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了解分别电针心经、肺经循行路线上的 3个测试点以及不电针的对照组对心功能、小肠及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 :以左心室内压峰值 (LVP)、左心室内压变化上升最大速率(LVPdp/dtmax)、心力环面积 (ACFL)、心肌收缩成分最大缩短速度 (Vmax)、小肠电图及脑电图为指标 ,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造成心肌缺血动物模型进行观察。结果 :电针心经对心功能、小肠及脑电活动的调节作用比电针肺经显著 ,有相对特异性。结论 :心经作为一条经脉 ,与心功能、小肠及脑电活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电针心经对家兔心电及小肠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针刺穴位有明显的疗效。但是穴不等于经,心经作为一条经脉,究竟与心电及小肠电活动有何关系?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本文以心电图及小肠电图为指标,观察了电针心经循行路线上的三个测试点和电针肺经循行路线上的三个测试点,以及不电针的对照组对心电及小肠电活动的影响。在48只家兔用乌拉坦(lg/kg)麻醉,静脉滴入垂体后叶素造成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实验观察结果表明,电针心经对心电及小肠活动的调节作用比电针肺经显著,有相对特异性。说明心经作为一条经脉,与心电及小肠电活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电针心经不同经脉段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比较电针心经腕段、心经肘段和心经肩段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心经腕段组、心经肘段组、心经肩段组 ,以左心室内压峰值(LVP)、左心室内压变化上升最大速率 (LVPdp/dtmax)、心力环面积 (ACFL)、心肌收缩成分最大缩短速度 (Vmax)为指标 ,观察静脉注射脑垂体后叶素造成家兔急性心肌缺血心功能各指标的变化及电针对其的干预作用。结果 :电针心经腕段、心经肘段和心经肩段均能显著性地调节心功能 ,尤以心经腕段最为显著 ,而心经肩段的调节作用似较心经肘段为强 ,但两者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 :心经腕段作为心经经脉一特定的经脉段 ,其调节心功能作用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4.
搪塞心经与心脏功能的关系。本研究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造成家兔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电针心经、肺经各3个空位,观察其对动脉血压的影响。电针心经对心脏功能的调节作用此电针肺经显著,有相对特异性,说明心经作为一条经脉,经心脏机能活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心经经脉与下丘脑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差异表达基因方面探讨心经经脉与下丘脑相关的特异性分子基础。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法复制急性心肌缺血大鼠模型2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肺经组和电针心经组,分别电针心经"神门"至"通里"段、肺经"太渊"至"列缺"段。刺激电压5V,频率2Hz,波宽300μs,电流强度1.1mA,正负向交替方波,每次电刺激20min,1次/d,共3次。取下丘脑组织,采用大鼠全基因U230序列芯片进行基因检测,大规模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差异表达2倍以上的基因,电针心经组有190个上调、34个下调,电针肺经组有57个上调、26个下调。与肺经组比较,电针心经经脉引起了下丘脑中147个上调2倍以上的差异表达基因,28个为下调2倍以上的差异表达基因。结论:电针心经与电针肺经比较,其在下丘脑中枢调节过程中具有相对特异性作用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心包经、心经对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肌和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影响,比较针刺心包经和心经干预急性心肌缺血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伪手术组、模型组、肺经组、心经组、心包经组。采用冠状动脉左降支结扎复制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肺经组选取"太渊(LU9)–列缺(LU7)"段,心包经组选取"大陵(PC7)–内关(PC6)"段,心经组选取"神门(HT7)–通里(HT5)"段。观察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和血清cTnT的变化。结果:与伪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肌和血清cTnT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心经组、心包经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肺经组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肺经组比较,心经、心包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心经组、心包经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电针心包经、心经可显著降低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和血清cTnT的含量,且优于肺经,对急性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基因差异表达方面探讨心经与心脏相关的特异性基础。方法:复制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分别电针心经“神门”至“通里”段、小肠经“养老”至“支正”段、肺经“太渊”至“列缺”段。刺激电压5V,频率2Hz,波宽300μs,正负向交替方波,每次电刺激20min,1次/d,共3次。取缺血心肌组织,采用大鼠全基因U230序列芯片进行芯片检测,大规模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差异表达2倍以上的基因,电针心经组有20个上调70个下调;电针小肠经组有18个上调26个下调;电针肺经组有14个上调20个下调,且3组之间鲜有相同的基因表达。结论:经脉脏腑相关具有确实的分子基础,电针心经、小肠经、肺经具有相对特异性作用途径。  相似文献   

8.
