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的动态脑电图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的临床特点与动态脑电图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的临床资料及动态脑电图结果。【结果】23例患者均捕获"发作",表现为抽搐、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等多种发作形式,发作时间持续3min~4h。发作期脑电图表现均相似:在肌电伪差、动作伪差间可见正常节律,或表现为全部正常节律,无癫痫样放电。随访1年,本组PNES患者在受到暗示治疗后13例未发作,6例发作次数逐渐减少,4例失访。【结论】PNES从临床症状有时很难与癫痫鉴别,动态脑电图与临床症状相结合,有助于PNES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范杰  徐海清  闫福岭 《医学综述》2012,(22):3800-3802
癫痫与心因性非癫痫发作(PNES)是发作性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诊断主要依靠发作症状及同步脑电图特征,临床上误诊率高。相关研究从症状学角度揭示了两者在发作前期、发作期和发作后期的差异,为更好地区分癫痫发作及PNES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现就此类研究所发现的发作性疾病症状差异,主要是癫痫与PNES的差异予以综述,以揭示症状学潜在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视频脑电联合多导同步表面肌电(VEEG+ SEMG)对辅助诊断癫痫不同运动性发作类型及鉴别发作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癫痫门诊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以反复性运动性发作的拟诊癫痫患者116例进行VEEG+ SEMG检测,根据其临床发作特点设计肌电安装部位,给予常规诱发及特殊诱发和刺激(肢体运动及姿势诱发、触摸、声响、扣击肌腱、双臂伸直试验等),监测患者发作情况.结果 VEEG+ SEMG共监测到发作567次/68例,包括癫痫发作443次/41例,其中癫痫性肌阵挛(EMS) 229次/22例、强直发作95次/8例、痉挛发作118次/10例、失张力发作1次/1例,它们的SEMG平均时程分别是:(0.16 ±0.04)s、(2.9±2.4)s、(1.4±0.8)s、2s,其发作期EEG及SEMG表现各不相同;非癫痫性发作包括非癫痫性肌阵挛(NEMS) 43次/2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发作81次/25例.癫痫性运动发作主要与NEMS及PKD鉴别.结论 VEEG+ SEMG是癫痫发作类型诊断及鉴别发作性疾病的可靠工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电视录像脑电图(VEEG)监测在小儿发作性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56例具有发作性症状的病儿进行3~4 h包括清醒、睡眠及诱发试验的VEEG监测。结果656例病儿中,132例(20.1%)监测到临床发作,其中86例(65.2%)伴有发作期痫样放电,证实为癫痫性发作;46例(34.8%)发作期无痫样放电,为非癫痫性发作。656例病儿中共监测到痫样放电398例,检出率60.7%。210例(52.8%)确定了癫痫发作类型,74例监测后发作分类得到修正。痫样放电多见于NREMⅠ~Ⅱ期。结论VEEG监测可提高痫样放电的检出率,有助于癫痫发作与非癫痫发作的鉴别及癫痫的分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的视频脑电图的录像特点及同步脑电图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的视频及脑电图资料,并与55例癫痫患者的视频及脑电图资料进行比较。结果69例患者在监测过程中均捕捉到发作,发作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抽搐、肢体瘫痪、不停喊叫、意识障碍等,发作时间持续2 min~3 h。发作期同步脑电图表现却均相似:正常节律或在动作伪差及肌电干扰间可见正常背景及节律,或发作期与发作间期均表现为正常节律基础上散发出现少量非特异性慢波,无一例出现症状相关性痫性放电。随访1~2年,所有入组患者在接受暗示治疗后46例未再发作,17例发作次数明显减少,6例失访。结论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有时仅从临床发作表现上很难与癫痫鉴别,视频脑电图使发作期临床症状与脑电图变化同步结合,有助于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极大减少了癫痫的误诊率。  相似文献   

6.
