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脏器脱垂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脏器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2例产后患有Ⅰ度、Ⅱ度盆底脏器脱垂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30),观察组用Phenix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仪指导患者锻炼盆底肌肉来治疗盆底脏器脱垂,对照组产后自行在家做Kegel操进行单纯的盆底肌锻炼,通过盆底肌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值、肌电基准值、脱垂情况及问卷评价其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盆底肌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值、肌电基准值、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脱垂情况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效果优于单纯盆底肌锻炼,而且简单、有效、无损伤,对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采用盆底肌功能训练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观察和分析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收治的120例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盆底功能训练与电刺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物反馈治疗。结果试验组尿失禁和子宫脱垂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盆底肌功能训练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康复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盆底肌力及性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的盆底肌力均有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性生活满意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性交疼痛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盆底肌收缩能力,改善患者盆腔器管脱垂、尿失禁发生情况和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对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效果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2月至2010年5月间因压力性尿失禁行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患者,共13例,采用StimogynBIO2001型盆底治疗仪,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3例患者经1个疗程治疗后,总有效率84.6%,治愈率53.8%。未绝经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已绝经患者(100%w77.8%),SUII度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SUI1I度患者(100%vs75%),盆底电刺激有反应型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无反应患者(100%vs33.3%),无反应型患者治疗前、后肛提肌肌电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能够有效治疗压力性尿失禁,但对盆底电刺激无反应型患者疗效不佳。  相似文献   

5.
郑琳 《中外医疗》2016,(7):62-63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在产后盆底康复的应用价值.方法 该研究整群选取于2014年1—12月将在该院顺产后的初产妇24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24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盆底肌训练,而研究组则采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进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结果 在治疗后研究组产妇的盆底综合肌力较对照组明显改善(Χ2=16.05,P<0.05).在治疗后20周,研究组产妇的阴道肌电电压明显升高[(20.15±7.43)μV],而夜尿次数[(1.35±0.51)次]明显下降(t=4.85、5.42,P<0.05).结论 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可以显著促进产后盆底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16,(8):1001-1002
目的:探究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对非脱垂子宫切除术患者盆底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将我院妇科非脱垂子宫切除术患者1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及Kegel运动疗法,对照组给予电刺激疗法及Kegel运动疗法。观察两组的肌力恢复、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及下腹脏器脱垂率。结果:观察组3度以上的肌力恢复例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度以下的肌力恢复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2、3月后,其压力性尿失禁的例数及膀胱颈口距耻骨下缘L≥15mm的例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脱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能够加快盆底肌力恢复,减少非脱垂子宫切除术患者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降低下腹部脏器的脱垂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盆底电刺激结合生物反馈治疗对产后早期盆底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西部战区总医院门诊收治的产后早期POP患者146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3例。研究组使用盆底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进行盆底功能锻炼,对照组单纯进行常规盆底功能锻炼。治疗3个月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盆底肌力(盆底肌收缩压、盆底肌静息压、收缩持续时间)、盆底脱垂改善情况、盆底表面肌电位、性生活质量和生活质量,性生活质量和生活质量采用女性性功能量表、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盆底功能障碍问卷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9.04%,高于对照组(73.97%),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总肌电值、Ⅰ类肌纤维肌电值、Ⅱ类肌纤维肌电值较治疗前均有所增加,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而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Ⅰ类肌纤维疲劳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效果。