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讨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服务对股静脉穿刺置管患者预防DVT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股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12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另一组为实验组,实施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下肢浮肿发生率和DVT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给予行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患者系统的早期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能有效预防股患者发生DVT,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导管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随之产生的导管相关并发症也日益增多,其中血栓形成较为常见[1].我们应用彩色多普勒对长时间股静脉置管导致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进行检查,并通过抗凝治疗联合机械充气加压装置干预下肢DVT,现对其超声特点及预防措施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喉癌患者实施股静脉置管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对策进行相关的探讨。方法在本次临床研究中,选取我院所收治的60例确诊为喉癌的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置管维护护理措施,而观察组患者实施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的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以及DVT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以及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对喉癌患者实施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降低患者的下肢肿胀疼痛率以及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媒体健康教育下的量化踝泵运动在预防肝硬化患者股静脉置管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至2017年10月接受股静脉置管的肝硬化患者6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2)与研究组(n=32)。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于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多媒体健康教育下量化踝泵运动干预。统计两组股静脉置管后第7d、14d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股静脉置管后第7d、14d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0.00%、3.13%)低于对照组(6.25%、12.50%)(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3.75%)高于对照组(71.88%)(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股静脉置管期间实施多媒体健康教育下量化踝泵运动,可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且利于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颈内静脉置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其中38例行颈内静脉置管后采用抗凝及经溶栓导管脉冲式灌注尿激酶综合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包含11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另15例行患侧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术后3、6、12个月行彩超复查评价静脉通畅程度。结果经颈内静脉置管溶栓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彩超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随访1年,无出血、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综合有效率达100%(38/38),高于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组的86.7%(13/15),在α=0.1的水平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76)。结论经颈内静脉置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使用药物抗凝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不同物理方法: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穿戴梯度弹力袜(graduated compression stockings,GCS)和IPC+GCS,预防骨盆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7年6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10例患者纳入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PC组、GCS组与联合预防组各70例,入院后IPC组患者采用抗凝药物联合IPC抗凝治疗,GCS组患者采用抗凝药物联合穿戴梯度弹力袜抗凝治疗,联合预防组患者采用药物联合IPC+GCS抗凝治疗预防DVT。术前1 d、术后24 h、术后第7天分别检测并记录3组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浓度和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有无DVT的发生。对怀疑肺栓塞的患者行CT肺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 结果 术后第7天联合预防组与IPC组、GCS组之间总DVT和肌间DVT发生率、血浆D-D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近端DVT、远端DVT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在使用药物抗凝的基础上联合使用IPC+GCS与单独使用IPC或GCS抗凝治疗相比能够显著降低骨盆骨折术后早期血浆D-D浓度和下肢肌间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风险评估联合个性化护理对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136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两组均行剖宫产术,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风险评估联合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入院时和术后3 d静脉(腘静脉、股静脉)血流速度。结果:术后3 d,两组腘静脉和股静脉血流速度均低于入院时,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1.18%,高于对照组的7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风险评估联合个性化护理可提高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术后患者静脉血流速度和护理满意度,以及降低下肢DVT发生率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胫后静脉溶栓丹参酮灌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科收治72例病程<14 d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24例常规溶栓、抗凝以及活血化瘀等治疗;B组24例采用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经胫后静脉导管直接溶栓,同时行常规抗凝、活血化瘀等治疗;C组24例采用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经胫后静脉导管直接溶栓,同时行导管内丹参酮注射液灌注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B、C组和A组治疗后3 d、7 d和14 d各时间段双侧肢体周径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治愈率最高。结论胫后静脉溶栓丹参酮灌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优于外周溶栓和单纯置管溶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手术患者行股静脉置管后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方法:对516例头颈部肿瘤患者于手术前1天行股静脉置管,留置管期间,协助患者定时翻身、活动下肢、补足水分,观察置管下肢有无肿胀、疼痛、皮温变化情况。高危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钠、肠溶阿司匹林片预防血栓;确诊血栓形成者,给予尿激酶溶栓,溶栓期间,观察有无胸闷、气促等症状。结果:发生股静脉血栓10例,发生率1.9%,发生在置管后6~19天,症状为置管下肢肿胀、疼痛、穿刺口周围皮温升高,溶栓3~5天缓解,无肢体坏死及肺栓塞并发症发生。结论:置管后加强预防护理,预防用药,可降低血栓发生率;血栓形成后及时溶栓、可使血管再通。