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包括冠心病急性发病的一些类型,按传统分类可以分为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AMI)、非Q波型AMI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近年来,把ACS按ST段抬高与否,分为ST段抬高的AMI和非ST段抬高的AMI。ST段抬高的AMI主要演变为Q波型AMI,非ST段抬高的ACS主要演变为非Q波型ACS和小稳定型心绞痛两大类。  相似文献   

2.
谢扬  饶邦复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2):1067-106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血栓形成所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ACS包括无ST段抬高的ACS,又称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主要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无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非Q波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的ACS(Q波心肌梗死)以及心源性猝死。这种分类的意义在于:(1)有无ST段抬高的两类病人的干预对策不同。(2)体现了早期积极主动干预的新对策,强调应争取在Q波出现之前干预。(3)对UA进一步重视。1ACS的发病机理不稳定斑块从形态学上看,纤维帽薄,其下或…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晓雷 《天津药学》2005,17(1):41-44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溃烂,进而诱发血栓形成引起冠脉血流完全中断或极度降低的病理生理改变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NQMI)和Q波心肌梗死(QMI),约占冠心病人的30%~40%。此外,许多心原性猝死(ScD)的病例也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其急性合并症有关。本文对此病的发病机理及各类药物的使用进行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4.
那开宪  余平 《首都医药》2005,12(3):22-25
近些年来,基于人们对缺血性心脏病病理生理变化及临床表现的进一步深化认识,把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犤1犦,它包括了3种不同表现形式:①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AMI),此类型患者绝大多数发生急性Q波心肌梗死;②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NSTEAMI),此类型患者绝大多数不发生急性Q波心肌梗死;③不稳定性心绞痛(UA)。ACS这一概念提出,其意义在于临床医生可以从ACS三种临床类型发病初期就能针对性采取不同治疗措施,并对其预后评估有指导意义。由于NSTEAMI与UA临床表现及治疗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5.
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非Q波心肌梗死(非Q波MI)和Q波MI,为一连续性病理生理过程的不同的阶段和不同血液动力学改变。临床表现取决于冠状动脉受损的严重程度、血栓形成的类型和范围、缺血时间和范围及心肌坏死量等。缺血范围和程度与病变血管支数、血管狭窄程度、侧支循环是否建立及影响供氧因素有关。这里主要讨论急性缺血综合征,即UA及非Q波MI的处理。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脉综合征老年患者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60岁以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8例ACS患者中,男23例,女5例,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20例,急性Q波心肌梗死6例,非Q波心肌梗死2例。所有患者均行冠脉造影证实病变,根据造影结果对“罪犯”病变进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或)支架置入术。结果 本组患者多存在多支病变,PCI治疗成功率高,达100%;随访3~24个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缓解。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或)支架置入术是ACS老年患者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是包括不稳定心绞痛,非Q波心肌梗死和Q波心肌梗死的一系列临床病征.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较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大多患者常出现心悸、胸闷等不适。临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有致心律失常作用,笔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步长稳心颗粒加比索洛尔治疗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血栓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叶金朝  叶菲 《中国药师》2004,7(2):140-14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指的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无Q波急性心肌梗死和Q波急性心肌梗死.近年来研究证明,使用抗血栓药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可显著降低死亡和Q波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本文主要评价常用抗血栓药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急性Q波心肌炎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作对比,提供两者鉴别依据.方法:统计本院6年来急性Q波心肌炎患者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6例.动态观察心电图和心肌酶谱以及临床情况.结果:急性Q波心肌炎较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较缓;肌酸磷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GOT)升高程度较急性心肌梗塞明显降低;急性心肌炎心电图上Q波3-7d后消失,T波治疗后2-3周恢复正常,ST段抬高但无对应导联ST段压低.结论:本研究表明,急性心肌炎有急性心肌梗死类型Q波和ST段抬高者预示病情严重.可依据临床情况心肌酶谱、心电图演变而与急性心肌梗死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0.
黄希正 《河北医药》2002,24(5):354-35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性疾病最典型的代表。 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及急性Q波心肌梗死。前两种是冠脉内斑块破裂基础上白色血栓形成为主而且是部分堵塞冠脉管腔,而后一种则是红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治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坤申  戚国庆 《河北医药》2002,24(5):356-35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包括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又称非Q波心肌梗死(non-Qwave myocardial infarction NQ-MI),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又称Q波AMI(Q wave myocardialinfarction,QMI),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及缺血性心脏猝死。  相似文献   

