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非手术及介入治疗转归。方法 总结分析1999~2001年期间29例肝移植病例,其中9例术后发生不同类型的血管并发症,采取非手术及介入治疗的临床转归。结果 血管并发症总发生率31%(9/29),其中门静脉附壁血栓2例(7%),门静脉血栓2例(7%),肝动脉狭窄1例(3.4%),肝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3.4%),流出道梗阻4例(4%)。8例经抗凝治疗及介入治疗均取得良好临床效果,1例需要再次肝移植。结论 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的肝流入道血管并发症多需手术干预或终致再次肝移植。流出道梗阻则采取介入治疗多有良好结局。远期发生的肝动脉血栓或门静脉血栓,有转向良好愈后的可能。对于肝动脉吻合口处的假性动脉瘤建议早期行动脉再成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肝移植术后流出道狭窄的适应症、手术时机、操作要领、后续治疗等。方法 总结我院2例左半肝移植术后流出道狭窄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经过,通过股静脉进行肝静脉造影并测压,证实2例患者存在肝静脉-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经球囊血管扩张后置入血管内支架。结果 2例患者经血管支架治疗后,肝静脉内压力迅速回降,腹水等症状逐渐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观察6个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最终解决了肝静脉流出道狭窄的问题。结论 肝移植术后流出道狭窄严重影响患者近期和远期预后,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是治疗肝移植术后流出道狭窄的关键。介入下血管内支架植入是肝移植术后流出道狭窄的有效治疗措施之一,可以一定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道并发症是肝移植术后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并发症之一。自从有了肝脏移植,胆道并发症即成为此项技术的“阿喀琉斯之踵”(Achilles’Heel)。缺血型胆道病变(ischemic—type biliary lesions,ITBL),也称为非吻合口胆道狭窄,是指肝移植术后移植肝胆管树的破坏、狭窄或梗阻,多发生在胆道吻合口以外尤其在肝门及肝内胆管;是肝移植术后较为严重的胆道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有效地处理,常造成移植物逐渐丧失,甚至需要再次移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乙型肝炎(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成人间行活体肝移植中,采用冷冻同种异体静脉行肝脏流出道重建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乙肝相关性肝癌成人患者中3例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移植活体肝移植资料,分析手术中采用冷冻同种异体静脉行肝中静脉分支血管重建的方法及效果。结果供者和受者术后均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8个月,重建静脉流出道血流正常,元血栓、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冷冻同种异体静脉行肝脏流出道重建是安全可靠的,它既可保证供者的安全,又可避免小肝综合征的发生,从而使活体右半肝移植成为安全的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5月~2008年9月我中心90例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90例肝移植患者中12例发生远期胆道并发症(13.3%),其中胆漏1例,吻合口狭窄3例,非吻合口狭窄3例(其中ABO血型不合1例),活体肝移植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1例,胆道结石4例。1例晚期胆漏患者充分引流后治愈。吻合口狭窄患者中,1例行PTCD球囊扩张术,2例行EB.CP球囊扩张术,共有2例放置了胆道内支架,介入治疗后恢复良好。非吻合口狭窄患者中,1例实施二次肝移植后治愈,另2例行PTCD联合胆道镜治疗,1例好转,1例死亡。活体肝移植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者行经PTCD外引流后恢复良好。合并胆道结石患者中2例胆道结石经EST取出,1例泥沙样结石经ERCP胆道冲洗加溶石治疗后治愈,1例胆道铸型结石经EST治疗效果不佳。结论肝移植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的处置,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明确病因,及早采用ERCP、EST、PTCD及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等个性化治疗措施可取得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活体肝移植术前肝动脉评估、术中切取及吻合方式和术后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活体肝移植患者2例的肝动脉处理方法,通过术前CT血管造影术(CTA)评估供受体肝动脉走形,拟定术中肝动脉的切取方式及吻合方法,探讨移植术后预防肝动脉并发症的方法.结果:CTA是术前评估供受体血管简单有效的方法.肝动脉有变异或动脉内径非常细的情况下,将受体一段动脉完整游离切除在后台和供体肝动脉在高倍显微镜下吻合,可提高动脉吻合质量.术后超声检查的精确性受上腹部气体影响明显时,CTA检查可明确吻合肝动脉的流通状况.术后应及早使用抗凝治疗,及时准确调整全身凝血功能,防止肝动脉栓塞.结论:术前正确的评估和高质量的动脉吻合以及术后适当抗凝治疗是预防术后肝动脉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技术在监测肝移植术后发生血管并发症时间分布的意义.方法 对792例肝移植患者在术后不同时间进行CDFI检查,并对CDFI诊断血管并发症的患者进行血管造影、螺旋CT检查或手术确诊.