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和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将356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UAER进行分组:UAER〈20μg/min为无白蛋白尿组(182例),UAER20-199μg/min为微量白蛋白尿组(120例),UAER≥200μg/min为大量白蛋白尿组(54例),并对血尿酸、UAER及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无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大量白蛋白尿组的平均血尿酸水平分别为(268±77)μmol/L、(298±90)μmol/L、(363±113)μmol/L(P〈0.05)。将血尿酸值从小到大排序,四分位后分别为(220±36)μmol/L(107-255μmol/L)、(287±24)μmol/L(256-315μmol/L)、(333±54)μmol/L(316-363μmol/L)、(416±65)μmol/L(364-613μmol/L),相应的白蛋白尿(包括微量白蛋白尿和大量白蛋白尿)的患病率分别为32.5%、46.2%、48.7%、59.2%(P〈0.01)。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UAER与血尿酸呈正相关(r=0.221,P〈0.05),另外还与体重指数、血甘油三酯呈正相关。调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高血压病史、胰岛素应用、吸烟、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血总胆固醇、血甘油三酯等因素后,血尿酸是白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6,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与UAER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脂代谢异常38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肾病(DN)和无肾病患者的脂代谢异常的特点。方法72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三组:无DN组(UAER〈20μg/min)34例;DN组38例,其中微量白蛋白尿期组(UAER为20—200μ/min)20例,临床白蛋白尿期组(UAER〉200μg/min)18例。测定空腹血糖(FBC)、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DN组病程、TG、LDL—C、ApoB明显高于非D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TC、HDL—C、ApoA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N组的FBG、糖化血红蛋白高于非D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有明显的脂代谢紊乱,病程越长,DN发生机会越多,脂代谢紊乱越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IL-1β、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在糖尿病肾微血管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62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UAER<20μg/min)20例、微量白蛋白尿组(UAER 20~200μg/min)22例、显性白蛋白尿组(UAER>200μg/min)20例,健康体检者20例(对照组),分别用ELISA法测定其血清中IL-1β、ICAM含量的变化.结果 三组糖尿病患者IL-1β、ICA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显性白蛋白尿组IL-1β、ICAM水平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正常白蛋白尿组(P<0.01),微量白蛋白尿组IL-1β水平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P<0.05),微量白蛋白尿组ICAM水平与正常白蛋白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β、ICAM与UAER呈正相关(P<0.05),血清IL-1β与ICAM呈正相关(P<0.05).结论 糖尿病肾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清ICAM、IL-1β水平升高与UAER关系密切,可能参与其发生、发展,早期监测对糖尿病肾微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方法用放免法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及正常对照组的尿微量白蛋白,将糖尿病患者分为微量白蛋白尿组和正常白蛋白尿组。两组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分析其动态血压的特点。结果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率、24hSBP、NSP、24hPP、NPP、NMBP明显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SBP、24hDBP、DDBP、NDBP、DPP、24hMBP、DMBP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患者的动态血压节律消失,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升高明显,收缩压在早期肾损伤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罗伯银 《健康必读》2008,7(1):22-23
