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局部冷疗联合肋间神经阻滞及静脉自控镇痛在胸腔镜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60例择期胸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静脉自控镇痛组(以下简称静脉组)、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组(简称肋间组)、局部冷疗联合肋间神经阻滞与静脉组(简称冷疗组),三组均采用三孔胸腔镜手术,术后均使用静脉镇痛泵;肋间组关胸前在切口处注射4m L 0.75%罗哌卡因,冷疗组与肋间组做相同处理,且于术后24小时内给予切口局部间断冷疗,观察3组患者术后3h、6h、12h、24h、48h的VAS评分、镇痛泵用量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静脉组相比,肋间组和冷疗组在术后6h、12h、24h、48h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冷疗组较肋间组在术后6h、12h、24h 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在镇痛泵的自控按压次数的比较上,冷疗组在术后3~6h、6~12h、12~24h较静脉组与肋间组均明显减少;与其他两组比较,冷疗组术后肺不张及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明显减小。结论切口局部冷疗联合肋间神经阻滞及静脉自控镇痛的方式能够在48h内提供有效的镇痛效果,并且能够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探讨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前锯肌阻滞在单孔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后镇痛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2018年3月—2019年3月接受单孔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手术患者60例。根据接受区域阻滞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肋间神经阻滞+前锯肌阻滞)33例和对照组(前锯肌阻滞)27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BMI、ASA分级、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4、12、24和48?h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泵按压次数、术后追加用药次数、术后PCIA相关副作用、术后肺部并发症、术后拔除胸管时间、术后SpO2、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两组的VAS评分,两组VAS评分变化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PCIA相关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减少术后PCIA泵按压次数,减少术后追加用药次数,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后拔除胸管时间,提高术后动脉SpO2,提前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缩短住院时间(P?<0.05)。结论 与前锯肌阻滞比较,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前锯肌阻滞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降低患者肺部并发症,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2):131-134
目的 探讨区域麻醉联合镇痛(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胸膜腔持续镇痛)与静脉自控镇痛用于胸腔镜肺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方法 将2019年1~5月80例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两组患者均采用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照组采用静脉自控镇痛,观察组采用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胸膜腔持续镇痛。对两组患者术后2 h、4 h、8 h、12 h、24 h、48 h静息和咳嗽VAS评分、下地行走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及吗啡补救率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2 h、4 h、8 h、12 h、24 h、48 h咳嗽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地行走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术后观察组吗啡补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胸膜腔持续镇痛在胸腔镜肺手术术后具有较完善的镇痛效果,同时可减少阿片类的术后消耗量,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肋间神经阻滞联合舒芬太尼鼻黏膜给药对胸腔镜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60例胸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B组采用肋间神经阻滞联合舒芬太尼鼻黏膜给药。观察记录患者术后6h、12h、24h、48h静息状态和活动状态时的VAS评分,记录两组患者镇痛满意度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静息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内(包括24h),B组活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24h后两组活动状态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肋间神经阻滞联合舒芬太尼鼻黏膜给药可在24h内提供满意的镇痛效果,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全麻下行单侧胸腔镜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静脉镇痛组(PI组)与胸椎旁阻滞组(PT组),各25例.PT组采用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镇痛,PI组舒芬太尼静脉输注镇痛.观察并记录术后l、3、6、12、24及48 h静息状态和活动状态下的VAS评分;记录术后48h内恶心、呕吐、嗜睡、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及舒芬太尼用量和镇痛泵按压次数.结果 两组术后1~24h在静息和活动状态下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镇痛泵按压次数、舒芬太尼输注总量及补救镇痛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镇痛具有效果良好、操作简单及安全等优点,适用于胸腔镜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0):124-127+封三
