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 8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行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经传统后正中入路,研究组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比较两组的围术期相关指标、椎体前缘高度比、伤椎矢状面Cobb角。结果 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术后12个月,两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比均高于术前,伤椎矢状面Cobb角均低于术前(P <0.05);研究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比高于对照组,伤椎矢状面Cobb角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可有效恢复患者伤椎的生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轻度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最佳的外科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轻度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62例。其中椎旁入路组31例、正中入路组31例,两组均采取髂骨植骨融合术联合单纯椎弓根的钉内固定术来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参数及其治疗效果。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不同时间点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椎旁入路组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短于正中入路组,椎旁入路组术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于正中入路组(均P0.05)。术后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均有改善,正中入路组术后1、6个月VAS评分优于椎旁入路组,正中入路组术后1个月ODI评分优于椎旁入路组(均P0.05);术后12个月两组VAS评分比较,术后6个月、12个月两组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椎旁入路单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轻度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优于正中入路单纯椎弓根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旁入路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B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OVCF)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74例OVC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单侧椎弓根旁入路下,观察组行BKP治疗,对照组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结果 两组术后的VAS评分、 ODI评分及伤椎Cobb角均低于术前,伤椎前缘高度均高于术前(P <0.05);两组术后的VAS评分、 ODI评分及伤椎前缘高度、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骨水泥注入量多于对照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单侧椎弓根旁入路BKP手术在缓解OVCF患者疼痛、恢复伤椎前缘高度、改善腰椎功能方面可以取得与PKP相似的效果,并能够降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一期后路单侧椎板开窗经椎间隙入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与侧方入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7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各35例,侧方入路组采用侧方入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治疗,一期后路组采用一期后路单侧椎板开窗经椎间隙入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Cobb角矫正情况、胸腰椎功能(ODI)及疼痛程度(VAS)。结果:术后1mo,两组ODI及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一期后路组低于侧方入路组(P0.05);术后3mo,两组Cobb角均较术前降低(P0.05),但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一期后路单侧椎板开窗经椎间隙入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或侧方入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均能有效改善患者胸腰椎功能,减轻疼痛程度,矫正Cobb角,前者在改善患者胸腰椎功能、减轻疼痛程度方面效果更突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经皮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64例(68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单侧入路组(33例)与双侧入路组(31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Cobb角、手术时间方面的差异.结果 术前、术后24h、术后3个月,单侧入路组VAS评分分别为(8.42±1.33)、(2.21±1.67)、(2.09±1.58)分,Cobb角分别为(31.24±9.12)°、(14.21±9.21)°、(14.43±9.36)°;双侧入路组VAS评分分别为(8.36±1.52)、(2.13±1.80)、(2.00±1.71)分,Cobb角分别为(30.84±8.77)°、(13.94±8.87)°、(14.07±9.87)°,两组患者术后24h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l);且两组同一时段VAS评分、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入路组和双侧入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5.00±8.76)、(72.00±9.3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皮单侧椎弓根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与经皮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患者与术者接受的X线辐射小等优点,且可以达到和经皮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相似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远期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骨折患者9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前及术后1周、2年行胸腰椎侧位X片检查,检测Cobb角、伤椎椎体高度。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两组Cobb角减小、伤椎前后缘高度压缩比升高(均P0.05);术前及术后2周两组组间Cobb角、伤椎前后缘高度压缩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年,对照组Cobb角、伤椎前后缘高度压缩比[(17.05±3.38)°、(80.85±6.71)%、(81.37±6.63)%]与观察组[(4.92±1.13)°、(92.06±5.11)%、(97.06±3.3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远期效果稳定,优于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椎弓根钉固定对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进一步探讨其对脊柱稳定性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就诊的100例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应用椎弓根钉固定治疗,根据手术入路不同随机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各50例,观察比较2组的手术疗效.结果 2组伤椎前后缘平均高度及后凸角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但2组间的Frankel功能恢复级别及并发症、伤椎前后缘平均高度及后凸角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椎弓根钉固定对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确切,有利于促进脊柱的稳定性的恢复,结合其手术适应证合理地选择手术入路,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分析。