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制约桡骨近端骨折治疗及内固定物、假体设计和改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该部位的解剖学形态。 目的:测量桡骨近端19项解剖学指标, 为桡骨近端骨折内固定物的合理放置及桡骨头正确切除、假体的设计和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设计、时间及地点:重复测量,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12/2008-04在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创伤研究室完成。 材料:成人30对防腐尸体上肢标本,男、女各15对。 方法:对上述标本解剖并取出尺桡骨,利用精度0.01 mm的游标卡尺、分规、量角器对桡骨近端数项解剖学指标进行测量。 主要观察指标:①桡骨近端相关角度:桡骨颈干角、桡骨头环状关节面和尺骨桡骨切迹在前臂中立位时接触弧、前臂最大旋前位时接触弧度、前臂最大旋后位时接触弧度、非接触弧度;②桡骨近端相关高度、长度、横径、矢状径等:桡骨近端长度、环状关节面内侧、外侧、前侧及后侧高度、桡骨头凹最大深度、桡骨近端外侧弧长度、外侧弧的最大垂直高度、桡骨转子上缘桡骨颈横径、桡骨转子上缘-桡骨头近端距离、桡骨转子中部-桡骨头近端距离、桡骨头横径、桡骨头矢状径、桡骨头凹直径。 结果:男、女在桡骨近端相关角度方面测量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桡骨近端相关高度、长度、横径、矢状径等方面男性测量值大于女性(P < 0.05) 。 结论:桡骨近端骨折在行内固定或桡骨头切除、假体置换时, 需遵循桡骨近端各项解剖参数;因男性桡骨近端的解剖参数略大于女性,设计时应根据不同性别做成各种型号的假体。  相似文献   

2.
患者 男,32岁。因左尺、桡骨骨折,患手功能障碍8周于1985年11月8日入院。检查:患手掌心角化、干燥无汗、指甲灰黄、大鱼际肌萎缩、拇指对掌功能丧失、前臂旋前功能下降、桡侧三指不能屈曲、感觉消失。拟诊为原发性正中神经损伤手术探查。在骨折平面解剖出正中神经,见该处神经呈梭形膨大,膨大部直径1cm,长1.5cm,紫蓝色,神经鞘膜表面粗糙,神经连续性存在。在膨大部上下端沿神经干解剖出各5cm 未发现异常。纵行切开膨大处神经鞘膜,见鞘膜下为陈旧性血块。清除血块后见该处神经束凹陷,张力减弱,神经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轴向控制动力性带锁髓内钉与普通带锁髓内钉置入治疗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选择2003-10/2008-02东莞市常平医院外一科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骨折且随访等资料齐全的病例,共58例患者60处骨折,男36例,女22例。轴向控制动力性带锁髓内钉与普通带锁髓内钉由天津正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58例患者60处骨折随机分为动力固定组(n=26)和静力固定组(n=34),将合适长度、直径的髓内钉置入髓腔至股骨下端离关节面4~6 cm 处,使用定位器在髓内钉远端分别置入2枚锁钉,静力固定组在普通股骨交锁髓内钉近端2个锁钉孔分别置入2枚锁钉;而动力固定组在轴向控制动力性带锁髓内钉近端只用1枚锁钉置入动力性锁钉孔。 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等并发症。静力固定组置入时间平均2.5 h,愈合时间平均16周;延迟愈合7例,不愈合2例。动力固定组手术时间平均2.1 h,愈合时间平均15周;延迟愈合3例,无不愈合。两组置入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两组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 < 0.05),动力组(3/26)明显优于静力组(11/34)。 结论:轴向控制动力性带锁髓内钉置入治疗股骨骨折较普通带锁髓内钉在避免应力遮挡、集中,增加骨折断端有益应力刺激方面有着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4.
