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变的操作方法、疗效及并发症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按照入选标准选取食管、胃及结直肠病变患者53例,共治疗病变56处。依次进行标记、注射、环周切开、剥离、止血等步骤。切除标本回收送病理。所有病例均按计划内镜随访。结果所有56处病变均完整切除,术中出血3例:1例创面小动脉出血,内镜下钛夹止血;1例胃黏膜下持续出血,形成血肿,中转开腹行胃窦切除术;另1例胃体增生性息肉,病变完整切除,创面出血,热活检钳反复止血不成功,再以止血夹夹闭仍无效,术中血压下降,心率增快,遂急诊中转开腹止血手术。术后延时出血1例:1例直肠管状腺瘤ESD术后7 d大出血,经肛门缝扎止血。术中发现肠壁穿孔1例,中转开腹行肠壁修补术。53例患者均康复痊愈出院,无患者出现后遗症。53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 d。在随访2-30个月后不存在复发患者。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病变是安全的,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术后不易复发。缺点是操作时间长,技术难度较大,并发症较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5例消化道内镜下粘膜剥离患者进行治疗、护理与配合。结果接受ESD治疗的25例消化道病变患者中,有22例情绪不稳定,不同程度产生焦虑、恐慌不安的心理,经针对性心理护理后全部缓解。病灶切除完整,没有复发病例。其中2例术中创面出血,给予IT刀、热活钳电凝止血后止血成功。无穿孔及消化道不适症状,术后随访全部患者均痊愈。结论在ESD术中正确运用护理程序,做好术前准备和术中护理配合及术后护理观察、健康指导,保证了整个治疗过程的顺利结束,提高了手术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康国娟 《现代医学》2011,39(5):605-60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护理配合。方法:对30例患者行ESD前后的治疗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行ESD后6例发生腹痛;2例出现咽部疼痛;1例出现消化道大出血,后行外科手术止血成功;2例术后延迟性出血;未出现消化道穿孔及术后狭窄病例。结论:ESD治疗早期胃癌安全有效,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可免剖腹手术之苦。护士根据内镜下治疗的特点,在手术前后与医生密切配合,进行针对性护理是内镜治疗成功的重要条件。做好ESD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具有内镜治疗指征的消化道早癌患者22例,择期进行ESD.术前采用超声内镜检查确认所有患者病变部位仅局限于黏膜层,且无淋巴结转移.结果 22例患者均完成ESD,其中21例患者病灶达到完全切除,完全切除率为95.45%.术中均成功止血.术后出血1例,使用金属钛夹止血后出血停止,未见穿孔或食管狭窄病例.术后6个月21例患者复查内镜,显示创面已基本愈合,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安全有效,具有外科手术无法比拟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消化道病变的治疗效果和手术并发症情况.方法 选择45例病人的消化道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病变进行ESD治疗,术前行染色内镜或超声内镜检查确定病变范围和深度.记录手术时间、完整切除率、出血情况和消化道穿孔发生情况,术后随访创面愈合和病变复发情况.结果 接受ESD的病例中有上消化道病变36例,下消化道病变9例.病变直径1~5 cm,平均2.7 cm.手术时间30~90 min,平均50 min.完整切除率为97.8%.治疗过程中创面少量出血予电凝处理,未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出现穿孔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术后随访39例病人,平均随访期21个月,所见创面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未见消化道狭窄的发生.结论 ESD是一种治疗消化道癌前病变、早期癌灶和黏膜下病变的有效、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阳  ;周世平  ;王琇  ;李美娜 《吉林医学》2014,(21):4764-476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护理配合与体会。方法:对43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行ESD的患者进行规范的术前准备,密切的术中配合及整体全面的术后护理。结果:43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剥离,其中24例在术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出血,但用高压水泵冲洗后明确出血点,采用止血夹夹闭出血的血管,热止血夹及IT刀的刀头来电凝出血点进行止血,术中过程顺利。结论:在ESD术中正确运用护理程序,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密切的术中配合,整体全面的术后护理是ESD治疗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其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从而可提高手术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局部消化道病变(Gastrointes-tinal disease,G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29例消化道病变(食管4例、胃13例、十二指肠1例、结肠5例、直肠6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后(6例病变位于黏膜层、2例病变位于黏膜肌层、9例病变位于黏膜下层、12例位于固有肌层),应用Hook Knife和IT-2 Knife进行ESD治疗。结果 24例成功完成ESD治疗,完整切除率达83%,病变最大直径0.4~5.0cm(平均2.7cm),手术时间15~145 min(平均75.5 min)。无1例出现术中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及术后迟发性出血;无1例出现皮下气肿、消化道瘘和胸腔腹腔继发感染;术中消化道穿孔3例(胃窦、胃底和十二指肠),转外科急症开腹手术;术中发现1例病变部分突出腔外(胃底)和1例病变已向深部浸润(胃窦),也转外科手术。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后随访15例,无1例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病变安全、有效,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8.