目的 对比研究超声引导下前锯肌浅面阻滞(Shallow serratus plane block,SSPB)和前锯肌深面阻滞(Deep serratus plane block,DSPB)在胸腔镜手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1日~6月20日于余姚市人民医院行择期胸腔镜手术的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为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Ⅰ~Ⅱ级,按照随机法平均分为超声引导下SSPB联合静脉自控镇痛泵组(P组)和超声引导下DSPB联合静脉自控镇痛泵组(C组)。P组患者于术前行超声引导下SSPB阻滞,C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DSPB阻滞,15 min后测定两组患者的神经阻滞范围,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均使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泵镇痛。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1 h、6 h、12 h、18 h和24 h的伤口疼痛情况进行视觉模拟(VAS)评分,记录镇痛泵输注总量、患者自控追加按压次数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5 min后DSPB组阻滞平面可达T3~T8脊神经支配节段,SSPB组阻滞平面可达T2~T9脊神经支配节段;两组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在术后1 h、6 h、12 h及18 h时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24 h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镇痛泵输注镇痛药物总量、追加按压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PB联合PCIA泵在胸腔镜术后可发挥良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镇痛方法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择期行食管癌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肋间神经阻滞组和静脉镇痛组各50例,分别给予肋间神经阻滞和静脉镇痛.结果肋间神经阻滞组患者的静息时VAS评分和运动时VAS评分在苏醒时、苏醒4 h、8 h、12 h、24 h、48 h均明显低于静脉镇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BCS评分和有效按压次数在苏醒时、苏醒4 h、8 h、12 h、24 h、48 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肋间神经阻滞麻醉法可明显缓解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疼痛,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椎旁阻滞镇痛在肺叶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的患者40例,分为静脉镇痛组(A组)和椎旁阻滞镇痛组(B组)。两组患者均在全麻下完成手术,于手术结束前分别行静脉和胸椎旁间隙穿刺置管用于术后自控镇痛。记录术后不同设计时点患者视觉模拟评分,并观察镇痛泵按压次数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12、24、48 h B组患者的VAS评分及镇痛泵按压次数均明显低于A组( P<0.05);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A组( P<0.05)。结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胸腔镜引导下椎旁阻滞镇痛效果优于静脉镇痛,且具有创伤小、安全高效、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菱形肌-肋间肌-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手术患者的麻醉镇痛效果。 方法 选取择期行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手术患者7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分为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R组)和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每组35例。R组在麻醉诱导前实施患侧菱形肌-肋间肌-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rhomboid intercostal and subserratus plane block,RISS),G组不进行干预。2组均采用双腔支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记录术后2,6,12,24,48 h静止和咳嗽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使用总量;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总量、氟比洛芬酯补救性镇痛例数、镇痛满意度评分;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眩晕等。 结果 2组术后各时间点静息和咳嗽疼痛VAS评分均呈逐渐升高再降低趋势,且R组升高幅度明显小于G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使用总量明显低于G组(P<0.05),R组术后48 h镇痛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总量、氟比洛芬酯镇痛例数明显低于G组(P<0.05),镇痛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G组(P<0.05)。 结论 超声引导菱形肌-肋间肌-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手术可为患者提供良好术后镇痛,减少围术期镇静镇痛药物应用,提高镇痛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李萌  黄朝宇  郭涛  武宽  韩哲 《北京医学》2015,37(6):561-563
目的 探讨肋间神经阻滞在电视辅助胸腔镜(VATS)自发性气胸术后镇痛的应用价值.方法 12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均接受择期患侧单操作孔VATS探查和肺大疱切除术,随机分为3组:A组为单纯肋间神经阻滞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5 ml在切口所在肋间及其上下各1个肋间的椎旁阻滞肋间神经;B组为肋间神经阻滞+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组,方案为氟比洛芬酯注射液200 mg+芬太尼20 μg/kg+盐酸昂丹司琼注射液16 mg;C组为单纯PCIA,方案同B组.观察并记录3组患者术后2、6、24、48 h(T1~T4)在静息状态和活动状态下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记录B组和C组术后各时段静脉镇痛泵用量,及额外要求注射盐酸哌替啶的患者例数及用量.