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喻海广 《基层医学论坛》2016,(19):2660-2661
目的:分析应用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并发中央型脑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患有双额叶脑挫裂伤并发中央型脑疝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并发中央型脑疝的临床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两种手术入路治疗非对称性双额叶脑挫裂伤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非对称性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冠状双额开颅,观察组行单侧额颞部开颅,比较2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中输血量、嗅神经功能损伤以及精神障碍情况,并于术后3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预后。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嗅神经损伤及精神障碍人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2组均无死亡患者,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开颅治疗非对称性双额叶脑挫裂伤具有手术时间短、失血少及神经功能损伤小等优点,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前提下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裂伤致中央型脑疝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2月期间63例双额叶脑挫裂伤后并发中央型脑疝患者,剔除手术患者后,分为对照组25例和监测组27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脱水剂使用情况、住院时间、治疗后6个月的预后情况(GOS评价)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监测组患者甘露醇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甘露醇使用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监测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GOS评价为良好者占比明显提高,达70.73%,病死率明显降低,仅为3.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监测组患者肝功能损害和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仅为7.41%和14.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能够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对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改善双额叶脑挫裂伤致中央型脑疝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切口双侧额骨去骨瓣减压术在治疗双侧额叶脑挫裂伤的作用。方法:双额冠状切口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双侧额叶脑挫裂伤1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情况。结果:本组患者10例均行手术治疗,根据GOS评分,恢复良好8例,轻度残疾1例,死亡1例。结论:冠状切口双侧去骨瓣减压术能够有效、快速地降低双侧额叶脑挫伤患者的颅内压,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切口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的效果,并与分次双侧标准大骨瓣开颅术进行比较。方法53例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按入院顺序单双日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采取冠状切口大骨瓣开颅术,对照组28例行分次双侧标准大骨瓣开颅,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急性脑膨出率[16O%(4/25)]明显低于对照组[321O/o(9/2s)]。手术结束后瞳孔缩小率观察组[r2OO/00s/25)]明显低于对照组[429%(12/28)]。术后随访6个月预后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表(GOS),观察组预后良好或中残16例(64o%),重残、植物生存状态5例(20o%),死亡4例(I6o%);对照组预后良好或中残9例(321%),重残、植物生存状态11例(393%),死亡8例(286%)。两组术中急性脑膨出率、术后预后良好率和死亡率有显著差异(p〈O05)。结论冠状切口大骨瓣开颅术在双额叶脑挫裂伤的抢救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减少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率,有效减轻或解除颅高压,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开颅手术时机及颅内压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0年,66例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并接受冠状切口双额去骨瓣减压术的病例,手术结合颅内压监测治疗的35例患者为监测组,仅手术未采用颅内压监测治疗的31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临床疗效,并总结双侧额叶脑挫裂伤的临床变化特点、手术时机、颅内压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疗效.结果 66例患者中18例急诊手术,48例入院时不具备手术指征,病情逐渐加重而采用手术治疗.随访12个月,按GOS评分评定预后,监测组3例死亡,1例植物生存,2例重残,4例中残,25例良好.对照组5例死亡,2例植物生存,2例重残,6例中残,16例良好.监测组与对照组预后恢复良好率分别为71.43%和51.61%(P<0.05).结论 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在保守治疗过程中有较大比例需进行手术,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把握合理手术时机,冠状切口双额去骨瓣减压术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应用颅内压监测能动态地了解颅内压力变化情况,为临床上及时处理颅内高压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为改善患者预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的手术效果。方法收集登封市中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5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60例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双侧开颅术治疗,观察组行单侧开颅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嗅觉和精神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GOS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侧开颅术治疗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效果显著,对患者脑组织损伤程度低,可在临床推广,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出血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12月收治40例颅脑外伤后并发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经过,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OS)评分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40例患者经过手术、微创、药物及高压氧等综合治疗,其预后GOS评分:良好25例,轻残8例,重残4例,植物状态1例,死亡2例。手术时间(t=1.892,P〉0.05)与患者预后关系较小,术中出血量(t=3.892, P〈0.05)和残余血肿量(t=2.437,P〈0.05)对患者的预后有较大的关系。无手术指征的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其预后GOS评分明显高于开颅手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伤性颅内出血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及早的诊断及正确的处理可以提高其治愈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申海龙  李雅丽  张龙  陈云庆 《重庆医学》2021,50(22):3833-3836,3840