刘春雨  张英 《西部医学》2010,22(5):965-966
目的探讨内镜下行胃黏膜剥离(ESD)治疗早期胃癌及胃粘膜重度不典型增生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40例内镜下行ESD治疗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42处病灶,术中急性少量出血率为2.4%(1/42),术后并发上腹痛30例(71.4%),迟发性出血5例(11.9%),未出现消化道穿孔。结论对ESD治疗患者做好术前准备、术中护理配合、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及早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是ESD手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我院2011年8月—2013年11月间常规普通内镜发现的24例消化道SMT(食管7例,胃13例,直肠4例),先进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变性质及起源,再进行ESD治疗,获取术后病理及详细记录相关资料,评价ESD治疗SMT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24例病变成功完成ESD治疗,1例病变因起源于固有肌层,辅以尼龙绳套扎,未能获取术后病理。切除病变直径0.5~2.0 cm,平均1.2 cm;手术时间30~105 min,平均55 min。1例胃底病变术中出现穿孔,经金属钛夹夹闭创面及保守治疗痊愈。所有病例术中少量出血应用氩离子凝固术及热活检钳电凝止血成功,未发生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及术后迟发性出血病例。所有ESD剥离的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及切缘干净,未见病变累及。结论:ESD治疗消化道SMT安全、有效,既可以完整切除病变,又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明确病变性质。但对起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因并发穿孔、出血概率大应慎行ESD。  相似文献   

10.
朱晓蕾  陈志坦 《海南医学》2012,23(23):58-6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含早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12年6月南京明基医院消化科内镜中心发现的18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行ESD治疗。术前行超声内镜确认病灶的深度。结果手术全部一次性切除成功。病变长径0.8~5cm(平均1.63cm),ESD手术时间40~120min(平均75min),术后1例出血,2例穿孔,皆保守治疗后治愈。术后病理提示间质瘤2例,息肉2例,1例异位胰腺,7例上皮内瘤变,6例早癌。所有ESD切除病变全部送检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后随访,创面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学资料。ESD可用于治疗消化道早癌。  相似文献   

11.
王翠华  吕芳  杨小乔  王芳 《广东医学》2014,(16):2627-262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层挖除术( ESE)治疗消化道黏膜下层病变的护理配合。方法对46例确诊黏膜下层病变并行ESE治疗的患者进行规范的术前准备、术中病情观察、手术配合及术后护理。结果46例黏膜下隆起病变均成功切除,所有剥离病变术后经病理切片确诊。1例术后6h出现切口出血,经内镜下止血夹治疗后血止;6例术中出现穿孔,将大网膜吸入填塞穿孔处并予止血夹缝合,术后予内科保守治疗成功;1例因为肿物巨大(3~5 cm)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规范的术前准备,术中病情观察、与医生娴熟的配合及术后护理,是提高ESE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刘奉  刘新景 《当代医学》2013,(13):118-11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11年5月-2012年5月在消化科确诊为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20例患者行ESD治疗,并在术前、术中及术后给予患者综合的护理。结果 20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入院后情绪不稳定,出现焦虑不安、紧张恐惧甚至悲观的心理状态,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后症状得到改善。所有患者ESD手术基本成功,病灶均被完全切除,其中3例患者术中发生创面少许出血,采用钛夹、电热活检钳等成功止血,术后未见继发性出血;其他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出血、穿孔及消化道不适等并发症,均于4~8d内痊愈出院。结论对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进行精心、优质的护理,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心理及生理的康复,提高ESD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10年8月-2013年8月行ESD治疗的40例消化道黏膜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总结ESD治疗方法、疗效、并发症等。结果38例患者成功进行了内镜下ESD治疗,疗效满意,ESD成功率92.5%。术后出血发生率7.9%。穿孔发生率2.6%,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ESD治疗消化道黏膜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ESD术后延迟出血的内镜下治疗策略.方法 分析我院2008年2月~2011年10月行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23例中发生延迟出血者2例的内镜下止血方法及效果.结果 2例患者行急诊内镜止血后均未发生再出血,术后病理证实均为黏膜内癌,均在定期随访中.结论 ESD术后延迟出血发生危害大,不易察觉,我们既要做到出血前预防,又要在出血后冷静止血,同时强效抑酸是术后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胃肠镜、超声内镜、放大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并应用ESD方法治疗的患者401例,分析其疗效及并发症,并对结果进行评估。