结果 除A组T3时点静息状态外,A组和B组患者在术后T1~T3时点静息及活动状态的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尤以T1和T2时点为明显;T4时点B组和C组的VAS评分低于A组(P<0.05),但B、C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肋间神经阻滞+PCIA是胸腔镜自发性气胸手术后比较满意的镇痛方案,肋间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自发性气胸手术后24 h内的急性疼痛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单纯PCIA.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胸腔镜手术围术期应用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静脉镇痛与肋间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胸腔镜手术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于术毕连接镇痛泵行PCIA,观察组联合肋间神经阻滞多模式镇痛。研究术后静息VAS评分、咳嗽VAS评分、术后总有效按压次数、总按压次数和术后48 h舒芬太尼用量等。结果:观察组术后各时段的VAS-R、VAS-C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下降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总有效按压次数、总按压次数、术后48 h舒芬太尼用量等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较少(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静脉镇痛与肋间神经阻滞可明显增强镇痛效果,降低舒芬太尼用量,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平面肌神经阻滞联合肋间神经阻滞在胸腔镜下肺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择期需要进行胸腔镜下肺切除术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5,切口局部浸润镇痛)和观察组(n=35,超声引导下前锯平面肌神经阻滞联合肋间神经阻滞镇痛)。选取麻醉苏醒后2、12、24、48h的VAS疼痛评分、患者术前、术后1d、2d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CD3+、CD4+、CD8+以及CD4+/CD8+水平、术后48h补救性镇痛情况、患者的康复情况以及住院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镇痛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的2h、12h、24h、48h的安静和咳嗽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d、2d的PCT、CD3+、CD4+、CD4+/CD8+水平较对照组低,而观察组CD8+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验证菱形肌-肋间肌-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改善作用;比较不同阻滞时机改善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差异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拟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共75例,年龄18~7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C组)、术前阻滞组(PR组)、术后阻滞组(PO组)。PR组与PO组分别在术前及术后接受超声引导下菱形-肋间-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药物为0.375%罗哌卡因共30ml。通过术后恢复质量评分量表(postoperative recovery quality rating scale,QoR-40)评价患者术后24h、48h恢复质量;记录术后0.5、1、2、4、8、12、24、48h静息及活动状态数字疼痛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NRS)疼痛评分;记录术中及术后阿片类药物的消耗量、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有效按压次数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对胸腔镜术后患者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我院30例胸腔镜术后镇痛患者分为两组:联合镇痛(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组和单一镇痛(静脉自控镇痛)组。评估两组4h、24h和48h患者在静息状态和躯体活动如咳嗽时的疼痛程度,评估两组患者镇痛效果满意程度。记录芬太尼的累积使用剂量。结果两组患者在静息状态下4h的疼痛评分、镇痛满意度及芬太尼的累积使用剂量有差异(P〈0.05)。结论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对胸腔镜术后患者镇痛效果优于单一镇痛效果,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后路与传统前外侧路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关节镜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后路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P组)和前外侧路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I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入室后在超声引导下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同时留置神经阻滞导管,操作完成后于全身麻醉下行肩关节镜手术,术后通过神经阻滞导管进行术后镇痛。记录两组患者放置神经阻滞导管时间、穿刺深度和神经阻滞导管留置深度;记录术后6、12、18、24、36、48h 静息和运动VAS;记录术后48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更换敷贴次数及患者满意度评分;记录运动阻滞、不良事件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I组比较,P组穿刺及置管深度更深(P<0.01),术后12、18、24、36h静息及运动状态VAS更低(P<0.05);与I组比较,P组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次数及更换敷贴次数更少,导管移位、脱出及穿刺点渗液发生率更低,患者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后路与前外侧路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均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肩关节镜手术术后镇痛,但后路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更好,导管位置更加稳固,不易移位、渗液及脱出,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深层与浅层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plane