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蕾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24):13-14
目的 本文主要探讨小儿单纯性热性惊厥的临床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包括:①保持呼吸道通畅;②建立静脉通道,尽快止痉;③给予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④控制患儿上呼吸道感染.结果 76例单纯性热性惊厥患儿通过治疗后,痊愈23例,显效30例,有效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结论 本文中,76例小儿单纯性热性惊厥患儿经过止痉、退热、抗炎、抗病毒等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较高,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钟喜标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4):2156-2158
目的 对儿童热性惊厥与缺铁性贫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方法 对热性惊厥212例患儿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容积、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进行检测,同时以同期188例无惊厥、肠道感染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作为对照组,并详细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贫血发病率比对照组患儿明显要高,并且绝大多数为小细胞性贫血,与缺铁性贫血的相关血液特征相符合.结论 儿童缺铁性贫血可能是导致热性惊厥的一项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复杂性热性惊厥 (FC)发作后脑电图 (EEG)的异常情况。方法 对近三年多来我科住院病人中出院诊断为复杂性FC且发作后 7~ 10d作过EEG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38例患儿符合复杂性FC诊断标准 ,38例中 ,病前有神经精神方面异常的 12例 ,34例有一项复杂性FC因素 ,其中惊厥时间长 2 8例 ,反复发作 4例 ,局限性发作 2例 ;4例有二项复杂性FC因素 ,其中惊厥时间长并反复发作 3例 ,限局性发作并惊厥时间长 1例。所有患儿均作剥夺睡眠EEG ,EEG正常 2 5例 ,异常 13例 (34 2 % ) ,13例中 9例FC前有神经精神方面异常 ,占异常例数的 6 9 2 %。 13例中惊厥时间长 6例 ;反复发作 1例 ;惊厥时间长并反复发作 3例 ,局限性发作 2例 ;局限性发作并惊厥时间长 1例。结论 FC前已有神经精神异常患儿的EEG异常率明显高于神经系统正常的患儿 ,EEG检查对既往有潜在性脑部病变者有一定作用 ,尤其是伴脑发育落后或惊厥前有神经系统损害、惊厥时间长或局限性发作后遗有神经系统体征者 ,对EEG有异常的应给予重视 ,动态观察 ,做EEG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复杂性热性惊厥(FC)发作后脑电图(EEG)的异常情况。方法 对近三年多来我科住院病人中出院诊断为复杂性FC且发作后7-10d作过EEG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38例患儿符合复杂性FC诊断标准,38例中,病前有神经精神方面异常的12例,34例有一项复杂性FC因素,其中惊厥时间长28例,反复发作4例,局限性发作2例;4例有二项复杂性FC因素,其中惊厥时间长并反复发作3例,限局性发作并惊厥时间长1例。所有患儿均作剥夺睡眠EEG,EEG正常25例,异常13例(34.2%),13例中9例FC前有神经精神方面异常,占异常例数的69.2%。13例中惊厥时间长6例;反复发作1例;惊厥时间长并反复发作3例,局限性发作2例;局限性发作并惊厥时间长1例。结论 FC前已有神经精神异常患儿的EEG异常率明显高于神经系统正常的患儿,EEG检查对既往有潜在性脑部病变者有一定作用,尤其是伴脑发育落后或惊厥前有神经系统损害、惊厥时间长或局限性发作后遗有神经系统体征者,对EEG有异常的应给予重视,动态观察,做EEG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维生素B6在控制小儿惊厥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10例在我院确诊小儿惊厥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62例,对照组48例。两组均给予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不规则者给予呼吸兴奋药,有脑水肿者使用脱水药(如甘露醇),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退热等治疗。对照组选用常规止惊厥药进行治疗,即每次交替使用地西泮0.3~0.5 mg·kg 1,苯巴比妥7~8 mg·kg 1,复方氯丙嗪2 mg·kg 1,均静脉注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维生素B6 50 mg·kg 1·d 1,加入10%葡萄糖溶液100 mL中静脉滴注,惊厥停止后逐渐减量至停药。观察用药次数、惊厥停止例数、惊厥停止天数及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惊厥停止天数为(2.53±1.21)d,对照组为(3.83±1.49)d(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为58.33%(P<0.01)。结论镇静药配伍大剂量维生素B6静脉滴注治疗小儿惊厥疗效显著,使用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热性惊厥(FS)是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之一,也是儿科常见急症,绝大多数预后较好。目前FS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大量研究表明细胞因子网络的激活在FS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等,通常被认为是FS产生的关键细胞因子,与FS的发生风险和分型有关,可能是通过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进而影响FS的发生。本文将炎性细胞因子与FS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后续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8.
9.
10.