结果 在792例肝移植患者中,发生血管并发症共54例,发生时间在术后1~360d,其中在1~30d,31~60d、61~90d,91~180d和181~360 d发生血管并发症的构成比分别为46.3%(25/54)、22.2%(12/54)、14.8%(8/54)、9.3%(5/54)和7.4%(4/54).其中肝动脉并发症、门静脉并发症及流出道梗阻的构成比分别为61.1%(33/54)、35.2%(19/54)和3.7%(2/54).结论 大多数血管并发症发生在术后6个月,肝移植术后连续密切CDFI监测有利于早期发现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背景肝动脉栓塞是肝移植术后的一种严重血管并发症,若发现处理不及时可将导致肝实质灌注不足,胆管系统缺血,移植肝失功,甚至死亡.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能有效显示微小血管的血流灌注状态,从而准确评估微小血管是否通畅.目的探讨CEUS评估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肝移植术后早期临床疑诊肝动脉栓塞的2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CEUS检查,观察移植肝的肝动脉是否存在栓塞以及肝脏整体血流灌注状态,以同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结果作为"金标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SA确诊16例患者发生肝动脉栓塞,CEUS表现为肝动脉于动脉期未见显示,5例患者肝动脉血流通畅,CEUS表现为肝动脉于动脉期清晰显示.CEUS评估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栓塞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100%.结论 CEUS能有效监测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流通畅情况以及肝脏血流灌注状态,可为临床早期发现肝动脉栓塞提供一种可靠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黄戎娟  刘洋  张聪 《肝脏》2016,(4):298-301
目的采用"二袖套法"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为临床试验提供依据,并探讨手术技巧。方法在Kamada的"二袖套法"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供体经腹主动脉行肝脏冷灌注,用缝合法吻合肝上下腔静脉,用袖套法吻合门静脉与肝下腔静脉,胆道采用支架法重建。对200只SD大鼠进行原位肝移植,记录各项操作时间以及术后存活率、并发症情况,专人对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共对200只大鼠采用改良的"二袖套法"行原位肝移植。手术成功率为90.00%(180/200)。部分大鼠死亡原因包括出血、肝下腔静脉血栓、肝上下腔静脉回流不畅、袖套扭转、脱落、胆瘘、胆道梗阻、肝功能衰竭以及肝脓肿。结论能熟练进行显微外科操作,并且手术精确是缩短操作过程以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前提。而受体大鼠的术后存活情况又与无肝期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肝癌的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肝血管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已成为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力法。无论是在肿瘤缩小、甲胎蛋白下降等疗效的观察,还是在生存率、生存质量的评价方面,肝癌的介入治疗效果都是确切的。下面就近几年来中西医结合肝癌介入治疗的进展作简要的概述。 1 介入治疗的原理及其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1.1 介入治疗原理 正常肝脏有两套供血系统,即肝动脉和门静脉,而肝癌的血供主要是来源于肝动脉系统。肝癌的介入治疗是在肝动脉造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应用Seldingeg技术,经股动脉引入动脉导管,选择性地将导管插入到肝癌的供血动脉,这样动脉导管一端连着肿块,另一端连向体外,我们在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肝癌     
《传染病网络动态》2006,(11):141-144
人原发性肝癌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肝癌肝移植7例体会;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并发症原因分析和对策;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诊断与治疗(附20例报告);47例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的诊治分析;术前肝动脉化疗栓塞对减少原发性肝癌手术癌残存的意义;[编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左膈下动脉(LIPA)对肝癌的供血及其介入性栓塞在肝癌治疗中的价值.评价经导管做LIPA栓塞化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对22例经血管造影确认有LIPA参与肝癌供血者进行动脉栓塞化疗(TACE).结节型20例,巨块型2例.术前行CT或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术中常规做腹腔动脉-肝动脉及膈下动脉造影,在确认供血范围后将导管超选择至供血支,先用碘油-抗癌乳剂栓塞肿瘤末梢血管,然后注入明胶海绵碎粒或PVA颗粒.观察术后临床经过、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并与血管造影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病灶位于肝左叶18例(81.8%):7例位于S3,7例位于S2,4例位于S4.病灶位于肝右叶(S5)4例(18.2%).22例患者左膈下动脉TACE全部成功.9例进行LIPA化疗栓塞时发现肝动脉完全阻塞.2例术后发生左下肺叶盘状肺不张和少量胸腔积液.结论 LIPA参与肝癌供血多见于多次行TACE的病人并且肿块位于肝左叶.栓塞左膈下动脉的安全性很高,并发症少且多为自限性.  相似文献   

13.
