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L)的MRI特点,以及MRI对该病的诊断与早期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12例经临床和MRI证实为RML患者的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和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生在臀中肌者5例,臀大肌者3例,四肢肌肉者4例.5例常规T1WI、T2WI均表现为等信号,其余7例T2WI为稍高信号,T1WI为稍低或等信号.所有病例T2WI脂肪抑制序列均呈高信号;增强后病变区有不同程度片、絮状强化;5例磁共振血管成像示病变区供血动脉走行自然.结论 MRI可以清楚显示RML的MR信号改变、部位及累及范围,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对于早期治疗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病人,男,66岁。约于2004年5月中旬开始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连续服用洛伐他汀(20mg,每晚口服1次)。2004年6月15日出现双下肢乏力、肌肉酸痛,入院前4d出现高热,无法独立行走,体温最高39.9℃,在外院不规则使用头孢曲松、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等药物治疗3d,仍高热不退,无咳嗽、咳痰、胸痛、意识障碍、恶心、呕吐等。 相似文献
3.
<正>例1 男,21岁,战士,因双小腿疼痛3d,发热1d于2002年5月11日入院。患者缘于3d前越野训练后,出现双小腿疼痛,服去痛片症状无改善,双小腿X线检查提示骨质未见异常,1d前伴低热(37.8℃)。门诊以“发热待查”收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9.7℃、脉搏126次/min,血压145/90mmHg,呼吸26次/min,双侧腓肠肌明显压痛,轻度肿胀,双下肢肌力正常,心、肺、腹部无异常。辅助检查:尿液肌红蛋白46ng/ml,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11 386U/L,肝功,肾功正常。诊断:双下肢横纹肌溶解症。给予大量生理盐水扩容,甘露醇利尿和碳酸氢钠碱化尿液等综合治疗,10d后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横纹肌样脑膜瘤(RM)的MRI表现,并结合文献讨论其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RM病例。3例患者术前均行MRI平扫、增强及DWI序列检查。结果:3例RM中,2例为实性,1例为囊实性。2例实性病灶中,1例呈等T1等T2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花环形强化;1例呈等T1稍短T2信号,D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团块状均匀强化,矢状面可见脑膜尾征。囊实性病灶的实性部分呈等T1等T2信号,D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D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3例均未出现瘤周水肿。结论:横纹肌样脑膜瘤的MRI表现缺乏特征性,最终确诊需行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5.
跟腱断裂的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跟腱断裂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跟腱断裂的MRI表现.7例均行常规MR轴面T_1WI、T_2WI,矢状面T_1WI、T_2WI和频率敏感脂肪抑制(SPIR)序列扫描.结果 完全性跟腱断裂6例,部分性跟腱断裂1例,跟腱断裂部位发生于跟腱附着于跟骨部位上方2.6~11.0 cm,平均5.4 cm.跟腱断裂的MRI表现为跟腱肿大增粗(7例)、变形,呈波浪状(2例).跟腱纤维部分或完全不连续和腱内信号强度增强(7例),完全性跟腱断裂的裂隙宽度为3.0~8.0 mm,断端水肿、充满血液,于MR T_2WI和SPIR呈高信号.7例跟腱断裂在T_1WI均呈中等信号;在T_2WI 1例呈中等信号,3例呈中-高信号,3例呈高信号;在SPIR 2例呈中-高信号,5例呈高信号.跟腱前脂肪垫模糊,见于6例完全性跟腱断裂.结论 MRI能较好显示跟腱断裂和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提高创伤后横纹肌溶解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创伤后横纹肌溶解症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其中9例给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与11例未做CRRT者作对照.结果 9例创伤后横纹肌溶解症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给予CRRT,除2例死亡外,7例患者均获得临床治愈;11例未做CRRT者5例死亡,5例继发慢性肾功能不全,1例患者临床治愈.结论 早期诊断、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充分水化、支持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措施,出现肾功能不全须尽早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8.
剧烈运动致体力耗竭性横纹肌溶解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横纹肌溶解症是指横纹肌细胞由于各种原因发生坏死溶解、释放肌红蛋白等毒性产物入血所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的原因很多[1,2 ] ,大致可分为 :(1)直接肌肉创伤 ,如挤压综合征 ;(2 )极度疲劳的力竭性体力活动 ;(3)血管损伤、闭塞 ,肌肉缺血坏死 ;(4 )代谢性疾病 ,如糖尿病酮症中毒、低钾血症 ;(5 )感染性疾病 ,如高热 ;(6)炎性肌病 ,如多发性肌炎 ;(7)药物 ,如酒精中毒、吸食毒品 ;(8)中毒 ,如蛇咬伤 ;(9)遗传性因素。由重复性剧烈体育运动引起的力竭性横纹肌溶解症 (exertionalrhabdomyolysis) ,在国… 相似文献
9.
