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血小板是血液凝固中重要的血液成分,其主要功能是生理性止血。血小板输注是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失病人的出血症状,恢复和维持人体的正常止血和凝血功能。血小板输注可降低由于血小板减少所引起的严重出血,并已成为血液病及肿瘤患者放、化疗的有效支持疗法。但反复输注血小板或既往大量输血(全血、红细胞和白细胞)会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或(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破坏血小板,使血小板存活期缩短,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T R),出血症状无法得到改善,严重影响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抗血小板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小板是由巨核细胞生成的血液中3种有形成分之一。血小板在初期止血作用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常血管内皮细胞有抗血栓形成作用,血管受损破裂后血小板可粘附聚集于血管裂口处,形成止血栓子而达到初期止血。在动脉粥样硬化时,由于斑块破溃从而激活血小板,血小板在破溃处粘附、聚集,并可粘附白细胞形成白色血栓。因此,白色血栓和止血栓子的形成机制是相似的,不同之处是白色血栓发生于内皮受损但血管未破裂,  相似文献   

3.
张石革 《中国药房》2005,16(24):1920-1920
出血性疾病很常见,主要表现为自发性出血和损伤后出血不止,常发生于皮肤、粘膜、腔道、内脏等部位.分析其原因,可归纳为:血管壁结构和功能缺陷;血小板量或质异常;凝血机制紊乱.正常人体具有完善的止血功能,包括血管、血小板、凝血3个方面因素.出血后,局部破裂的血管立即发生反应性收缩,使血流速度减缓,血小板随即附着于损伤的血管壁内皮下基底膜上,通过释放和聚集作用,形成血栓而堵塞伤口;其后,暴露的血管壁内胶原组织先后激活一系列凝血因子,引起链锁性酶反应,使血液凝固而完成止血过程.  相似文献   

4.
刘坤 《淮海医药》2000,18(4):283-283
血小板(PLT)来自骨髓巨核细胞系,是由巨核细胞系祖细胞经血小板生成刺激素的刺激分化发育而来。它的主要功能是参与生理止血,促进血块收缩和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足量的PLT可预防因PLT减少而引起的出血,尤其是白血患者,可降低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死亡。同时对手术患者还可促进伤口的愈合。可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为患者减轻医疗负担,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探讨机采PLT在PLT减少性疾病中应用及效果观察,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病例选择1999年3月以来在我院住院患者30例,分为两组…  相似文献   

5.
常用止血药物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勤奋  李佩  陈字 《上海医药》2009,30(9):394-396
出血性疾病是由于先天性或获得性止血机制(包括血管、血小板数量和质量、凝血因子)异常引起的自发性或创伤后出血不止的一类疾病。出血是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数出血应先采用压迫、缝合、结扎或电凝等措施进行止血,无效时可考虑给予止血药。正常的止血机制有赖于血管壁、血小板、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和血液流变学等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生理性调节和平衡。临床应用的止血药物,或是通过收缩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或增强血小板功能,或加速、加强血液凝固过程,或抑制血块溶解过程来达到止血的目的。止血异常是复杂的综合因素造成的,出血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因素,各种因素之间也有相互的影响。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病因选择相应的止血药物方能奏效。滥用止血药或凝血药不仅是浪费,有时还会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造成血栓形成或加重出血现象,引起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1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很多,包括 ①妊娠期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②妊娠血小板减少症。③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④弥漫性血管内溶血。⑤药物诱发血小板减少。⑥系统性红斑狼疮。⑦病毒感染。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妊娠。血小板减少是因为血小板的质和量发生异常,而引起的出血,贫血和感染为特征的疾病。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疾病常有反复。有时可引起严重出血,以致影响胎心结局。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具有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以及促进止血、加速凝血、防止出血的功能,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在人体正常凝血、止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血小板的基本生理功能是止血.当血管受损或血管内皮细胞受到破坏时,血小板快速从血液循环中堵塞在血管破损处,形成止血栓子.止血栓子的形成是血小板一系列反应的结果。这些反应过程包括:①血小板黏附;②血小板黏附加强促进血液凝固.在正常生理情况下,  相似文献   

9.
在保证血小板制剂质量的前提下,应避免或减少输注过程中血小板破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血小板输注,对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可降低放疗和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的病死率。因此,其治疗效果倍受关注。  相似文献   

