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与磺脲类药物相比,肠促胰岛素药物是否会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胰腺炎的风险。设计人群队列研究。背景英国680位全科医生为临床实践研究数据链作出重要贡献。受试人群2007年1月1日至2012年3月3113初次使用肠促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与51712例使用磺脲类药物的患者进行对比,随访日期截至2013年3月31日。主要方法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于计算肠促胰岛素治疗患者相对磺脲类药物患者发生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度及95%可信区间。模型经过十分之一倍高维倾向得分矫正。结果肠促胰岛素治疗患者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为1.45/1000人(95%可信区间为0.99~2.11),服用磺胺类药物患者的发病率为1.47(1.23~1.76)。与使用磺脲类药物患者相比,肠促胰岛素药物相关的急性胰腺炎发生率无明显升高(高维倾向得分校正后危险度:1.00,95%可信区间为0.59~1.70)。结论与使用磺脲类药物患者相比,使用肠促胰岛素药物不会增加急性胰腺炎的患病风险。尽管该结论让人欣慰,但不能排除患病风险被其他因素中和的可能,因此该结论仍需其他研究的证实。  相似文献   

2.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 发现,在接受磺脲类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每年约有5%-10%的患者出现磺脲类药物的继发性失效(SF),近60% 的患者在6年内需接受胰岛素治疗或联合治疗。临床上常用的胰岛素促分泌剂如磺脲类药物可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含有胰岛自身抗原的分泌颗粒的释放, 可能会促进胰岛细胞衰竭。虽然,胰岛  相似文献   

3.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B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胰岛素抵抗双重病理机制.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只有有效地减轻胰岛素抵抗才能更好地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格列美脲为第3代磺脲类降糖药物,与传统磺脲类药物相比,格列美脲是促胰岛素分泌剂,但同时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可显著降低血糖[1-2].本研究旨在观察格列美脲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效果及其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磺脲类药物为广泛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磺脲类药物作用于ATP敏感的钾离子(KATP)通道,促进胰腺β细胞群释放胰岛素,维持患者血糖的稳定。但由于磺脲类药物同时作用于人体的其他器官(如心脏、大脑等),可提高致命性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也可能使胰岛素分泌过量,导致低血糖症,因此磺脲类药物在临床使用上受到了限制。  相似文献   

5.
磺脲类药物使用一段时间后可发生继发性失效,一年半来作者对我院收治的21例2型糖尿病磺脲类失效患者使用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30进行治疗观察,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间断胰岛素治疗的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程较长的2型糖尿病患者常继发磺脲类药物失效,为探讨间断胰岛素治疗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的疗效,现对15例继发磺脲类药失效的2型DM患者进行了观察,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型糖尿病继发磺脲类药失效患者15例,间断胰岛素治疗前均使用最大剂量的磺脲类药物。男8例,女  相似文献   

7.
口服降糖药失效是2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主要见于优降糖、达美康等直接依赖胰岛B细胞功能的磺脲类药物。目前认为长期高血糖的毒性作用以及磺脲类药物长期刺激导致的胰岛功能衰竭,使得内源性胰岛素分泌逐渐下降是导致磺脲类药物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阶段主要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可随着病程的延长,胰岛分泌功能呈进行性衰退趋势,因而患者对磺脲类等促胰岛素分泌剂的反应就越来越差。药物失效可根据其发生的早晚,分为原发性…  相似文献   

8.
磺脲类药物属于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临床试验显示,磺脲类药物可使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低1%~2%,是目前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主要用药。  相似文献   

9.
1995年之前,磺脲类降糖药物是全球范围内治疗2型糖尿病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堪称“一支独秀”。当磺脲类药物达到最大剂量后,高血糖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情况下,则加用或换用胰岛素治疗。1996年二甲双胍在美国重新上市后,这一治疗模式出现了变化:磺脲类药物疗效欠佳时,许多临床医生即开始使用二甲双胍联合磺脲类的治疗方案,而不是加用胰岛素,这就开始了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的时代。  相似文献   

