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2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进行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分析不同阻塞血管部位血管再通率和3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之间的关系。结果脑血管造影发现血管闭塞162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闭塞119例(73.5%):颈内动脉(ICA)主干闭塞27例(16.7%),大脑中动脉(MCA)闭塞63例(38.9%),大脑前动脉(ACA)闭塞29例(17.9%);椎基底动脉(VBA)闭塞43例(26.5%)。溶栓后再通分别为11例,40.7%;49例,77.8%;20例,68.9%和23例53.5%。治疗后3个月恢复良好者90例(55.6%),预后差72例(44.4%)。颅内出血8例(4.9%);再灌注损伤73例(45.1%);再栓塞6例(3.1%)。分析后认为ICA主干、VBA动脉再通率较低,预后差;MCA、ACA再通率高,预后好;开始治疗时间血管再通率和临床疗效相关(相关系数r=0.86)。结论局部动脉溶栓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预后和开始治疗的时间、血管再通有相关性,大脑中、前动脉血管再通率高,预后较好;颈内动脉主干血管阻塞很难再通;椎基底动脉血管再通后症状有所改善;血管不能再通或并发脑出血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材料和方法 :随机选择 2 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发病时间在 6h以内 ,半小时之内静脉滴注尿激酶 15 0× 10 4U/人 ,溶栓前、溶栓后 15min及 2 4h分别做血管造影检查 ,并记录比较患者溶栓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欧洲脑卒中评分 )及治疗 90天研究终点时的BarthelIndex和改良RankinScale。结果 :大脑中动脉闭塞 8例 ,6例完全再通 ,1例部分再通 ;大脑前动脉闭塞 1例 ,完全再通 ;颈内动脉闭塞 6例 ,3例部分开通 ,3例未通 ;豆纹动脉闭塞的 5例 ;4例临床完全恢复。本组病例中 2例继发症状性脑出血。有 3例患者死亡 ,死亡率为 15 %。结论 :超早期静脉溶栓可以使闭塞的血管再通 ,改善患者预后 ,但必需严格把握适应证 ,否则会增加脑出血的发病率及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干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住院治疗的21例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患者中,颈内动脉系统病变16例.其中颈内动脉闭塞2例,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6例,大脑前动脉闭塞1例,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者7例。椎基底动脉闭塞5例,闭塞血管再通者,大脑中动脉4例,椎基底动脉2例。其中7例患者动脉溶栓的同时进行了血管内治疗,5例球囊成形术和2例支架植入术。临床症状完全恢复7例,明显好转或进步8例,无效3例,死亡3例;溶栓后脑出血2例.存活病例无1例并发脑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结论对选择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干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局部动脉内溶栓在急性缺血性脑中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11例急性缺血性脑中风患者 ,采用局部动脉内灌注尿激酶 (UK)溶栓 ,所有病例均在发病 10h内接受治疗。入院时平均脑中风评分 (NIHS)为 18分。均为大脑中动脉 (MCA)闭塞。术后 3 0d用RankinScale(RS)标准评估疗效。结果  7例 (63 .6% )闭塞获得完全再通 ,1例 (9% )部分再通后并发颅内出血。 3例(2 7.3 % )无效。术后 3 0d ,2例 (18.2 % )完全恢复 (RS 0~ 1分 ) ,5例 (4 5 .5 % )轻度神经功能障碍 (RS 2~ 3分 ) ,4例 (3 6.3 % )重度神经功能障碍 (RS 4~ 5分 ) ,无死亡。结论 早期 (6h内 )局部动脉内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导丝留置技术在急性脑动脉闭塞机械取栓术中的应用价值、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2月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的1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6例,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闭塞5例,椎基底动脉闭塞4例.采用导丝留置技术快速准确判断血管闭塞特征,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术治疗.