心经经脉与心脏相关联系的电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荣培晶  朱兵 《针刺研究》2005,30(4):238-242,245
目的:探讨心源性牵涉痛区(沿上肢内侧面分布)和心经与心相关的神经科学机制。方法:采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刺激心经和肺经穴位对心交感神经诱发反应及刺激大鼠心交感神经,在心经的“青灵”“少海”和肺经的“侠白”“尺泽”穴位上记录的反射性肌电反应。结果:左心经穴位刺激诱发心交感神经发放的阈值低于右侧心经引起心交感神经反应的阈值,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用相同强度的串脉冲分别刺激心经和肺经穴位,可诱发心交感神经不同强度的激活反应。在左侧和右侧心经穴位上刺激诱发心交感神经放电高于同样强度刺激肺经穴位上诱发的心交感神经放电(P<0.05)。刺激心交感神经引起同侧心经反射性肌电反应的阈值低于引起肺经反射性肌电的阈值(P<0.02)。刺激左心交感神经,不同强度的刺激可引起心经穴位明显的肌电反应,而肺经穴位的诱发肌电反应则很弱。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两经穴位肌电活动都呈上升趋势。结论:和肺经穴位相比,相同强度的电针刺激心经穴位可引起更大的心交感神经兴奋;反之,心交感神经刺激可引起心经穴位最大的肌电反应。  相似文献   

9.
基础研究电针心经对心肌缺血家兔心肌收缩功能、心电  及小肠电活动的影响方志斌等 ( 1) :1………………………湿热证大鼠肾内髓及尿液中水通道蛋白AQP2  含量的变化吴仕九等 ( 1) :4…………………………………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血瘀阻与病理关系  的探讨王宝珍等 ( 2 ) :65……………………………………心气虚动物模型的研制龙子江等 ( 2 ) :67………………………电针对大鼠丘脑背内侧核痛敏神经元放电  的影响闫丽萍等 ( 3 ) :12 9……………………………………白腻苔和黄腻苔患者血浆SOD、MDA水平  的变化金明华等 (…  相似文献   

10.
在40只氨基甲酸乙脂与氯醛糖混合麻醉的兔上,结扎冠状动脉左心室支造成心肌缺血,观察了注射微量可乐宁(Clon,0.38mMol)及育亨实(Yoh,5.1mMol)各2μl于双侧延脑腹外侧口侧区(rVLM)对电针“内关”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电针“内关”可明显加快心肌缺血后心电图ST、MBP、LVP及dp/dtmax的恢复;(2)Clon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电针对ST及LVP的作用;(3)Yoh可显著削弱电针对ST及LVP的作用。这显示当rVLM内α2受体被兴奋时,电针“内关”对缺血心肌电活动及机械活动的良性调整作用,可得到某种程度的加强;而当α2受体被抑制时,电针的作用基本消失;rVLM细胞α2受体参与电针心包经“内关”对心脏功能的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11.
五味子对心肌力学和心率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刘菊秀  苗戎  陈静  高岚 《中草药》1999,(2):122-124
iv40%五味子1mL/kg对家兔心肌力学有明显影响,使左心室内压峰值(LVSP)降低,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减慢,左心室内压下降速率(dp/dtmin)减慢,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升高,压力-压力变化速率环IP(P-dp/dtmax)缩小,等容收缩期段向左下方移位,心率减慢,说明五味子提取液具有抑制心肌收缩性能,减慢心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对应激性心肌病(SC)小鼠心功能及感觉、运动皮层局部场电位(LFP)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SC的可能机制。方法:将27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9只。模型组、电针组小鼠予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ISO)14 d制备SC模型。造模同时,电针组予电针“内关”“神门”,疏密波,频率2 Hz/15 Hz,每次15 min,每日1次,干预14 d。干预后,观察各组小鼠旷场实验5 min内总运动距离、跨格次数和中央格跨格次数;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小鼠左心室功能[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IDd)、收缩末期左心室内径(LVIDs)、舒张末期左心室容积(LVEDV)、收缩末期左心室容积(LVESV)、射血分数(EF)和缩短分数(FS)];观察各组小鼠心电图ST段振幅和PR间期数据;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心肌组织形态;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皮质醇(CORT)、心肌肌钙蛋白T(cTnT)及脑钠肽(BNP)含量;应用Plexon多通道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各组小鼠感觉、运动皮层LFP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旷场实验总运动距离、跨格次数、中央格跨格次...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内关”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的心功能指标及胰岛素抵抗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保护作用及时间规律。方法:本实验采用SPF级Wistar雄性大鼠60只,体重180-220g,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0.5h组、电针预处理1h组、电针预处理2h组、电针预处理3h组,每组各10只。