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与利多卡因单纯硬膜外阻滞时,麻醉起效时间、运动阻滞程度、麻醉平面、麻醉效果等。方法选择26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2组。A组130例,选择L2-3或L3-4间隙穿刺采用腰硬联合麻醉(CSEA);B组130例,选择L1-2间隙穿刺,向头侧留置硬膜外导管行单纯硬膜外阻滞(EA)。结果A组麻醉显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时间及最大感觉阻滞平面出现均比B组明显缩短(P〈0.01)。麻醉效果优良率A组高于B组(P〈0.01)。2组对呼吸循环影响不明显。结论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效果优于利多卡因硬膜外阻滞。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在老年下肢骨科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拟行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组(A组)30例,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组(B组)30例。比较两组硬膜外局麻药用药量、麻醉效果,监测麻醉前、麻醉后30min、60min各时点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及血糖(GS)变化。结果:麻醉效果Ⅰ级率A组93.3%、B组83.3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硬膜外腔首次用量A组比B组少用34%(P〈0.01);两组HR麻醉后均有所下降,60min时A组心率较B组更稳定(P〈0.05);B组在30min时SBP、MAP下降较A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B组在60min、术毕时SBP、DBP下降较A组有显著差异(P〈0.05),B组血糖水平在30min、60min较术前增高(P〈0.05)。结论: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可减少麻醉药用量,循环稳定,术中应激反应轻。可作为老年下肢骨科手术麻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在急诊剖宫产手术中麻醉效果及母婴安全的比较。方法:选择ASAI级剖宫产产妇60例,随机分两组,每组各30例。A组在L4-5或L2-3使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注2ml(0.5%布比卡因+10%葡萄糖混合液),B组在L2—3使用硬膜外麻醉,先用2%氯普鲁卡因试验剂量5ml,再加1%氯普鲁卡因和0.5%布比卡因混合液10m1,观察麻醉阻滞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新生儿Apgar评分及麻醉并发症。结果:A组起效时间(2.67±0.83)分钟明显快于B组(5.731±0.69)分钟(P〈0.05),A组5分钟后平均动脉压下降值(20.00±7.07)mmHg明显大于B组(4.0±1.34)mmHg,(P〈0.05),但产妇血压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手术结束时平均动脉压下降值无显著性差异,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显著性差异,A组发生术后头痛1例。结论: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因其起效迅速,作用完善及对母婴安全的特点,在ASAI级的急诊剖宫产手术中,比硬膜外麻醉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期施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32例,随机分为腰硬联合(CSEA)组和连续硬膜外(EA)组,每组16例。两组均采用L2-3间隙穿刺,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CSEA组用25G腰麻针通过硬膜外穿刺针进入蛛网膜下隙,脑脊液回流通畅缓慢注入0.5%布比卡因1.5~2.0ml,然后放置硬膜外导管。EA组直接放置硬膜外导管,注入2%利多卡因5ml实验量,然后再注入1%罗哌卡因15-20ml。结果:与EA组比较,CSEA组麻醉效果优于EA组,CSEA组麻醉诱导时间短,硬膜外局麻药用量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应用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硬膜外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用于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对麻醉恢复的影响。方法:将50例老年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A组,25例)和硬膜外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组(B组,25例),采用Steward评分法评价术后麻醉苏醒,10min Steward评分≥4分的患者将其送回普通病房,若相反将其送到麻醉后监护室,并记录麻醉药用量、手术中觉醒、术后躁动。结果:经过研究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均满意,相对于A组的用药量,B组的瑞芬太尼、丙泊酚和维库溴铵均低(P〈0.01)。10min Steward评分〉14分者B组约占84%(21/25),要比A组的56%(14/25)高得多;在拔管时B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平均动脉压与A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具有使手术后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尽早的苏醒。  相似文献   

6.
