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比较恶唑烷酮类抗生素利奈唑胺与糖肽类抗生素替考拉宁治疗老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8例接受替考拉宁治疗和11例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老年MRSA肺炎患者的临床治愈率、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利奈唑胺组治愈率72.7%,细菌清除率81.8%,不良反应发生率10%;替考拉宁组治愈率27.8%,细菌清除率38.9%,不良反应发生率11%。结论利奈唑胺组治疗老年MRSA肺炎临床疗效优于替考拉宁组,可安全地应用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血流感染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纳入MRSA血流感染患者14例,随机分为万古霉素组(n=8)和利奈唑胺组(n=6)。观察两种药物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28d病死率(16.7%和12.5%,P>0.05)、细菌清除率(83.3%和87.5%,P>0.05)、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3±1和4±1d,P>0.0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万古霉素组退热时间短于利奈唑胺组(4.5±0.6和5.4±0.9d,P<0.05),细菌清除时间短于利奈唑胺组(4.0±0.8和4.4±0.9d,P<0.05),但ICU住院时间长于利奈唑胺组(19.8±2.5和16.4±2.7d,P<0.05)。两组治疗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值与治疗前相比,自第3天开始下降,第5天出现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结果与上述变化相似,在治疗第5天开始与治疗前出现明显差异(P<0.05);万古霉素组内生肌酐清除率(CrCl)在第3天下降,于第5天达到峰值,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1...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比较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夫西地酸、万古霉素治疗老年患者肺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2年7月间肺部MRSA感染的老年住院患者132例,分成四组:A组(利奈唑胺组)29例,B组(替考拉宁组)34例,C组(夫西地酸组)32例,D组(万古霉素组)37例,对其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不良反应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结果临床有效率:A组86.21%、B组73.53%、C组62.50%、D组83.78%,C组分别与A、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细菌清除率方面:A组89.66%、B组70.59%、C组65.63%、D组89.19%,C组分别与A、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A组34.48%、B组35.29%、C组25.00%、D组48.65%,C组显著优于D组(P<0.05)。结论对于MRSA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疗效显著优于夫西地酸;而夫西地酸在安全性方面更具优势,此类患者应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恶唑烷酮类抗生素利奈唑胺与糖肽类抗生素替考拉宁治疗老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8例接受替考拉宁治疗和11例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老年MRSA肺炎患者的临床治愈率、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利奈唑胺组治愈率72.7%,细菌清除率81.8%,不良反应发生率10%;替考拉宁组治愈率27.8%,细菌清除率38.9%,不良反应发生率11%。结论利奈唑胺组治疗老年MRSA肺炎临床疗效优于替考拉宁组,可安全地应用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利奈唑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期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科收治的58例AECOPD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利奈唑胺治疗,疗程5~12 d。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58例患者合并感染的革兰阳性球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利奈唑胺治疗总有效率为86.2%(50/58),细菌学清除率为81.0%(45/5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6%(16/58)。不良反应主要为血小板减少、胃肠道反应、皮疹,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利奈唑胺治疗AECOPD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疗效确切,不良反应患者可耐受,可作为临床常规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的AECOPD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或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标准剂量和超治疗剂量对Q-T间期延长的影响。方法对60例利奈唑胺标准剂量治疗(600毫克,每12小时静点)住院患者进行12导联的心电图检查并观察Q-T间期的变化,并与50例利奈唑胺超治疗剂量(1200 mg,每12 h静点)及60例未应用利奈唑胺健康人员对比,以研究应用利奈唑胺治疗的患者Q-T间期的变化及其意义。结果利奈唑胺标准剂量治疗组及利奈唑胺超治疗剂量组的平均Q-T间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利奈唑胺标准剂量治疗组及利奈唑胺超治疗剂量组的平均Q-T间期比较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奈唑胺治疗组Q-T间期较对照组延长,使用利奈唑胺时注意监测心电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利奈唑胺治疗老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肺炎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7月入住呼吸监护室的96例利奈唑胺治疗的老年MRSA肺炎患者进行的临床分析研究,均采用利奈唑胺静脉用药,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护理干预),对照组与常规组各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护理干预),每组48例,对两组有效率、细菌清除率,退热时间,不良反应,咳嗽消失时间,患者满意度,平均住院时间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有效率为9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 P<0.05);细菌清除率9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1%( P<0.05);满意度9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2%( P<0.05);退热时间,不良反应,咳嗽消失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于利奈唑胺治疗的老年MRSA肺炎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治疗的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 (ICU)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的防治方法。