对照组开胸后仅暴露心脏不做其它处理;模型组采用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术,缺血20min,再灌注40min,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其他电针预处理组分别于造模前 0.5-3h选取大鼠双侧“内关”穴进行电针,造模方法同模型组。观察各组左心室功能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血浆内β-内啡肽、胰岛素、C肽和抵抗素的含量,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组织的变化。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以及各电针预处理组的舒张末期压力(end-diastolic pressure,LVEDP)、左室收缩期平均压(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mean presure,LVSP)、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 dp/dtmax)和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 dp/dtmax)存在明显差异(P<0.05),电针预处理各组与模型组比较,LVEDP显著降低,LVSP、+dp/dtmax 、-dp/dtmax水平有所上升(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以及各电针预处理组的β-内啡肽(β-EP)、胰岛素、C肽和抵抗素的含量升高明显(P<0.05)。电针预处理各组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干预能显著下调β-EP、胰岛素、C肽和抵抗素的含量(P<0.05)。③上述各项指标中,电针预处理2h组和电针预处理3h组优于电针预处理0.5h组和电针预处理1h组,电针预处理0.5h组和电针预处理1h组相比较各项指标没有显著差异(P>0.05),EA3组和EA4组比较各项指标未见明显差异(P>0.05)。④病理结构方面,模型组较对照组大鼠心肌组织结构破坏显著,电针预处理组与模型组比较其心肌组织结构有所改善。结论:电针预处理能通过调控应激反应及胰岛素抵抗相关因子来降低心肌缺血对心功能的损害,且不同的预处理时间点对心肌组织的保护效应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益气温阳方能增加麻醉大鼠左心室内压(LVP)和左心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dp/dt_(max)),加快心肌收缩速度(t—dp/dt_(max))和零负荷时心肌收缩的最大速度(V_(mix)),心率(HR)无改变。提示本方有改善左心室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电针心包经经穴及非经穴对家兔缺血心肌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44只麻醉兔上观察了电针"内关"、"中冲-劳宫-大陵"与。心包经上非穴点对缺血心肌电活动的影响。结果电针上述心包经穴位与非穴位点均可明显地:(1)促进缺血后心电图ST段及动脉平均压的恢复;(2)抑制MAPA的衰减;(3)加快MAPD5*及MAPD90的恢复过程。表明电针心包经经穴及非经穴点都能维持缺血心肌电活动的相对稳定,改善泵血功能,促进血压的恢复。说明心包经经穴与非经穴均与心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心经经穴对心肌缺血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电活动特征的影响,探讨针刺心经抗心肌缺血效应的下丘脑调控机制。方法:随机选取8只SD大鼠作为伪手术组,其余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复制心肌缺血模型。将模型复制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心经组和电针肺经组,每组8只。电针心经组电针"神门"-"通里"段,电针肺经组电针"太渊"-"列缺"段,刺激20min,1次/d,共7d。将微电极阵列植入大鼠下丘脑室旁核,采用Plexon多通道采集系统记录神经元放电和场电位;利用Offline Sorter软件进行神经元信号聚类分析,筛选神经元放电信号;采用Neuro Explorer软件对神经元的放电波形进行自相关与互相关分析,并分析各组神经元信号的频率、特征和实时频谱。结果:神经元信号聚类分析和自相关分析可见,伪手术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区可见2个中间神经元活动,模型组可见2个中间神经元放电活跃,电针心经组可见4个神经元放电活动,其中中间神经元1个、锥体神经元3个,电针肺经组可见1个中间神经元放电活动。互相关分析可见,电针心经组SPK 02a和SPK 02b神经元放电活动之间存在抑制关系。神经元放电序列和频率分析可见,与伪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总放电频率明显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心经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总放电频率显著下降(P0.01);电针肺经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总放电频率明显高于电针心经组(P0.01)。实时频谱分析显示电针心经组局部场电位频谱能量显著低于模型组和电针肺经组。结论:针刺心经经穴可显著降低下丘脑室旁核中间神经元活动,激活投射到下丘脑室旁核的锥体神经元活动,且中间神经元与锥体神经元之间存在抑制关系,可能是针刺心经抗心肌缺血效应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原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心交感神经电活动及心功能的影响,了解心交感神经在针刺调整忽陛心肌缺血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青紫蓝家兔40只,随机选8只作正常组,其余家兔通过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复制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将模型复制成功的家兔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神门”组、电针“太溪”组和电针非经穴组。