24小时动态脑电图对小儿非癫痫性发作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小儿非癫痫性发作性疾病的认识。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8月我院就诊的299例年龄在49d~5岁之间拟诊或需排除癫痫的患儿进行动态脑电图(AEEG)监测,依据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关于癫痫和癫痫综合征的分类标准,分为非癫痫性发作性疾病150例,癫痫125例,热性惊厥24例。结果:299例中非癫痫性发作性疾病150例,其中主要为非癫痫性强直样发作、睡眠肌阵挛、脑发育不良及脑损伤引起的发作性抖动、小儿屏气发作、心因性发作、触觉或情绪诱发性运动障碍、电解质紊乱、晕厥、小儿夜惊等;AEEG监测到发作间期正常99例,癫痫样放电37例,非特异性改变14例;同期监测到60例有临床发作的病例均不伴异常放电。结论:动态脑电图能有效地诊断非癫痫性发作,可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46例儿童额叶癫痫患儿的临床表现、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特点进行分析,提高对儿童额叶癫痫的认识。方法收集2008年12月至2014年8月儿科门诊及住院确诊的46例儿童额叶癫痫病例的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VEEG及神经影像学等特征。结果本组患儿发病年龄最小11个月,最大15岁。46例患儿共监测到临床发作258次,明确临床发作34例,14.7%仅于清醒期发作,61.8%仅在睡眠期发作,23.5%在清醒、睡眠中均有发作;临床发作形式包括额叶失神、局部阵挛发作、偏转性强直、姿势性强直、过度运动性自动症、口咽自动症、发声、发笑发作、临床下放电和自主神经性发作等。73.9%患儿记录到发作间期额叶为主的癫痫样放电,63.0%患儿记录到发作期额叶为主的癫痫样放电。结论儿童额叶癫痫临床发作频繁、短暂,以睡眠期发作为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漏诊;长程VEEG可监测到儿童额叶癫痫发作期临床及异常脑电图表现,可提供明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对非惊厥发作癫痫的诊断价值及对难治性癫痫术前定位的意义。方法:对22例难治性非惊厥发作性癫痫患者行VEEG监测,22例行头MRI检查,17例行发作间期PET—CT检查,8例行脑磁图(MEG)检查。对所有患者进行致痫灶术前定位评估后11例行手术治疗,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结果验证VEEG定位的准确性。结果:22例VEEG监测时间24~48h,共监测到83次非惊厥发作,其中5例(22.72%)监测到既往未曾发现的发作类型。每例均记录到临床发作和相应的发作期脑电异常(2~20次),18例(69次)提示局灶起源(额叶起源6例,颞叶起源7例,额颞叶起源5例),其中12例(54次,占78.26%)发作起始区与症状产生区一致。VEEG定位的致痫灶区与头MRI有结构异常者符合率为100%,与PET—CT符合率为82-35%,与MEG符合率为100%,与11例手术治疗患者的ECoG监测结果一致(符合率100%)。结论:VEEG可提高癫痫患者非惊厥类发作的捡出率,有助于癫痫的分类,比较准确地定位致痫灶,是难治性癫痫术前评估必不可少的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结合文献分析2例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imb 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LSTIA)患者的特点,探讨该类疾病临床特征,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对2例LSTIA患者进行动态脑电图、彩色多普勒(TCD)、磁共振成像、CT动脉血管造影(CTA)、全脑血管造影(DSA)等检查,分析其结果的特异性.结果首发症状为发作性肢体抖动的患者,易误诊为继发性癫痫,且抗癫痫治疗无效,DSA等检查提示颈内动脉系统均存在严重狭窄或闭塞,给予抗动脉硬化(如抗血小板,调血脂等)或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发作减轻或停止.结论 LSTIA为少见TIA类型,呈发作性、无意识障碍的单侧肢体无力及抖动,可与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发作类似,易误诊,临床可行脑电图、TCD及DSA等检查,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夜发性额叶癫痫的临床症状和睡眠录像脑电图(VEEG)特征及其与睡眠分期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接受24 h脑电图录像监测的夜发性额叶癫痫患者30例,对监测期间睡眠中的110次发作进行研究,其发作特点和脑电图特征分别由有经验的临床医师和脑电图医师进行分析.结果 夜发性额叶癫痫按其发作时不同的运动特征、发作持续时间及发作强度分类,其常见的发作形式为夜问阵发肌张力障碍、阵发性觉醒,常见症状依次为:不对称性姿势强直、睁眼凝视、躯体运动自动症、头眼偏转、怪异表情,95%在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期发作,其中NREMⅠ、Ⅱ期占73%.53%发作问期睡眠脑电图有痫性放电.其中NREMⅡ期47%.结论 夜发性额叶癫痫并不少见,正确认识其发作时的临床症状和睡眠脑电图特征及其与睡眠周期的相关性,通过24 h录像脑电监测,有助于额叶癫痫的诊断及与各种睡眠相关性疾病鉴别,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周铨  黄志民  章成国  侯小兵 《广东医学》2012,33(12):1776-1779