结果 15例患者经导丝留置技术均成功准确判断病变血管闭塞特征.13例(87%)闭塞血管即刻再通,其中10例脑梗死溶栓后血流分级(TICI)评分达3分,5例2b分;2例因血栓负荷量大、闭塞节段长,多次取栓效果不佳,血管再通失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由术前19.2±7.0改善至术后1周6.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10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结论 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血管闭塞安全有效,导丝留置技术可安全、方便快捷、准确地判断出闭塞血管特征,减少手术操作,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血管再通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支架植入作为补救性措施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大脑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发病8 h内并接受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前均经其它再通术式(静脉溶栓、动脉溶栓、Penumbra装置吸栓、Solitaire支架取栓)未果。根据脑梗死溶栓(TICI)治疗后血流分级评价血管再通,记录围手术期出血及梗死并发症。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术后1周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评价术后3个月预后指标。结果 13例接受补救性治疗患者共植入支架16枚,支架植入前采用Solitaire可回收支架取栓10例,Penumbra装置吸栓3例,经静脉尿激酶溶栓1例,经动脉尿激酶溶栓1例。12例(92.3%)患者闭塞血管部分或全部再通(TICI≥2B/3)。NIHSS评分由术前平均(16.15±5.81)分改善为术后1周平均(8.08±5.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7例(53.8%)预后良好(m RS≤2),2例死亡。术后发生颅内出血2例,手术相关栓塞3例。结论颅内支架植入术作为不同组合药物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再通的补救性措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动脉内溶栓治疗,溶栓后血管狭窄的处理问题.方法 收集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7月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67例.全脑血管造影后,责任动脉内泵入尿激酶,复查造影,溶栓后动脉残余重度狭窄者置入支架.结果 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17例(25.4%),血管部分再通41例(61.2%),血管未通9例(13.4%).临床症状恢复良好19例,轻度伤残23例,重度伤残8例,死亡17例.结论 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溶栓治疗是有效的,时间窗应强调个体化,溶栓后血管残余狭窄可行支架置入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慢性周围动脉闭塞的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价值。方法 :36例慢性周围动脉闭塞中 ,男 19例 ,女17例。年龄 38~ 6 9岁 ,平均 4 8.5± 6 .8岁。右下肢 11例 ,左下肢 16例 ,左上肢 6例 ,右上肢 3例。按治疗方式分为 3组 ,常规动脉内导管药物溶栓者 16例 (A组 ) ,改良动脉内导管药物溶栓者 12例 (B组 ) ,超声溶栓结合导管内药物溶栓者 8例(C组 )。溶栓后球囊成形者 13例 ,同时行内支架植入者 4例。结果 :36例慢性周围动脉闭塞均溶栓成功 ,无 1例产生并发症。A、B、C三组的平均溶栓时间分别为 18.4± 5 .8h ,9.6± 3.2h和 8.5± 2 .8h ,C组的溶栓时间明显短于A、B组 (P <0 .0 5 )。A、B、C三组的平均尿激酶量分别为 10 6 .8± 38.5万u ,112 .5± 2 5 .6万u和 4 5 .6± 12 .5万u ,C组的平均尿激酶用量明显少于A、B组 (P <0 .0 5 )。结论 :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是慢性周围动脉闭塞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伴颈内动脉扭曲的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苏北人民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17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伴颈内动脉扭曲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股动脉穿刺至再灌注时间)、闭塞部位.采用改良溶栓治疗脑梗死(mTICI)血流分级评...  相似文献   

10.
