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瑀曦  王荣荣  齐文  刘晓秋 《中成药》2013,35(1):127-131
目的建立蒲黄及蒲黄炭的HPLC指纹图谱,对其色谱峰进行指认与比较,为蒲黄炭的质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Agilent TC-C18(5μm,250mm×4.6mm);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8mL/min;检测波长254 nm;进样量20μL。应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对不同产地蒲黄药材及蒲黄炭的HPLC图进行评价。结果蒲黄和蒲黄炭色谱图中各色谱峰分离良好,分别得到15和18个共有峰。结论其中6个主要色谱峰经对照品确认为香蒲新苷、异鼠李素-3-O-新橙皮糖苷、槲皮素、柚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蒲黄炒炭后指纹图谱中有3个新成分生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沙棘黄酮粉中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的含量。方法:沙棘黄酮经甲醇超声提取后,加入适量盐酸75℃水浴水解,将ZORBAX SB-C_(18)(4.6mm×250mm,5μm)柱作为固定相;甲醇(A)-0.4%磷酸水溶液(B)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370nm;进样量20μL;柱温25℃。结果: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的质量浓度分别在10.40~24.26、4.87~11.36、36.20~84.46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3.60%、98.27%、98.66%,RSD分别为0.26%、1.01%、0.21%。结论:本实验建立的HPLC方法简单易行,稳定可靠,重复性强,可用于沙棘黄酮中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3.
《中成药》2016,(10)
目的通过HPLC法测定金雀花Caragana sinica(Buchoz)Rehd.中槲皮素、山柰素、异鼠李素的含有量,并建立其指纹图谱。方法该植物75%乙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Waters C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4%磷酸;体积流量1.0 m L/min;柱温30℃;检测波长360 nm。再建立10批样品的指纹图谱。结果槲皮素、山柰素、异鼠李素分别在0.01~0.1、0.002 5~0.025、0.002 5~0.025 m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5.5%、92.3%、95.6%,RSD分别为0.62%、0.89%、0.89%。指纹图谱中有12个共有峰(9号峰为槲皮素,11号峰为山柰素,12号峰为异鼠李素),相似度均大于0.990。结论提取金雀花时未进行石油醚脱脂可使色谱峰分离度良好,回收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研究藏药巴尔达尔Hippophea gyantsensis黄酮类3种指标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同时建立藏药巴尔达尔的HPLC指纹图谱,全面评价其内在质量。采用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流动相乙腈-0.2%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60 nm,流速1.0 m L·min-1,柱温30℃,进样量10μL;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软件进行指纹图谱分析。建立了10个批次藏药巴尔达尔的共有图谱,提取了12个色谱峰作为指纹图谱共有峰,成功测定藏药巴尔达尔中山柰素-3-O-β-D-槐二糖-7-O-α-L-鼠李糖苷、异鼠李素-3-O-β-D-槐二糖-7-O-α-L-鼠李糖苷、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的含量。该研究首次采用HPLC建立藏药巴尔达尔的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为江孜沙棘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测定胡颓子叶中总黄酮及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芦丁为对照品,以三氯化铝(Al Cl3)显色,在411 nm处测定胡颓子叶中总黄酮的含量。采用水解-HPLC法同时测定胡颓子叶中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的含量。色谱条件采用Ultimate KAQ-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60 nm,柱温为30℃。结果芦丁的质量浓度在0.0056~0.028mg/ml与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99%,RSD=1.89%(n=9)。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3种黄酮苷元质量浓度分别在9.91~59.46μg/ml(r=0.9999)、46.6~372.8μg/ml(r=0.9998)、0.99~19.8μg/ml(r=0.9998)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87%,101.21%,97.62%(RSD均小于2%,n=6)。胡颓子叶样品中总黄酮、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的含量分别为11.94,0.34,1.89,0.03 mg/g。结论该方法简便可靠,重复性好,可作为胡颓子叶中黄酮类物质的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兴仁金线莲HPLC指纹图谱。方法:采用Phenomenex 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乙腈(A)-0.4%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程;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327nm;柱温:30℃。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2004A版)进行指纹图谱分析。结果:分别优化了检测波长、流动相以及HPLC色谱梯度洗脱条件,标定了20个共有指纹特征峰,确定了以槲皮素、山柰素和异鼠李素3个化合物,建立了12个不同批次的兴仁金线莲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较高。结论:该方法方法学考察符合指纹图谱技术要求,为兴仁金线莲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2017,(5)
目的:建立HPLC-ELSD法同时检测芪苈强心胶囊中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ELSD法,Phenomenex 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0.4%磷酸溶液(45∶55);流速:1.0m L/min;柱温:30℃;检测波长:360 nm。结果: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的保留时间分别为5.3、9.3和12.2 min;测定方法的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和加样回收率较好。5个批号的芪苈强心胶囊中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的含量分别为0.53~0.63 mg/g、0.19~0.28 mg/g和0.15~0.21 mg/g。结论:该方法为芪苈强心胶囊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藏药沙棘膏HPLC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不同产地藏药沙棘膏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为沙棘膏的品种鉴定和制备工艺的研究奠定基础.实验使用Agilent zorbax SB-C18(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0.4%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30 ℃,检测波长360 nm.建立了15个批次沙棘膏的共有图谱,提取了7个色谱峰作为指纹图谱共有峰,结合对照品对其中的3个色谱峰进行了指认,分别为槲皮素、山柰素、异鼠李素;15批药材中第14批次与对照指纹图谱比较相似度小于0.9,其他批次的相似度均大于0.9.该研究首次采用HPLC建立藏药沙棘膏的指纹图谱,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为沙棘膏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不同季节元宝枫叶中的三种黄酮苷元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赵文华  宋晓红  李珺  张英侠 《中成药》2005,27(5):574-577
目的: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季节元宝枫中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含量,为元宝枫药用质量标准的建立奠定基础.方法:采用DiamonsilTM(钻石)-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含1%冰醋酸)(60:40);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360 nm.结果:通过对样品的分析,证明其中含有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三种黄酮苷元.并对不同季节样品的测定得到了满意的结果.槲皮素平均回收率100.4%,RSD=1.61%(n=5);山柰酚平均回收率为102.5%,RSD=1.77%(n=5);异鼠李素平均回收率为102.3%,RSD=1.63%(n=5).其中含有的山柰酚和异鼠李素为首次报道.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作为元宝枫药用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0.