7例特殊军训伤横纹肌溶解症救治体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横纹肌溶解症 (Rhabdomyolysis)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 ,非创伤性的病因多为醉酒、中毒、癫痫发作、肢体缺血、代谢紊乱等 ,创伤性则多见于严重创伤、手术、挤压综合征、剧烈运动等。其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为急性肾衰 ,所以诊断和处理不及时可造成严重后果 ,国内外均有报告。但是 ,军事训练所致的横纹肌溶解症国内尚未见报告。我院自 1 993年至今共收治此类病人 7例 ,1例死亡 ,6例经及时诊断和治疗均顺利康复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7例均为男性武警战士 ,年龄 2 0~ 2 3岁 ,发病季节在 6月、7月 ,原因均为…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89岁。因乏力、全身酸痛3天于2012年12月18日人院。无其他不适,饮食尚可,未进行药物治疗,既往身体健康。查体:T36.6℃,P720:/分,R18次/分,BP230/100mmHg。神清,心率72次/分,未闻病理性杂音,四肢关节无畸形,双下肢近端肌肉压痛轻度,四肢肌力V-级,双膝反射弱,病理征阴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下肢慢性淋巴水肿的磁共振表现,评价磁共振对下肢慢性淋巴水肿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0名患者的13侧下肢进行磁共振检查,分析其MRI征象。结果:MRI对病变的显示较敏感,3侧患肢皮下组织可见特征性的蜂窝状液性信号区,8侧患肢皮下组织呈典型的网格状改变,4侧患肢皮下组织呈弥漫性水肿表现。肌肉组织未见异常,而有9侧患肢真皮增厚。结论:磁共振检查有助于下肢慢性淋巴水肿的诊断和病变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MR间质淋巴成像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对原发性淋巴水肿的31例患者40条下肢进行MR淋巴成像.在双足趾间皮内注入钆贝葡胺与利多卡因的混合液1 ml,采用三维容积内插扰相梯度回波序列成像,并行MIP重组显示强化淋巴管,分别测量计算显影淋巴管与增强静脉的信噪比与对比噪声比,其差异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结果40条下肢中有36个小腿段、17个大腿段见扩张淋巴管显像;其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分别为257±130、207±113,而静脉强化后分别为218±129、152±113,两者强化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噪声比t=-2.649,对比信噪比t=-3.404,P值均<0.01).有30个肢体腹股沟区可见淋巴结强化,26个肢体存在侧副管和淋巴反流.结论MR淋巴成像无创、安全易行,能够清晰展示淋巴水肿患者淋巴管的形态改变. 相似文献
13.
下肢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评估下肢神经源性肿瘤的MR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下肢神经源性肿瘤的MR表现,其中4例为神经鞘瘤(3例良性,1例恶性),1例为恶性神经纤维瘤;肿瘤分别位于小腿(2例)、腘区(1例)、大腿(1例)和股区(1例)。5例均行常规MR扫描,应用T1、T2加权序列作轴面、冠状面和矢状面扫描,2例良性神经鞘瘤应用T1WSE作增强扫描。结果 在T1WI2例良性神经鞘瘤呈等信号强度,1例良性神经鞘瘤、1例恶性神经鞘瘤和1例恶性神经纤维瘤呈不均质的低一中等信号强度。在T2WI5例肿瘤均呈不均质高信号。2例神经鞘瘤可见靶征,表现为瘤体中央为低信号区,其周围为高信号区,于T2WI显示清楚。结论 MRI有利于明确肿瘤的位置和范围,以及外科治疗计划的制定。靶征对周围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是1种有价值的征象。 相似文献
14.
膝关节损伤的MRI诊断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膝关节损伤的MRI特点、病理基础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52例膝关节损伤的MRI资料。结果:半月板损伤45例,MRI表现为黑色的半月板内出现结节状、线状、放射状裂隙样异常高信号,延伸达或未及关节软骨面两种,前交叉及后交叉韧带损伤24例,MRI表现为在条索状黑色韧带影中出现短T1长T2异常高信号,韧带变形,呈波浪状或不连续,胫骨移位,内、外侧副韧带损伤28例,表现为信号增高,形态增粗,边缘模糊,隐匿性骨折8例,表现为干骺端边界模糊的片状T1低信号影,T2信号多样,讨论:MRI对膝关节半月板、韧带损伤及隐匿性骨折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详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MR重T2WI和间质MR淋巴管成像(MRL)联合应用显示下肢淋巴水肿患者形态改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原发性淋巴水肿患者40条病变下肢资料,患者行MR重T2WI和间质MRL,对淋巴管成像图像进行分析.重T2WI和间质MRL图像上显示淋巴管数目及淋巴液积聚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及扩张淋巴管最大径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在重T2WI上共显示498条扩张淋巴管,每条肢体显示扩张淋巴管的中位数为5(1~24)条;在MRL上共显示356条淋巴管,每条肢体显示扩张淋巴管的中位数为3(1~16)条,重T2WI显示扩张淋巴管的数目多于MR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2,P<0.01).在显示最大径方面,重T2WI上扩张淋巴管的最大径为(4.3±1.5)mm,间质MRL上为(3.4±1.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0,P<0.01);在显示扩张淋巴管的SNR和CNR方面,间质MRL(分别为257±130和207±113)均优于重T2WI(分别为169±91和135±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95和-5.10,P值均<0.01).在显示淋巴液积聚方面,重T2WI(中位数为1个)优于间质MRL(中位数为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64,P<0.01).结论 重T2WI具有较高的敏感度,而MRL具有较高的SNR和CNR,结合两者能更好地显示出下肢淋巴水肿患者的淋巴管结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四肢关节隐性骨损伤的影像学表现并评价X线平片及MRI检查的价值。方法 :搜集 3 4例有外伤史且临床检查提示有四肢关节骨损伤的病例。所有患者外伤后 1天内行X线摄片检查。随后行MRI检查 ,2周内行MRI检查 5例 ,2周后行MRI检查 2 9例。采用矢状位T1WI (TR 45 0msTE 12ms)、矢状位T2 WI加FS (TR 3 0 0 0msTE 96ms)及冠状位ME 2D (TR 775msTE 2 7ms)等序列成像 ,层厚为 4mm ,层间距为 0 .1mm。