方法:按治疗方法不同将134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n=64)和研究组(n=70)。对照组接受盆底肌训练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肌力、肌纤维疲劳度、阴道最大动态压力和盆底功能改善率。结果:治疗前,两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和阴道最大动态压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和阴道最大动态压力均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Ⅰ类肌纤维疲劳度和阴道最大动态压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Ⅰ、Ⅱ类肌纤维肌力≥Ⅲ级者占比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尿失禁改善率和子宫脱垂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可提高阴道最大动态压力、尿失禁改善率、子宫脱垂改善率和Ⅰ类肌纤维肌力≥Ⅲ级者占比,以及降低Ⅰ类肌纤维疲劳度的效果优于单纯盆底肌训练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凌琳  王文艳  张妤  付娟娟  卫兵 《安徽医学》2019,40(8):862-865
目的探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训练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收治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合并阴道前壁膨出患者7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试验组接受电刺激与生物反馈训练(40例),对照组行盆底功能锻炼(35例),规律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盆底肌力数值,阴道前壁Aa、Ba点的位置及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评分(I-QOL);两组患者继续进行3个月的盆底功能锻炼,再次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治疗5个月后,试验组压力性尿失禁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的盆底肌力、阴道前壁Aa、Ba点的位置及I-QOL评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均较前改善(P <0. 05),组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提高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改善盆腔脏器脱垂及压力性尿失禁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生物反馈电刺激技术联合药物治疗对盆底重建术后盆底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行盆底重建术患者147例,分为电刺激组(生物反馈电刺激技术)、药物组(药物)和联合组(生物反馈电刺激技术+药物)。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盆底肌力、盆底肌电活动、尿动力学指标及生活质量,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电刺激组和药物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治疗后盆底肌力均有改善,盆底肌电值、腹压漏尿点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均升高,最大尿流率降低;且联合组以上变化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与电刺激组、药物组比较,联合组生活质量评分提高更明显(P<0.05);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技术联合药物治疗可促进盆底重建术后盆底功能的恢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率逐渐升高,给女性带来严重的生活困扰和社交障碍。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盆底超声影像学通过应用三维、四维成像和多平面成像模式等新技术,对盆底脏器的形态结构进行详尽细致的观察,并能实时监测盆底脏器的运动及功能,在诊断女性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肛提肌损伤中具有明显优势。同时,盆底超声也能通过评估植入材料和产后盆底肌运动进行盆底植入网片修复手术及产后康复治疗的疗效评价。未来,深入研究盆底超声能可为手术治疗盆底器官脱垂提供术前评估、术中指导、术后疗效等多方面的图像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疗效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盆底重建术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对123例具有不同程度缺陷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应用聚丙烯网片进行盆底重建术。根据国际尿控协会制定的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DF-Q)分度法评价手术效果,调查其术前、术后的脱垂生活质量量表(P-QOL)评分,作为疗效的主观评价指标。结果盆底悬吊术的手术时间为(72±20)m in,出血量为(88±39)ml,所有患者在术后3~7d出院。123例患者PDF-Q分度明显改善,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24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P-QOL量表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24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平均24个月,发现网片暴露4例,10例术后复发。结论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疗效确切,手术方法简单,短期疗效肯定,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和随访。  相似文献   

14.
15.
吴瑾  招艳  万忠艳  李先锋 《吉林医学》2011,(6):1060-1061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前后女性盆底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随机抽取进行妇科盆腔手术的患者108例,分别在手术前、手术后进行盆底功能评估。结果:盆底功能影响问卷调查评价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子宫全切除术组术后为52.78%,子宫次全切组术后为38.89%,附件手术组术后为16.67%。