袁健  李辰  王学军  张伯崇  邸多隆 《中药材》2007,30(10):1311-1313
选择沙棘叶总黄酮、沙棘叶中黄酮苷元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的吸附率/解吸率为评价指标,利用UV法和RP-HPLC法测定五种大孔吸附树脂对沙棘叶黄酮的静态吸附和解吸率,筛选对沙棘叶黄酮具有特异性能的大孔吸附树脂。结果表明:大孔吸附树脂YWD12G显示出较好的吸附和解吸附性能,对沙棘叶中黄酮苷元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的平均吸附率和解吸率分别为88.7%和54.5%,对沙棘叶总黄酮的吸附值和解吸率分别为14.2 mg/g和85.5%。本研究为初步确定沙棘叶黄酮纯化用大孔树脂和进一步动态吸附和解吸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2.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3.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百年以来《伤寒论》理论研究述评(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分析当前舌象仪相关文献的发布情况,总结舌象仪的研究现况。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知网、维普以及万方三大数据库进行题名或关键词检索,检索式为“舌象仪or舌象分析仪or舌诊仪or舌象采集or数字舌图or舌象分割or舌体分割or舌象分析or舌诊客观化”,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10月。对文献的发表时间、文献作者、第一作者所在地区、第一作者所在机构、期刊情况、资助基金来源、主要研究内容、舌象仪型号及舌象仪研发单位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舌象仪相关研究的文献366篇,前期年发文量逐年增长,但近年来年发文量增长缓慢。舌象仪相关研究尚未形成核心作者及核心期刊。其主要的资助来源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及各类厅局级项目。舌象仪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图像采集技术、成像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图像分析技术、舌象仪的临床应用及舌象仪的实验室应用等内容的研究。目前应用较多的舌象仪有上海道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ZBOX型舌象仪和DS01舌象仪,DS01舌象仪包括DS01-A和DS01-B两种型号;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发的TDA-1小型舌象仪和DKF-Ⅱ舌象仪;上海中医药和上海亚太计算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研发的ZBOX-Ⅰ舌象仪;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TP-Ⅰ舌象仪;天津市天中依脉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YM-Ⅲ中医舌象采集仪;上海亚太计算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研发的Smart TCM-I舌象仪;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研发的TIAG 舌象仪;天津中医药大学研发的3D舌象仪。结论 舌象仪的相关研究虽然前期呈上升趋势,但近年来进入平台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方元被定义为组成《伤寒论》中方剂有规律可循的最小方剂单元,既体现了方剂的组方特色,又便于临床灵活化裁。本研究拟通过数据挖掘方法,从方元的角度分析《伤寒论》的用药规律。方法:本研究运用R语言计算不同方剂之间Jaccard相似系数及不同中药之间的关联规则,并使用网络社团结构分析,进行《伤寒论》中方元的识别。结果:《伤寒论》中所有方剂的相似性明显高于《方剂学》教材中方剂的相似性,表明方剂中存在更小的方剂单元。关联规则及社团分析能够识别方元,如2味药方元石膏-甘草、桂枝-当归、栀子-香豉等,以及3味药方元干姜-黄连-人参、当归-细辛-通草、麻黄-桂枝-杏仁等。结论:《伤寒论》中存在2味或3味药构成的方元,未来需要对这些方元进行临床或实验上的验证,以明确方元的功效,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腧穴热敏化艾灸对压疮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方法:对Ⅰ、Ⅱ期压疮患者治疗组采用腧穴热敏化艾灸治疗,每次灸至感传现象消失,每日1次。对照组不避热敏化穴,在患者压疮部位附近穴区采用红外线照射40min后,将百多邦软膏敷于压疮疮面,以无菌纱布覆盖,每日1次。两组同时加强专科护理措施,并在疗程(包括不足7d痊愈者)结束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100%、72.4%。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对压疮患者疗效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从不寐病因病机的论述入手,搜集相关文献,并总结不寐的治疗进展,同时探讨未来治疗不寐的新方向,为不寐的深层次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