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Febrileseizures,FS)临床特征、相关高危因素、预后及预防,为热性惊厥的治疗及预防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对165例首次发作热性惊厥患儿的初发年龄、性别、发作时体温、发作类型、家族史、原发疾病、脑电图改变、转归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热性惊厥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原发病主要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占70.5%,初发体温≥38.5℃者占84.6%,有惊厥家族史者占31.5%。结论上呼吸道感染是引起Fs的常见病因;热性惊厥患儿多为良性经过,预后良好;FS复发率高,与初发年龄、惊厥持续时间、发生惊厥时间、惊厥家族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体内血液中锌的含量与小儿热性惊厥的关系。方法将100例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热性惊厥患儿,临床上分为复杂性热性惊厥25例,单纯性热性惊厥75例、对照组为80例同期住院的无惊厥但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的儿童,检测三个组患儿体内血锌含量,方法为原子吸收法。结果单纯性热性惊厥和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体内血锌含量跟对照组比较,数值要高,而单纯性与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体内血锌的数值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热性惊厥高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合并有血锌缺乏的患儿之中,而且热性惊厥的临床表现形式也受血锌缺乏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儿童热性惊厥与血清电解质及血糖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呼吸道感染并发热性惊厥患儿30例作为试验组,呼吸道感染无惊厥患儿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分析两组患儿血清电解质及血糖变化与热性惊厥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试验组的血清钠离子、氯离子浓度比对照组低,试验组的血糖浓度比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血清钾离子、钙离子浓度与对照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血清钠离子、氯离子浓度比治疗前低,血糖浓度比治疗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血清钾离子、钙离子浓度与治疗前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热性惊厥发作与血清电解质及血糖变化有相关性,儿童在热性惊厥发作时存在血清钠、氯水平降低以及血糖升高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儿童热性惊厥复发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将我院儿科收治的160例热性惊厥患儿按照是否复发分为未复发组95例和复发组65例,比较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热性惊厥类型,分析儿童热性惊厥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儿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患儿围产期异常、癫痫家族史、复杂性热性惊厥、贫血、脑电图异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复发组患儿首次发作平均年龄及发作时平均体温均明显低于未复发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儿热性惊厥复发与围产期异常、癫痫家族史、复杂性热性惊厥、贫血、脑电图异常、低龄和低体温有明显相关性,需采取有效预防性治疗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儿热性惊厥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2年12月~2005年12月本科收治的75例首次发作热性惊厥患儿的首发年龄、发作次数、发作时体温、持续时间、发病季节、伴随疾病、脑电图改变、治疗及转归等进行随访观察及研究.结果 热性惊厥患儿首次发病多见于6月龄~3岁,以7~9月发病率最高,62.7%的患儿发作一次,复发率为37.3%,FC的复发与首次发作时的年龄、体温、持续时间和FC分型、脑电图表现以及热性惊厥或癫痫家族史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热性惊厥的发生与年龄密切相关,有遗传倾向性,伴有危险因素者易复发且易转为癫痫,对首次发作患儿应进行危险因素评估,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6.
《实用药物与临床》2017,(12)
目的探讨地西泮在儿童发热性疾病中对热性惊厥复发的预防作用。方法研究共纳入406例患儿(平均年龄24个月),进行随机、双盲的安慰剂对照试验,纳入患儿均至少发生1次热性惊厥,在所有发热性疾病期间,参与者每8 h口服地西泮0.33 mg/kg体重或安慰剂。结果在平均1.9年的随访期间(90%的患儿出现热性惊厥复发),服用地西泮后每人每年热性惊厥的风险降低了44%(RR=0.56,95%CI 0.38~0.81,P=0.002)。对首次复发的热性惊厥的时间长度的生存分析显示,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但是在调整协变量后,发现地西泮对减少热性惊厥复发具有益处(P=0.027)。对热性惊厥发作时接受研究药物的患儿(地西泮组7例,安慰剂组29例)的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地西泮后热性惊厥的风险降低82%(RR=0.18,95%CI0.09~0.37,P<0.001)。在至少服用1次地西泮的153例患儿中,39%出现运动失调、嗜睡或易怒等并发症,所有患儿均没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儿童仅在发热时口服地西泮是安全的,可降低热性惊厥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临床研究小儿热性惊厥的脑电图分析病因。方法:本文研究材料均选自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124例热性惊厥患儿脑电图检查资料。结果:本组124例热性惊厥患儿中,检查结果正常者为83例,异常者为41例(其中9例为发作性异常,32例为非特异性异常)。热性惊厥患儿脑电图的异常改变与其年龄、体温(℃)、发作持续时间、家族史之间有一定关系。结论:通过对热性惊厥患儿的脑电图进行综合分析,对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邳州地区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热性惊厥(FC)的临床特点,为本地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11~12月对邳州城区3所及乡镇5所幼儿园912名幼儿及学龄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912名小儿中有37例发生过FC,发生率为4.06%(37/912)。15例复发,复发率为40.54%(15/37);发作多呈单纯型(28/37,75.68%);持续时间多在<10 min(29/37,78.3%)。复发危险因素:首次FC发作年龄<3岁、发作时体温<38.5℃、复杂型FC、第一次发作病程频发≥2次、FC家族史。结论邳州地区小儿FC患病率为4.06%,FC发作多呈单纯型,部分复杂型FC可转变为癫痫。 相似文献
19.
热性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症。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全身性或局限性肌群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多伴有意识障碍。多见于冬春季,发病原因与发热、感染、年龄、遗传等因素有关。热性惊厥能否造成脑损害,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现将我院1992年10月至1997年10月收治的80例小地热性惊厥进行临床分析。临床资料诊断标准:根据1983年"关于高热惊厥诊断和治疗的建议"'。临床资料:本组患此均经脑电图、脑脊液及其它生化检查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其它脑损伤,发育正常的患儿。首发年龄最小70天,最大6岁,其中82%发生在6个月至《岁。男38例,女42例,… 相似文献
20.
自五十年代起,脑电图已用于热性惊厥(FC)的研究,但由于FC并非单一疾病加之完整的脑电图描记觉醒一自然睡眠一再觉醒存在困难,追踪期又不充分等因素,至今尚未揭示其脑电图之特异性变化。兹将我院1986年8月至1987年9月开展儿童脑电图描记以来,67例儿童热性惊厥的临床及脑电图所见分析讨论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 67例中男28例,女39例,男:女=0.72:1;最小年龄8个月,最大年龄10岁,6岁以上者仅6例,占8.9%;其中1-3岁组38例占56.7%;3-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