结果 :所有 3 4例患者 ,常规X线检查结果均为阴性。MRI检查 3 4例患者共发现 44个骨挫伤病灶 ,其中T1WI上 3 1个病灶 ( 70 .5 % )为较低信号 ,T2 WI加FS上 44个病灶 ( 10 0 % )全部表现为高信号 ,ME序列上 44个病灶 ( 10 0 % )全部表现为稍高或高信号。结论 :在隐性骨损伤的诊断中 ,MRI是目前最佳的检查方法。对于外伤后X线平片表现为阴性 ,而临床上仍疑诊为骨损伤者 ,有必要进行MRI检查 ,以T2 WI加FS和ME序列对隐性骨损伤的诊断最具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汶川大地震中414例四肢开放性损伤伤员细菌感染分布特性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特别是自然灾害中抗生素的使用.方法 对414例四肢开放性损伤伤员的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监测.结果 G+球菌12例(2.9%),G-杆菌66例(15.9%),G+杆菌2例(0.5%),多重感染6例(二重感染5例,三重感染1例),感染率为1.5%.主要致病菌:(1)G+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2)G-杆菌: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细菌、普通变性菌、美洲爱文菌;(3)G+杆菌:枯革芽孢杆菌.对G+球菌较敏感的药物有万古霉素、利福平、左旋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对G+球菌敏感较低的药物有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等.对G-杆菌较敏感的药物有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左旋氧氟沙星、妥布霉素;对G-杆菌敏感较低的药物有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等.结论 地震中四肢开放性损伤伤员细菌感染率较高,感染菌株种类较多.因此,应尽早作创面分泌物的细菌培养+药敏鉴定,针对性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高时间分辨率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TWIST-MRA)与CTA在下肢软组织肿块术前血管评估中的价值.方法:62例临床疑似下肢软组织肿块的患者(男36例,女26例,年龄18~80岁,平均40.9岁)同时行下肢TWIST-MRA和CTA检查;由2名具有10年以上阅片经验的影像医师对两者显示供血动脉数量和动静脉畸形的能力进行评判、比较.结果:62例患者中TWIST-MRA显示主要供血动脉的(股浅动脉、股深动脉等)一级分支数量为(1.92±1.66),CTA显示一级分支数量为(1.50±1.45);由于统计数据为非正态分布,故采用配对Wilcoxon秩和检验法,TWIST-MRA显示肿瘤主要供血动脉(股浅动脉、股深动脉等)一级分支数等于CTA者38例;多于CTA者21例;少于CTA者3例,两者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Z| =3.368,P=0.001).62例患者中TWIST-MRA和CTA显示动静脉瘘分别为34例(34/62)和15例(15/62),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181,P<0.001).结论:TWIST-MRA检测供血动脉和动静脉瘘的能力优于CTA. 相似文献
19.
20.
Diagnosis of popliteus injuries with MR imaging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Thomas R. Brown M.D. Stephen F. Quinn M.D. J. P. Wensel M.D. Jin Ho Kim M.D. Thomas Demlow M.D. 《Skeletal radiology》1995,24(7):511-514
Objective. Popliteal muscle and tendon injuries are thought to be unusual. This report describes the magnetic resonance (MR) appearances of popliteus muscle and tendon injuries.
Design and patients. The study included 24 patients where the diagnoses of popliteal injuries were prospectively made based on MR appearances. The study group was taken from 2412 consecutive knee MRIs. The injuries were characterized as to involving the muscular or tendinous portions of the popliteus apparatus.
Results. In 95.8% (23/24) of patients, the tears of the popliteus involved the muscular portion. The injuries were either partial and interstitial or complete. Three patients had tears of both the muscular and tendinous portions or the tendon alone.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s were torn in 16.7% (4/24) and 29.2% (7/24) of patients,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medial and lateral meniscal tears in 45.8% (11/24) and 25% (6/24) of patients,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injuries of the medial and 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s in 8.3% (2/24) and 4.2% (1/24) of patients, respectively. Bone bruises and/or fractures were seen in 33.3% (8/24) patients. In 8.3% (2/24) of patients, the popliteus injury was an isolated finding.
Conclusion. Popliteus muscle and tendon injuries are not uncommon. They usually occur in conjunction with other significant injuries of the knee and can be characterized with MR imaging.Presented at RSNA, Chicago, Illinois, December 199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