方法本文将回顾分析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我院采用改良的经竖脊肌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同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42例临床资料。为了验证此技术与传统技术的优势,我们将病例随机分为Wiltse肌间隙入路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区间为22~53岁,平均42.8岁;传统后正中入路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21~56岁,平均43.5岁。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及影像学指标。结果 2组患者经过围手术期的疗效观察表明,采用经Wiltse肌间隙人路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量小、患者术后卧床时间短,以及在术后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 alogue scale,VAS)评估其比传统技术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中Wiltse肌间隙人路手术组患者均获得愈合。结论临床采用Wiltse肌间隙人路技术进行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其具有术者操作简单、出血少、创伤小及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合局部浸润麻醉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2年10月47例术前无脊髓、神经缺失症状胸腰椎爆裂骨折(单椎体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三组,14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切口(伤椎不行内固定)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A组),15例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不行内固定)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B组),18例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合局部浸润麻醉(C组),统计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手术前后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塌陷程度和术后三天、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47例患者随访时间1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两项指标A组和B组、C组间[(100.4±12.7)、(65.6±7.2)、(60.3±8.6)min、(380.6±42.1)、(83.8±26.7)、(72.5±20.3)ml]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塌陷程度的恢复C组和A组、B组[(5.8±2.1)°、(11.3±3.8)°、(11.7±3.2)°、(6.1±1.8)°、(11.8±4.2°)、(12.6±4.5)°、(10.8±3.8)%、(24.1±7.3)%、(25.2±9.1)%、(11.7±4.2)%、(29.2±6.2)%、(30.4±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 VAS评分C组和A组、B组[(3.2±0.5)、(7.4±0.7)、(7.5±0.8)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组和B组、C组[(6.6±1.3)、(3.5±0.5)、(3.3±0.8)、(3.2±0.6)、(0.8±0.6)、(1.0±0.2)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局部浸润麻醉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出血少、创伤小、伤椎复位满意、患者恢复快,且不延长手术时间,是治疗无脊髓、神经缺失症状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学工程》2015,(9):1175-1176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我院骨科收入的采用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4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术)22例和对照组(传统后正中入路术)21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观察并记录出院后随访过程中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的评分;计算椎弓根钉置入准确率及后凸Cobb角纠正率(根据患者手术前后正侧位X片评估椎弓根钉置入的位置及后凸畸形程度)。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8个月。通过观察,发现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相比较在手术时间、伤椎Cobb角的矫正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与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9年10月本科室收入治疗的48例的脊柱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病例,将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单号入观察组,双号入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术前、术后的Cobb角和伤椎椎体压缩率。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两者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组间各指标差异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Cobb角与伤椎椎体压缩率恢复好于对照组,组间各项差异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统计学分析(P<0.05),有意义。结论: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缩性骨折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且疗效确切,患者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伤椎单侧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椎体前缘高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2例,随机分为双侧组和单侧组各31例。双侧组采用伤椎双侧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单侧组采用伤椎单侧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VSA评分及椎体前缘高度。结果单侧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双侧组(P<0.05)。两组的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局部后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伤椎单侧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良好,可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研究肌间隙入路和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无需椎管减压、无神经症状的急性胸腰椎骨折患者180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0例。治疗组采用肌间隙入路方式疗法,对照组进行传统后正中入路方式疗法,比较两组的术后Cobb角纠正情况、手术前后VAS评分、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等临床指标情况。结果治疗组的Cobb角纠正率(%)、术后引流量(mL)、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切口长度(cm)、患者椎体前缘高度(%)、VAS评分情况等各项临床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需椎管减压、无神经症状的急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肌间隙入路疗法,可有效促进病情的康复,术中出血少,高度微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经皮椎体成形术组)和对照组(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水泥注入量、渗漏率,手术前后的VAS评分、Cobb's角和椎体高度,以及术后1月和1年疗效比较。