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局部动脉溶栓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检验局部注射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分析 5 4例接受局部动脉溶栓治疗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 ,其中颈内动脉主干闭塞 3例(5 .6 %) ,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 46例 (85 .2 %) ,大脑前动脉闭塞 5例 (9.2 %)。结果 预后好的患者共有 41例 (75 .9%) ,血管再通程度 >5 0 %39例 (72 .2 %) ,再通程度 <5 0 %的 15例 (2 7.8%)。颅内出血率为 2 0 .4%,病死率为 7.4%。结论 局部动脉溶栓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可以提高血管再通率 ,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动脉溶栓治疗的影响因素,为动脉内溶栓治疗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回顾我中心8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溶栓治疗住院病例,采集患者病史、起病过程的特点、发病与动脉溶栓的间隔时间、有无出血、是否死亡以及治疗之后(包括治疗后即刻、治疗后24 h)患者主要神经功能的变化过程,我们所选用的神经功能包括肌力、眼震及意识水平.脑血管造影回顾则采集动脉溶栓前后DSA血管形态的异常发现及变化,以及尿激酶用量.此后对上述指标进行整理,统计学处理.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溶栓时间为5.8(5.8±3.3)h;DSA资料丢失20例,造影阴性率为14.7%,血管再通率(部分及完全再通)为36.2%,溶栓后早期(<24 h)症状加重24例(27.3%).起病后6 h内接受动脉内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治疗后24 h内加重率为31.7%,与6 h以上接受治疗者相比(18.5%)有明显差异(P=0.01);而与年龄、起病特点、溶栓后神经功能评分及血管造影结果及血管再通率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不分辨前后循环所有患者群体内,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的动脉溶栓时间窗可以延长至6 h,却面临更高的早期加重率.所以对于早期加重的原因揭示及有效处理,可以改善动脉溶栓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对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介入治疗(其中大脑前动脉A1段栓塞1例、大脑中动脉M1段栓塞6例、颈内动脉C1段狭窄1例、颈内动脉主干栓塞1例;起病距介入治疗时间3 h内2例,3~6 h 5例,>24 h 2例。结果7例6 h以内急性脑梗死患者主要栓塞血管得到100%开通,2例大于24 h患者症状得到改善(颈内动脉C1段狭窄1例、颈内动脉主干栓塞1例)。结论超选择局域性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6 h以内急性脑梗死,能使闭塞的血管尽快开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支架取栓开通颅内闭塞大血管的疗效。 方法回顾我院2014年6月—2015年10月采用桥接模式接受血管内治疗的1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分析大血管开通情况,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以及随访90 d时mRS情况。 结果15例患者中,大脑中动脉闭塞9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合并大脑中动脉闭塞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4例。所有患者大血管均获得开通。2例患者出现颅内出血,1例为颞叶出血、1例为丘脑出血。死亡2例。入院NIHSS评分(14.83±5.65)与3天后NIHSS评分(6.82±5.5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 d随访临床结果优良患者9例(mRS<2)。 结论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支架动脉取栓能使大血管获得较好的再通率,显著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机械辅助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对2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发病时间在90~450 min行机械辅助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治疗。采用的机械辅助方法有导丝碎栓、导管抽吸取栓及支架应用等,术后统计血管再通率、出血并发症及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28例患者应用机械辅助溶栓成功再通血管23例,血管再通率为82.1%,平均血管再通时间为65.22 min,3个月后mRS评分均≤3分;5例血管再通无效者中2例死亡,1例mRS评分4分,2例mRS评分≤3分。血管再通组中,机械辅助溶栓并未增加出血并发症率。结论机械辅助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能减少尿激酶用量及血管再通时间,提高再通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别采用rt-PA和尿激酶对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动脉溶栓,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63例脑梗死均为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动脉溶栓后,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临床显效率和脑水肿的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rt-PA组颅内出血发生率11.1%明显小于尿激酶组39.4%(P〈0.05)。结论 rt-PA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优于尿激酶,临床疗效及再通率与尿激酶相似。  相似文献   

16.