背景: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长骨骨折易发生螺钉断裂致骨畸形。将光学测量技术应用到生物医学领域中,能更精确的分析螺钉断裂的特点。 目的:以数字散斑法测量股骨髓内钉交锁螺钉的形变。 方法:取4根成人无名尸体防腐股骨标本,制作股骨中1/2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模型。4枚锁钉从上到下标记为1,2,3,4。每具标本按A~D组顺序进行测试,A组:安装交锁髓内钉模拟骨折愈合;B组:在A组基础上股骨中段横形锯断2次,即中点锯断1次,中点下5 cm处行第2次锯断,模拟较复杂型骨折;C组:在B组的基础上上端去除1枚锁钉;D组:在C组基础上下端去除1枚锁钉。在200,300,400 N拉力下,以数字散斑相关软件测量各组第4锁钉的形变。 结果与结论:在300 N拉力下,B组与C组锁钉形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在载荷递增到300 N的过程中,在股骨干骨折愈合过程中远端靠近骨折线之锁钉将产生较大的应变,此钉极易发生疲劳性断裂。  相似文献   

5.
李澎  李诚  李靖年  吕萍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8,12(53):10432-10436
背景:臀上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是一类以皮神经血供为其成活基础的新型皮瓣,皮神经周围的营养血管在营养神经的同时发支营养其周围的筋膜皮肤。此皮瓣可以用最小的副损伤修复骶部压疮,并且皮瓣有感觉。 目的:拟通过对臀上皮神经筋膜皮瓣进行应用解剖学分析,为臀上皮神经筋膜移植皮瓣及其旋转点的精确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 设计、时间及地点:应用解剖学实验,于2006-03/05在大连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及大连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完成。 对象:选取31侧用红色乳胶灌注、经甲醛固定的中国成人人体臀部标本。 方法:解剖成人人体臀部标本臀上动脉的肌皮穿支并测量其外径,解剖臀上皮神经和第4腰动脉后支观察其在深筋膜穿出点的位置,测量臀上皮神经中支的长度及第4腰动脉后支的外径。 主要观察指标:臀上皮神经筋膜移植皮瓣的解剖学数据。 结果:臀上皮神经中支长度(15.1±1.4)cm(n=31)。臀上皮神经中支支配区有效长度(13.3±1.5)cm(n=31)。臀上皮神经、第4腰动脉后支出肌点距髂嵴上缘距离(8.5±1.1)mm(n=31)。臀上皮神经、第4腰动脉后支出肌点距后正中线距离(7.1±1.6)cm(n=31)。第4腰动脉后支外径(1.0±0.3)mm(n=31)。臀上动脉上支的肌皮穿支外径:第1支(0.52±0.22)mm(n=15),第2支(0.42±0.18)mm(n=10)。 结论:臀上皮神经筋膜皮瓣的旋转点设计应距后正中线(7.1±1.6) cm,距髂嵴上缘(8.5±1.1) mm。臀上皮神经筋膜皮瓣宜以长度(13.3±1.5) cm,蒂部宽度3.5 cm为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交锁髓内钉是目前国内外应用于长管状骨骨折内固定的主流,但其静力性固定特性将有可能导致材料的力学失败,引起相关并发症,基于此,设计了轴向控制动力性锁钉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 方法:实验于2006-10/12在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①自制轴向控制动力性锁钉的结构:由锁钉和髓内钉组成,髓内钉的近端增加了2个夹角为60°轴向控制板,轴向控制板正面为梯形,斜角为10°,厚0.8 mm,高度为8 mm。②轴向控制动力性锁钉与交锁钉生物力学比较:将8对新鲜尸胫骨标本用线锯在胫骨中段制成OTA分类A1型骨折模型,分别用胫骨轴向控制动力性锁钉与交锁钉固定,安装在MTS858实验机上,进行抗压缩、弯曲及扭转测试分析,施加的轴向负荷为700 N,测试速度0.1 mm/s;弯曲负荷为300 N,速度0.1 mm/s,扭矩4 Nm,速度0.3 (°)/s。 