张超  鲁亮 《新中医》2022,54(22):134-137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麻醉效果及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 例下肢骨折行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 例。对照组行硬膜外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上联合针刺麻醉。比较2 组麻醉效果、疼痛程度、循环功能及麻醉药物用量。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97.50%,高于对照组82.50%(P<0.05)。切皮时(T1 时刻),2 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均较麻醉前(T0 时刻) 降低(P<0.05),观察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开始后1 h(T2 时刻),2 组VAS 评分均较T1 时刻升高(P<0.05),对照组VAS 评分升高更明显(P<0.05);手术结束时(T3 时刻),2 组VAS 评分均较T2 时刻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 时刻,2 组心率(HR)、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均较T0 时刻上升(P<0.05),观察组HR、DBP、SBP、MAP 上升幅度均小于对照组(P<0.05);T3 时刻,2 组HR、DBP、SBP、MAP 均较同组T1、T2 时刻下降(P<0.05),2 组HR、DBP、SBP、MAP 与同组T0 时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硬膜外麻醉药物每小时平均用量及总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针刺麻醉与硬膜外麻醉联合应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中可提升麻醉效果,减轻其术中疼痛感,稳定循环功能,减少麻醉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脊麻——硬膜外联合阻滞(CSEA)与连续硬膜外阻滞两种方法在肾切除手术中的优劣。方法 52例行肾切除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一组使用脊麻硬膜外联合阻滞(A组),另一组为连续硬膜外阻滞外阻滞(B组)。结果 A组麻醉起效快,局麻药用量小,A组阻滞深度及肌松效果优于B组。A组牵拉反映明显小于B组(P〈0.01)。两组对循环系统影响相似(P〉0.05)。A组病人无一例呼吸抑制及术后头痛。结论 脊麻——硬膜外联合阻滞是肾切除手术的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有可比性的2组,其中对照组34例给予硬膜外麻醉;观察组36例给予腰硬联合麻醉。观察2组患者的麻醉诱导时间、手术时间、麻黄碱用量以及镇痛效果,记录麻醉后20,40,60,80,100min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诱导时间和手术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硬膜外用药量明显少于对照组;麻黄碱用量明显多于对照组;镇痛效果观察组100%达到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P〈0.05)。2组患者在麻醉后各时间点SBP、DBP、HR以及Sp(O2)组间比较差别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142例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分为常规硬膜外麻醉及常规硬膜外麻醉加针刺两组进行临床及实验对比观察。结果表明:(1)针刺在麻醉中对高血压患者有良好调整作用;(2)能减少因麻醉及手术对机体循环系统的干扰;(3)有增强硬膜外麻醉效果的作用;(4)患者本后发热少;(5)可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此种复合麻醉法,尤其适用于老年人、危重患者、心血管系统疾患或其它合并症患者。故倡导使用硬膜外麻醉加针刺的复合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漆涛  张华梅 《山西中医》2011,27(2):30-32
目的:研究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硬膜外麻醉阻滞范围的影响。方法:观察两种麻醉方法对硬膜外阻滞范围的影响,共施行胆囊切除术120例,其中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组(A组)60例,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组(B组)60例。硬膜外麻醉用药种类、浓度(1.5%利多卡因)、给药程序及辅助用药相同,观察两种术前、术中及术后硬膜外导管中水柱的高度来间接观察硬膜外腔的压力变化。结果:A组减少硬膜外麻醉用药量(1.5%利多卡因)34.66%(约1/3);A、B两组硬膜外腔注入相同局麻药量(1.5%利多卡因9mL),A组较B组阻滞神经节段宽2~3个,A组水柱高度术中及术后平均较诱导前低3.37cmH2O、4.83cmH20,B组水柱高度术中及术后平均较术前高3.64cmH2O、3.19cmH2O。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硬膜外麻醉可使局麻药易于渗透或使硬膜外腔渗透压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Combinedspinalanesthesia,CSEA)应用于盆腔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120例择期行盆腔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对照组(单纯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腰麻用药0.75%布比卡因2ml(产科患者用0.5%布比卡因1.5~2.0m1),硬膜外腔用药0.5%耐乐品10~15ml。记录麻醉平面、镇痛、肌松效果和牵拉反应情况;监测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的牵拉反应明显高于对照组,麻醉效果对照组比治疗组好,进腹探查和牵拉时治疗组的血液流变明显比术前减慢。结论腰硬联合阻滞麻醉(CSEA)是盆腔部位手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宫外孕2号方加减三步骤保守治疗早期未破裂型低绒毛促性腺激素(HCG)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早期未破裂型低HCG(B—HCG〈1000U/L)异位妊娠患者运用宫外孕2号方加减三步骤保守治疗。结果:痊愈9例,有效2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43%。无效者经加用甲氨喋呤治疗后均有效,无需改用手术治疗。