目的 评价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5例糖尿病患者按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Ⅰ组正常蛋白尿组23例(UAER〈20μg/min),Ⅱ组微量蛋白尿组(UAER20—199 μg/min)33例和Ⅲ组大量蛋白尿组(UAER≥200μg/min)29例,设立对照组,健康体检合格者。测定各组Cystatin C、血清肌酐(Scr)、肌酐清除率(Ccr)。进而对各指标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糖尿病患者中所测的Cystatin C平均值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肌酐在Ⅰ组和Ⅱ组中所测的平均值并无明显差别,且Cystatin C与Ccr的相关性较Scr与Ccr的相关性好,尤其是大量蛋白尿组相关系数达到了-0.81。结论 血Cystatin C对2型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较血肌酐更敏感。Cystatin C是临床上评定糖尿病肾病的更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与血清抵抗素水平间的关系。方法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60例研究对象的空腹血清抵抗素水平,留取24h尿液采用散色比浊法测定尿蛋白,并计算UAER。其中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组20例;2型糖尿病UAER正常组20例,健康对照组20例。结果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组的血清抵抗素水平高于2型糖尿病UAER正常组(P〈0.05);且2型糖尿病UAER正常组的血清抵抗素水平又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抵抗素与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结论2型糖尿病及其微量白蛋白尿的形成可能与抵抗素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在糖尿病肾病(DN)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7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28例)、微量白蛋白尿组(29例)和临床白蛋白尿组(21例)。30例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8、TNF-α、sICAM-1水平。结果(1)糖尿病各组血清IL-18、TNF-α、sICAM-1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且血清IL-18、TNF-α、sICAM-1水平在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临床白蛋白尿组呈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相关分析显示DN患者血清IL-18、TNF-α、sICAM-1水平与UAER呈显著正相关(P〈0.01);血清IL-18水平与血清TNF-α、sICAM-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血清TNF-α水平与血清sICAM-1水平亦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DN患者血清IL-18、TNF-α、sICAM-1水平与DN的程度相关;血清IL-18、TNF-α、sICAM-1在监测DN的发生和发展方面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99mTcm-DTPA核素肾动态显像对糖尿病肾病(DKD)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83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糖尿病肾病分为4组:(1)正常白蛋白尿组(DM1组)25例,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200μg/min或〉300 mg/24 h,同时,血肌酐≤133μmol/L;(4)肾衰竭组(DM4组)4例,血肌酐>133μmol/L,同期选择2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C组),均行99mTcm-DTPA核素肾动态显像法测定各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FR),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DM1组总肾GFR与NC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2、DM3、DM4组肾小球滤过率(GFR)均明显低于NC组(P〈0.01)。(2)尿微量白蛋白(mAlb)、血肌酐(Scr)未见异常时,总肾GFR即可出现异常(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年龄是影响GFR的主要因素(P〈0.01),BMI、尿素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亦与GFR的下降有关(P〈0.05)。GFR与病程、收缩压、HbA1c、Scr呈显著负相关(r=-0.156、-0.183、-0.272、-0.302,P〈0.05)。结论 GFR的下降不仅存在于有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也存在于正常清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99mTcm-DTPA核素肾动态显像可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并了解肾功能受损程度、进程以及为临床治疗和随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在糖尿病肾病不同时期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24h尿白蛋白(MAU)定量将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A组,38例),微量白蛋白尿组(B组,34例)和临床白蛋白尿组(C组,30例),另选30例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三组糖尿病患者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CRP水平随尿白蛋白、血肌酐的增加而升高(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RP水平随着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而逐渐增高,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及早期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文苑 《现代保健》2009,(13):65-66