目的 探讨发作性运动障碍(PxD)的临床特点,分析误诊原因.方法 对39例PxD患者起病年龄、性别、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视频脑电监测、诊断、治疗情况、疾病转归等进行分析.结果 39例患者起病年龄(13.5±10.3)岁,误诊时间(4.7±2.7)年,误诊率92.3%,误诊最多见为癫痫(28例),还有癔症(3例)和小儿惊吓综合征(1例),尚见"肌张力障碍查因"不能确诊4例.分类诊断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最多见,占76.9%,发作性过度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最少见,占10.2%.12.8%患者有家族史,小剂量卡马西平和奥卡西平疗效确切.结论 PxD是一类病因不明、预后较好、可见家族性和散发性病例的罕见病,临床误诊率高,临床医生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典型的发作期症状和视频脑电监测是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正确诊治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动态脑电图(AEEG)对非惊厥性发作性癫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4例临床上常见的非惊厥性发作性症状的患者作24小时AEEG监测,并同时与脑电图(REEG)检查作为自身对照.结果104例病人的AEEG异常率、痫样放电检出率明显高于REEG组,以短暂性意识丧失阳性率最高,睡眠期痫样放电检出占痫样放电患者的84.3%,根据临床症状发作与AEEG的关系,诊断癫痫50例,排除癫痫19例.结论AEEG对非惊厥性发作性癫痫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6岁以内低龄儿童非癫痫性发作性事件的临床及脑电图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1年7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6岁以内低龄儿童以发作性症状为主诉并进行视频脑电图监测的患儿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结合视频脑电图监测结果,由两名神经内科医生明确诊断。总结非癫痫性发作的临床特征,分析视频脑电图的特征。结果 共433例视频脑电图记录到非癫痫性发作,其中生理性非癫痫性发作398例(91.9%),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35例(8.1%)。24例患儿检测到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占5.5%(24/433),以Rolandic区放电15例(3.5%)最为常见。运动性发作最为常见,共392例(90.5%);非运动性发作共41例(9.5%)。非癫痫性发作中,非癫痫性肌阵挛发作最为常见。生理性非癫痫性发作男性多于女性,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女性多于男性,组间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13,P<0.001)。1~3岁组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占比显著高于0~1岁组(χ2=8.713,P=0.003),但与3~6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253,P=0.022)。结论 6岁以内低龄儿童非癫痫性发作脑电图多为正常,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率低,无发作期特征性脑电图改变,发作间期背景脑电图可作为诊断参考。6岁以内低龄儿童非癫痫性发作临床特征复杂多样,以生理性非癫痫发作为主,生理性非癫痫性发作以运动性发作为主要发作形式,以非癫痫性肌阵挛发作最为常见;1~3岁儿童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相对多见。  相似文献   

14.
病例:女,19岁,主因发作性手足舞蹈9年.患者9年前由静到动时出现发作性手足舞蹈,心里明白,偶有跌倒,持续数秒钟缓解,月经前频繁,5-10次/月,一直未诊治.既往体键,其母亲9岁时有发作性一侧肢体发僵,心里明白,持续3-4秒钟后缓解,2-3月发作一次,未诊治,30岁后自行停止.查体: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辅助检查:常规生化检查正常,头颅MRI:正常.脑电图:正常.诊断为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肌张力障碍,予卡马西平0.1/日口服后,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15.
