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28解阳法临床上常见一个杂病,民间叫"胃病",主诉常说胸口闷、不舒服,伴随情绪低落、吃饭没味、坐卧不宁、吐长气也不能缓解等一系列症状,一般医生常开一些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逍遥丸,甚至木香顺气丸、藿香正气丸系列,患者吃完有效但就是不彻底,总觉得哪里不到位,有隔靴搔痒之感。这个病,实际上就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的"痞"证~([1])。痞证,是阴阳气痞塞了引起的病证。其主方是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泻心汤针对的主证就是张仲景所说的"但满而不  相似文献   

2.
胃大部切除术后"心下痞"用泻心汤验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心下痞”证病因、病机及证候、寒热、虚实等的性质。方法参阅经文进行辨证,用五种泻心汤分别治之。结果服药后无不良反应,一般患者服药1~2剂即效,3~5剂获愈。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心下痞”证,辨证分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五泻心汤在组成上都有黄连,其中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组方用药则大同小异,均有姜、连、芩、夏、参、草、枣.而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又均有大黄、黄连.五方均有散结消痞之功,治疗以痞为主的病症.这些方剂在治证的病理、病位、治疗上既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有不同之处,故当鉴别.  相似文献   

4.
半夏泻心汤出目仲景之《伤寒论》,由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人参、大枣组成,原方主治因小柴胡汤证误下伤中,少阳之邪乘虚内陷,寒热之气壅滞中焦而形成的痞证。半夏泻心汤的一般使用指征是:呕、利、痞三证俱在。笔者抓住本方辛开苦降,和中降逆消痞之特点,凡脾胃虚弱,寒热错杂,枢机  相似文献   

5.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为柴胡汤证误下致病而设。“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后世诸医屡屡投用,常常收到很好的疗效,那么半夏泻心汤的适用症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正半夏泻心汤出自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分别见于《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和《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  相似文献   

7.
痞证是指心下痞窒,胸膈满闷,触之无形、不痛的证候,其病机为气机阻塞,升降失常,此多由误治,热邪内陷所致,亦有脾胃素虚,饮食阻滞,痰气壅窒,或其它原因所致,《伤寒论》有邪热之痞,邪热有余,表阳不足之痞、少阳误下之痞;胃虚食滞之痞;多次误下,胃气重虚之痞;水气停蓄之痞,胃虚挟颌,浊气上逆之痞,邪热下利之痞,热结在里之痞;水饮冲斥胸胁之痞的不同。因此病因病理、症状,治法和煎服药物的方也有差异,笔者对《伤寒论》痞证论治探讨于后:  相似文献   

8.
正半夏泻心汤源于《伤寒论》原文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关于半夏泻心汤的病机,自清代医家柯韵柏在《伤寒来苏集》中提出"寒热之气互结心下"的观点后,后世医家大多没有脱离柯氏之说,故现行的高等中医院校《方剂学》、《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教材  相似文献   

9.
浅谈“痞满”证候与治疗赵菊琴,戴祖汀,肖汉玺,戴红030012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痞满是指心下痞塞,胸隔满闷,触之无形不痛之证候。病位在胃腑,亦称“胃痞”,但亦可因肝、脾、胆、肠等病证累及而致病。如慢性胃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等病,均可出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将张仲景和叶天士诊治痞证的思想作一浅显总结和对比,观其论述痞证的病因、病机、病所、证治特点和遣方用药等方面以冀全面认识痞证,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胃脘痛包括溃疡病、急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外邪侵胃,饮食劳偿等损伤脾胃之气而致的脾胃虚弱、肝气郁结、寒热挟杂、痰饮瘀血交阻是其发病的原因。不论是脾胃纳化、升降及燥湿功能的恢复,还是对痛和痞证候的消除,或是对胃脘痛的病因病机的纠正,《伤寒论》中的小建中汤、半夏泻心汤、四道散等经方分别以其具有的温中、解郁、消痞、泄热的功效,在治疗中发挥极大的作用。只要在临证中善于加减应用,即可收到立竿见影的疗效。1温中健胃的小建中汤小建中汤由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组成,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球…  相似文献   

12.
赵春兰  郭良所  王兴 《系统医学》2023,(24):172-174+185
目的 探究推拿点穴联合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痞病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5月北京裕和中西医结合康复医院收治的100例胃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和推拿点穴组,每组50例,推拿点穴组行推拿点穴治疗,联合组在推拿点穴组基础上增加半夏泻心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中医证候积分各项得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联合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100.00%)明显优于推拿点穴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90,P<0.05)。联合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推拿点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推拿点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推拿点穴联合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痞病明显有效,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康复情况。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五泻心汤的鉴别与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伤寒论》为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此书虽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书中的大部分方剂现在临床上仍应用广泛,疗效满意,堪称经典。其中的五泻心汤虽专为痞证而设,但其病因病机、主证、治则、煎服方法各不相同,因此,临床应用时须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14.
有关“痞”的记载,早见于《内经》、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提出“心下(胃脘部)……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的概念。随着时代推移,“痞”渐至成为杂病中的一个病证名,称作“痞证”或“痞满”。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胃脘部自觉痞闷、胀满,但无疼痛,外亦无胀急之形。患者往往觉得胃脘部“好象有东西堵在那  相似文献   

15.
桂枝人参汤出自《伤寒论·太阴篇》的第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原为太阳病经误下后或太阴本虚,由太阳传入太阴而成为太阴虚寒兼有表证。由桂枝、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组成。笔者遵《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会到太阳病未愈,误诊或体虚可直中太阴,  相似文献   

16.
生姜泻心汤为医圣张仲景所创,由半夏泻心汤减干姜2两(1两≈31.25g)、加生姜4两变化而成.方中生姜量大为君,功在通阳、散结、涤饮;配以半夏可加强开结.消痞、涤饮之功.半夏配干姜辛温开结,散寒止呕.  相似文献   

17.
泻心法是临证常用治法之一,它源于<内经>,制方于仲景,在<伤寒论>中阐述颇详.仲景泻心法即指以苦寒通泄为主,用泻心汤类方剂对"心下痞"一证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泻心法方剂组方严谨、用药精炼、配伍有度、加减有法,其煎药方法也别具特色.  相似文献   

18.
瓜蒌薤白半夏汤是《金匮要略》方,主治痰浊结聚较甚之胸痹证,胸背痛较剧,不能安卧者。方中薤白入心宣窍,行气活血而助胸阳;瓜蒌清热化痰,宽胸降气,且能润肠通便;半夏燥湿化痰,和中降逆。此方不仅应用于胸阳不振、痰浊结聚之胸痹证,内伤杂病中如胃脘痛、痞胀、痢疾等,随证加减使  相似文献   

19.
叶天士不仅是论治温热病大家,而且在内伤杂病方面亦颇有贡献.叶氏<临证指南医案@卷二>"痞"中有病案26例,观其论述痞证的病因、病机、病位和临床表现相当全面,治法和用药很有特色,至今仍对临床实践有指导意义,值得借鉴.现不揣浅陋,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胃痞病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望无胀大。且常伴有胸膈满闷。得食则胀,嗳气则舒。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发病和加重常与饮食、情绪、起居、冷暖等诱因有关。胃痞病位虽在中焦脾胃,但与肝之疏泄密切相关,肝疏泄失司,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常,中焦痞塞不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