结果:轴向控制动力性锁钉压缩应变值明显小于交锁钉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1),轴向控制动力性锁钉抗的扭转刚度、冠状面和矢状面弯曲刚度与交锁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轴向控制动力性锁钉在抗弯曲和抗扭转方面能达到或接近交锁钉的强度,在抗压缩方面强于交锁钉。说明轴向控制动力性锁钉能起到动力性固定的作用,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是治疗胫骨骨折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新型髓内固定器械,能够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myotonic dystrophy type1,DM1)前臂肌肉MRI改变规律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收集基因检查确诊DM1患者的临床表现、电生理和病理资料,进行前臂肌肉MRI检查,分析T1WI序列上前臂肌肉脂肪化和短反转时间恢复序列水肿规律,对前臂各肌肉的脂肪化及水肿程度进行评分,并计算与年龄、病程、上肢远端无力之间的关系。结果 23例患者发病年龄17~60岁,平均(34.3±12.2)岁,病程5(3,9)年,临床主要表现双手远端的发僵及无力,伴随脱发和多睡。肌肉MRI显示指深屈肌脂肪化评分为4.0(3.0,4.0)分、拇长屈肌4.0(3.0,4.0)分、拇短伸肌2.0(1.0,2.5)分、拇长展肌2.0(0.5,2.5)分、拇长伸肌2.0(1.0,2.0)分、指浅屈肌2.0(0.5,2.5)分、旋后肌2.0(1.0,2.0)分,其他肌肉1.0分,其中旋前圆肌为1.0(0.0,1.0)。9例出现指深屈肌萎缩,6例出现拇长屈肌萎缩,11例出现旋前圆肌肥大。肌肉水肿以指深屈肌、拇长屈肌、指浅屈肌最为明显,而肱桡肌、旋前圆肌未见水肿。骨骼肌MRI平均脂...  相似文献   

8.
背景:不同研究所采用的桡骨骨缺损模型长度均不同,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桡骨缺损标准尺寸。 目的:对兔桡骨缺损模型施行标准化研究再探讨,以期获得相对更可靠的兔桡骨缺损标准尺寸。 方法:选用健康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40只,双侧桡骨共80侧,在麻醉下行兔桡骨手术造成桡骨完全骨膜缺损,将桡骨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缺损1.0,1.2,1.4,1.7和2.0 cm组,每组16侧。分别于术后12周行X射线、大体解剖、CT三维重建和组织切片等检查,观察各组骨缺损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建模后12周可见缺损1.0 cm组至缺损2.0 cm组愈合率逐步下降,1.4 cm骨缺损组愈合率低于1.0及1.2 cm组(P < 0.05)。1.4,1.7,2.0 cm骨缺损组X射线评分及CT评分值均低于1.0及1.2 cm骨缺损组(P < 0.05),说明骨缺损尺寸在1.2 cm以下时,桡骨自行愈合率相对较高。结果提示实验成功建立了兔桡骨骨缺损模型,桡骨中段缺损(包括骨膜)尺寸≥1.4 cm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9.
背景:国内外学者已应用有限元分析在前臂的桡骨骨折及其固定、尺骨骨折及其固定等方面进行了生物力学评价,但还未见应用该方法对下尺桡关节进行生物力学评价相关的文献报道。 目的:建立并验证下尺桡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用于临床的生物力学研究。 方法:将1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右肱骨远端到腕关节中段的CT和MRI图像,导入Mimics10.01和ANSYS10.0中,建立下尺桡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体外生物力学试验,在横向拉伸、轴向压缩、旋前和旋后扭转4种工况下观测下尺桡关节各结构的应力分布,所得结果与文献报道的生物力学实测数据比较验证。 结果与结论:所构建的下尺桡关节有限元模型共有333 805个单元,508 384个节点,客观反映下尺桡关节真实解剖形态。所建模型在横向拉伸、轴向压缩、旋前和旋后扭转4种工况下,理论分析结果与生物力学实测数据一致。证实所建的下尺桡关节有限元模型真实性较高,可用于生物力学分析实验。  相似文献   

10.