目的洛伐他汀治疗基础上加用罗格列酮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并发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以洛伐他汀以及罗格列酮联合洛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之间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以及炎症指标的差异。结果通过比较发现,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脂蛋白(LP(a))、C反应蛋白(CRP)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显著,联合组较他汀组下降明显(P〈0.05)。低密度脂蛋白(LDL)在他汀组下降明显(P〈0.05),而联合组轻度下降,差异不明显(P〉0.05)。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肌酐(Scr)、肌酐清除率(Ccr)在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洛伐他汀可以改善糖尿病肾病炎症状态,降低蛋白尿,在此基础上加用罗格列酮可以进一步降低尿白蛋白排泄,改善糖尿病肾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C-反应蛋白(CRP)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不同时期的变化,探讨CRP的检测在预防和诊治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意义。方法116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尿白蛋白排泄率和肌酐水平分为正常尿蛋白组30例,微量白蛋白尿组37例,大量尿蛋白组24例和终末期肾衰组25例,并设健康对照组40例。测量各组CRP,并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2型糖尿病各组与正常对照组CRP的差异。结果2型糖尿病各组血清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其水平随蛋白排泄率的升高而升高。相关分析显示,CRP与病程(r=0.606,P〈0.01)、UAER(r=0.671,P〈0.01)、甘油三酯(TG)(r=0.405,P〈0.05)、肌酐(Cr)(r=0.324,P〈0.05)呈显著正相关。结论CRP与糖尿病肾病有关,且与糖尿病肾病的程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踝臂指数(ABI)与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之间的关系. 方法 485例T2DM患者及56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根据24 h尿白蛋白定量将T2DM患者分为正常尿白蛋白组(尿白蛋白<30 mg)、微量尿白蛋白组(尿白蛋白30~300 mg)和临床尿白蛋白组(尿白蛋白>300mg).观察各组之间踝臂指数的差异,探讨踝臂指数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结果 T2DM患者踝臂指数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T2DM患者中,微量尿白蛋白组的ABI较正常尿白蛋白组高(P<0.05),大量尿白蛋白组的ABI高于其他两组(P<0.01).尿白蛋白与ABI相关性分析显示尿白蛋白与ABI呈负相关(r=- 0.216,P<0.01).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与ABI亦呈负相关(r=-0.529,P<0.05). 结论 ABI对糖尿病肾病有很好的早期预测价值,且与糖尿病肾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许振波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0):2842-2843
目的:探讨绝经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脂蛋白(α)[Lp(α)]水平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关系。方法:选择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68例,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3组:A组23例为非糖尿病肾病组,UAER<20μg/m in,B组25例为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组,UAER<20~200μg/m in,C组20例为糖尿病肾病大量白蛋白尿组,UAER>200μg/m in。所有入选病例检测Lp(α)及血脂等。结果:①糖尿病肾病组与非肾病组比较血Lp(α)水平增高(P<0.05),大量白蛋白尿组血Lp(α)水平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P<0.05)。②血Lp(α)水平与病程和血肌酐呈正相关(r=0.802、P<0.01,r=0.825、P<0.01)。结论:绝经后糖尿病肾病者血Lp(α)水平增高,而且与肾功能损害程度正相关;血Lp(α)既是造成肾损害的原因,亦可能继发于肾脏损害,进而加重肾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病变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参加中国2型糖尿病肿瘤发生风险流行病学调查的普查人群9390人,从中选取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新诊断人群,符合条件者共人选1136例,并按照CIMT值进行分组,其中CIMT≥1mm为增厚组(801例),CIMT〈Imm为正常对照组(33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BMI、腰臀比、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酸、尿蛋白、尿蛋白/肌酐(UACR),并对与CIMT相关等危险因素进行进一步评估。结果:CIMT增厚组患者的年龄、腰臀比、BMI、收缩压、舒张压、HbA1c、LDL—C、UA均明显高于CIMT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收缩压、HbAlc、TC与CIMT呈正相关(P〈0.05),性别与CIMT呈负相关(P〈0.05),腰臀比、BMI、舒张压、FPG、2hPG、HDL-C、LDL—C、TC、TG、UACR、uA与CIMT无相关性(P〉0.05)。结论:年龄、性别、收缩压、HbA1c、TC是新诊断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复方α-酮酸(开同)片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对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影响。方法将8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治疗组(38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包括低蛋白饮食,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复方α-酮酸(开同)片干预性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两组治疗前后进行体格检查,空腹抽静脉血,测定血尿酸(UA)、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E)、胰岛素(FINS),测定CIMT和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micro albumen excretionrate,UAER)。