10.
薛泽臻  刘碧婷  李莉 《黑龙江医学》2021,45(11):1181-1182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的用药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收集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20年2月5日—2020年3月7日门诊确诊的糖尿病患者的250张处方进行研究.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类型、费用、降糖药使用等情况进行统计.对患者降糖药物的用药情况及其使用的合理性[药物利用指数(DUI)评定]进行分析.结果:60~80岁患者占比较多,男性多于女性;2型糖尿病占90.00%,二甲双胍缓释片使用最广,单药治疗占29.60%,两药联用占43.20%;对使用较多的11种降糖药物进行统计,DUI在0.31~1.39之间,其中吡格列酮胶囊DUI值为1,其他药物的DUI值在1上下波动,胰岛素、磺脲类药物DUI值离1较远.结论:2型糖尿病居多,且多为60岁以上,多为联合用药,用药时总体遵循用药原则,但胰岛素、磺脲类药物的使用不当问题较严重,需进行合理用药指导.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药物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寻找更有效的药物来控制糖尿病的发展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发展方向。日前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新药相继问世,给人类与糖尿病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一、促胰岛素分泌剂 1 格列美脲(GM) GM属磺脲类药物,一般将其归为第三代磺脲类药物。作用机制有二。一是与传统磺脲类药物及其对应磺脲类受体(SUR)结合特征不同。格列苯脲所结合的是磺脲类受体的 140kD的亚单位,而GM所结合的部位是 65 kD的亚单位。GM与β细胞结合比格列苯脲快3倍,而与β细胞解离的速度比格列苯脲快9倍。GM与β细胞较快的结合能促使胰岛素…  相似文献   

12.
朱宇 《中国乡村医生》2003,19(22):14-15
磺脲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其对胰腺B细胞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磺脲类药物特异性结合于一接近胰腺B细胞上ATP敏感的K通道受体,从而使细胞膜去极化,导致细胞外Ca~(2+)通过电压依赖的Ca~(2+)通道进入细胞内,使胰岛素颗粒移向细胞表面,促进出胞作用。现在并不推荐将磺脲类药物用于青少年发病、易发酮症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因为这类药物依赖于胰腺B细胞作用。加用磺脲类药物对胰岛素长期控  相似文献   

13.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可概括为两大类: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近十余年来已有许多新型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问世,给糖尿病的治疗带来了更为有效的手段。本文就近年来一些新型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新型制剂作简要介绍。1口服降糖药1·1胰岛素促泌剂是品种最多,临床应用历史最久的一大类药物。磺脲类药物尤其是第一代与第二代磺脲类药物最为临床医师熟悉。而第三代磺脲类药物相比具有以下优点:①除促进胰岛素分泌外尚可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故可改善高胰岛素血症,因而无明显增加体重的副作用;②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摄取利用的…  相似文献   

14.
唐芙蓉  甘建新 《四川医学》2002,23(9):926-927
目的:观察普通胰岛素和拜唐苹联合治疗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的疗效。方法:对113例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且,普通胰岛素加拜唐苹治疗(治疗组)、单用普通胰岛素(对照组)。结果:治疗组降糖效果优于对照组,而低血糖发生频率较对照组低,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结论:普通胰岛素和拜唐苹联合应用是治疗磺脲类药物继发生失效的较好方案。  相似文献   

15.
秦志琳  肖常青 《医学综述》2007,13(3):216-218
磺脲类降糖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促胰岛素分泌剂,但其存在易致低血糖、组织选择性较低、引起β细胞凋亡等不足,因此近年来人们为寻找一种疗效更好,更安全的促胰岛素分泌剂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包括格列奈类、肠促胰岛素、咪唑啉类以及嘌呤类,本文将对以上几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刘晓云 《中原医刊》2009,(11):80-81
目的观察诺和锐30治疗2型糖尿病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C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诺和锐30治疗2型糖尿病磺脲类继发性失效效果良好。结论在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使用诺和锐30可恢复部分胰岛B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口服降血糖药物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口服降血糖药物可分为 5大类 ,即磺脲类、双胍类、α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 (Thiazolidinediones)和钾通道阻滞剂 ,后两类是近年来开发的新型口服降血糖药物。 5类药物若予以合理的单独或联合使用 ,一般都能较满意地控制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和 /或消除胰岛素抵抗 ,其中有些药物可与胰岛素合用治疗 1型糖尿病。1 促胰岛素分泌剂1.1 磺脲类  1969年前上市的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 (D 860 )、妥拉磺脲 (Tolazamide)和醋磺己脲 (Acetohex amide)等为第 1代磺脲…  相似文献   

18.
口服降糖药物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药物和格列奈类)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药物和格列奈类药物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双胍类药物主要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吸收。由于不同种类口服降糖药作用的环节不同,常常需要口服药物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9.
李晓琳  柏松  杜春蕾 《当代医学》2021,27(36):149-150
目的 分析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68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药物不同分为胰岛素组和磺脲类组,每组34例.胰岛素组采用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磺脲类组采用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血糖水平、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均能合理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加强医疗人员对磺脲类降糖药(su)副作用的警惕性。方法 报告了单或联用优降糖、美吡哒致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患者发生低血糖10例。结果 对于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的患者加大su用药剂量或联用su增加了低血糖的危险性。结论 磺脲类药物使用期间应严密监测血糖,并进行低血糖知识宣教,以使患者得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