目的 探讨重度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伴中央型脑疝手术患者预后生存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15-2019年在该院治疗的136例重度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伴中央型脑疝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时机,入院<24 h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A组(57例),入院≥24 h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B组(79例).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分析患者预后生存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A组生存率84.21%明显高于B组生存率67.09%(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出血量、入院时GCS评分、甘露醇应用时间、重症监护室治疗时间、入院前1周内曾应用抗凝药物、脑挫裂伤部位均为预后生存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GCS评分<8分(OR=0.124)、多发性脑挫裂伤(OR=0.438)、出血量≥30 mL(OR=0.053)、甘露醇应用时间≥2周(OR=0.136)、重症监护室治疗时间≥1周(OR=0.987)、入院前1周内曾应用抗凝药(OR=0.077)、入院≥24 h手术治疗(OR=0.175)的患者预后更差(P<0.05).结论 临床应对重度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伴脑疝患者尽早开展评估以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确定合适的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升高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行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预后和病死率的影响,并探讨影响hs?cTnT升高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hs?cTnT升高组(70例)和hs?cTnT正常组(192例),预后不佳组(94例)和预后良好组(168例),死亡组(24例)和存活组(238例),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062,95%CI:1.029~1.097,P < 0.001)、男性(OR=4.35,95%CI:1.982~9.545,P < 0.001)、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062,95%CI:1.019~1.106,P=0.004)是hs?cTnT升高的危险因素。高龄(OR=1.031,95%CI:1.003~1.059,P=0.028)、入院时NIHSS评分(OR=1.086,95%CI:1.042~1.131,P < 0.001)是AIS患者术后90 d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hs?cTnT升高(OR=5.31,95% CI:1.025~27.517,P=0.047)、入院NIHSS评分(OR=1.126,95%CI:1.057~1.200,P < 0.001)、高血压(OR=4.254,95% CI:1.387~13.046,P=0.011)是AIS患者术后90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男性、入院时NIHSS评分高的AIS患者hs?cTnT检测水平更高,因而hs?cTnT可作为潜在的标志物来预测AIS患者静脉溶栓后的90 d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唐韬  胡国良 《海南医学》2016,(18):3035-3037
目的:比较单侧开颅大脑镰切开术与双侧骨窗幵颜术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5年1~12月收治的72例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治疗情况,其中32例采用单侧开颅大脑镰切开术(单侧开颅组),40例采用常规双侧骨窗开颅术(双侧开颅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输血量,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按GOS分级评价预后,术后6个月检查语言和精神障碍发生情况。结果单侧开颅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术中平均输血量分别为(109.3±22.8) min、(19.4±2.8) d和(342.6±22.8) mL,均明显少于双侧开颅组的(203.5±37.4) min、(25.7±4.2) d和(605.4±69.7)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单侧开颅组恢复良好率为53.13%(17/32),明显高于双侧开颅组的35.00%(14/4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单侧开颅组语言和精神障碍发生率分别为21.88%(7/32)、12.50%(4/32),明显低于双侧开颅组的45.00%(18/40)、32.50%(13/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开颅大脑镰切开术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减少手术的二次损伤,缩短手术时间,对提高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急性脑出血(ICH)患者短期(90 d)预后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55例发病24 h内的急性ICH患者全部临床资料,在患者出院90 d后,通过电话随访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其预后,并据此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与预后不良组(mRS≥2分),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ICH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预后良好组23例,预后不良组32例,两组在24 h内CD3+T和CD4+T细胞、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肺部感染、入院时出血量、舒张压及高胆固醇血症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4 h内低CD4+T细胞值(OR=0.980,95%CI:0.961~1.000)、高NLR(OR=1.394,95%CI:1.063~1.827)、入院时出血量大(OR=1.164,95%CI:1.032~1.313)及舒张压高(OR=1.104,95%CI:1.028~1.186)均是急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单侧开颅联合脑室型颅内压监测技术用于双侧额叶脑挫伤并发颅内血肿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1月—2020年12月联勤保障部队庐山康复疗养中心收治的62例双侧额叶脑挫伤并发颅内血肿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1例,分别行单纯单侧开颅手术、单侧开颅联合脑室型颅内压监测技术。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统计2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进行2个月的随访,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入院时,2组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观察组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有部分患者发生嗅神经损伤或精神障碍,组间术后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整体预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单侧开颅联合脑室型颅内压监测治疗双侧额叶损伤并发颅内血肿,能有效提升患者意识状态,缩短住院时间,改善预后,且未增加术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单纯额叶脑挫裂伤早期预后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单纯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时GO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51例,预后不良组9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纯额叶脑挫裂伤早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合并肺部感染、合并肝肾功能损害、行开颅手术、入院时T38 ℃、血肿容积30 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入院时GCS评分、HGB水平均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hs-CRP及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GCS评分、血肿容积30 mL、hs-CRP水平均是单纯额叶脑挫裂伤早期预后独立影响因素(P0.01)。结论:入院时GCS评分越低、血肿容积30 mL、hs-CRP升高均是单纯额叶脑挫裂伤早期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人和中青年人前交通动脉(AComA)动脉瘤破裂后并发脑内血肿(ICH)和(或)脑室内血肿(IVH)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2007年12月至2016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85例AComA动脉瘤破裂后并发ICH和(或)IVH的患者,其中95例行夹闭术,140例行栓塞治疗,50例行保守治疗。根据年龄将285例患者分2组:≤60岁168例,>60岁117例。