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颈性眩晕也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是指某些病因引起椎动脉颈外段供血不足影响产生眩晕,为眩晕常见原因之一。颈性眩晕发作时与颈部活动,姿态有明显关系,常表现有眩晕伴站立不稳,呕吐,恶心及共济失调,部分病人转颈可出现跌倒。我院2003年10月~2007年10月采用注射用甘露醇、地塞米松联合牵引治疗颈性眩晕65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寰枢关节错位是导致颈性眩晕常见原因,从寰枢关节错位的角度,通过对颈性眩晕中西医治疗方法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对其治疗进行探讨,为寰枢关节错位所致颈性眩晕临床研究起着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颈性眩晕临床病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桂芝  蓝宝琼 《海南医学》2005,16(10):158-158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症状,其病因复杂,涉及面广,根据[1981]Mangat统计报告有80多种疾病能引起眩晕。从临床资料表明颈性眩晕为最多见,也是颈椎病的主要症状。据统计,国内颈椎病的发病率为3.8%~17.6%,因颈椎病而致眩晕者颇为常见,陆文玲研究发现50岁以上头晕患者中约50%为颈性眩晕。赖在文近年来诊治约数千例颈椎病患者中,有眩晕者占半数以上。  相似文献   

4.
颈性眩晕为椎动脉颈段受颈部疾病影响造成血流障碍所致。颈性眩晕在临床上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近年有年轻化趋势,笔者推拿治疗本病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现将方法和结果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人。男68例,女5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9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5年。症状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球水平震颤,晕厥甚至猝倒等。以上症状多于颈部活动后加重或发病,病人均经颅多普勒彩超检查确定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X线片示:不同程度颈曲变直、关节突关节旋转移位、椎间隙变窄、钩椎…  相似文献   

5.
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眩晕类型之一,多由于颈椎病或颈部软组织病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属于祖国医学眩晕的范畴。现代医学是以药物、颈椎牵引、理疗等方法为主,一般疗程长且疗效欠佳,给患者带来精神负担与不便。传统医学在对本病的治疗上有其独特的优势。百会穴为治疗眩晕的要穴,临床上运用其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有很多,如针刺、压灸、温灸、化脓灸等,且疗效显著。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临床应用百会穴治疗颈性眩晕的多种疗法和作用机理,为临床工作者治疗颈性眩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颈性眩晕病是颈椎退行性变 ,颈椎骨质增生 ,颈椎不稳 ,压迫椎动脉或刺激其周围的交感神经网导致椎基底动脉有效血容量减少 ,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的眩晕病。临床上分持续性眩晕和发作性眩晕 ,前者是指眩晕症状在患病期间持续存在 ,常伴有耳鸣、恶心、呕吐或头痛 ,体位改变症状不缓解 ,在任何体位时都眩晕 ,后者是指在某一颈部特殊体位时发生眩晕 ,有四种体位即伸位、颈屈位、侧屈位、旋转位 ;我们对 6 0例颈性眩晕病病人的病史、症状、体征进行分析 ,对病因治疗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6 0例患者 ,男性 2 6例 ,女性 3…  相似文献   

7.
58例颈性眩晕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颈部原因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类中枢性眩晕称为颈性眩晕。自2000年以来,我们针对颈性眩晕的病因、病理及临床特点,以协定处方“颈眩宁汤”为主综合治疗观察颈性眩晕58例,兹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体会青海省康复医院肖进文,蒋秀凤颈性眩晕系指颈椎动脉受到压迫,刺激性反射性痉挛而致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亦称推动脉压迫综合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椎动脉型颈椎病等,临床十分常见。笔者应用中医药治疗本病54例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1临床...  相似文献   