蒲敏  韩旭  罗俊  张云  廖桥英 《西部医学》2008,20(6):1204-1206
目的探讨心因性过度换气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61例心因性过度换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治疗进行分析。结果心因性过度换气综合征发病多以社会心理因素为诱因(50/61,81.97%),发作性起病,均表现为呼吸急促或深大,呼吸频率〉30次/min,可伴手足搐搦(20/61,32.79%)、低钾血症(17/45,37.78%),心电图呈一过性缺血性改变(7/30,23.33%),61例均予以暗示性输液、肌注安定、补充钾盐等治疗后,病情迅速缓解。结论心因性过度换气综合征是综合医院常见的精神科急诊,提高对该综合征临床特点的认识,可以避免诊疗过程中不必要的紧张,减少误诊和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间断闪光刺激(intermittent photic stimulation,IPS)诱发的强直阵挛发作(tonic-clonic seizures,TCS)是全面强直阵挛发作(generalized tonic-clonic seizures,GTCS)还是局灶继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partial secondarily generalized tonic-clonic seizures,PGTCS)的性质,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方法 对2010年3月至2018年10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脑电图病房进行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phic,VEEG)监测的病例进行回顾,共纳入15例在IPS时诱发出TCS的特发性癫痫患儿,对其临床和脑电图特点进行研究。 结果 15例中男4例,女11例,癫痫起病年龄1~13岁。根据病史归纳出的发作类型为:12例GTCS,3例PGTCS。VEEG监测时年龄 2.5~16.0岁,VEEG背景图形均正常。发作间期放电:11例广泛性放电为主,其中4例共存后头部放电,2例共存Rolandic区放电,5例仅有广泛性放电;2例仅有限局性放电,其中1例限局在Rolandic区、1例限局在后头部;其余2例未监测到间期放电。IPS诱发光阵发性反应(photoparoxysmal response,PPR)结果:2例未监测到PPR,余13例PPR为广泛性放电,其中6例共存后头部放电。IPS诱发的光惊厥性反应(photoconvulsive response,PCR)结果:15例均诱发了以TCS为主的PCR,具体包括:1例GTCS(与病史不一致),11例PGTCS(仅2例与病史一致),3例难以明确区分是GTCS还是PGTCS。上述3种情况中,有7例在IPS诱发出TCS前先诱发了全面性肌阵挛发作。 结论 通过病史确定TCS是全面性还是局灶性常不可靠;IPS诱发的TCS多为PGTCS而非GTCS;肌阵挛发作与PGTCS可以共存,且有时GTCS和PGTCS难以区分,这些都提示了癫痫发作“二分法”的分型观点有待改变;光敏性TCS更应被视为介于局灶性发作和全面性发作之间的连续统一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视录像(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在小儿发作性疾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984例具有发作性症状的患儿进行3~4 h包括清醒、睡眠及诱发试验的VEEG监测。结果984例患者中,198例(20.12%)监测到临床发作,其中129例(65.15%)伴有发作期疒间样放电,证实为癫疒间性发作;69例(34.84%)发作期无疒间样放电,为非癫间疒性发作。984例患者中共监测到疒间样放电597例,检出率60.67%。330例(55.27%)确定了癫间疒发作类型,111例监测后发作分类得到修正。间疒样放电多见于NREMⅠ~Ⅱ期。结论VEEG监测可提高疒间样放电的检出率,有助于癫疒间发作与非癫间疒发作的鉴别及癫间疒的分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一家系同胞兄弟3例惊愕性癫痫的家系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收集患者病史、家族史,进行电生理等检查,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复习,对3病例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该3例患者均在青少年期发病,在外界突如其来、患者无心理准备的触觉或听觉刺激而引起的癫痫发作,表现为双侧肌阵挛发作,同时有跌倒、言语停顿等,检查发现存在智能障碍.脑电图都呈弥漫性低中波幅棘慢综合波,顶枕区域多见.诊断为惊愕性癫痫.丙戊酸钠、氯硝西泮等抗癫痫治疗后症状改善.结论 惊愕性癫痫家族性发病罕见,临床症状和脑电图是诊断惊愕性癫痫的主要依据.根据癫痫的发作类型选用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19.
癫痫是我国主要神经科疾患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步上升,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尤以青少年多发,病神经元过度异常放电引起的一系列发作性神经系统功能异常为临床表现。由于癫痫具有复杂的临床发作形式及独特的临床特征,因此其诊断及治疗具有特异性。近年来,随着癫痫学的研究深入,与其临床相关的研究也逐步开展,人们不仅重视癫痫的诊断和治疗,对与其发作相关的致病因素、生活质量、病程等方面也尤为关注,我们对129例症状性癫痫病例的病因进行统计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部分性癫痫发作又称局灶性癫痫发作,是以大脑局部功能紊乱所致的症状为临床特征,因发作常局限于躯体的某一部分,故又称为局限性发作.通常发作时意识清醒,但自己无法控制,可扩展为全身性发作.临床症状和脑电图提示异常放电开始于局部的大脑皮层或与其关联的皮层下核,多由大脑器质性病变引起,依其临床特点,可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发作两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