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杨秀环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3(6):651-651,653
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是恢复冠状动脉相关血管再通最常用而有效的治疗手段。因其治疗方法简便、快捷、经济,目前已成为基层医院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方法。但静脉溶栓治疗后少数患者再次出现ST段抬高现象(心电图测量以ST段最高的导联为准),为探讨其机制及意义,现总结10例并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TCA术后1小时ST段变化对急性期预后的评估意义。方法:观察2001年1月-2003年10月因首次患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在我院接受直接PTCA的病人54例。比较PTCA术前、术后1小时ST段的高度。按抬高的ST段下移>50%或<50%,分为A组(33例)和B组(21例)。结果:住院期间死亡例数,A组1例,B组2例;心功能Ⅲ-Ⅳ级的病例:A组4例(4/32.12.5%),B组8例(8/19,42.1%).P<0.05。左室射血分数:A组(51.5±8.76)%,B组(44.82±8.04)%,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TCA术后1小时ST段变化,反映心肌再灌注后的微循环情况,是预测早期临床预后和检出高危患者的简便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ST段再抬高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ST段再抬高产生的原因和意义.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31例首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按静脉溶栓治疗中有无ST段再抬高分为A、B两组,比较两组间伴发疾病、再通率、CK峰值水平、梗死后心绞痛,冠脉造影结果.结果A、B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时ST段再抬高与病人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再灌注损伤有关,原因可能是冠状动脉存在多支病变及梗塞血管狭窄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5.
吴长威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3(5):532-533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320例AMI患者中240例进行溶栓治疗,80例未溶栓治疗。分为再通组、未通组、未溶栓组,比较组间近期临床预后的差异。结果再通组近期临床预后明显好于未通组,而未通组与未溶栓组比较,临床预后略好,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溶栓治疗是AMI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AMl)患者溶栓治疗后心电图ST段变化得到医学界广泛关注,已被证实为闭塞冠状动脉再通的主要指标之一,但很少注意到T波的变化。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08例用国产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AMI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改变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成功后ST段延迟性再抬高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发病6h之内行溶栓治疗成功的女性AMI患者106例,根据溶栓12h后ST段是否再抬高分为ST段再抬高观察组(观察组,n=38)和ST段未再抬高对照组(对照组,n=68)。监测两组患者CK-MB峰值及峰值时间,溶栓后1周、2周、1月、3月、6月时复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心脏超声,6月内每月复查6min步行试验,比较两组上述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者比例以及CK-MB峰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CK-MB峰值时间较对照组前移程度小(P〈0.05),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室壁瘤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和6min步行实验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成功后延迟性ST段再抬高者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室壁瘤、死亡发生率高,预后相对差。 相似文献
8.
为判断急性心肌梗死 ( AMI)患者溶栓后冠脉血流是否恢复 ,我们观察了 AMI患者溶栓后冠脉再通( CAR)的三个心电图参数 (病理 Q波、ST段、T波 )变化与近期预后的关系 ,旨在评价综合心电图指标能否为 AMI后患者的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 ,从而选择更恰当的治疗方法。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50例 ,男 90例 ,女 60例 ;平均年龄 58± 1 5岁。均为第一次住院接受静脉溶栓的AMI患者 ,均符合 1 979年 WHO制订的 AMI诊断标准。本组吸烟者 57例 ,高血压 54例、糖尿病 42例、高血脂 1 5例。梗死位于前壁 54例 ,下壁 39例 ,2个以上部… 相似文献
9.
10.