结果两种手术方式均有显著效果,两组比较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注入量和渗漏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VAS评分、Cobb's角和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和1年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对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均有较好的疗效,均有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特点,PVP操作较为简单,但其骨水泥渗漏率较高,PKP可大大降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对于后凸畸形可有效纠正,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特点与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08年3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64例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共86个椎体.椎体骨折部位T5~L5.术前均行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CT平扫和T1WI、T2WI及STIR像MRI检查,结合患者的疼痛及叩痛部位来确定病变椎体.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2~23(13.40±1.03)个月,VAS评分由术前的(8.3±1.2)分降低到术后的(2.3±1.4)分和最终随访时的(2.5±1.1)分(P<0.01).ODI评分由术前的(62.0±2.3)分降低到术后的(23.1±2.5)分和最终随访时的(26.3±2.4)分(P<0.01).所有患者腰背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未发现神经损伤、骨水泥单体中毒及肺栓塞,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关键是判断出责任椎体,不仅要根据X线片,更重要的是要结合MRI上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而STIR像仍表现为高信号;穿刺应达到新鲜骨折的部位;单侧穿刺难以到达可采用双侧穿刺;多椎体可分次注射;为避免骨水泥渗漏及肺栓塞,一定要等骨水泥较为黏稠呈牙膏状时再注射.  相似文献   

16.
彭安波 《临床医学工程》2012,(10):1762-1763
目的探讨经伤椎连续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本院2006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12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进行经伤椎连续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的椎体压缩率、Cobbs角、VAS评分,并统计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后凸畸形、腰背疼痛、内固定断裂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椎体压缩率、Cobbs角、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6个月实验组的椎体压缩率、Cobbs角、VA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伤椎连续固定能够降低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3月期间本院诊治的8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A组(38例)及B组(42例),两组分别行传统入路或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手术效果的差别。结果 B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VAS评分均显著优于A组(P〈0.05);随访7~27月,A组末次随访伤椎前缘压缩比、伤椎矢状面Cobb角及椎管占位率分别为91.93±3.65%、4.37±1.62°和6.87±0.63,B组分别为91.78±3.58%、4.40±1.65°和6.90±0.69%,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未出现螺钉断裂及骨折复位丢失。结论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确切,对机体损伤小,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分析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患者使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剥离椎旁肌后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临床手术指标、术后2周与6个月时的VAS疼痛评分、术后下地前及随访时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结果 观察组临床手术指标优于对照组,术后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组间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传统方法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患者恢复更快,不仅能起到较好的复位效果,还能明显降低患者的疼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预存自体血回输应用于腰椎滑脱手术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80例因单节段腰椎滑脱接受腰椎后路减压、椎体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并输血治疗的患者,其中预存自体血回输的患者40例作为A组,因拒绝术前预存自体血而输注异体血的40例患者作为B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输血量、血常规观察指标(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及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后第1天血常规各观察指标降低,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后第7天血常规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滑脱手术患者来说,采用术前预存自体血回输及异体输血均能有效纠正术中术后失血性贫血,但术前预存自体血回输能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输血后患者血常规各观察指标恢复更快,在当前异体血供血困难的前提下,术前预存自体血回输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单、双侧椎弓根途径行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优越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8月本院收治的5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单侧组28例和双侧组25例,单侧组经一侧椎弓根行PVP,双侧组经两侧椎弓根行PVP。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在椎体内弥散程度、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改善率、椎体高度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VAS改善率、椎骨高度恢复及骨水泥在椎体内弥散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侧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双侧组,术中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用量均明显少于双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脊髓神经损伤、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单、双侧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可取得同样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单侧具有手术时间短、放射暴露少、患者痛苦小等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