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患者FINS、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lnUAER、CIMT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CIMT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协方差分析调整治疗组治疗前后血脂、血糖变化,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Homa—IR(F=2.60)、lnUAER(:F=3.15)、CIMT(F=3.94)的差异仍然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CIMT差值大于对照组(F=5.51)。结论复方α-酮酸(开同)片能有效改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胰岛素抵抗,长期治疗可降低微量白蛋白尿,并能减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林忆阳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0):2098-2100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APN)与2型糖尿病(T2DM)肾病的相关性。方法 90例T2DM和30例健康查体者为研究对象,90例T2DM患者根据24 h尿白蛋白水平分为三组:A组:正常蛋白尿组(24 h尿蛋白排泄量(uAlb)30 mg);B组:微量白蛋白尿组(24 h uAlb 30~300 mg);C组:大量白蛋白尿组(24 h uAlb300 mg)。测定血清APN水平、uAlb、血肌酐(Scr)水平,常规检测血脂水平。结果 T2DM组血清APN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P0.05),uAlb、TG、Scr与对照组比较显著上升(P0.05);血清APNu、Alb、Scr水平为A组B组C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G水平为A组B组C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患者血清APN水平与uAlb、Scr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37、0.431,P0.05),与TG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312,P0.05)。结论 T2DM肾病患者血清APN水平随着uAlb、Scr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且与脂代谢显著相关。血清APN水平的升高可能预示着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进展与肾功能的减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同时阐明缬沙坦能否通过降低TGF-β1的水平发挥肾脏保护作用.方法 3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66例合并糖尿病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1组[尿微量白蛋白(UMA)/肌酐(Cr)<10μg/mg]12例、正常白蛋白尿2组(UMA/Cr 10~30 μg/mg)19例和微量白蛋白尿组(UMA/Cr 31~300μg/mg)35例,伴有高血压者应用缬沙坦80 mg/d共4周.分别采血测定血清TGF-β1等指标.结果 正常白蛋白尿1组、正常白蛋白尿2组、微量白蛋白尿组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分别为(7.41±2.68)、(10.52±4.10)、(22.98±43.74)ng/L,与对照组的(4.25±5.82)ng/L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三组间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白蛋白尿1组中应用缬沙坦者血清TGF-β1水平较未用缬沙坦者明显下降[(5.77±1.90)ng/L比(8.23±8.78)ng/L](P<0.05),其余两组应用缬沙坦者较未用缬沙坦者血清TGF-β1水平无明显下降.结论 血清TGF-β1水平升高与糖尿病及早期糖尿病肾病相关,早期应用缬沙坦可能通过降低血清TGF-β1的水平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相关性,为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大于65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40例(A1组:正常白蛋白尿组20例;A2组:微量白蛋白尿组20例),中年糖尿病患者40例(B1组:正常白蛋白尿组20例;B2组:微量白蛋白尿组20例),中年健康人20例(C组)组,均于入院第三天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VEGF及PAgT。结果B1组及A1组的血清VEGF水平及PAgT明显高于C组,具有显著性差异。A2组较A1组血清VEGF及PAgT的水平明显增高,B2组血清VEGF及PAgT较B1组增高亦具有统计学意义。A2组较B2组血清VEGF及PAgT水平明显高,差别具有显著性。糖尿病患者血清VEGF与PAgT具有相关关系。结论糖尿病早期即有血管内皮损伤,发生血管病变时则增高更为明显。这是由于高血糖导致血小板功能异常,组织缺氧引起微循环障碍,但老年糖尿病的PAgT与血清VEGF水平高于中年糖尿病患者,这是由于衰老激活了PAgT、刺激血清VEGF分泌。糖尿病患者PAgT与VEGF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r=0.653,p<0.01)。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胱抑素C(Cys C)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 选择101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及同期5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两组Cys C水平,超声测定CIMT,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高血压组Cys C与CIM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92±0.21) mg/L比(0.85±0.20) mg/L、(0.91 ±0.16) mm比(0.65±0.1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多元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在总的人群还是在高血压组或对照组,Cys C均与CIMT呈正相关(r=0.412,0.443,0.315,P< 0.01).结论 血清Cys C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程度相关,提示Cys C有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