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抗体与肾脏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自身抗体与肾脏损害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141例SLE患者(其中82例LN患者)血清中的抗Clq抗体、AnuA、抗ds-DNA抗体.分析三种自身抗体与肾脏损害的关系.结果 LN组的抗ds-DNA抗体、抗C1q抗体、AnuA的阳性率分别为65.9%、62.2%、62.4%,明显高于非L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抗ds-DNA抗体、抗C1q抗体与AnuA对LN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50.0%、86.4%.结论 三种抗体均与肾脏损伤有关,三种抗体联合检测有助于肾脏损害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抗体的检测及研究进展国雅君(包头钢铁公司职工医院)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由于体液免疫反应异常产生抗细胞内蛋白和核酸抗原的自身抗体为主要特点。自身抗体是根据与其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异核抗原如DNA、组蛋白及许多核内、核仁内具有特定分子结...  相似文献   

4.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EB病毒感染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与EB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用标准ELISA和PCR法检测 117例未成年SLE患者和 15 3名未成年正常对照、以及 196例成人SLE患者和 392名成人正常对照的EBV感染情况。结果 :未成年组 116例患者 (116 /117)和 10 7名对照 (10 7/15 3)EBV -IgG阳性 (P <0 .0 0 1) ,成年组 195例患者 (195 /196 )和 370名对照 (370 /392 )EBV -IgG阳性 (P =0 .0 14 ) ;随机抽取各 32例 ,患者和对照EBV -DNA阳性为 32、2 3例 (P <0 .0 2 )。结论 :EB病毒感染与SLE相关 ,EB病毒感染可能是SLE的其中一个病因。  相似文献   

5.
6.
系统性红斑狼疮肾脏损害与自身抗体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可提取核抗原抗体(ENA)等自身抗体水平,探讨SLE肾脏损害与自身抗体关系.方法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ANA和dsDNA,免疫斑点法测定EN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AnuA.测定223例SLE患者(其中有肾损害134例,无肾损害89例)及176例疾病时照组患者(包括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皮肌炎/多肌炎、类风湿关节炎和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分析SLE组与疾病对照组患者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及SLE肾脏损害与自身抗体变化关系.结果 223例SLE患者ANA、dsDNA、AnuA、ng.NP、sm、SSA和AtLPA的阳性率分别为95.5%、68.2%、56.5%、27.4%、35.0%、41.3%和29.1%,均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分别为40.3%、7.4%、1.7%、9.7%、3.4%、19.3%和2.8%),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SLE组患者中有肾脏损害者dsDNA、AnuA、AgPA和sm的阳性率分别为81.3%,77.6%,34.3%和44.0%,显著高于无肾脏损害组(48.3%、24.7%、21.3%和21.3%),而nR2qP低于无肾脏损害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两组ANA、SSA和SSB问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SLE肾脏损害与dsDNA、Sm、AnuA和AKPA密切相关,多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可提高狼疮肾炎(LN)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和自身抗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自身抗体特征。方法对196例SLE的临床表现及自身抗体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6例SLE共有15种主要临床表现,其中以肾损害(72.9%)、关节炎(68.9%)、血液系统损害(67.9%)、发病(58.2%)蝶形红斑(53.6%)、心脏损害(45.9%)最常见;自身本以ANA阳性最高占84.2%,其次为抗-dsDNA(82.1%)、SM(51.5%)  相似文献   

8.
免疫吸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抗体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彬  杨敏  王倩 《黑龙江医学》2010,34(1):62-63
目的探讨免疫吸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抗体的影响。方法14例患者均给予免疫吸附治疗,每次间隔3~5 d,连续3次。同时,患者既往应用药物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在免疫吸附治疗1次后,视病情逐渐减量。结果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滴度均明显下降。结论免疫吸附可明显降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身抗体滴度。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身抗体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虽病因未明,但SLE的发生存在着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1]。患者血清中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现已发现20余种。为进一步探讨SLE患者血清抗体的特征及与临床诊断的关系,本文对168例SLE患者、74例其他结缔...  相似文献   