再灌注治疗后心肌是否得到真正的再灌注,一直是临床关注的话题,溶栓治疗后心电图抬高ST段的恢复情况和介入TMA血流恢复情况是临床最常用来判断心肌再灌注的手段,但溶栓后体表心电图的变化与心功能恢复的关系研究尚少,本研究回顾分析了我院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早期ST段抬高振幅总和(∑STE)的下降情况。结合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情况。用于判断体表心电图ST段情况与心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对78例STEMI病人静脉滴注rtPA进行溶栓治疗。比较距发病时间2 h、2~4 h、4~6 h、6 h以上急性心肌梗死再通率。结果分别为85.7%、80.9%、64.3%、26.7%,总再通率为65.4%。各时间段之间再通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rtPA静脉溶栓时间越早,血管再通率越高。 相似文献
12.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评价溶栓治疗过程中ST段改变对患者心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96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行溶栓治疗,并计算溶栓后2h内ST段抬高振幅总和(ΣSTE)的下降幅度。结果溶栓治疗2h后,ΣSTE较溶栓治疗前下降大于50%时,病人自觉胸痛症状消失,心功能得到较好保护。而ΣSTE较治疗前下降小于50%时,患者心功能不同程度受损。结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经早期溶栓治疗后,其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可作为心肌血供能否恢复的间接预测指标,从而能较准确地反映心肌再灌注情况及预测心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治疗后抬高的ST段下降的幅度,评价溶栓治疗过程中ST段改变对STEMI患者心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105例急性STEMI患者,入院后行溶栓治疗,并计算溶栓后2h内ST段抬高总和的下降幅度。结果溶栓治疗2h后,ST段抬高振幅总和较溶栓治疗前下降大于50%时,病人自觉胸痛症状消失,心功能得到较好的保护。而ST段抬高振幅总和较治疗前小于50%时,患者心功能不同程度受损。结论急性STEMI患者经早期溶栓治疗后,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可作为心肌血供能否恢复的间接预测指标,从而能较准确地反映心肌再灌注情况及预测心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4.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可使梗死相关血管早期开通,其对于减少坏死心肌数量、限制梗死范围、改善患者预后非常有益。2002年10月~2005年10月,我们观察了107例静脉溶栓后ST段再抬高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脉造影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ST段再抬高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ST段再抬高产生的原因和意义。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31例首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按静脉溶栓治疗中有无ST段再抬高分为A、B两组,比较两组间伴发疾病、再通率、CK峰值水平、梗死后心绞痛,冠脉造影结果。结果:A、B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时ST段再抬高与病人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再灌注损伤有关,原因可能是冠状动脉存在多支病变及梗塞血管狭窄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16.
解永芳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4,(9):55-57
目的对择期PCI术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的患者的效果进行探讨,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2年6月前来我院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的患者150研究对象,通过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择期PCI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式治疗,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在出院后,均给予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他汀类等药物的巩固,通过随访,观察患者的出院康复情况,随访时间设定在6个月。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择期PCI治疗以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患者较少,心血管事件明显降低;对照组患者的情况并不理想。结论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的患者应用择期PCI术治疗,能够取得一个较为积极的临床效果,减少患者病痛的同时,还可以对患者的日后生活产生较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ST段再抬高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ST段再抬高产生的原因和意义。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31例首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按静脉溶栓治疗中有无ST段再抬高分为A、B两组,比较两组间伴发疾病、再通率、并发症发生情况、CK峰值水平、梗死后心绞痛,结合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时ST段再抬高与病人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再灌注损伤有关;根本原因是冠状动脉存在多支病变及梗死血管狭窄程度重所致。这类病人心肌受损较重,血管再通率低,常发生梗死后心绞痛。单纯溶栓治疗难以获得满意的效果,应重视再灌注损伤的处理,并可作为补救性PTCA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严重性与ST段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对60例AMI的ST段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ST段抬高幅度与病理性Q波形成时间成反比,ST段抬高总和(∑ST)与Q波导联数密切相关。结论 ST段偏移绝对值增加,临床严重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 ST段变化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成功急性介入术后ST段变化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分析45例AMI患者的临床及造影情况,记录住院时、急诊介入术后90分钟、6小时、12小时、24小时12导联心电图,化验心肌CK值。介入治疗后在90分钟内抬高ST段回落>50%,CK峰值在12小时内,24小时内T波反转作为灌注组,不符合上述条件者为无灌注组。 结果45例AMI患者中36例(80%)再灌注,无再灌注组9例(20%);前壁心肌梗死无灌注组7例、而心肌再灌注组下壁心肌梗死2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死亡,灌注组5例,无灌注组5例。 结论 AMI成功急性介入术后ST段变化与微循环障碍及住院期间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治疗的重要策略是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和静脉溶栓。虽然STEMI急性期行直接PCI已成为首选方法,但溶栓治疗具有快速、简便、经济、易操作等特点,在无条件行直接PCI的基层医院,仍然是STEMI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手段〔1,2〕。本文通过对尿激酶溶栓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