附件手术组术后PFD发生率较子宫手术组术后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附件手术术后PFD发生率较术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肌电图评价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子宫全切除术组为55.56%,子宫次全切组为44.44%,附件手术组为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手术对盆底功能有一定的损害,尤其以子宫全切除术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盆底传统手术联合TVT术与传统手术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复发有无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整理、比较36例行盆底传统手术联合TVT术(TVT组)与41例行盆底传统手术治疗的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半年2组的阴道壁膨出及尿失禁的复发无差异:术后1.5年,TVT组2例发生阴道后壁膨出,1例阴道前壁膨出,传统手术组4例发生阴道壁脱垂(2例前壁,2例后壁,总的复发率为9.76%),2组术后盆底脱垂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TVT组术后未发生压力性尿失禁,传统手术组5例发生压力性尿失禁(12.20%),2组术后尿失禁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结论盆底传统手术与传统手术联合TVT术后盆底膨出的复发无差异,压力性尿失禁的复发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析盆底康复训练对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的作用.方法 方便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该院妇产科生产的128例产妇为该次研究对象,以随机分配为主要分组原则,每组64例.对照组给予产妇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盆底康复训练,对比分析两种康复训练对产后盆底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经康复训练后,两组产妇产后的盆底肌功能均有所改善;观察组产妇的测肌力、测肌电值,分别为(4.11±0.78)级、(13.87±1.95)μV,均明显优于对照组(3.62±0.69)级、(10.22±1.63)μV(P<0.05).治疗后,观察组产妇的盆底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2.98±0.63)kPa、收缩持续时间(4.53±1.03)s,明显优于对照组(2.41±0.74)kPa、(3.64±0.97)s;观察组产妇的盆底Ⅱ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5.64±1.33)kPa、收缩持续时间(4.58±0.96)s,明显优于对照组(4.75±1.56)kPa、(3.68±0.79)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妇产后实施盆底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产妇的盆底肌功能,降低产妇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改善产妇产后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黄建桃 《河北医学》2014,(3):513-516
目的:探讨盆底肌锻炼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及盆底功能的影响,提高孕产妇生活质量。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孕妇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比较护理效果。结果:两组孕妇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二者其它产程时间相似,差异无显著性( P>0.05)。入组时两组孕妇各盆底肌纤维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产时、产后6周及产后3个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产后6周两组各盆底肌纤维肌力较入组时均下降( P<0.05),但是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小( P<0.05);观察组产后3个月各盆底肌纤维肌力基本恢复至入组时(P>0.05),对照组仍明显低于入组时(P<0.05)。结论:盆底肌锻炼护理干预有助于初产妇自然分娩,改善盆底功能,促进产后康复,提高孕产妇生活质量,方法简单,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刺激结合盆底功能训练对不同分娩方式盆底肌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134例,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自然分娩组71例,剖宫产组63例.2组予产后基础护理,盆底肌训练与电刺激,两组共治疗8周.治疗结束后,比较治疗后两组产妇Ⅰ类肌纤维收缩力,Ⅱ类肌纤维收缩力,盆底肌肉压力及性功能评分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产妇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持续时间,Ⅱ类肌纤维收缩个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与剖宫产组相比,自然分娩组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较高(P<0.05),自然分娩组盆底肌肉静息压较低,盆底收缩压较低(P<0.05),治疗前与剖宫产组相比,自然分娩组性功能评分中性欲程度评分、性高潮评分、阴道润滑状况评分及性满意度评分均较低(P<0.05);经治疗8周后,两组产妇持续收缩压、持续时间均升高(P<0.05),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收缩个数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产妇盆底肌肉静息压与盆底收缩压均升高(P<0.05),与剖宫产组相比,自然分娩组盆底肌肉静息压较低(P<0.05),盆底收缩压无差异(P>0.05).经8周治疗后,两组产妇性功能评分中性欲程度评分、性高潮评分、阴道润滑状况评分及性满意度评分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盆底功能训练能够明显改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提高性生活水平,相对于剖宫产,自然分娩产妇采用电刺激联合盆底功能训练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20.
闫梅  王晓银  温琦  张琳琳  李玉梅   《四川医学》2017,38(11):1295-1300
目的观察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产后42d检查诊断盆底功能障碍后,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产后42d复诊时经筛查发现盆底功能障碍后进行一个疗程盆底康复治疗的产妇303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分为水中分娩组54例,剖宫产组55例,产钳/胎吸助产组9例,会阴侧切101例,会阴撕裂组84例,比较盆底治疗前后产妇盆底肌力、SUI及脏器脱垂情况。结果五组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经盆底康复治疗后,盆底电测肌电值均较训练前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产钳/胎吸助产组,其他组盆底Ⅰ、Ⅱ类肌力较训练前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产钳/胎吸助产外,其余各组经盆底康复训练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较之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产钳/胎吸助产组,其他组阴道前壁脱垂率和子宫脱垂率较训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产钳/胎吸助产组、阴道侧切组,其他组阴道后壁脱垂率较训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不同分娩方式的盆底功能障碍近期疗效显著。对产钳/胎吸助产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产妇和阴道侧切伴阴道后壁膨出的产妇需要强化疗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