12.
在上一讲中,我们讲述了急性心肌梗死时会同时出现三种心电图改变,即缺血型T 波倒置、损伤型ST 段抬高、坏死型梗死性Q 波形成.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另一重要特征是必须具备动态衍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李逢时  赵明 《河北医药》1998,20(2):97-9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常见重症。临床学家往往根据心电图(ECG)有无病理性Q波,将AMI分为Q波型心肌梗死(QMI)和无Q波型心肌梗死(NQMI)。前者为透壁性心肌梗死(TMI),后者为非透壁性心肌梗死(NTMI),又称心内膜下心肌梗死(SEMI)。NQMI在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治疗与预后等方面与QMI存在一定区别。依文献及个人经验试就NQMI的诊断和治疗分述如下: 1 诊断条件 由于NQMI的ECG表现有时与严重心绞痛的心肌缺血图象相似,虽有ST-T的改变,但此种变化无明显特异性。因此,NQMI的诊断不如QMI明确。综合国内外文献,认为NQMI的诊断标准以如下条件为宜: 1.1 ECG无病理性Q波,除aVR导联外,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1mm;无ST段偏移或ST段在胸导联抬高≥2mm;在肢导联J点后0.02秒,ST段抬高≥1mm;单纯对称T波倒置≥1mm,不伴ST段移位。以上这种改变持续48~72小时以上。  相似文献   

14.
一、急性心肌梗死概念与分类急性心肌梗死(AMI,简称急性心梗)是冠心病(CHD)常见的严重类型,它是由于冠状动脉斑块严重狭窄,甚至堵塞所致血流中断,局部心肌发生缺血性损伤及坏死。心肌梗死本质是持久的缺血性损伤与坏死。过去曾将心肌梗死分为透壁性心梗与非透壁性(内膜下)心梗,目前多采用Q波心梗(QMI)与非Q波心梗(NQMI)的分类方法,另外,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角度,  相似文献   

15.
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系指左心室的后基底部位,即位于在心室侧壁与下壁之间的左心房室沟下部的心肌梗死,由右冠状动脉的右侧支、后降支和/或左冠状动脉回旋支闭塞引起。左心室后壁心肌梗死,仅使QRS除极的前壁初始向量相对增大,在常规导联上不会出现异常Q波。有可能被漏诊或误诊,从而延误治疗。临床上单纯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较  相似文献   

16.
赵显能  郑文武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4):3398-340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主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P)、非Q波性心肌梗死(NQMI)、Q波性心肌梗死(QMI)和冠心病猝死(SCD).目前又根据ACS中UAP、NQMI和QMI的病生理特点、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的有所不同又将ACS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在病理改变方面均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出现裂纹,继而出血和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冠脉)不完全或完全阻塞所致,约占冠心病的30%.各型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及不同的预后,危害甚大,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我国人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40岁后发病率开始增加,男性多于女性,且呈上升趋势.因此,如何早期诊治ACS,挽救濒死的心肌是治疗的关键.就近年对ACS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张良 《医药论坛杂志》2008,29(14):98-99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劳力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综合症,临床预后差,可迅速发展为无Q波或有Q波的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2003年1月-2006年12月,我们应用小剂量肝素联合硝酸甘油静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7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高凤娟  施广飞  张荣林  朱斌  王益华  王涟  宋杰  张冰 《江苏医药》2005,31(5):324-326,F002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病例研究评价对比剂增强的磁共振显像(CE-MRI)检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坏死心肌的准确性。方法 采用导管介入球囊封堵冠脉的方法制作10头苏中猪心肌梗死模型,3周后行CE-MRI和病理学检查。选取OMI(Q波型或非Q波型)患者17例,行CE-MRI,判断梗死心肌的部位,与临床ECG和/或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比较。15例无心肌梗死者为对照组。结果10头苏中猪心脏磁共振检查均有心肌的延迟增强显像。病理TTC和HE染色证实,延迟增强区系坏死心肌。17例OMI患者均有心肌的延迟增强显像,且延迟增强区与临床ECG和/或冠状动脉造影判断的心肌梗死部位基本一致。对照组15例病人无一例出现延迟增强显像。结论CE-MRI能够较准确的判断OMI坏死心肌的存在及其范围。  相似文献   

19.
心电图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谢扬  饶邦复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2):1511-1512
急性心肌梗死 (AMI)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 ,但不典型的AMI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后者易于误诊或漏诊 ,以致不能获得及时溶栓再灌注治疗 ,将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心电图 (ECG)是诊断AMI最方便、最经济 ,也是比较准确的方法 (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2个导联出现ST段抬高诊断AMI准确性为82 %~100 % ) ,典型的ECG改变诊断一目了然。所谓典型AMI的ECG ,是缺血型改变 (T波倒置 )、损伤型改变 (ST段抬高 )和坏死型改变 (Q波或QS波 )三者综合演变的图形 ,形成坏死型Q波、ST段抬高呈单相曲线及T波倒置图形。但10 %~20 %的AMI患者 ,EC…  相似文献   

20.
如果Q波的时间和深度超过正常值或伴有切迹,则为异常Q波(Q波时间>0.04s,深度超过同导R波电压的1/4)。发生异常Q波的心电图多见于心肌梗死,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因素能够引起Q波的改变,甚至形成异常Q波,如心肌病、心肌炎、肺气肿、肺栓塞、左心室肥厚、左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等。通常将发生在心肌梗死的Q波称为梗死型Q波,而发生在其他疾病的异常Q波则被称为非梗死型Q波,本文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