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流动力学因素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为临床上及早诊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选择2009年12月至2010年l2月住院并检测过颈动脉彩色超声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20例,将患者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无斑块组两组,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病史。对高血压患者,进一步区分是否有波动性高血压。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斑块组高血压发病率高于无斑块组(P<0.05);斑块组较无斑块组波动性高血压患者多(P<0.05)。结论血流动力学因素是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重要因素。这可为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我今年73岁,经彩超检查,我的颈动脉有两方面的问题: 1.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 2.右侧颈内动脉及右侧椎动脉阻力指数增高。 请推荐治疗良方。  相似文献   

3.
<正>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脑梗死密切相关[1],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与CAS斑块引起的颈血管狭窄相比,颈动脉内膜上的不稳定斑块才是造成脑梗死中最危险的因素[2,3]。鉴于目前对不稳定斑块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对不稳定斑块缺乏统一的识别标准,因此,通过进一步的研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及暂时性脑缺血发作(TIA)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据统计,以颈动脉狭窄为诱因而造成脑梗死的病例约占同类疾病的20%左右[1]。北美颈动脉内膜切除联合研究组(NASCET)经过半个世纪的研究证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及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我院2010年9月~2012年12月对3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患者进行了CEA手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6.
吴宗贵 《家庭用药》2012,(10):26-26
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的主要累及大、中动脉的全身性血管疾病,其发生发展及导致的并发症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其发病率仍逐年增加,并呈年轻化趋势。近年科学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7.
1病例资料患者,女,60岁,因发现左颈部无痛性肿块并逐渐长大1年余来本院就诊。彩超检查所见: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角度明显增大,颈内、外动脉受压向两侧移位。颈总动脉分叉处可见一大小约3.9 cm×1.9 cm的椭圆形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晰、光滑,内部回声不均,可见颈外动脉的分支穿入肿块,见图1,肿块内见丰富的点条状血流信号,探及动脉血流频谱,其一动脉血流峰速约为45 cm/s,RI 0.52,见图2。该肿块使颈内静脉受压变扁。超声诊断:  相似文献   

8.
王慧梅  鲁德甫  王智明  刘力  叶显俊 《安徽医药》2018,22(10):1953-1955
目的 运用对比超声增强技术(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评估颈动脉低回声斑块新生血管强化分级与急性前循环责任病灶侧脑梗死的关系。 方法 对60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双侧颈动脉低回声斑块行CEUS,根据斑块造影增强程度分为Ⅰ~Ⅳ级,并检测所有斑块的厚度。 结果 与非责任病灶侧相比,前循环责任病灶侧脑梗死检出低回声斑块53例(88.3%),经CEUS检测,责任病灶侧低回声斑块Ⅲ级增强患者比率明显高于Ⅰ级和Ⅱ级(χ2分别为5.588,3.565,P<0.05),但与Ⅳ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5,P=0.944),责任病灶侧Ⅲ级与Ⅳ级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责任病灶侧(χ2=8.394,P=0.004)。颈动脉低回声斑块厚度与斑块内新生血管强化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599,P<0.001)。 结论 前循环脑梗死的发生与病灶侧颈动脉低回声斑块新生血管强化程度有关,Ⅲ、Ⅳ级增强者斑块更易损,并随着斑块厚度的增加,斑块强化程度增加。颈动脉低回声斑块新生血管强化程度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发生预测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是人体接近体表的大动脉血管,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其血管内壁变化,原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以反映全身动脉硬化程度,成为无创检测颈动脉硬化的指标。本研究探讨颈动脉硬化及斑块与糖尿病的相关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颈动脉纤维肌肉发育不良(FM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节段性、非动脉硬化性和非炎症性的血管病,目前倾向为先天发育不良,临床报道例数较少,极易误诊、漏诊。现将我院近期收治并经影像证实的1例FMD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病是一种致死、致残率高的常见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占所有脑血管病的75%以上.引起脑梗死的病因很多,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之一,它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复发以及梗死的部位密切相关[1,2].本文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置及超声表现做一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颈动脉硬化导致的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由于大多数颈动脉硬化没有临床症状,所以常常被忽视。随着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这三高患者数量的日趋增多,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增高。因此,早期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尤为重要[1]。本文总结分析了415例颈部动脉超声声像图,通过总结不同年龄患者不同部位动脉硬化程度的评价,重点分析比较右锁骨下动脉起始处与双侧颈总动脉分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双侧颈总动脉(CCA)闭塞患者颅内外动脉侧支循环方式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选择9例双侧CCA闭塞患者和27例健康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颅内外动脉,观察CCA闭塞患者颈外动脉(ECA)反向血流入颈内动脉(ICA)、大脑后动脉(PCA)P1段峰值血流速度(Vs)是否大于健康成人的Vs值,从而判断ECA、Willis环后交通动脉(PCoA)侧支循环代偿途径.结果 9例患者均双侧ECA反向血流后进入ICA;2例双侧PCA的P1段Vs大于健康成人,7例单侧PCA的P1段Vs大于健康成人.结论 双侧CCA闭塞患者存在ECA、PCoA两种侧支循环途径,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实时评价其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上海中山医院血管外科自1995年起,在国内率先对脑缺血性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筛查,发现56.6%的病人有明显的动脉硬化斑块。其中重度狭窄的发生率高达12.5%,证实了国内脑缺血患者与颅外颈动脉病变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窄。它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通常是在青少年时期开始发生,到中老年时期加重、发病。男性较女性多,近年来动脉硬化发病率在我国逐渐增多,成为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正>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见的原因之一,与脑卒中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颈动脉狭窄后颅内血流动力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经颅多普勒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技术,通过对Willis环动脉血流频谱及侧支循环的观察,可分析不同部位颈动脉重度狭窄后颅内血流的改变,对其狭窄程度的判断及治疗手段的选择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年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48例45~59岁的中年人脑梗死患者和30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分别调查其卒中家庭史、吸烟史、高血压及糖尿病史,并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间的颈动脉硬化程度及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中年人脑梗死组卒中家庭史(60.4%)、长期、大量吸烟史(45.8%)和患有高血压(64.6%),糖尿病(54.2%)的比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13.3%、26.7%、46.7%、16.7%)(均P<0.001);TG(1.96±0.62)、TC(5.16±1.1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中年脑梗死组颈总动脉IMT(0.89±0.41)与对照组(0.66±0.19)有显著差异(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计分≥2分(斑决发生率)、≥3分(血管狭窄发生率)分别为60.4%、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0%、6.7%(均P<0.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卒中家族史、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证是中年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