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碘对比剂外渗损伤属于压迫性炎症损伤,护理干预措施不当将会导致机体灌注组织严重损伤,皮肤出现水泡、溃烂、血管神经损伤等,甚至会发生组织局部坏死、筋膜间室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目前,针对碘对比剂外渗国内外提出护理干预方法繁多且效果不一,本文就碘对比剂外渗事件中外渗机制、外渗原因、外渗分级、外渗护理干预方式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安运轩 《护理研究》2004,18(19):1759-1760
含碘对比剂快速团注是许多CT检查所必须的 ,它能增加组织的对比度 ,对病变的定性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但皮下外渗始终是个棘手的问题。据国外报道 ,经自动压力注射器注入对比剂的外渗发生率在 0 .0 3 %~ 1.3 % ,这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 ,严重者可影响其康复。为了寻找更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正>CT增强扫描是临床常用的CT检查策略之一,以平扫为基础,利用碘对比剂的密度差,对病变组织进行定位和定性[1]。多数碘对比剂通过高压注射器静脉给药,受血管弹性、操作技术等客观条件的影响,静脉注射过程中可能发生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对局部组织的刺激性极大,轻则疼痛、肿胀,重则可能造成组织坏死和肢体功能障碍,甚至发生筋膜间隔综合征,碘对比剂外渗已经成为影像科最主要的医疗不良事件之一[2-3]。国内文献报道碘对比剂外渗率0.31%~2.38%,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碘对比剂静脉外渗局部天然蜂蜜湿敷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碘对比剂静脉外渗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在发生碘对比剂静脉外渗后外敷浸湿天然蜂蜜的纱布;对照组在发生碘对比剂静脉外渗后24 h内用4~6℃50%硫酸镁浸湿4层纱布后覆盖外渗部位湿敷,24 h后改用温度为40~50℃的50%硫酸镁纱布继续湿敷。结果观察组碘对比剂静脉外渗后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Z=17.63,P<0.01)。结论碘对比剂静脉外渗局部采用天然蜂蜜湿敷可缩短外渗部位红斑消退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减轻患者疼痛,避免外渗局部组织溃疡及坏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静脉输液见效快,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给药途径。但由于各种原因的药液外渗,引起病人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局部皮肤苍白或暗红、组织坏死及关节活动受限等。为研究2%酚妥拉明外敷治疗静脉输液外渗效果,对60例静脉输液外渗分组观察对比,分析2%酚妥拉明湿敷与常规热敷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碘对比剂静脉外渗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QCC活动小组,确立"降低碘对比剂静脉外渗发生率"为活动课题,随机对活动前后两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外渗原因,制定活动计划,提出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碘对比剂静脉外渗发生率由0.5%下降到0.09%,圈员能力得到提升。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碘对比剂静脉外渗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增强团队意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碘对比剂发生外渗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比较,使护理管理者及时制订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方法 选择600例注射碘对比剂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的患者,将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3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将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30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实施有效的针对对比剂外渗的防范措施.将2组注射碘对比剂后出现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实施一系列防范措施后,碘对比剂外渗的发生率为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结论 通过实施一系列的防范措施,降低了碘对比剂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明显降低了护理缺陷及护理投诉次数,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采用规范化护理措施前后我院行影像增强造影的所有患者发生对比剂外渗的相关情况,检验规范化影像护理流程的效能。