股静脉置管是头颈部肿瘤手术患者安全、可行的深静脉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计划股静脉置PICC作为置管补救及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并发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非计划股静脉置入PICC的成功率,留置时间,有无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组经外周静脉PICC置管失败43例,遂经股静脉成功置管,置管成功率100%,平均留管时间16d(7~35d),无DVT出现。结论非计划股静脉置入PICC作为经外周置管失败补救措施中确实收到了好的效果,为患者节省了医疗费用,全部患者未出现DVT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外周行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和股静脉置管术的优点和缺点。方法将30位患者分组为PICC1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10例,股静脉置管10例。结果30例中一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在置管32d后出现穿刺口红肿现象;1例股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在置管9d后因主诉感置管侧下肢肿胀,其余均顺利完成临床治疗。结论PICC适宜置长期化疗或需长期输液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适宜胃肠道手术中输血及术后进行完全肠外营养(TPN)的患者;股静脉穿刺置管适宜需要做血滤或单疗程化疗等短期临床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分别行置管溶栓及外周溶栓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 ~2018年1月弋矶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急性期DVT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置管溶栓组20例,其中行腘静脉置管溶栓18例,股静脉置管溶栓2例;另一组20例患者为外周溶栓组,其中大隐静脉留置针13例,自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妇科腹部手术患者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IPC)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遴选186例妇科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各93例,常规组给予常规预防DVT护理,试验组在以上护理基础上给予IPC护理,观察两组预防DVT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7d的股深静脉及腘静脉的Vm均明显快于术后第1d(P0.05),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和常规组DVT发生率为1.08%vs 7.52%(P0.05);试验组术后第7d的血Fbg、D-D、CRP及IL-6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妇科腹部手术患者应用IPC预防术后DVT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李柱清 《华夏医学》2012,25(4):557-559
目的:探讨金霉素眼膏预防股静脉置管伤口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128例股静脉穿刺置管进行血浆置换治疗的患者,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只作一般护理,观察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联合金霉素眼膏外涂伤口,观察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的感染率为23.94%,观察组为8.77%,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盐酸金霉素眼膏有效防止股静脉置管伤口的感染.  相似文献   

15.
<正>股静脉置管操作简单,但血栓发生率相对较高,在护理过程中如操作不当,就有可能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我科主要从事肿瘤化疗,行股静脉置管后给予护理干预,深静脉血栓形成较少,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收集我科20082013年经股静脉置管术患者213例,置管期间严格执行我科建立的护理预防措施,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共6例,发生率2.8%,其中病变在右下肢4例,左下肢2例。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患肢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急性下肢DVT患者均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同时行溶栓导管置于血栓处行溶栓治疗,溶栓第3、5、7天再经溶栓导管造影评价溶栓效果及静脉通畅程度,根据通畅程度行单纯球囊扩张或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术后观察临床疗效及出院随访。结果:置管溶栓术对急性下肢DVT有效率100%。溶栓成功后10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18例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出院后继续口服抗凝药物6个月,并应用弹力袜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随访6个月至5年,疗效满意。结论:置管溶栓术及溶栓后单纯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是治疗急性下肢DVT的有效方法,创伤小,疗效高,并发症少,对防治下肢DVT后综合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足底静脉泵在预防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效果。方法将140例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方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实验组常规方法 +足底静脉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发生DVT1例,对照组发生DVT3例,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应用足底静脉泵可以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深静脉置管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7例股静脉置管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形成血栓的危险因素: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提出必须针对这三大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通过术前正确评估、宣教及早期积极主动和被动活动促进静脉回流;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行静脉穿刺,尽量选择上腔静脉置管;必要时采用小肝素药物预防.对已经发生DVT的患者,做好抗凝、溶栓期间的护理,并严密观察病情,防止出现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方法对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为选择性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DVT提供依据。方法:180例老年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均未应用药物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根据采取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组:A组40例行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B组68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C组72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术后出现患肢肿胀和(或)疼痛,伴有或不伴有Homans征/ Neuhofs征阳性的患者常规应用加压超声技术行超声多谱勒检查以确定是否有下肢DVT。结果:超声多普勒显示A组阳性10例,DVT发病率为25.0%;B组阳性29例,1例阴性患者出院前猝死,尸检证实为伤肢混合型DVT并发肺栓塞,DVT发生率为44.1%;C组阳性20例,DVT发生率为27.8%。A组和C组DVT发生率低于B组(P<0.05),A组和C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人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可能较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易发生下肢DVT。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肝素抗凝治疗对产褥期妇女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7月~2018年12月收治的产褥期妇女并发下肢DVT患者80例,根据用药方案的不同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肝素抗凝进行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有效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T、aPTT、Fbg、D-D等指标没有明显差距(P0.05),在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PT上调、Fbg下调以及D-D明显增高(P0.05)。结论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肝素抗凝对产褥期妇女并发下肢DVT治疗,效果较高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