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螺旋CT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2年5月收治并行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的20例GIST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肿瘤发生于胃10例,小肠5例,结肠2例,直肠3例。腔内生长者5例,腔外生长者12例,腔内一外混合生长者3例。肿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也可呈不规则分叶形。大多数肿瘤密度不均,内部常发生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动脉期多呈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而出血、坏死、囊变区无明显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这些特征不但对GIST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而且有助于预测肿瘤良、恶性,对预后判断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病理学表现,评价MS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将CT表现与生物学危险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21例GIST发生于胃12例,小肠7例,大肠2例。6例向腔内生长,15例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8例肿瘤最长径≥50mm,13例肿瘤最长径〈50mm;14例边界清楚,7例边界不清;平扫密度均匀10例,不均匀1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轻中度强化18例,3例明显强化。高度危险4例,中度危险7例,低度危险8例,极低危险2例。结论 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多层螺旋CT能准确诊断GIST,并判断其危险程度,对设计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肿瘤最长径≥50mm、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多为中、高度危险性;最长径〈50mm、形状规则、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均匀强化的病灶多为中度以下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或病理证实的1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1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中降部9例,水平部5例,升部2例.良性间质瘤6例,均向腔内生长,呈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楚.恶性间质瘤7例,向腔外生长6例、腔内外生长1例,肿瘤边缘有分叶,密度不均匀,明显不均匀强化6例,均匀强化1例,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5例.潜在恶性3例,均向腔内外生长,密度均匀.CT检查的敏感度为100%,定位准确率为93.8%,定性准确率为75%.结论 CT平扫及强化能准确显示十二指肠间质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其血供,对鉴别肿瘤良恶性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顾新泉  徐旭斌  沈贤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9):2963-2964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CT影像学表现,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结果:本组12例中恶性8例,潜在恶性2例,良性2例;发生于食管1例,胃6例,十二指肠2例,空回肠2例,结肠1例;CT平扫肿块密度较均匀3例,肿块密度不均9例,肿瘤内见片状新鲜出血灶1例,病灶中见钙化影1例.增强后肿块实质部分呈中度或明显强化,瘤内坏死区无强化,3例病灶于静脉期强化程度较动脉期显著.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清晰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及与邻近周围组织关系等特征,对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胃间质瘤15例,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并经病理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结果:15例胃间质瘤的主要螺旋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平扫肿瘤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15例胃间质瘤中,良性3例,潜在恶性2例,肿块最大径都小于5cm,多呈均匀强化;恶性10例(包括低度恶性,高度恶性),肿块最大直径多大于5cm,其内见不同程度坏死,呈不均匀、不规则强化。结论:螺旋CT对胃间质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肿瘤定位,良恶性鉴别,术前评估及手术方式选择有重要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小肠间质瘤的患者行16排螺旋CT表现。结果良性间质瘤表现为肿块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至明显强化,肿块强化以静脉期明显。恶性间质瘤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主要向腔外突出,密度不均匀,中央密度低,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明显,中央见低密度坏死区不强化。结论 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小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及对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结果 肿瘤发生于胃部18例,空、回肠8例,直肠2例,食管3例,结肠2例,十二指肠3例,腹膜后1例.恶性27例,良性7例,交界性3例.7例良性肿块直径均小于5 cm;27例恶性肿块直径大于5 cm 18例,小于5 cm 9例.CT均可见软组织块影,位于腔内或腔外,呈圆形或分叶状、不规则形.良性肿块密度均匀,里均匀性强化;恶性肿块密度欠均匀,肿块内可见低密度液化坏死灶,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胃间质瘤肿块内可见钙化影7例.结论 CT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且在良恶性的鉴别上有很大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GIST影像资料,并与临床病理进行对照,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平扫及动静脉期双期扫描。结果9例GIST中,以发生于胃部最多见,共8例,其中以胃体部居多(4例),另外1例位于空肠;腔外生长为主占多数,共6例,腔内生长1例,腔内外生长2例。肿瘤直径大于5cm者共7例,其中5例为恶性;小于5cnl者共2例,皆为良性。MSCT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肿瘤密度多欠均匀,内部可出现低密度液化坏死区,边界多较清晰,周围组织受压推移,增强后多数呈中到重度不均质强化。结论MSCT可清晰显示GIST的部位、大小、形态及周围结构,结合双期增强及MPR对GIST定位、定性及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张书凯  张方林 《河北医药》2008,30(9):1301-1302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 21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肿瘤发生于胃部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5例,回肠4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者8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者12例;呈高、等、低混杂密度者1例.增强扫描:病灶中度或明显强化者10例;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多数小囊状坏死者5例;病灶中央坏死、液化,周边强化者6例.21例GIST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 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4例,肿块直径大于5 cm,边界多不清楚,10例肿块内有坏死,5例出现转移灶.结论 CT检查对于GIST的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亦很有价值,但CT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0.