10.
系统性红斑狼疮12种自身抗体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身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38例SLE患者的抗核抗体(ANA),胶体金斑点渗滤法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免疫印迹法联合检测10种可提取性核抗原(ENA)的自身抗体,分别为抗Sm、抗SSA、抗SSB、抗U1RNP、抗rRNP、抗Scl-70、抗DE、抗DM-53、抗RA-54、抗Jo-1等抗体。结果:ANA阳性率最高(86%),其次为抗dsDNA(78%),抗Sm、抗SSA、抗SSB、抗U1RNP、抗rRNP、抗Scl-70、抗DE、抗DM-53、抗RA-54、抗Jo-1阳性率分别为39%、31%、21%、15%、13%、2%、5%、10%、5%、0。结论:SLE患者血清中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动态观察能提高SLE的诊断、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器官多系统累及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与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炎、炎性肠疾病同时存在。SLE与这三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存在某种关联性,如相似的免疫学及基因背景,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就SLE合并上述三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能机制、发病率和临床特征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狼疮带试验(LBT)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32例LBT活检结果。结果:LBT在SLE中敏感性为78.13%。LBT与抗核抗体(ANA),抗ds—DAN抗体对SLE诊断的敏感性相近。SLE伴肾损害组LBT阳性率为90.48%,显著高于SLE不伴肾损害组54.55%。结论:LBT是SLE诊断的一项重要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C反应蛋白单体(mCRP)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意义。方法以天然的mCRP为抗原,用ELISA的方法检测113例SLE患者、疾病对照组(65例,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硬化症、混合结缔组织病)和正常对照组(32例)血清抗mCRP抗体水平,同时检测SLE患者血清CRP水平,记录其各种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分析抗mCRP抗体与CRP水平及疾病活动性的关系。结果SLE患者的抗mCRP抗体水平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t=2.502,5.352,P均〈0.05)。抗mCRP抗体阳性的SLE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ESR)较抗mCRP抗体阴性患者明显增快(t=2.869,P〈0.01),但两者的外周血CRP水平相似(H=-0.432,P〉0.05)。SLE患者抗mCRP抗体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的高低及血清IgG水平的高低呈明显的正相关(r=0.248,0.392,P均〈0.01),与合并感染无明显相关性(t=0.658,P〉0.05)。结论SLE患者血清抗mCRP抗体水平明显增高,并与患者的SLE疾病活动指数的高低呈明显的正相关;抗mCRP抗体可作为判断SLE疾病活动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弥漫肺泡出血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结系统性红斑狼疮(SEE)合并弥漫肺泡出血(DAH)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SLE合并DAH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治和转归.结果 SLE合并DAH主要表现为低氧血症(100%)、呼吸困难(88%)、咳嗽(88%)、发热(82%)和咯血(71%).大部分(94%)患者同时合并肾脏受累.近60%合并肺部感染.血红蛋白平均下降(32±11.3)g/L.SLE疾病活动指数平均(17 ±10)分.17例患者全部接受激素治疗,13例并用免疫抑制剂.死亡组机械通气率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 DAH是SEE少见而危重的并发症,与SLE疾病活动有关.常合并狼疮性肾炎.并非所有患者均有咯血表现.  相似文献   

15.
Lu XY  Ye S  Wang Y  Guo L  Chen XX  Fan W  Wang XD  Gu YY  Bao CD  Liu Q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5):2462-2466
目的 探讨神经精神狼疮(NPSLE)患者血清/脑脊液(CSF)中特异/非特异的神经反应性自身抗体,在NP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NPSLE组25例患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对照组11例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另收集SLE不伴神经精神累及(non-NPSLE)对照组10例患者血清,分别以人喉癌上皮细胞(Hep-2)和猴小脑组织和外周神经薄片为抗原基质检测自身抗体荧光模型.结果N PSLE组和两组SLE对照组血清抗核抗体(A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PSLE组CSF的ANA阳性率为60%(15/25),SLE感染对照组为27%(3/11)(P<0.01);PSLE组血清神经组织反应性抗体的阳性率显著高于SLE感染对照组和non-NPSLE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1)SLE患者CSF ANA阳性率与SLE活动和神经系统累及有关,尤其重症病例可见较高滴度;(2)血清中神经组织反应性自身抗体阳性与NPSLE发病有关,其产生和发病机制有待探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抗collectin 11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的诊断和病情活动性判断中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同时纳入SLE活动组、SLE缓解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Sj-gren syndrome,SS)组以及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组5组患者,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抗collectin 11抗体水平,比较各组差异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结果: 5组各纳入30例患者,SLE活动组和SLE缓解组之间抗collectin 11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8±16.8 vs. 89.7±24.7,P=0.896)。SLE组作为一个整体,其抗collectin 11抗体水平(89.1±19.4)显著高于RA组(49.1±22.0)、SS组(56.9±30.1)以及HC组(72.7±24.6)(P<0.001,P<0.001,P=0.007)。抗collectin 11抗体诊断SL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6,提示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并且与其他SLE特异性自身抗体有一定的互补作用。结论: 血清抗collectin 11抗体在SLE组中显著高于RA组、SS组以及HC组,并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有可能成为SLE新的特异性自身抗体之一。  相似文献   

