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伤性颅内迟发性血肿是指头外伤后,首次CT检查未发现颅内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复查才发现;或于颅内血肿清除后又在颅内不同部位发现血肿。我院1990年10月~2001年7月共收治颅脑外伤病人694人,发生颅内迟发性血肿30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郗杰  王乾 《泰山卫生》2005,29(4):24-25
2000~2004年3月,我院开展了微创治疗婴幼儿颅内血肿,在4岁以下外伤性颅内血肿术中应用12例,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力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2):2488-2488
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是立体定向手术与颅内血肿清除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吸取了两者的优点,减轻了开颅血肿清除术引起的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与立体定向手术相比,不需过于精确定位,减少手术盲区,设备也不复杂,为脑出血治疗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自2002年7月~2006年1月,我科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2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自French和Dubin根据头颅CT扫描所见首次提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H)的概念以来,DTIH越来越受到神经外科医生的重视。我院自2000年4月至2007年10月共收治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患者28例,约占同期颅内血肿患者的10%。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多发创伤休克病人的延迟性颅内血肿威海市立医院神经外科(264200)李壮志曹任江刘德孚戚本广刘书深我院自1987年1月~1996年12月收治经CT或手术证实外伤颅内血肿601例,伴有多发创伤休克98例,发生延迟颅内血肿27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  相似文献   

6.
陈春林  何汉杰  黄志勇  陈力行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6):1037-1037,1040
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如何及时发现颅内迟发性血肿并及时处理、提高疗效。方法:对25例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有瞳孔和意识改变的患者及时行CT检查。结果:CT检查后均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再次手术清除颅内血肿18例,保守治疗7例,治愈11例,轻残3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4例。结论:对首次CT提示颅内血肿伴脑挫裂伤或小出血灶、术后病情有变化者应考虑有迟发性颅内血肿形成,宜动态复查CT,早诊早治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李灵 《健康天地》2010,4(8):25-25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traumatic delay in—tracranial hematoma,TDICH)系指患者头部外伤后头颅CT未发现血肿,一段时间以后再次CT扫描发现了血肿,或清除颅内血肿一段时间以后又在颅内不同的部位发现了血肿。在临床上较为常见。通过对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病情观察,总结其发生发展规律,以指导临床治疗和护理。  相似文献   

8.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预见性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H)是指头部外伤后首次检查(脑血管造影或CT扫描)未发现颅内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查发现的颅内血肿,或清除外伤性颅内血肿一段时间后,又在颅内不同部位发现血肿者。可分为硬膜外、硬膜下、脑室内或多发性血肿。我科自1998年10月~2003年10月共收治此类病例48例,现就其临床护理观察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分析基层医院48例外伤性特急性颅内血肿的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9月至2008年9月48例外伤性特急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8例中,38例行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10例经保守治疗,24例治愈出院,17例死亡,7例重残。结论外伤性特急性颅内血肿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可在短时间内即形成脑疝,危及生命,应严密观察,及时做出正确判断,紧急手术,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是诊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制一种用于颅内血肿微创治疗的穿刺引流系统。方法:本系统主要由导管针、钻体、三通、冲洗针、通针组成,共有11种规格,最短2.0cm,最长7.0cm,能够对颅内任何部位血肿进行穿刺治疗。结果:我们应用此系统治疗了56例颅内血肿,急性硬膜外血肿4例,亚急性硬膜外血肿6例,外伤性脑内血肿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30例,血肿量30~130ml。穿刺过程和术后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此穿刺引流系统治疗治疗颅内血肿安全、有效、便捷。  相似文献   

11.
徐志姣 《健康大视野》2006,14(5):109-109
迟发性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中最危险的继发性病变,预后较差,死亡术为25%~55%。提高救治的关键在于加强临床观察,尽早复查CT。我院1999年6月。2005年12月共收治迟发性颅内血肿41例,现将护理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加剧社会活动多元化,发生高能量创伤的比例显著增加了,颅脑外伤包括颅内血肿、脑挫裂伤、颅骨骨折等为其常见类型之一。脑损伤中硬膜外血肿颅是一种的常见疾病,部位在幕上半球凸面好发。硬膜外血肿血肿单发多见,多发少见。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左右,现回顾性分析我科70例从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取得满意效过,现将我们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高川  王军 《中国医师杂志》2007,9(8):1080-1081
目的分析导致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资料,用Ch i-Square统计方法分析导致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相关因素。结果导致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与凝血异常、存在脑挫伤或SAH、颅内压变化及首次CT检查有关。结论了解导致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相关因素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颅脑损伤是外科常见急症,尤其是特急性颅内血肿患者,病情危重,进展很快,病死率、致残率高,如不及时手术解除脑组织受压,病情会迅速恶化,导致死亡。随着现代技术的提高和相关科学的发展,要求手术要及时、快捷、迅速才能有效提高其生存率。本院脑外科于2006年12月~2008年12月采用在床边行颅内血肿钻孔减压、引流,对10例特急性颅内血肿患者进行了手术抢救,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手术配合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以生化酶技术相结合,配合专利器械(YL—I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对脑内血肿进行冲洗、液化、引流,达到消除颅内血肿、减少脑组织不可逆损伤范围的目的,做好术后并发症护理,是提高微创术成功的可靠保证,同时也是提高预后生存质量的有效指标。2004年4月2005年12月,我院采用微创穿刺血肿及脑室引流术治疗脑内血肿并破人脑室者18例,术后经严密监护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急性颅内血肿清除后继发对侧迟发性血肿30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CT应用以来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报道逐渐增多,但一侧急性颅内血肿清除后继发对侧血肿报道较少,我院自1998-10∽2003-10共收治3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李和平 《中国医师杂志》2004,6(8):1114-1114
我院于1996∽2001年共收治外伤性后颅窝血肿患者31例,占同期外伤性颅内血肿的5.3%,现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颅脑损伤死亡的重要原因是颅内血肿,约占死亡病人的58%。实践证明,在脑疝发生以前,对颅内血肿患者及早做出诊断,是提高外伤性颅内血肿病人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的关键之一。我们无选择地统计了1970年初至1978年6月我院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病人136例,对脑疝前出现的一些征象的特点以及它们与脑疝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中得到了颅内血肿早期诊断的一些依据,并于我院1978年7月至1980年2月收治的112例颅内血肿病诊断中,除41例来我院已形成脑疝外,66例获得早期诊断,5例出现脑疝时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3种不同方法治疗颅内血肿的疗效及住院费用.为农村县级医院推广此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抽取2004年7月-2006年6月2所县级医院开展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310份颅内出血或者脑外伤致颅内血肿病案的研究.对3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了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病死率为7.14%.较开颅手术减少了12_86%,较内科保守治疗减少了3.55%,平均(12.25%)减少了5.11%;较其他手术方法人均住院费用减少了706.62元.日人均住院费用减少了161.35元,药费、诊疗费和陪护费都是减少的。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一项具有致死率低、治疗费用低等优势的技术,因此,在县级医疗机构中具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开颅术中、术后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原因、诊断方法及治疗技巧。方法分析;27例患者在手术中出现急性脑膨胀采取术中B超扫查或术后出现病情变化及时复查头颅CT的方法,及早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尽快行手术治疗。结果;27例迟发性颅内血肿病人,预后良好11例,中残5例,重残6例、死亡5例,植物生存0例,死亡率18.5%。结论术中清除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时发生急性脑膨胀应考虑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存在并行术中B超扫查,术后的观察过程出现意识变化及一侧瞳孔散大时即复查头CT,能迅速确定诊断及血肿的部位,及时手术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