尹玲  武淮昌 《医药论坛杂志》2011,(9):156-157,159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特点和CT表现特征,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患者的CT图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结果 17例GIST发生在胃12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2例,肠系膜1例;良性2例,潜在恶性1例,恶性14例;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良性GIST密度基本均匀,边界清晰,强化均匀、规则;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内可见低密度液化坏死区,强化也不均匀。结论 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肿瘤良恶性的鉴别也有一定的特点,对于临床医师诊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特点,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资料。结果发生于胃部15例,小肠14例,结肠1例,CT平扫肿块呈软组织密度均匀者10例,瘤内有低密度坏死者15例,肿块内有钙化者3例,边缘清晰者22例,病灶多呈圆形或半圆形,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明显强化,CT值在40-100HU,内部坏死囊变区无强化;良性10例,恶性20例,良性肿块直径小于5cm10例(10/10),恶性肿块直径大于5cm16例(16/20)。结论CT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在诊断和鉴别良、恶性上有更大优势,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么喜存 《首都医药》2014,(16):23-24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的CT及MR表现,探讨该肿瘤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GIST患者的术前CT及MRI检查结果。结果术后病理显示肿瘤发生于胃6例,小肠3例。病理证实9例GIST中,良性7例,肿瘤最大径<5cm,边界较清楚,密度较均匀;恶性2例,肿块最大径>6cm,肿瘤边缘有分叶,坏死常见。肿瘤病变呈现等T1稍长T2信号,动态增强肿瘤多数呈不均匀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结论 GIST的影像学表现有特征性,CT及MR检查相结合,可以获得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部疼痛和上消化道出血,均经胃镜、胃钡透、CT及B超等检查发现。25例均行手术切除,病理组织学显示良性8例(32%),恶性12例(48%),交界性5例(20%)。本组中胃间质瘤15例(60%),小肠间质瘤10例(40%)。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可根据其临床表现,超声胃镜等影像学检查以及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进行,诊断一旦明确,即应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螺旋CT影像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对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CT扫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位于胃部20例,食管2例,十二指肠5例,空肠4例,回肠2例,结肠2例。CT检查全部发现病变,肿瘤检查率为100%,CT检查良性16例,恶性19例。病理检查良性14例,恶性21例,CT定性准确度为88.6%。结论 GIST的螺旋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帮助术前定位、定性和分级,是GIST诊断比较好的方法之一,对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价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仝莉  巢惠民  王劲武 《安徽医药》2018,39(5):564-567
目的 比较不同病理危险度分级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特点,评价CT在预测GIST病理危险度分级方面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合肥第一人民医院35例病理资料完整的GIST患者资料,按病理诊断危险度分级分为3组:低危险度9例,中危险度12例,高危险度14例。比较3组患者肿瘤的发生部位、大小、形态、生长方式,有无囊变坏死、脂肪间隙情况、侵犯转移情况、动态增强扫描特点、有无肿瘤血管等CT影像学征象。结果 3组GIST患者在肿瘤发生部位、大小、形态、有无囊变、周围脂肪间隙、侵犯转移情况、动脉期强化程度、肿瘤血管等CT征象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肿瘤生长方式上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0)。结论 术前分析GIST患者的CT影像学征象,可以预测肿瘤的病理危险度级别,给临床手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胃肠道良恶性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评价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GIST患者35例CT平扫及增强影像,以临床病理学结果及免疫组化结果将病灶分为良性、交界性及恶性3组,比较3组病灶的生长部位、体积、形态、密度、强化程度、有无转移等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35例GIST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其中良性肿瘤13例,交界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16例。良性、交界性及恶性间质瘤病灶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强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灶的边缘光滑程度、病灶形态分叶性状及密度均匀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间质瘤CT平扫示密度多均匀,边缘多光滑,增强程度11~62Hu,肿瘤最大径线均<5.0cm;交界性、恶性间质瘤CT平扫密度大多不均匀,边缘光滑或不规则,增强扫描均呈不均匀强化,最大直径均>5cm。结论 CT可作为GIST良恶性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SPTP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患者均为女性,无黄疸,CT平扫表现为境界清晰的圆形、类圆形胰腺肿块,以囊实性混杂密度为主,有包膜。其中2例肿块内可见钙化;多期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呈渐进性强化。所有病例均无胰管扩张。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较具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可在术前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