方法:收集我院放射科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所有行计算机断面扫描(CT)增强或核磁共振(MRI)增强检查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基本资料均录入放射科信息化系统,汇总分析对比剂外渗不良事件报告表。2015年1月1日全面实施对比剂使用规范化护理流程,对比分析实施前后对比剂外渗发生情况。结果:我院2013-2016年总计231200例患者进行了CT或MRI增强扫描,发生对比剂外渗51例。规范化流程实施前(2013-2014年)发生对比剂外渗27例,总体发生率为0.033%,实施后(2015-2016年)发生对比剂外渗24例,总体发生率为0.0163%,显著降低。结论:建立规范化护理流程,加强护理质量控制和管理,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影像检查过程中对比剂外渗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计算机体层摄影(CT)增强及血管成像扫描检查中碘对比剂外渗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CT增强及血管成像扫描的受检者,统计碘对比剂外渗发生情况,并收集所有受检者的一般资料,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引发碘对比剂外渗的影响因素。结果60例实施CT增强及血管成像扫描的受检者中发生碘对比剂外渗12例,发生率为20.00%。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检者有合并症、注射速度2~4ml/s、碘对比剂浓度370mg/ml、注射人员资历≤2年、受检者年龄≥60岁是引起碘对比剂外渗的危险因素。结论受检者有合并症、注射速度快、碘对比剂浓度高、注射人员资历短、受检者年龄高是引起碘对比剂外渗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环节质量控制在降低CT增强扫描碘对比剂外渗率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放射科2015年7—12月CT增强扫描患者21564例为对照组,分析碘对比剂外渗率和发生原因.2016年1月成立降低碘对比剂外渗率持续质量改进小组,将2016年1—6月CT增强扫描患者26511例设为观察组,对检查前评估、血管选择与置管、高压注射、外渗处理等环节进行全面质量控制,实施干预措施.结果 实施环节质量控制后,碘对比剂外渗率由0.450%下降到0.245%.结论 实施环节质量控制有利于降低CT增强扫描碘对比剂外渗率和外渗程度,并缩短外渗后水肿消退时间,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增强CT扫描中碘对比剂外渗的原因进行分析,综述碘对比剂外渗的预 防措施,以期减少对比剂外渗的危害后果,积极预防碘对比剂外渗的问题发生,提高检查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药物静脉外渗是静脉输注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肿瘤患儿使用的药物多为腐蚀性或刺激性强的化疗药物,儿童又较成人多动,更易发生外渗,可导致局部疼痛、肿胀、组织坏死,严重者可造成功能丧失。据国外文献报道,化疗药物外渗引起损伤的发生率为0.1%~6%,儿童可达11%。所以加强儿童药物静脉外渗的管理,对降低外渗发生率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对2005年血液肿瘤科患儿发生静脉药物外渗的情况进行分析,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乌蔹莓外敷治疗CT增强扫描致碘对比剂外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行CT冠状动脉造影(CTA)后对比剂外渗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50%硫酸镁湿敷肿胀部位,观察组给予中药乌蔹莓外敷肿胀部位,对两组病人的干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24h观察组外渗部肿胀消退程度、疼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蔹莓外敷可有效缩短碘对比剂外渗肿胀时间,减轻疼痛,是治疗碘对比剂外渗更简便、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西药对比治疗静脉输液外渗型静脉炎65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光前  李宁  张永玲  吴滨 《华西医学》2001,16(2):183-184
目的:探讨中药-六合丹治疗静脉输液外渗型静脉炎的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7年11月-1999年3月间采用中药-六合丹外敷与西药-10%的硫酸镁湿敷的对比方法,观察治疗因静脉输液外渗而引起的静脉炎65例。结果:经治疗5天后,两组无论在临床总有效率、炎症面积的改善、平均治愈时间等方面的比较,中药-六合丹组均明显优于西药-硫酸镁组(P<0.005)。结论:中药-六合丹在治疗本病上具有疗程短、见效快及优于西药治疗疗效的特点,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一种中药方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增强扫描中对比剂外渗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科2013年1-12月共9例对比剂外渗病例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相关的因素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结果:在2013年度,在我科行CT检查共26137人次,其中CT增强11189人,发生对比剂外渗的9例,占总体比例0.08%,现为通过分析找出外渗的原因,制定更完善的预防措施,减少对比剂外渗的发生。