术前对所有患者行CTA检查,并测量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老年人和中青年人AComA动脉瘤破裂后合并ICH和(或)IVH的危险因素及预后。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患者性别、高血压 史、吸烟史、血管角度、入射角度、治疗方式及GO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史(OR=1.858,95%CI=1.083~3.188,P=0.025),入射角度(OR=1.016,95%CI=1.004~1.028,P=0.010)和治疗方式(栓塞 vs. 保守治疗,OR=0.209,95%CI=0.088~0.497,P<0.001;夹闭 vs. 保守治疗,OR=0.233,95%CI=0.101~0.541,P=0.001)与老年人AComA动脉瘤破裂后并发ICH和(或)IVH密切相关。老年组不同治疗方式的预后分析显示,接受外科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栓塞 vs. 保守治疗(OR=0.134,95%CI=0.049~0.362,P<0.001);夹闭 vs. 保守治疗(OR=0.308,95%CI=0.116~0.820,P=0.018)]。结论:高血压和较大动脉瘤入射角是AComA动脉瘤破裂后并发ICH和(或)IVH的危险因素,而老年人更加明显。老年组手术比率明显低于中青年组,但接受手术治疗后的老年组患者仍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选择在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存在心房颤动分为房颤组39例和非房颤组12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溶栓后7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d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颅内出血转化及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结果房颤组患者高龄(≥80岁)、颅内出血转化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房颤组(均P<0.01);但两组在症状性脑出血、90d预后良好(mRS评分0~1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院时NIHSS评分(OR=0.822,95%CI:0.751~0.900,P<0.01)、肺部感染(OR=5.101,95%CI:1.739~14.959,P<0.01)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90d预后良好存在相关性;年龄(OR=1.096,95%CI:1.006~1.194,P<0.05)与颅内出血转化存在相关性;入院时NIHSS评分(OR=1.285,95%CI:1.061~1.556,P<0.05)是90d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房颤动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的90d预后良好、颅内出血转化、病死等均未见相关(均P>0.05)。结论心房颤动所致急性脑梗死的比例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房颤不是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良好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溶栓治疗仍能获益,同时不增加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预后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两年来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后随访15d~3个月,根据预后分为临床痊愈组及预后不佳组,比较两组的基线特征并进行多因素分析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148例,其中预后痊愈组82例,死亡及预后欠佳组66例,预后不佳占总例数的44.59%。预后不佳的相关影响因素可能是病时GCS评分(P=0.000,OR=0.264)、破入脑室(P=0.002,OR=44.725)及出血量的多少(P=0.01,OR=1.04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预后不佳很普遍,多与发病时意识状态、病变是否破入脑室及脑出血量的多少相关,积极采取相关应对措施,可能减少预后不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并分析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HICH)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1年8月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均经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资料阅片诊断)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分析探究影响HICH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70岁(OR=3.703,P<0.05)、出血量≥30 mL(OR=3.618,P<0.05)、术前GCS评分≤5分(OR=4.396,P<0.05)、开颅手术(OR=5.774,P<0.05)、手术时机>72 h(OR=8.574,P<0.05)、未接受内科保守治疗(OR=3.847,P<0.05)、≥2种术后并发症(OR=2.598,P<0.05)均是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疾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相对较多,例如年龄、出血量、术前GCS评分、手术方式、手术时机、内科保守治疗以及术后并发症等。为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促进其病情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双额叶脑挫裂伤及颅内血肿的手术入路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单侧入路手术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及颅内血肿患者45例作 为实验组,回顾采用双侧入路手术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及颅内血肿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等.结果 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 患者的预后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输血量、精神障碍发生率、嗅神经损伤发生率、住院费用较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根据患者自身的综合情况,采用单侧入路的手术方式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及颅内血肿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的术中损伤,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有效再灌注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机械取栓术后90 d发生卒中后抑郁(PSD)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1-2020.12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有效再灌注[机械取栓治疗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且90 d功能预后良好(改良Rankin评分≤3分)]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入院时基线资料,包括入院时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等炎症指标和机械取栓治疗相关资料,并采用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PHQ-9)评估患者的抑郁情绪。将患者分为PSD组(PHQ-9评分≥10分)和无PSD组(PHQ-9评分<10分),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SD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LMR及多因素联合预测PSD的价值。结果 共纳入206例有效再灌注的AIS患者,其中PSD组68例(33.01%)、无PSD组138例(66.99%)。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46,P=0.011)、入院时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CT评分(OR=0.707,P=0.008)、入院时白细胞计数(OR=0.729,P=0.006)和LMR(OR=0.596,P=0.003)是AIS患者机械取栓术后90 d发生PSD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上述4项因素联合预测PSD的AUC值为0.795;LMR单独预测PSD的AUC值为0.711,临界值是2.96,灵敏度为71.0%,特异度为64.7%。LMR≤2.96(86例)和LMR>2.96(120例)的患者取栓术后90 d的PSD发生率分别为51.20%(44/86)和20%(24/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0,P<0.001)。结论 机械取栓术后获得有效再灌注的AIS患者约1/3会发生PSD。年轻、发病初缺血范围大和入院时LMR与白细胞计数低是PS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