block,SPB)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8月江苏大学附属昆山医院收治的60例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深层SPB组(DS组)和前锯肌浅层平面阻滞组(SS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SPB,两组患者均使用0.3%罗哌卡因30~40 mL (罗哌卡因总剂量2 mg/kg),阻滞完成后30 min使用针刺法测定并记录感觉阻滞平面;记录两组患者SPB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记录术后2 h、4 h、6 h、12 h、24 h、48 h的静息和咳嗽NRS疼痛评分;记录第一次按压镇痛泵的时间、术后48 h有效按压镇痛泵次数、舒芬太尼用量、曲马多补救性镇痛例数,记录阻滞相关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与SS组比较,DS组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缩短,阻滞持续时间明显延长;DS组术后12 h静息时和咳嗽时NR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DS组术后24 h静息时NR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DS组术后镇痛(PCIA)第一次按压时间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对开胸手术后早期镇痛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选择开胸手术患者60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3组,各20例。L 25组肋间神经应用0.25%的罗哌卡因阻滞,L 75组肋间神经应用0.75%的罗哌卡因阻滞,对照组肋间神经应用0.9%的生理盐水阻滞。对3组患者术后0 h,6 h,12 h,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术后0 h,6 h,12 h,24 h ,L 75的VAS评分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L 25组患者在0 h,6 h,12 h VAS评分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在术后24 h ,L 25组患者的VAS评分与对照组患者并无显著差别;在术后12 h ,24 h ,L 75的VAS评分要显著优于L 25组(P<0.05)。结论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对肋间神经阻滞对开胸手术均具有镇痛作用,但0.75%的肋间神经阻滞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8.
《陕西医学杂志》2019,(12):1601-160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前距肌连续阻滞镇痛对肋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肺功能、免疫功能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肋骨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静脉泵镇痛(对照组)30例和前锯肌连续阻滞镇痛(试验组)3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分别进行了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照组术毕给予静脉镇痛泵持续镇痛,试验组给予超声引导下前锯肌置管局麻药持续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2 h(T_0)、术后1 h(T_1)、24 h(T_2)、48 h(T_3)肺功能情况,包括最大通气量(MVV)、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和用力肺活量(FVC),并测试两组患者各时间点深呼吸时VAS评分。测定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血液中CD_4~+水平、CD_8~+水平及CD_4~+/CD_8~+比值。结果:试验组在术后1 h(T_1)、24 h(T_2),MVV、FEV1、FVC高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24 h(T_2)、48 h(T_3)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在术后1 h(T_1)、24 h(T_2)、48 h,患者体内CD_4~+水平及CD_4~+/CD_8~+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前距肌阻滞较静脉镇痛方式对肋骨骨折老年病人肺功能影响小、镇痛效果明显、且免疫抑制轻,是一种有效的胸科手术镇痛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急慢性疼痛和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99例,年龄35~7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BMI 18~25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单纯静脉自控镇痛组(C组)、静脉自控镇痛联合TPVB组(TC组)、静脉自控镇痛联合SAPB组(SC组);TC组、SC组诱导前分别行TPVB和SAPB;记录区域阻滞操作的相关情况;记录术后2、4、8、12、24、48 h静息、活动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术后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采用ELISA检测患者麻醉前、术后12 h、术后48 h、术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血浆TNF-α水平。结果 与TC组相比,SC组阻滞操作时间短(P<0.05);与C组相比,TC组和SC组在术后2、4、8、12、24 h静息和活动状态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均降低(P<0.0...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肋间神经前皮支阻滞在乳腺癌术后早期镇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乳腺癌根治术患者98例,随机均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术后采用肋间臂支阻滞镇痛,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肋间神经前皮支阻滞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累积吗啡用量、视觉模拟疼痛程度评分(VAS)、T淋巴水平、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水平。结果联合组术后24 h累积吗啡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静息状态下术后4 h和24 h、咳嗽状态下术后4 h和12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联合组CD3+、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肋间神经前皮支阻滞联合肋间臂支阻滞在乳腺癌术后早期镇痛中镇痛效果良好,对免疫系统及应激反应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