结论:在CT增强检查中,注意跟患者沟通交流及心理疏导、血管的评估、留置针的选择、注射部位的选择、对比剂注射压力的选择、团队的配合等方面,对减少对比剂外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在CT增强扫描检查过程中高压注射对比剂外渗的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关因素,为预防外渗、减少患者损伤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在四川省肿瘤医院行CT增强扫描检查的62 80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计算CT增强扫描检查中高压注射对比剂外渗的发生率,并对发生外渗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T增强扫描检查过程中高压注射对比剂外渗的发生率为0.14%(90/62 803),其中,以轻度外渗为主(77例,85.56%)。对比分析显示:发生外渗组患者的年龄、是否为恶性肿瘤、是否化疗与无外渗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体表现为:年龄越大、恶性肿瘤患者及有肿瘤化疗史患者的高压注射对比剂的外渗发生率明显高于低龄、非恶性肿瘤和无肿瘤化疗史患者。结论:在CT增强扫描检查过程中,高压注射对比剂存在外渗发生风险,其中,年龄越大、恶性肿瘤患者及有肿瘤化疗史患者的对比剂外渗发生率明显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国内外放射科碘对比剂外渗的最佳证据。[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及相关网站,查找关于碘对比剂外渗预防、评估、处理、管理的临床实践指南、证据总结、系统评价。检索时限为2007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2名研究者对检索结果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包括6篇临床实践指南,1篇证据总结。最佳证据包括注射碘对比剂前做好静脉评估,注射碘对比剂时注意流速,注射碘对比剂后做好对外渗的观察,发生外渗时根据外渗程度采取相应护理措施以降低危害。所有证据等级均为B级。[结论]现有证据缺乏强烈推荐的A级证据,护理管理者需继续关注碘对比剂外渗的管理进展,及时更新证据,将潜在危害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系统评价放射科使用碘对比剂检查患者发生外渗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10月发表的碘对比剂外渗相关研究,在文献质量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分析方法描述纳入文献的信息和结果,并依据不同影响因素进行相关结果的提取和分类归纳。结果 纳入19项研究,共报告2 063例碘对比剂外渗,文献质量等级均为中、高级,提取外渗发生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较大、女性、使用高压自动注射器、高注射速率、导管留置部位、留置时间过长、使用未加热的高黏度对比剂等。结论 碘对比剂外渗与多种因素相关,建议临床工作者提高对这些因素的关注,早期识别外渗高危患者,预防碘对比剂外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中两种预注射生理盐水的方式对预防对比剂外渗的效果,以期更有效地降低对比剂外渗发生率,提高CT检查的成功率。方法便利抽样选择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行冠状动脉CT检查的1982例患者为手动组,方法为注射对比剂之前使用手动旋钮注射生理盐水30 ml,速率约为1 ml/s;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行冠状动脉CT检查的2095例患者为高压组,方法为注射对比剂之前使用高压注射器以5.5 ml/s的速率注射生理盐水30 ml。比较两组患者对比剂的外渗发生率。结果手动组患者对比剂外渗率为0.80%(1例),而高压组仅为0.07%(1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150,P0.001)。结论高压预注射生理盐水能更好地预防对比剂的外渗,更有效地保护患者血管,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血管内治疗后颅内出血与碘对比剂外渗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7月柳州市工人医院收治的71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AIS患者,根据治疗前常规颅脑CT平扫结果,将患者分为有脑动脉高密度征组(35例)、无脑动脉高密度征组(36例),血管内治疗后1h内用第二代双源CT行脑部双能量CT (dual-energy CT,DECT)扫描,以治疗后24~48 h复查常规CT平扫图像为参考,分析DECT诊断两组病例颅内出血的效能。结果:35例有脑动脉高密度征患者中,27例治疗后1h内出现颅内高密度灶,DECT正确诊断6例为存在出血,14例正确诊断为碘对比剂外渗,7例诊断为碘对比剂外渗的病例出现出血转化,DECT鉴别诊断颅内出血的灵敏度46.2%、特异度100.0%、阳性预测值100.0%、阴性预测值66.7%,准确率74.1%。36例平扫无脑动脉高密度征患者中,18例治疗后1h内出现颅内高密度灶,DECT正确诊断6例为存在出血,11例正确诊断为碘对比剂外渗,1例诊断为碘对比剂外渗的病例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