采用BIOPAC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记录心交感神经电信号和心功能指标的变化,同时接入SKY-A8生物信号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复制后,家兔的左心室收缩压力峰值(LVSP)及室内压上升段最大变化率(+dp/dtmax)明显下降,室内压下降段最大变化率(-dp/dtmax)升高。在停针即刻,电针“神门”组家兔的+dp/dtmax、-dp/dtmax及LVSP与模型组、电针“太溪”组及电针非经穴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复制后家兔心交感神经电活动的频率一过性增多后急剧减少,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停针即刻,电针“神门”组家兔的心交感神经电活动的频率与模型组、电针“太溪”组及电针非经穴组家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神门”穴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缺血家兔的心功能及心交感神经电活动,促进机体心脏功能的恢复;电针不同原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的心功能及心交感神经电活动的影响存在相对特异性,其中以“神门”穴的调整作用较为明显,而“太溪”穴及非经穴的作用不明显;电针相关经穴能调整心交感神经的活动,从而实现抗心肌缺血的效应。交感神经是针刺抗心肌缺血的主要外周传出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心经腧穴预处理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下丘脑外侧区(LHA)与小脑顶核(FN)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含量的影响,探讨LHA和FN在电针心经腧穴抗急性MIRI效应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心经组、电针肺经组,每组12只;LHA+心经组(损毁双侧LHA)、FN+心经组(损毁双侧FN),每组6只。核团损毁3 d后,电针心经组、LHA+心经组、FN+心经组电针"神门""通里",电针肺经组电针"太渊""列缺",刺激电压为1 V,频率为2 Hz,每次20 min,每日1次,模型复制前共刺激7 d。除外假手术组,其他各组均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复制MIRI大鼠模型。应用Power lab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造模前、结扎后30 min及再灌注120 min的ST段位移值,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分析系统测定各组大鼠造模后LHA、FN透析液中DA、5-HT含量。结果:结扎后30 min、再灌注120 min时各组ST段位移值比较,模型组高于假手术组(P0.01),电针心经组、LHA+心经组、FN+心经组和电针肺经组低于模型组(P0.01),电针心经组低于电针肺经组、LHA+心经组和FN+心经组(P0.01)。模型组大鼠FN、LHA中DA、5-HT含量低于假手术组(P0.01);除外损毁对应的核团组,各干预组FN、LHA中DA、5-HT含量均高于模型组(P0.01);电针心经组大鼠FN中DA、5-HT含量高于电针肺经组、LHA+心经组(P0.01),LHA中5-HT含量高于电针肺经组和FN+心经组、DA含量高于电针肺经组(P0.01)。结论:电针心经腧穴预处理可以有效减轻急性MIRI大鼠的心肌损伤,LHA、FN中DA、5-HT可能是其重要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左心室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究内皮素-1(ET-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介导作用。方法:选用12周龄雄性京都Wistar(WKY)大鼠6只为正常组;另选12周龄SHR 1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和假电针组,每组6只。电针组选取“内关”进行干预(疏密波,2 Hz/15 Hz,1 mA,持续30 min),每日1次,共8周。假电针组仅于“内关”浅刺,不予电刺激。电针干预结束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大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采用右侧颈总动脉插管检测各组大鼠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期末压(LVEDP)、心率(HR)、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ET-1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左心室心肌组织内皮素受体A(ETAR)、eNO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VEF、LVFS、+dp/dtmax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原穴后对正常人沿经脉循行线温度变化的影响,探讨人体经脉循行路线的规律。方法使用热层析分析仪观察正常人沿大肠经、心经、肺经及胃经循行线在针刺其原穴前及针刺后15min的温度变化,并在各经脉线上选取穴位点、经线上非穴位点以及非经线上穴位点旁开部位进行温度变化值的分析。结果针刺原穴后,分别形成了与大肠经、心经、肺经及胃经路线基本一致的循经高温线,且针刺前后的穴位点温差均约为1℃,经线上非穴位点的温差均约为0.7℃,非经线上穴位点旁开部位的温差约为0.3~0.4℃。结论针刺原穴会引起正常人沿经脉循行线温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