9.
颈性眩晕与血液流变学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ao永安  关朝红 《医学综述》1996,2(9):505-505
颈性眩晕是由于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脑缺血症状,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以往的研究多注重于颈椎骨质增生,骨赘压迫椎动脉或者椎动脉本身粥样硬化、扭曲及痉挛等因素的研究,而忽视了血液粘度这一重要因素。本文就颈性眩晕组,神经根型颈椎病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进行了检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历选择 颈性眩晕组42人,神经根型颈椎病组34人,均为95年度住院患者。诊断标准参照潘之清主编《颈椎病》,凡合并有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心肌梗塞、慢支及糖尿病者均从本资料中剔除。另选30例健康人作对照。三组病例在年龄、性别、饮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治疗机理。方法:对130例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颈椎病患者进行了小针刀治疗。结果:术后97例眩晕消失,优良率达74.6%,14例症状减轻,总有转率为85.3%。结论:颈性眩晕大多不是由单一的椎动脉受压所致,解除颈髓的致压因素,恢复颈椎周围韧带的张力,稳定受累椎体,对治疗此类型颈椎病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颈性眩晕系指因颈椎病所致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并由此引起延髓和前庭神经系统缺血而发生的眩晕.Bieurond和 Dejong(1969)曾提出将有颈痛和眩晕的病人,称为颈性眩晕.  相似文献   

12.
颈性眩晕是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病变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病年龄明显提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眩晕由颈部多种因素所致,故称之为颈性眩晕更合适。现代医学治疗方法较少,效果不甚明显,而中西医结合治疗采用辨证论治等综合方法有一定疗效。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从整体上总结了颈性眩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进展。  相似文献   

13.
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性眩晕是指南于颈源性因素所引起的以眩晕为主症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眩晕多发生于头颈活动时。该病自1926年首次提出后,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存在争议,多数学者认为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是引起颈性眩晕症状的重要原因,而其病因可能是椎动脉受压或椎动脉受刺激引起痉挛。  相似文献   

14.
颈性眩晕病6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化均 《重庆医学》1999,28(1):50-51
由颈肩背部软组织劳损性病变或颈椎退变而引起的次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称为颈性眩晕病。多被误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美尼氏综合症”,眩晕病等。由于治疗不当,严重影响工作及生活,现将颈性眩晕病67例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67例,男28例,女39例,年龄最小者19岁,最大者66岁.平均年龄42.5岁。其中颈椎病所致的头晕中41~66岁有20例,占30%.而预肩背部软组织劳损中19~40岁47例,占70%,因此,颈椎病引起眩晕的好发年龄在40~66岁之间,而颈肩背部软组织劳损性眩晕的好发年…  相似文献   

15.
颈性眩晕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克恭  唐毓金 《右江医学》2009,37(5):602-605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系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颈椎内外平衡失调而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眩晕发生于头颈部活动时。临床症状一般有头晕、恶心、呕吐、视物不清,严重者可发生猝倒,但一般不伴有意识障碍。其发病主要以老年人为主,近年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方式的转变,青壮年颈性眩晕的发病也逐年增高。目前对于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既往文献亦鲜见关于本病病因和治疗的详细论述。本文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就颈性眩晕的病因病理机制和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部疾患所致的椎动脉受刺激(或受压迫),使脑供血不足而出现的综合征.故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该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30岁以上人多见,观察随访30例颈性眩晕患者,分别采用西药治疗、单纯手法治疗及综合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前认为,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继发其他椎间关节退变,累及颈髓、神经根、颈部的交感神经、椎动脉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为颈椎病[1].颈性眩晕指目眩与头晕的总称.眩晕的分类方法很多,所谓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等原因所致的基底系统供血障碍而引起的疾病[2].  相似文献   

18.
从环枢椎论治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颈性眩晕患者通过手法纠正环枢关节错位后的疗效来分析颈性眩晕的病因及诊断治疗.方法:对56例颈性眩晕进行触诊、X线检查并行手法复位.结果:治愈46例,总有效率96.4%.结论:颈性眩晕的病变部位主要在环枢椎,对颈性眩晕的治疗应首先从环枢椎论治.  相似文献   

19.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简称BPPV),是神经内科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周围性眩晕,约占全部眩晕患者的20%。临床表现为体位改变时出现短暂性眩晕发作,病因可能与半规管耳石症有关。为进一步探讨BPPV的诊断和治疗,我们总结我院近2年来就诊的56例BPPV患者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经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有关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相关病因的文献资料,对颈性眩晕的分类作进一步的归纳,并针对相关病因寻找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提出不足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