方法 对一次累及ICU的 6例MRSA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中 4例患者使用万古霉素治疗 5例次 ,1例次使用替考拉宁治疗。 5例最终痰培养MRSA转阴 ,1例因心力衰竭死亡。结论 ICU易发生MRSA流行 ,控制的关键是采取必要的监测及感染控制措施和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利奈唑胺与达托霉素治疗骨科球菌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78例骨科球菌感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采用利奈唑胺治疗,剂量为600 mg 1次/12 h;对照组39例,采用达托霉素治疗,剂量为6 mg/kg 1次/d。观察和比较两组的疗效,退热时间,耐药性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2.3%,94.9%。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各1例,对照组出现血肌酐升高,肝功能异常各1例。观察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耐药性和退热时间,两组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不同抗生素的成本效果比较,利奈唑胺成本效果明显低于达托霉素。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治疗骨科球菌感染,利奈唑胺和达托霉素治疗效果基本相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二者均安全可靠。利奈唑胺成本效果明显低于达托霉素,花费较低一些。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利奈唑胺与其他抗感染药物联合抗感染治疗期间,多药应用对患者血小板的影响。方法:以利奈唑胺应用起点及终点时间为主要筛选标准,筛选应用利奈唑胺时间〉7 d的患者共82例,分为4组:A=利奈唑胺;B=利奈唑胺+抗细菌药;C=利奈唑胺+抗细菌药+抗真菌药;D=利奈唑胺+抗真菌药。对各组血小板行统计分析,观察利奈唑胺对各组的影响。结果:用药时间对B组与C组血小板计数值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但B组与C组应用利奈唑胺前血小板的计数值存在基线差异(P〈0.05),其后各时间点血小板计数值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各组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值范围。结论:在利奈唑胺多药应用过程中血小板计数虽有所降低,但该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使用万古霉素静脉及鞘内联合用药治疗开颅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开颅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患者4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1例。治疗组选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注射液1.0 g,静脉滴注,2次/d,同时结合10mg盐酸去甲万古霉素腰穿鞘内注射,1次/d;对照组选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注射液1.0 g,静脉滴注2,次/d。结果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5.2%(20/21)、61.9%(1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2例与万古霉素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治疗组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盐酸万古霉素静脉及鞘内联合用药治疗手术后颅内感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吴琳琳  张璐 《西南军医》2009,11(2):194-195
目的 分析烧伤病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原因,提出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方法对2008年6月~2008年11月入住患者,发生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进行前瞻性调查分析。结果5例患者发生皮肤医院感染,培养结果为不同株MRSA感染;医护人员手、鼻腔培养出与患者同株MRSA。结论烧伤科病人皮肤暴露,患者病情危重、免疫低下、抗菌药物使用复杂且量大、耐药率高等都是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所以提高医护人员医院感染控制理念,规范诊疗操作行为,树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观念,是降低MRSA感染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探讨降低感染率的途径。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7月收治ICU的患者进行监测,建立医院感染监测日志并根据患者临床病情予以分级评定,同时对3种侵入性操作的相关性感染进行分析。结果 239例ICU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22例(9.21%),33例次(13.81%),日医院感染发病率为23.81‰,日医院感染例次率为35.71‰,患者病情平均严重程度3.54分,经ASIS法调整后,日医院感染发病率为6.73‰,日医院感染例次率为10.09‰;3种侵入性操作中使用呼吸机相关的日感染率(44.03‰)居首位,留置尿管相关日感染率(10.93‰)次之;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57.58%),医院感染的细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61.22%),真菌感染率(34.69%)也逐渐升高。结论 ICU医院感染发病率高,进行目标性监测可及时准确获得ICU医院感染资料,掌握ICU院感特点和发展规律,有效控制宿主和医源性两方面的危险因素,可降低医院感染率,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提出相应护理对策,以降低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采取调查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月入住重症医学科的95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进行观察。结果 42例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占72.0%),其次G+球菌(占17.9%),真菌(占10.1%)及二重感染(占8.5%)也常见。其中铜绿假单孢菌为29.3%,鲍曼不动杆菌为17.2%,金黄色葡萄球菌为16.5%,肺炎克雷伯菌为13.7%,大肠埃希菌为10.8%,其它细菌占2.4%。结论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可降低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减少院内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