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的护理措施改进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40例重症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护理措施,主要有强化急救护理、加强气道护理、预防并发症等,设为观察组;选取本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0例重症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护理,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预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以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结果两组的预后良好或中残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重残或植物生存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在护理技术、服务态度、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护理措施能够减少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的并发症,改善预后,提高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专科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致脑疝患者的影响。方法:将3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专科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血氧饱和度、好转率、病死率。结果:观察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致脑疝患者采取专科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应用联合减压术治疗中晚期脑疝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观察联合减压术治疗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嵌顿性脑疝的效果。方法 将 97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3~ 5分的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嵌顿性脑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采用联合减压术 (46例 )与常规骨瓣开颅术 (5 1例 )治疗 ,术后两组均经常规治疗。随访 1~ 32个月 ,平均 7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颅内压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联合减压治疗组有效率为 80 .4 % (37/ 4 6例 ) ,其中恢复良好、中残2 7例 (占 5 8.7% ) ,重残 10例 (占 2 1.7% ) ,死亡 9例 (占 19.6 % ) ;常规骨瓣开颅术对照组有效率为 33.4 %(17/ 5 1例 ) ,其中恢复良好、中残 6例 (占 11.8% ) ,重残 11例 (占 2 1.6 % ) ,死亡 34例 (占 6 6 .6 % ) ,两组有效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均 <0 .0 1)。联合减压治疗组患者颅内压下降速度和程度优于常规骨瓣开颅术对照组 (P<0 .0 5 )。联合减压治疗组患者的急性脑膨出、切口疝、切口脑脊液漏、外伤性癫疒间及术后枕叶脑梗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骨瓣开颅术对照组 (P<0 .0 5或 P<0 .0 1) ,但两组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联合减压术治疗特重脑损伤合并嵌顿性脑疝患者的疗效优于常规骨瓣开颅术。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4):2717-2718
探讨大骨窗开颅联合显微镜下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溢血合并脑疝的临床疗效。67例患者均为本院2012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性脑溢血合并脑疝病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接受单纯开颅手术治疗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接受大骨窗开颅联合显微镜下手术治疗的35例患者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并就两组患者生存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观察组患者手术恢复良好21例、轻残7例、重残5例,死亡2例,对照组患者手术恢复良好15例、轻残8例、重残4例,死亡5例。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43%显著低于对照组2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高血压性脑溢血合并脑疝患者可实施大骨窗开颅联合显微镜下手术,不但治疗效果较好,且能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重型颅脑损伤102例院前急救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及护理方法. 方法:将1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院前急救组102例经院前急救入院,对照组88例未经任何处理由家属直接送入医院.观察两组患者伤后至入院时间、预后. 结果:院前急救组伤后至入院平均时间为20.2±10.3min,预后为良好28例(27.5%),中残34例(33.3%),重残22例(21.6%),植物状态4例(3.9%),死亡14例(13.7%);对照组伤后至入院平均时间为60.4±14.5min,预后为良好12例(13.6%),中残19例(21.6%),重残28例(31.8%),植物状态7例(8.0%),死亡22例(25.0%),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院前急救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抢救赢得了时间,对提高生存率与生存质量,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颅脑损伤合并休克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00例接受过急救的颅脑损伤合并休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5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急救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下的护理措施。分别记录2组患者抢救所需时间、抢救费用以及病死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急救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急救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颅脑损伤合并休克患者急救过程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急救护理质量、缩短抢救时间、减少抢救费用及降低病死率,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手术方法的改进以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 :5 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均按常规行颅内血肿清除 ,治疗组 2 6例采用额颞顶大骨瓣减压 ;对照组 2 5例采用常规骨瓣减压 ,术后治疗方案相同。术后 3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GOS评定。结果 :治疗组 2 6例患者中 ,恢复良好 11例 ,中残 5例 ,重残 2例 ,植物生存 2例 ,死亡 6例 ;对照组 2 5例中恢复良好 4例 ,中残 3例 ,重残 4例 ,植物生存 1例 ,死亡 13例。结论 :额颞顶大骨瓣开颅对治疗颅脑损伤的严重脑水肿所致颅内高压有较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化对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进行流程化院前急救护理的48例设为观察组,将由家属直接送至医院就诊的51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院前和院内病死率、医务人员急救反应时间、医院反应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院前、院内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医务人员急救反应时间、医院反应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院前急救时采取流程化护理措施优于将患者送至医院后再抢救,前者可明显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和医院反应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并发高钠血症的相关因素,以寻找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方法:回顾ICU病房286例重症颅脑损伤有关资料,统计高钠血症的发生情况,将发生高钠血症56例作为观察组,未发生高钠血症230例作为对照组,以分析高钠血症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观察组56例,好转41例,死亡15例,病死率为26.79%;对照组230例,好转204例,死亡26例,病死率为11.30%.两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高钠血症是重症颅脑损伤死亡的重要影响因素,积极采取有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颅脑损伤病人的急救与护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病人的急救与护理措施。方法:将70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给予急救综合护理。观察两组病人抢救所需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有效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抢救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脑脓肿、颅内出血、脑疝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病人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有效的急救与护理是颅脑损伤病人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李连娣  朱文平  欧文婷  吴红燕 《全科护理》2012,10(15):1347-134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病情观察与护理配合。[方法]总结分析13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过程,强调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病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13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康复出院98例(74.24%),好转21例(15.91%),死亡13例(9.85%)。[结论]科学严密的病情观察和完善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提高病人治愈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21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预后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OS评分),恢复良好78例(36.1%),轻残43例(19.9%),重残26例(12.0%),植物生存12例(5.6%),死亡57例(26.4%)。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应早期诊断及早期判断伤情,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动态观察反复评估病情是避免漏诊和误诊重要手段,系统的重症监护及术后综合治疗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伤残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正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也存在一定风险[1]。高压氧治疗作为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重型脑外伤患者脑觉醒的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将122例重型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1例.在神经外科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穴取水沟、内关,三阴交为主),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30 d后比较两组的昏迷转清醒率、苏醒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昏迷...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探究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干预应用于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抢救中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行常规急诊护理干预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54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我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行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干预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54例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预后结局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预后结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干预应用于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抢救可有效改善预后结局,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梁芳 《全科护理》2009,7(36):3310-3311
[目的]探讨老年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严密观察84例老年重型颅脑外伤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加强原发病的治疗及基础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结果]治愈51例,中残13倒,重残9例,自动出院8例,死亡3例。[结论]对老年重型颅脑外伤病人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对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丁倩 《妇幼护理》2022,2(22):5252-5254
目的 分析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护理中应用综合性护理的作用。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10 月本院收治的 60 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对照原则进行分组,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30 例。术后护理中, 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性护理。分析对比两组的平均住院时间、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时间、术后并发症、护理认 可度。结果 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和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 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认可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护理中应用综合性护理,能 加快患者的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亲属的护理认可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2月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组,采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进行救护;选择2010年1月-2011年5月10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急救护理模式进行救护,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转送意外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后,观察组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和急诊科救治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治愈率提高,患者病死率下降;患者护理满意度升高;转送意外事件发生率降低,两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应用,有效缩短了急救时间,提高了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医护康一体化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人工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重症颅脑损伤并行气管切开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借助SPSS 21.0统计软件编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医护康一体化护理。比较两组痰液黏稠程度,并发症发生情况,恢复情况等。结果:护理7 d,观察组痰液黏稠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临床肺部感染风险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气管切开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P<0.01);护理后,观察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护康一体化护理能够减轻重症颅脑损伤并行气管切开术患者痰液黏稠程度,缩短气管切开拔管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