成人活体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人活体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方法及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9月至2005年6月的成人活体肝移植患者12例。其中,左半肝(Ⅱ、Ⅲ、Ⅳ段,包括肝中静脉)移植3例;右半肝(Ⅴ、Ⅵ、Ⅶ、Ⅷ段)不包括肝中静脉移植8例,包括肝中静脉1例。结果 12例供体无因手术死亡者。手术时间(6.20±1.40)h;术中出血量300-1 200 ml;1例术后并发胆瘘,1例切口脂肪液化;随访 6-12个月,无远期并发症发生,术后3-6个月恢复工作。受体手术时间5-11 h;采用改良方法重建移植肝流出道、显微外科技术重建肝动脉、端端吻合重建胆道;术中出血800-7000 ml;移植物冷缺血时间(1.90±0.50)h;无肝期时间(1.63±0.43)h;移植肝重量与受体体重比为1.20%±0.26%。1例受体术后并发腹腔内局限性胆瘘,1例病死,11例长期生存。结论成人活体肝移植是解决供肝短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同时能相对保证供体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端端吻合胆道重建在活体肝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端端吻合胆道重建在临床活体肝移植中的应用效果、并发症及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活体肝移植24例临床资料;其中右半肝活体肝移植6例,左半肝移植16例,左外叶2例;胆道重建均采用供肝肝管与受体胆管端端吻合,并置"T"管外引流.结果:24例活体肝移植中,18例采用供肝的左肝管和受体的胆总管吻合,5例采用供肝的右肝管和受体的肝总管吻合,1例右肝管是两个开口,将右前肝管和受体的肝总管行端端吻合,右后肝管与胆总管行端侧吻合.2例患者发生胆漏;1例出现胆道狭窄;术后胆管炎2例;1例术后3mo拔"T"管后出现胆汁性腹膜炎,再次行胆道引流术,术后恢复.胆道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发生时间在术后2d-9mo.结论:端端吻合胆管重建是活体肝移植中胆管重建的可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联合MR断面图像在诊断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7例肝移植术后怀疑有胆道并发症的患者行MR检查,分析其表现,并与手术、胆道造影、肝脏活检和,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照.比较MRCP和MRCP联合MR断面图像对胆道并发症诊断的确诊率.结果:57例患者胆道并发症发生率64.9%(37/57).其中吻合口狭窄患者14例,非吻合口狭窄8例.孤立性胆道结石或胆泥淤积5例,胆管炎及胆管周围炎3例,胆汁湖/胆汁瘤3例,供体-受体胆总管不匹配3例,肝外胆管吻合后过长1例.对胆道并发症诊断的准确率,MRCP为75.7%(28/37),MRCP联合MRI断面图像为94.6%(35/37),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CP联合MR断面图像能提高胆道并发症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胆管病变(ITBL)是导致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功能不良和肝衰竭中最难处理的一种胆道并发症,其发病率为5% ~ 15%[1].目前对ITBL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方法,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是金标准[2-3],但其存在并发症和有创性.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诊断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临床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超声造影(CEUS)在肝移植术前及术后胆道及血管并发症等的检查中有一定的应用,且其在肝移植术后ITBL的诊断方面已有初步研究[4-7].  相似文献   

17.