背景:可吸收性骨科植入材料在体内可以降解吸收,无需再次手术取出,且可能具有刺激骨折愈合的作用。 目的:观察可吸收交锁髓内棒治疗长骨干骨折骨-材料界面的特征。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于2003-03/09在中山医学院动物实验室完成。 材料:杂种犬15只,犬龄10~12个月,体质量13~15 kg,用于制备胫骨骨干骨折模型。 方法:15只杂种犬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n=9):在距离胫骨平台下斜坡处钻孔入髓腔,用合适钻头扩大髓腔,确认髓腔大小,从胫骨上端开孔插入聚酰胺钉,解剖复位骨折端并使该钉通过骨折处,在距离截骨处2 cm处的远近端分别锁上2枚锁钉,锁钉为圆柱形聚酰胺棒,辅助石膏外固定4周;对照组(n=6):同样插入相应直径的、已预钻4孔的梅花形髓内钉截段,在骨折端的近端及远端分别锁2枚螺钉,辅助石膏外固定4周。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4,8,12周各组骨折愈合过程中髓腔内骨-材料界面大体及组织学变化情况。 结果:实验组4周,聚酰胺棒完整光滑、无脆裂,与骨髓腔内面紧密相贴,无明显间隙,其表面有一层纤维结缔组织,纤维组织下有大量松质骨和红色骨髓组织形成。8周时髓腔内面见一层光滑纤维膜,呈淡红色,跨越骨折端,其外有大量松质骨形成。12周骨折端完全融合,髓腔材料之间无间隙,锁钉无断裂,聚酰胺棒完整,无变软,表面光滑,骨髓腔聚酰胺棒外充满松质骨和骨髓成分。而对照组骨-材料界面在骨折愈合过程中一直存在空隙,且材料周围无明显骨小梁出现。 结论:可吸收交锁髓内棒有较好的固定犬胫骨骨折作用,材料与骨髓腔匹配紧密,具有无毒性且刺激新骨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11.
回顾性分析2001-08/2008-12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尺骨骨折、骨不连患者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20~72岁,平均41.8岁。单纯尺骨骨折14例,孟氏骨折6例,其中新鲜骨折19例,陈旧性骨折1例;尺骨骨折术后骨不连、钢板断裂3例。全部患者均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记录患者内固定时间,骨折平均愈合时间,Anderson评价前臂骨折功能,并随访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本组2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7.3年。依据Hertel前臂骨折愈合分类,23例获得骨性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4.7周;无髓内钉松动、断裂,无切口感染。20例已行内固定取出,无再发骨折。按照Anderson前臂功能评价标准,22例患者前臂功能为优,1例功能满意。提示尺骨交锁髓内钉固定具有创伤小、恢复期短、再骨折率低等优点。适用于治疗尺骨干骨折、尺骨多段骨折、骨缺损、骨折不愈合或用加压钢板固定失败;软组织损伤严重或骨质疏松患者的尺骨骨折。 尺骨骨折;骨不连;交锁髓内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肘部尺神经的伴行供养血管,尺侧上副动脉灌注尺神经的长度,肘部前内侧深筋膜血供情况,为临床带血供尺神经深筋膜瓣下前置术治疗肘管综合征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解剖20具无外伤、无畸形的福尔马林防腐固定成人尸体手标本及5具无外伤、无畸形的成人新鲜尸体,对肘管结构进行观察,观察肘部尺神经分支及其血供,测量对尺神经血液供应的血管与神经伴行长度及垂直距离。并将红色乳胶经新鲜尸体的手标本动脉中灌注,模拟尺神经松解前置术对新鲜标本进行手术操作,测量尺神经可前置的最大距离。深筋膜动脉采肘动脉灌注墨汁和尺神经级织切片的方法观察尺侧上副动脉对尺神经内部血供营养的长度。结果 (1)尺神经外部血供观察:尺神经的营养血管腋部、内侧肌间隔后方、尺神经沟、前臂部主要由尺侧上副动脉、尺侧返动脉后支及尺侧下副动脉供应。三支动脉与尺神经伴行长度分别为15.0cm、5.0cm和5.5cm,起点距肱骨内上髁的距离分别为15.5cm、6.0cm和5.5cm。(2)尺侧上副动脉对尺神经内部血供营养范围:自尺侧上副动脉灌注墨汁后,20例标本中有5侧上肢尺神经由腋部到腕部全长墨染,分别于腕部、手背支、腋部,神经外膜上纵行血管网清晰可见。结论行尺神经深筋膜瓣下前置术时至少应保留尺侧上副动脉或尺侧下副动脉。应依据任意皮瓣原则进行深筋膜瓣的制作。  相似文献   

13.