17.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学异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血液学改变情况。方法选取确诊为SLE且均处于活动期的43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学会制定的SLE分类标准及血液学异常的诊断标准,选取合适的观察指标,包括年龄、性别、首发症状和体征,外周血象,骨髓细胞形态检查,骨髓铁染色及相关的免疫学检查,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SLE血液系统异常的临床特点。结果①SLE的血液学异常发生率为69.8%。②SLE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均占55.8%,白细胞减少占39.5%,均以轻中度减少为主。③SLE更多侵犯二系及二系以上血细胞。④骨髓多见增生活跃,各系细胞比例及形态大多正常,粒系存在普遍的核左移;骨髓铁染色示铁储备不足;网状细胞与浆细胞均增生,淋巴细胞减少。⑤补体、免疫球蛋白水平与SLE血液学异常无相关性。⑥30例血细胞减少的病例,均给予糖皮质激素常规治疗,或小剂量免疫抑制剂和免疫球蛋白联合治疗,大部分治疗反应良好。结论SLE血液学异常发生率高,侵犯血系广泛。骨髓改变轻微,巨核系受累较重。治疗重点在合理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与成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方法:对224例SLE患者(成人160例,儿童6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中儿童的口腔溃疡、皮肤血管炎、肺部受累、精神神经系统症状、肾脏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成人组(P〈0.05),而关节肌肉损害、蝶形红斑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成人(P〈0.05);实验室检查中儿童补体降低发生率明显高于成人组(P〈0.05)。结论:儿童SLE发病多不典型,易误诊,而且系统损害较成人严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9.
回顾性总结北京协和医院2008年10月至2013年9月5年内共1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关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TrP)患者的临床资料。SLE相关TTP患者占同期住院SLE患者的0.45%(12/2693)。其中男女比例1:5,中位年龄23岁。TTP诊断时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12—30分,多数为重度活动者(10/12)。患者诊断前均有显著的血小板降低及明确肾损害。12例患者中10例出现急性肾衰竭;9例心肌受累;8例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发病时8例有4个及以上脏器损害;3例做了肾穿刺活检,Ⅳ型狼疮肾炎2例,V型狼疮肾炎1例,病理均可见肾脏血栓性微血管病表现。外周血涂片中发现破碎红细胞是明确诊断的主要依据。11例接受了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6例最终好转(6/11)。6例接受了血浆置换(40ml·kg^-1·d^-1),4例好转。未接受血浆置换的6例,3例好转。12例患者最终死亡2例,恶化放弃治疗3例,7例好转。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抗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受体(c-mpl)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erythematosus,SLE)血小板减少中的作用,探讨该抗体的致病机制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间接ELISA法检测24例伴血小板减少SLE患者(A组)、27例曾有血小板减少现已恢复正常SLE患者(B组)、18例无血小板减少SLE患者(C组)及18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抗c-mpl抗体、TPO水平,分析其与临床表现及SLE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清抗c-mpl抗体在SLE总的阳性率为18.8%,抗c-mpl抗体在A组、B组和C组中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0)。抗c-mpl抗体阳性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阴性组(P=0.025),血清TPO水平明显高于阴性组(P=0.038),抗c-mpl抗体阳性与阴性组补体C3和C4、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抗双链DNA抗体(anti double-strained DNA,dsDN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阳性率、SLEDA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c-mpl抗体可能通过与TPO竞争结合c-mpl,阻断TPO-c-mpl通路,引起巨核细胞分化、发育、成熟障碍,从而引起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