徐涛  潘兴南  刘钎 《肝脏》2014,(10):807-808
患者,男性,44岁,因“肝癌综合治疗术后1年余”入院,诊断:原发性肝癌IIa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1993年发现 HBsAg阳性,2012年5月行肝癌切除术,2013年3月因“肝癌复发”先后3次行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2014年1月10日行改良背驮式同种异体肝移植术。术中用6-O 的Proline线行供体肝总动脉与受体肝总动脉端端连续外翻缝合。1月11日生化TB 52μmol/L,ALT 906 IU/L、AST 825 IU/L,1月12日生化TBil 41μmol/L、ALT 695 IU/L、AST 451 IU/L,1月13日生化TBil 22μmol/L,ALT 733 U/L,AST 413 U/L,彩超:肝固有动脉及肝右动脉未见明显血流。腹腔干造影示:肝固有动脉闭塞(图1)。SP微导管探查肝动脉见肝总动脉吻合口处造影剂外渗(图2),考虑肝动脉主干血栓形成伴吻合口瘘。瘘口位于第一肝门部,造影剂弥散慢,遂予4枚2&#215;4 mm微钢圈行吻合口瘘口血管外栓塞,造影未见造影剂外渗。再予微导丝引导SP微导管通过肝固有动脉闭塞段,造影见:左右肝动脉血管壁光滑,未见明显充盈缺损。予球囊导管扩张肝固有动脉后造影见肝固有动脉充盈仍差,遂于肝固有动脉置入两枚美国雅培omnilink 40×6 mm 支架,支架置入后造影见肝动脉主干及左右肝动脉显影良好(图3),留置 SP 微导管行溶栓治疗。1月15日生化TB 33μmol/L、ALT 5748 IU/L、AST 3790 IU/L,1月16日转氨酶逐渐下降,至1月22日生化 TBIL 42μmol/L、ALT降至245 U/L、AST 降至72 U/L,1月22日彩超示:门静脉及肝动脉未见明显异常,腹腔未见明显积液。  相似文献   

18.
活体肝移植具有供肝来源广、质量高、排异轻和预后较好等优点,是治疗肝脏终末期疾病及缓解供肝来源匮乏的有效方法.由于肝移植技术复杂,仍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其中血管并发症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3].我们用血管内介入技术治疗活体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流出道阻塞患者2例,获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背景肝静脉阻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其传统治疗方法为门体或肠腔分流术,近年介入放射学技术已成为治疗BCS的常用方法.目的总结11年期间以介入技术治疗肝静脉阻塞型BCS的经验,评价其疗效.方法以介入技术治疗138例肝静脉阻塞型BCS患者.介入治疗方法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置入支架和经导管清除血栓.以血管造影表现和压力变化评价即刻疗效,以症状显著改善或消除评价临床疗效,随访期间行超声检查,部分复查CT和CT血管造影(CTA).结果肝静脉阻塞多为膜性阻塞(60.1%).同时存在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阻塞者占25.4%,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占8.0%,肝静脉血栓形成占5.1%.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7.1%.单纯行肝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28例(20.9%),球囊扩张后向狭窄段置入支架106例(79.1%).介入开通阻塞后,肝静脉压力从(36±9)cm H2O(1 cm H2O=0.098 kPa)降至(18±7)cm H2O.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治疗成功者术后相关症状明显改善或完全消失;32例术前以门静脉高压症为主要表现者术后未发生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复查内镜示静脉曲张程度减轻.术后随访118例,均生存,其中9例(7.6%)临床症状复发,经血管造影证实支架区狭窄,开通再狭窄成功6例.结论介入放射学技术,如PTA、置入支架和经导管清除血栓是治疗肝静脉阻塞型BCS安全和有效的方法,远期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20.
肝移植术后纤维胆道镜的临床应用及诊治体会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肝移植术后的胆漏、胆道狭窄、梗阻、胆道感染、胆泥与胆结石形成是胆道较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30%,其中胆泥与胆结石形成是临床最感棘手的难题,也是影响肝移植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另外,肝移植术后患者胆道吻合口愈合情况、拔T管的时间、胆道的血运、梗阻性黄疸的原因等仅仅依靠胆道造影是很难有一个完整的判断,本文通过4例肝移植术后患者纤维胆道镜的观察,均达到了明确诊断和治疗的目的,以下是相关的临床资料及其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