背景:近年来切开复位内固定成为骨盆骨折和髋臼骨折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但是在内固定过程中有时会发生螺钉穿入关节内、损伤盆腔内重要血管或神经等严重并发症。 目的:测量髋臼前柱钢板内固定技术中螺钉的最佳进钉点、方向和长度。 材料:取成年男性半骨盆标本20个,由山东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提供。 方法:分别测量20个半骨盆标本髋臼前、后缘到髂前下棘、髂耻隆起和耻骨结节的距离,确定和制作髋臼前柱系列断面,并测量各断面上各进钉点的安全进钉角度,将测量数据输入到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髋臼前柱钢板内固定技术中螺钉的最佳进钉点、方向和长度。 结果:髋臼前缘到髂前下棘、髂耻隆起和耻骨结节的距离分别为(25.4±1.4),(11.8±0.7),(37.4±1.5) mm,后缘到髂前下棘和髂耻隆起的距离分别为(15.5±0.9),(29.1±1.6) mm。在各断面距离骨盆界线0.5 cm点、1.0 cm点和1.5 cm点上螺钉的安全进钉角度的最大值分别为(8.2±2.2)°,(14.9±3.4)°和(26.1±4.5)°。 结论:在前柱髋臼区使用钢板内固定时,可以采用3种方法避免螺钉穿入关节内。第1种方法是使用短螺钉,螺钉方向随意;第2种方法是使用长螺钉(长度5 cm)内紧贴骨盆界线进钉,方向平行于四方区;第3种方法为根据不同的进钉点选择不同的进钉角度和长度。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临床用于肱骨近端骨折的常用入路主要有两种:前内侧入路、肩峰下前外侧入路,然而现有的手术入路存在一定局限性。 目的:分析臂部前外侧腋神经与肱骨上段及三角肌前、中亚部的解剖关系,为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寻找新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解剖12具成人(男7例,女5例)防腐上肢标本20侧,了解腋神经前支在三角肌前、外亚部中的走行,比较经过两亚部时跨越肌缝的神经分支形态。完成初步数据收集后,进行尸体上模拟复位内固定实验。 结果与结论:腋神经前支横向行走于三角肌肌腹深面中上1/3水平,距离肩峰外下缘(6.0±1.3) cm,前亚部仅有1支一级神经支支配,两亚部间为一连续的乏血管横越的肌缝,肌缝位于肩峰前角向下的延长线处,肉眼观为一白色结缔组织条带,腋神经通过肌缝时无分支,游离后跨缝段长度均大于1 cm,放置钢板后腋神经张力不高。通过肩峰下三角肌前、中亚部肌缝入路,显露腋神经支配前亚部的一级神经支并进行分离保护后,可以向下延伸切口,能够安全地暴露上段肱骨,在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和金属植入物内固定等操作。  相似文献   

15.
