低密度脂蛋白与BMI、尿酸、血糖、ApoB/ApoA1、总胆固醇呈正相关(P <0.01),与年龄、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P <0.01);并且以上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尿酸、总胆红素以及脂蛋白水平的升高都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并且这3个独立的危险因素与其他相关因素协同作用,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AT)脑卒中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A2(Lp‐PLA2)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早期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于2014~2015年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A T性脑卒中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卒中组),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者Lp‐PLA2水平的差异;并采用Pullicino公式计算脑梗死体积,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判断患者短期预后,比较不同脑卒中体积和不同脑神经损伤程度患者血清Lp‐PLA2水平变化,以及Lp‐PLA2水平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结果卒中组患者血清Lp‐PLA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血清LDLC水平呈正相关(r=0.859,P<0.05);卒中组患者血清Lp‐PLA2水平随脑梗死体积的增大而升高,随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均呈正相关(r=0.531、0.623,P<0.05),Lp‐PLA2水平高的患者短期预后较差(P<0.05)。结论 AT 脑卒中患者Lp‐PLA2水平明显增高,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短期预后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 -反应蛋白 (CRP)浓度和白细胞数在急性脑卒中患者血中的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 1 1 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脑出血组 (2 9例 )和脑梗死组 (82例 ) ,入院 48h内进行CRP浓度和白细胞数测定。CRP浓度测定采用透射比浊法。结果 :急性脑出血组与脑梗死组比较 ,CRP浓度及白细胞数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P <0 0 1 ) ;二组病死率比较 ,差异也有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血CRP浓度和白细胞数升高对急性脑卒中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初步诊断及预后的判断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水平变化情况,探讨EPCs对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 方法 连续纳入首次发病24 h内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2例为脑梗死组,同期选择宿州市立医院脑卒中筛查门诊脑卒中高危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以发病1周内最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作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估标准,NIHSS评分<7分为轻症组,≥7分为重症组;以CD133+KDR+细胞作为EPCs的标记,采用流式细胞分析,分别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第1、5、10天的外周血EPCs数量。 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EPCs数量存在动态变化趋势,呈第1天降低、第5天升高、第10天下降趋势,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重症组第1、5、10天EPCs数量均低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梗死急性期NIHSS评分与第1、5、10天外周血EPCs数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1=-0.762、r5=-0.622、r10=-0.414,均P<0.05)。 结论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外周血基线EPCs水平明显降低;外周血EPCs水平降低可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脑梗死急性期EPCs数量越低提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越重,EPCs对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动态演变与预后关系。方法:将急性脑卒中患者184例分为缺血性脑卒中102例(缺血组)和出血性脑卒中82例(出血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3、4、6、8周测血hs-CRP水平。并随访1年,观察再发脑卒中情况。结果:2例在发病后2周病死予以剔除。2组患者治疗后1~8周hs-CRP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2~8周hs-CRP亦均明显低于治疗后1周(P<0.01)。缺血组患者治疗前后1~8周hs-CRP水平均低于出血组(P<0.05~P<0.01)。2组随访观察1年,hs-CRP持续未恢复正常者再发脑血管病率为44.23%,高于hs-CRP恢复正常者的发生率为11.72%(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hs-CRP均明显增高,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hs-CRP恢复较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快,hs-CRP持续未恢复者再发脑血管病的概率增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原血清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根据空腹血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将66例患者分为两组:纤维蛋白原正常组(含量在2~4gPL之间)和纤维蛋白原增高组(含量〉4gPL)。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1月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结果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时纤维蛋白原增高组神经功能缺损较正常组严重(P〈0.001),经过治疗1月后纤维蛋白原增高组神经功能缺损较正常组严重(P〈0.001),但较入院时减轻(P〈0.01)。结论纤维蛋白原增高加重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6.
李晓玲 《疑难病杂志》2007,6(8):460-462
目的探讨血小板形态在脑梗死发病中的变化及作用。方法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ICD)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急性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稳定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结果脑梗死急性期PLT明显低于TIA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P<0.01),TIA组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脑梗死急性期MPV和PDW明显高于TIA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TIA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急性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PLT低于急性稳定型缺血性脑卒中(P<0.01),MPV和PDW高于急性稳定型缺血性脑卒中(P<0.01)。结论血小板的形态在脑梗死之前就发生变化,动态观察血小板3项参数对脑梗死的预防、诊断及判断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脑卒中患者血浆脂联素(ADPN)浓度及与炎性因子的关系.方法 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实验室结果,将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9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列为研究对象.前者又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LAA,n=77)、小动脉闭塞性卒中组(SAA,n=21),心源性脑栓塞组(CE,n=38).同时选取30例正常对照.比较各组间血浆ADPN水平差异及ADNP与hs-CRP、IL-10的相关性.结果 (1)脑梗死组患者血浆ADP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6.3±2.2)mg/L,(8.9±2.7)mg/L],差异有显著性(P<0.05).(2)缺血性卒中亚型不同,ADPN水平不同(F=5.21,P=0.005),CE组水平最高[(8.0±1.9)mg/L]而LAA组最低[(5.5±1.0)mg/L].(3)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间无明显差异(P=0.341).(4)血浆ADPN水平与IL-10水平呈正相关(r=0.274,P<0.01),与hsCRP水平呈负相关(r=-0.308,P<0.05).结论 低ADPN血症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及脑卒中的过程,与炎性因子共同参与了卒中后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炎性蛋白YKL-40与脑梗死临床分型和病因分型的关系,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9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48 h内)和34例健康对照者血清YKL-40的表达量,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CT分型、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和治疗急性卒中实验(TOAST)分型,然后分析YKL-40表达量与各分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YKL-40表达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脑梗死患者CT分型、OCSP分型及TOAST分型各亚型YKL-40表达量不同(P<0.001),其中大面积梗死组、TACI组及CE组血清YKL-40含量明显高于其它亚组。【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YKL-40表达量明显升高,并且与病灶大小及病因有相关性,YKL-40可能对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程度和临床预后具有提示作用,并对脑梗死的病因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48 h内血清YKL-40的表达量,探讨其与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及梗死面积大小的关系,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 对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血清YKL-40的检测,然后分析其与病情程度及临床分型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YKL-40浓度中位数为158.47ng/ml (IR:182.40),正常对照组为50.50 ng/ml (IR:34.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OCSP各亚型YKL-40升高幅度不同,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型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亚型(P<0.01);YKL-40在大梗死型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亚型(P<0.02).结论 脑梗死后血清YKL-40水平升高,与病灶大小相关,在不同OCSP分型之间表达量不同,血清YKL-40可能成为指导脑梗死临床分型及评估病情程度的新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根据发病或入院时血清和脑脊液C反应蛋白(CRP)浓度预测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出院时的神经功能康复.方法:本实验将46例初发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25例与观察组相匹配的骨折、阑尾或胆囊摘除手术病人以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液及脑脊液CRP的含量;并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CI患者血液和脑脊液CRP显著高于恢复期患者和对照组(P<0.01);血液和脑脊液NSE含量与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脑脊液或血清中的CRP浓度,反映了神经元的损害程度,也是脑组织破坏后较合适的生化标记物;有助于预测初发脑梗死患者出院时神经功能康复,也可以作为筛选早期康复对象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