10.
《药学进展》2008,32(12):567-568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致血小板减少的一种自身免疫反应引起,其特征是血小板数降低,其患者面临出血高风险,往往导致患者小血管出血,症状为淤青、鼻出血和牙龈出血,严重者可出现致命性胃肠道和脑内出血。据统计,在美国,确诊为慢性ITP的患者达20万之多。目前治疗ITP的主要手段是使用免疫抑制类药物,如皮质类固醇、静注免疫球蛋白、抗D免疫球蛋白和Genentech公司产品利妥昔单抗(Rituxan),而对严重衰竭性病人的最后一着则是行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是巨核细胞产生的细胞碎片,除了具有止血功能外,在免疫调节方面还起着重要作用[1].目前血小板输注主要用于预防或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及血小板功能异常,其中最常用于预防治疗血液恶性肿瘤. 此外,在严重创伤或手术导致的血小板丢失或稀释以及血管内凝血因子减少导致出血情况下,也常进行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在体内的生存期为7~10 d,体外条件下需要在(22±2)℃振荡保存. 常温保存易导致细菌污染,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规定血小板在体外常温保存期限为5d. 由于常温保存的血小板保质期太短,使得血小板的长期来源成为临床应用方面的一大问题,特别是对于偏远地区或军事环境中需要使用血小板时就会是个迫切的难题,而血小板冰冻保存技术的突破使得血小板保质期可以延长到4年,是解决该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2-4].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在服用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同时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预防出血并发症的护理经验。方法对74例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同时需要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术后患者的术后严密监测,加强护理。观察出血并发症情况,总结护理经验。结果经加强术前评估、术中止血、术后积极护理等预防措施,共见出血并发症10例,经局部加压包扎,必要时穿刺等处理后积血消失,未继发感染等其他并发症。结论术前风险评估,严密术中止血、术后按照不同出血风险给予立即严格有效的压迫止血和护理观察是预防出血并发症的关键。坚持这三点,在服用抗凝、抗血小板的病人中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源于血小板产生不足、脾脏对血小板的阻留、血小板破坏或利用增加以及被稀释,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都可引起典型的出血,多发性瘀斑最常见于小腿,或在受轻微外伤的部位出现小的散在性瘀斑,黏膜出血(鼻出血、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和阴道出血)和手术后大量出血。近年来有文献报道药物联用所致血小板减少的不良反应,现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4.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围产期常见的一种血液系统合并症,以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皮肤黏膜出血、无明显肝脾肿大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血小板破坏、消耗增多或生成障碍等,在分娩、手术、麻醉过程中可致出血不止,并导致感染、胎儿窘迫、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及颅内出血等,危及孕妇和胎儿生命。我们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6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妊娠合并ITP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乡村医药》2010,(1):42-42
过敏性紫癜应与风湿性关节炎、急腹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鉴别。 1.单纯型(皮肤型)需与药疹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作鉴别。药疹有服药史,皮疹常分布于全身,停药后药疹即可消失。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淤斑可呈不规则分布,皮疹不隆起,无丘疹荨麻疹等。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时间延长,骨髓象无改变。  相似文献   

16.
王丽民 《河北医药》2009,31(19):2612-2613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可由多种内科合并症或妊娠并发症引起,一旦发生出血对孕妇和胎儿影响很大,直接影响妊娠结局,因此正确认识血小板减少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加强围生期处理,是获得良好妊娠结局的关键。我们回顾性分析了92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受体激动剂(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 TPO-RAs)治疗1例超高龄血小板减少症(Thrombocytopenia)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超高龄血小板减少症使用TPO-RAs的诊疗过程及转归,并初步总结TPO-RAs在治疗高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的应用。结果 患者88岁,女性,因血小板计数减少及骨穿等相关检查结果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症,出血症状评分为8分。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后,患者血小板计数上升,出血症状好转。丙种球蛋白半衰期过后再次出现血小板骤降,采取输注血小板、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等治疗方式,血小板计数恢复后又下降。因胃肠道出血,未对患者使用激素治疗,最后口服海曲泊帕,血小板计数一直保持在安全范围内,无出血症状和不良反应。结论 TPO-RAs可较快提升超高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水平,改善出血症状,且安全、有效,耐受性良好,可作为治疗超高龄血小板减少症的有效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8.
<正>机采血小板的优势是:浓度高,临床疗效显著,单个供者减少输血传播疾病概率,降低同种抗体的发生率,减少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等,因此广泛应用于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出血,输注血小板制品可以达到迅速止血目的。目前机采血小板数量在不断增加,研究显示,2008—2012年血小板发出情况,每年均较前一年有25%的增幅,其中2009年较2008年的增幅为40%[1]。日益加大的供需矛盾,只能通过严格掌握血小板应用的适应  相似文献   

19.
出血倾向是指由于止血或凝血机制障碍,而出现自发性出血,如关节自发出血,皮肤自发出血表现为出血点、紫癜。或在受伤后出血不止,与其受伤的程度不成比例。1 病因及发病机制1.1 生理上的止血机制 生理上的止血机制可分为三步。1.1.l 第一步即在受伤处的小血管立即收缩,若损伤不重,小血管可以封闭而出血止住。1.1.2 第二步若受伤的血管较大,单纯小血管收缩而不能止血时,则需血小板及凝血系统参与止血。受  相似文献   

20.
止血是人体主要保护机制之一,可防止血管损伤后出血不止而危及生命。正常止血过程靠血管、血小板和血浆凝血因子三者互相之间复杂的功能来完成。三者中任何一方面异常可引起凝血异常——止血障碍或血栓形成。近来,发现血小板在动脉血栓形成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上有一定作用,一些疾病中血小板反应性增高,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常可使病情好转,本文综述有关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