背景: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置入内固定能很好的保护骨折端的血供,减少感染机会,促进骨折愈合,已成为治疗股骨干骨折的首选方法。然而,闭合复位并让骨折端保持稳定复位状态操作起来非常困难。 目的:探讨在橡胶驱血带360°弹性固定法辅助下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置入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效果。 方法:选择2008-05/2009-11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骨科18例闭合性股骨干骨折患者,男14例,女4例,年龄18~65岁。采用布巾保护肢体皮肤,以橡胶驱血带360°叠瓦状双层弹性缠绕骨折端上下10 cm,在股骨髁上钻入斯氏针,手法握针两端对抗牵引、左右旋转,配合手法,使骨折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 结果与结论: 18例患者均闭合复位成功并置入交锁髓内钉,术后未发现因应用此方法导致的神经血管损伤及皮肤压迫坏死。跟踪随访结果显示,16例骨折愈合,优15例,良1例;2例早期骨痂生长明显仍在随访中;骨痂最早于术后1个月出现,术后3个月骨痂明显。结果提示在橡胶驱血带360°弹性固定法辅助下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简便实用,降低了骨折处血运的干扰,闭合复位效果好,减少了切开复位的机会,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下颌角区域解剖结构特征与颅耳沟微创切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下颌角整形常采用口外切口、口内切口、口内外联合切口等3种入路,颅耳沟微创切口下颌角截骨作为一种较新的入路方式,其报道尚不多见。 目的:明确下颌角及其相关血管神经的解剖,为颅耳沟微创切口下颌角截骨手术提供解剖依据。 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8-02/05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解剖教研室完成。 材料:成人头颅标本15个,男4例,女11例,共30侧;成人下颌骨15个30侧。 方法:将成人头颅标本15个30侧逐层解剖,观察下颌角的解剖层次,行经下颌角区域的血管神经的分布、走行及与下颌角的位置关系;选用15个成人下颌骨并做标记线,依次沿标记线锯开下颌骨,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颏孔、下颌孔及各横断面的下颌管截面至下颌骨边缘、内壁、外壁的距离并计算各项指标的x(_)±s。 主要观察指标:①下颌角区域的解剖层次。②下颌角区域的血管。③下颌角区域的神经。④下颌管。 结果:耳大神经、颈外静脉、面神经颈支、面动脉、面静脉在下颌骨下缘水平距离下颌角的距离分别是(19.48±6.45),(13.84±3.78),(9.58±3.05),(22.62±7.16),(20.08±6.45) mm;面神经下颌缘支出腮腺的位置距离下颌角(7.79±2.57) mm;下颌管在第3磨牙外缘至下颌角最凸点连线距离是(16.97±2.24) mm。 结论:下颌角区域解剖结构复杂,有许多重要的血管神经,但尚有一定规律可循,颅耳沟微创切口从解剖学角度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7.
学术背景:临床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标准不明确,可疑诊断多,探讨新的诊断方法及诊断依据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目的:利用CT三维成像观察正常人寰枢关节功能位解剖及位置关系,为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提供解剖学基础。 设计:单样本自身对比。 单位: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科。 对象:实验于2003-06/2004-11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科CT室进行。随机选取正常志愿者53例,男 27 例,女26 例,年龄4.5~75岁,平均31.2岁,无颈部外伤或颈部疾患史。受试者或监护人对实验知情同意。 方法:应用德国西门子Plus 4 型螺旋CT机,SUN magic veiw1000工作站及配备的三维重建软件,对志愿者进行中立位寰枢关节CT螺旋扫描及三维重建成像。其中21例加作右、左旋转位。 主要观察指标:① 错位寰枢外侧关节面吻合情况。② 齿突侧距对称情况。③ 寰齿关节间隙。④ 左、右旋转位寰枢外侧关节面移位最大经线。⑤ 左、右旋转位的最大旋转角度。 结果:①53例中立位三维重建图像显示寰枢外侧关节上、下关节面对齐,寰齿关节间隙为1.0~3.3 mm;齿突侧距不对称24 例,占45.28%。②21例旋转位显示寰枢外侧关节上、下关节面呈旋转性关节面移位,关节面吻合面积缩小约1/2~2/3,移位关节面宽度为5.76~8.18 mm;齿突侧距中立位对称时齿突向旋转侧偏移,不对称时齿突偏移程度减轻或无改变;寰齿关节间隙无变化。 结论:CT三维成像能清楚显示寰枢关节功能位解剖结构及其位置变化规律,为临床诊断及治疗寰枢关节不全脱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骨间背侧神经嵌压症是指烧神经深支即骨间背侧神经受压而产生的伸拇、伸指功能障碍。作者自1986年以来共收治此症11例。现结合文献对此症的诊断及治疗作一总结。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7例,女4例。最小年龄5岁,最大62岁,平均兀岁;右侧7例,左侧4例。3例有陈旧性益氏骨折病史,1例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2例有局部挤压伤病史,发病主治疗时间1-5个月,平均2.l月。12症状及体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伸拇、伸措功能障碍。5例患者诉前臂近端疼痛,在前臂旋前及旅后时加重,2例在肘部有肿块,7例曾行肌电图检查显示骨间背神经传…  相似文献   

19.