【摘要】 脑卒中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致死性疾病和最常见致残性疾病,其中约85%为缺血性脑卒中。开通闭塞血管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关键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和机械取栓(MT)。随着溶取栓技术和器械不断发展,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取栓桥接治疗逐渐成为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首选治疗方法。MT治疗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实,MT也纳入相关指南。然而,目前尚缺乏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数据,以确定统一标准指导。该文就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MT器械发展、影像学评估、预后、并发症及补救措施等研究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动脉溶栓方法治疗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探讨哪种方法更有益于开通血管.方法 收集2009年10月- 2011年5月55例脑梗死急性期并行超早期介入治疗患者,其中25例(联合治疗组)采用机械碎栓联合尿激酶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30例(尿激酶组)采用尿激酶进行单纯动脉内溶栓治疗.术后观察患者闭塞血管再通和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情况,并比较分析两种动脉溶栓方法的疗效.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血管再通23例,成功再通率为92%(23/25),尿激酶组患者则为18例,再通成功率仅为60%(18/30).术后平均NIHSS(脑卒中量表)及ADL(日常活动量表)评分联合治疗组(1 h 分别为8.6 ± 2.5和20.0 ± 4.6;24 h分别为9.0 ± 1.8和17.0 ± 2.5)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尿激酶组(1 h分别为7.5 ± 2.0和28.0 ± 3.5;24 h分别为8.1 ± 2.0和24.0 ± 2.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尿激酶用量及溶栓时间联合治疗组分别为(36.8 ± 8.4)万u和(35.3 ± 11.6)min,尿激酶组分别为(50.4 ± 15.3)万u和(55.7 ± 13.3)min,前者低于后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超早期应用动脉内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优于单纯动脉溶栓.  相似文献   

18.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时间窗选择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时间窗选择与疗效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245例脑梗死均在CT检查及血管造影基础上接受选择性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其中在发病后6 h以内溶栓者56例,6~24 h溶栓者189例.分析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和90天预后.结果 脑血管造影发现颈内动脉(ICA)系统闭塞173例,椎基底动脉(VBA)系统闭塞72例;溶栓后ICA系统再通113例,VBA系统再通37例.治疗后90天预后好者180例,预后差者65例.溶栓后颅内出血12例.6 h内组和6~24 h组患者血管内溶栓治疗后90天预后良好率分别为80.35 %(45/56)和71.43 %(135/189),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6.07%(37/56)和59.79%(113/189),血管再通中位时间分别为67 min和73 min.结论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仅以发病时间不超过6 h作为动脉内溶栓治疗标准不够全面,应当根据病情适当放宽动脉内溶栓的时间窗.  相似文献   

19.
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观察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 32例发病在 2~ 2 0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尿激酶平均用量 6 5万U。患者病情在入院时由神经科医师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分数 (NIHSS)综合评分。临床结果评价在溶栓后 3个月进行 ,按改良的Rakin分数 (MRS)分为好结果 (MRS 0~ 3)、差结果 (MRS 4~ 6 )两类。结果 灌注溶栓治疗后脑血管造影复查 ,闭塞血管再通率达 6 2 .5 % ,其中闭塞时间 6h内的 1 4例中 ,部分或完全再通 1 3例 ,闭塞时间在 6~ 2 0h的 1 8例中 ,部分或完全再通 7例。 2 0例患者 (6 2 .5 % )为好结果 ,1 2例 (37.5 % )为差结果 ,其中 2例死亡。 2例 (6 .2 5 % )发生症状性脑出血。良好的预后与入院时NIHSS评分 <2 0 (P <0 .0 1 )及血管再通 (P <0 .0 2 5 )密切相关 ,而血管再通又与开始溶栓时间 <6h有关 (P <0 .0 5 )。结论 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可使大部分患者闭塞动脉再通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血管闭塞时间越短 ,疗效越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尿激酶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并发症状性脑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我院从1999年2月至2004年6月共有217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进行尿激酶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我们对并发症状性脑出血的密切相关因素利用SPSS11.5软件进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评价这些因素的风险.结果 症状性颅内出血共有8例(3.7%),溶栓前高水平的收缩压[比数比(OR),1.096;比数比的95%可信区间(CI),1.006~1.194]和尿激酶治疗(OR, 1.068;95%CI,1.053~1.247)是预测症状性脑出血的因素.在溶栓患者,随收缩压升高,症状性脑出血的风险随之增高,其他年龄、溶栓开始时间、溶栓时脑卒中评分(NIHSS)、糖尿病、侧支循环因素均不能预测症状性脑出血发生与否.结论 尿激酶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并发症状性脑出血,与溶栓前高水平的收缩压和尿激酶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