结果病变位于食管28例,胃290例,十二指肠5例,结直肠78例。3例无法完全剥离,直接转外科手术切除;2例因出血行外科手术止血;2例术中发现结肠穿孔转外科手术;1例术后食管狭窄。间质瘤80例,平滑肌瘤11例,非腺瘤性息肉27例,侧向发育腺瘤54例,异型增生181例,囊肿2例,异位胰腺14例,纤维瘤1例,血管瘤1例,脂肪瘤6例,类癌8例,癌变19例。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并发症少。缺点是操作时间长,技术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切除的临床效果和护理价值。方法对华西医院内镜中心2010年1~12月间普通胃、肠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黏膜局限性隆起病变、并行超声微探头(Miniprobe Ultrasonography,MPS)检查,明确病变位于黏膜下层以上的进行ESD治疗,同时加强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护理,并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MPS诊断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44例,其中食管28例,胃13例,大肠3例。诊断平滑肌瘤20例,间质瘤9例,脂肪瘤1例,纤维瘤1例,早期癌10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分别来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精细的术中配合、密切的术后护理,所有病变均完整切除,成功率100%。术中穿孔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术中术后未发生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2.94%。1个月后复查内镜及MPS,原病变处溃疡愈合,瘢痕形成,病变完全切除。结论 ESD对于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治疗彻底,安全,可靠,创伤小,费用低,并发症少,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术前充分的准备与心理护理、术中精细熟练的配合、术后严密的观察病情,做好饮食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频电凝、电切治疗息肉及并发出血后,止血的护理配合,总结护理在止血前、后的重要性。方法:对42例患者经病理排除恶性消化道息肉患者行息肉治疗并发出血者,均在内镜下行止血术。护士在术前做好患者和物品准备,术中密切配合内镜操作医生及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护理;对18例患者在内镜直视下对出血灶使用冰盐水100 mL+去甲肾上腺素80~20g喷洒止血。9例患者在内镜下使用0.9%NCI5 u+肾上腺素1 mL注射3~5点止血;15例患者在内镜下使用金属钛夹夹闭止血。结果:治疗成功率和根治率达100%,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无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具有效果好,创伤小、费用低等优点。结论:护理工作在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并发出血,治疗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并发出血治疗成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诊治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诊治消化道病变68例,对病例的大块切除率、病理符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进行评估。结果 68例患者切除病灶共69处,40处(58.0%)完整大块切除,64处(92.8%)在内镜下完全切除。23例术前曾行病理活检,13例(56.5%)术前病理与术后病理吻合,10例(43.5%)切除后大体标本送检明确病变性质。发生术后出血3例(4.4%);术中穿孔1例(1.5%),立即钛夹封闭后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平均随访5.7个月,随访率34.8%(23/66),1例直肠腺瘤在随访的第14个月复发。结论 ESD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一项有效的内镜微创技术,可完整大块切除较大的病灶,提高病变确诊率,而术后钛夹夹闭创面未能明显降低术后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的治疗与护理方法。方法本样本回顾分析2010年1~12月采用ESD治疗的3例消化道疾病患者的治疗及护理资料。结果本组3例患者入院后情绪不稳定,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悲观失望的心理,针对性护理后全部缓解。本组ESD术的患者手术基本成功,病灶都完整切除,其中1例术中创面少许出血,给予APC电凝止血后未见出血。3例患者术后均无出血、穿孔及其他消化道不适症状,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在ESD术中正确运用护理程序,做好手术前的准备、手术前和术中的护理及配合,以及术后护理观察,可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提高手术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直结肠粘膜下肿物(SMT)行无痛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89例直结肠SMT患者,对其无痛ESD的术前、术中及术后进行护理干预,观察手术效果。结果经过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无痛ESD治疗直结肠粘膜下肿物中完整切除86例,2例因切除困难急诊外科会诊后开腹手术切除,完整切除率为98%,术后3例出血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穿孔、感染率为0。结论无痛ESD治疗直结肠SMT患者时实施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配合,可达到微创、恢复快、病灶完整切除率高,及并发症少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