背景:大鱼际肌萎缩瘫痪或缺失将严重影响拇指的对掌功能,在临床上应用小指展肌重建拇对掌功能能够取得良好疗效。 目的:探讨小指展肌的解剖学结构特点及由于正中神经损伤引起的大鱼际肌萎缩瘫痪或由于创伤性大鱼际肌缺失引起的拇指对掌功能障碍的重建方法。 设计、时间及地点:应用解剖与临床实验观察,2005-10/2007-10于潍坊医学院外科教研室完成。 材料:新鲜上肢尸体标本5具,防腐上肢尸体标本10具;大鱼际肌缺失引起的拇对掌功能障碍进行小指展肌移位的患者16例。 方法:对10具防腐固定,5具红色乳胶灌注的新鲜手标本进行小指展肌结构及毗邻的解剖测量,其中2例标本模拟重建修复,对16例创伤性大鱼际肌缺损患者进行小指展肌重建拇对掌功能。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5具新鲜手标本小指展肌的形态,测量其长度、肌宽、肌厚,观察肌动脉的来源、走行,测量可游离血管神经蒂的长度及外径,观察16例患者重建修复后移植区的外形,测量拇指主动由内收位上垂直对掌角度。 结果:解剖学显示小指展肌有其独立的血管神经束,支配小指展肌的血管蒂为尺动脉的掌深支,蒂长(1.10±0.50) cm。支配小指展肌的神经为尺神经深支的小指展肌支,蒂长(1.16±0.35) cm,血管神经蒂于肌近端入肌。临床设计将小指展肌远端止点切断,转位缝合于拇指近节指骨基底部桡侧缘,恢复拇指外展对掌功能,16例肌皮瓣全部成活。患者随访3~6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大鱼际处饱满,拇指对掌功能良好,均能触及第4掌骨头掌面,垂直对掌角度均大于60°,完成与第2~5指对指功能及手的持、捏、握、抓及大部分拇指对掌功能。 结论:临床应用小指展肌重建拇指对掌术式操作简单,功能疗效满意;经转移后不需重建滑车,同时又能保持大鱼际肌处外形饱满;小指展肌作为一血管神经功能区,为理想的肌皮瓣转移供区。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评价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置入结合鱼鳞化自体骨移植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愈合的疗效。 方法:选择2005-08/2009-01郴州市湘南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愈合患者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28~59岁,平均36岁;全部患者均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结合自体骨鱼鳞化移植进行治疗,操作要点:上臂后正中入路或外侧入路,首先保护好桡、尺神经,清除骨不愈合部位的瘢痕组织,打通骨髓腔,骨膜做有限剥离。利用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技术,接骨板应足够长,骨不愈合的两端至少各有三四枚自锁螺钉固定,锁钉应穿过双侧骨皮质,自体松质骨鱼鳞化植骨。 结果:所有骨不愈合患者全部愈合,愈合时间6~8个月,平均7.2个月。2例术后出现桡神经牵拉性麻痹,经对症处理分别于术后3,6周逐渐恢复。7例仍遗留不同程度肩肘关节功能障碍,但不影响日常生活。无感染、螺钉松动及接骨板折断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愈合的优点在于螺钉与接骨板锁定为一体,不会出现单钉折断或接骨板松动的情况,自体松质骨移植与鱼鳞化去皮质技术联用,骨折治愈率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