结论:宫外孕2号方加减三步骤保守治疗疗效好、副作用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麻醉手术过程中的低体温的护理对策及观察术中输入加温液体对术中患者低体温、寒颤等不良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急诊宫外孕破裂失血术中需大量输液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A1术中加温输液组20例,A2组术中输注冷液体20例.记录术中两组发生寒颤患者的个数,加温输血部位是否有局部胀痛感,患者自身感觉是否舒适,以及患者肛温是否低于36℃,末梢循环恢复时间.记录结果采用t检验法和确切概率法处理,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结果: A1组患者的寒颤发生率(15%)输液的局部胀痛感发生率(5%)均显著低于A2组患者(50%,30%)(P〈0.05),A1组患者术毕肛温平均值为36.3±0.2℃,有3例患者肛温低于36℃,占同组15%,而A2组中有19例患者肛温<36℃,占同组95%;A1组有15例患者自身感觉较舒适显著高于A2组5例(P〈0.05).A1组患者指端末梢循环恢复时间明显短于A2组(P〈0.05).结论: 输注加温液体能有效预防手术患者的低温和寒颤,值得在临床中推荐.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剖宫产产妇的硬膜外麻醉方式进行了临床观察和研究。方法:分析85例不同麻醉方法的剖宫产产妇的麻醉效果。治疗组产妇使用0.1%-0.15%的氯胺酮(20-30mg)混合2%的利多卡因(400mg),穿刺点选择T12-L1行硬膜外麻醉;对照组产妇使用2%的利多卡因(400mg),穿刺点选择L2-L3行硬膜外麻醉。结果:两组产妇的肌肉松弛度、NRS评分、镇静深度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0.1%-0.15%的氯胺酮(20—30mg)混合2%的利多卡因(400mg),穿刺点选择T12-L1行硬膜外麻醉效果明显,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与利多卡因单纯硬膜外阻滞时,麻醉起效时间、运动阻滞程度、麻醉平面、麻醉效果等。方法选择26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2组。A组130例,选择L2—3或L3—4间隙穿刺采用腰硬联合麻醉(CSEA);B组130例,选择L1—2间隙穿刺,向头侧留置硬膜外导管行单纯硬膜外阻滞(EA)。结果A组麻醉显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时间及最大感觉阻滞平面出现均比B组明显缩短(P<0.01)。麻醉效果优良率A组高于B组(P<0.01)。2组对呼吸循环影响不明显。结论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效果优于利多卡因硬膜外阻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人单侧下肢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312例65~94岁老年髋关节以下手术患者,采用侧卧位腰硬联合麻醉,于L2—3或L3-4腰硬联合穿刺,成功后注入1:1:1丁卡因重体积质量液1.5~2.4mL,侧卧5min,同时经硬膜外针向头端置管3cm备用。根据手术需要硬膜外追加1.6%利多卡因5~10mL。结果腰硬联合麻醉成功者310例,硬膜外穿刺失败1例,腰麻失败1例,全部患者达到无痛。优良率100%。麻醉平面控制在患侧T8以下,低血压发生率小于10%。结论1:1:1丁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人单侧下肢手术,麻醉效果满意,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笔者自1997年以来,对无硬膜外麻醉禁忌的盆腔手术病人,采用一点法硬膜外穿刺,双侧阻滞的方法,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且一般资料:全组共SO例,年龄30~68岁,平均年龄43岁。其中子宫肌瘤30例,子宫癌2例,卵巢囊肿10例,宫外孕8例。病人ASAI~皿级。1.2麻醉方法:术前常规肌注鲁米那钠019,阿托品0.sing。取L;~L。或L。~Ls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缺口向头端单次往药0.5%布比卡因smL,然后向尾端置管3cm,平卧,观察5分钟无异常反应,追加1.2%利多卡因与0.25%地卡因复合液,根据注药速度和体位…  相似文献   

18.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与硬膜外麻醉行肾移植术。共60例分为两组,各组30例。比较两组镇痛效果、局麻药用量、术中循环功能改变、升压药的应用,移植肾开始泌尿时间等。两组病人肾移植方法、局麻药种类、术前药、辅助药、注药途径、注药时间基本相同。针药复合组穴位选择:主穴:次(双)、三阴交(双)、大溪(双)、配穴:12例用肾俞和切口旁针(一对)、另8例用足三里(双);硬膜外阻滞穿刺在T12-L1;脊椎间隙,导管向头端留置3cm。局麻药试验量为2%利多卡因。追加量为2%利多卡因、0.3%地卡因1:1合液。术前药:安定10mg、盐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彩超对宫外孕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跟踪监测的价值。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9月的128例住院患者的跟踪监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8例宫外孕患者,其中未破裂型31例(占24.2%),早期流产型29例(占22.6%),破裂型例49(占38.2%),陈旧型13例(占10.1%)。保守治疗失败二次住院手术6例(占4.6%)。结论:彩超对宫外孕能早期作出诊断,并根据其超声分型,为临床选择何种治疗方案提供有利的诊断依据,且对宫外孕保守治疗过程的动态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韩美芹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4):107-107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手术患者硬膜外麻醉穿刺体位改变时芬太尼静脉镇痛的方法。方法:选择下肢骨折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硬膜外穿刺摆放体位前5分钟,A组静脉注射芬太尼1.5-2.Oμg/kg,B组不予药物,观察每组患者体住的满意情况及硬膜外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结果:A组满意体位例数与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均高于B组(P〈0.05),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下肢骨折患者在硬膜外麻醉穿刺前给予少量芬太尼静脉缓慢滴注可以减少或消除改变体住时的疼痛,使患者能配合体位改变,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