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对7例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PLB)进行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研究,以探讨其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上的意义。[方法]标本采用常现石蜡切片、HE染色及ABC法免疫级化染色,光镜观察。[结果]患者以男性多见(6/7例),好发于扁骨。多数为B细胞性淋巴瘤(5/7例),T细胞性淋巴瘤(1/7例)和组织细胞性淋巴瘤(1/7例)少见。免疫组化染色7例瘤细胞均表达LCA阳性,其中5例表达126阳性,1例UCHL1阳性,1例MAC387阳性。(结论)PLB较罕见,多为B细胞性。其起源可能与骨髓内B淋巴细胞恶变有关。其应与骨内其它原发性或继发性小细胞性恶性肿瘤相鉴别,免疫组化染色对骨PLB诊断、分型及鉴别论断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线T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EB病毒在中线T细胞淋巴瘤中的感染情况,作者对遵义地区46例中线T细胞淋巴瘤进行EBV检测,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EBV特征性的DNA序列(EBVDNA),用RNA原位杂交法检测EBV编码的RNA(EBER1/2)。结果:EBVDNA阳性率为76.1%(35/46);EBER1/2阳性率为67.4%(31/46)。鼻腔、鼻咽、口咽T淋巴瘤EBER1/2阳性率分别为88.9%(16/18)、71.4%(5/7)、47.6%(10/21)。在多形细胞性淋巴瘤中,中多形和大多形细胞性EBER1/2阳性率为80.0%(16/20),小多形细胞性为73.3%(11/15)。结果表明EBV感染与中线T淋巴瘤关系密切,它在该肿瘤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中线T淋巴瘤的EBV感染率与解剖学部位有关,多形细胞性淋巴瘤EBV感染率较高,特别是中多形和大多形细胞性  相似文献   

3.
曹海光  谭郁彬 《白血病》1999,8(2):78-81
目的 对喉非霍奇金淋巴瘤(LNHL)这一罕见病变临床病理学特点进行观察,并对其病理诊断,起源组织与EBV感染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方法 复习18a间9例喉NHL病理存档资料及临床资料,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病理分型及观察。结果 9例均表现渐进性声嘶伴憋气,6例以呼吸困难急症入院,组织学上多形T细胞淋巴瘤5例,B细胞淋巴瘤4例,其中淋巴浆细胞样型和小细胞性各2例,2例B淋巴瘤作EBV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均为  相似文献   

4.
淋巴瘤与EB病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淋巴瘤与EB病毒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霍奇金病(HD)和非霍奇金病(NHD)中EB病毒DNA。结果EB病毒DNA的检出率分别为:HD486%(18/37),各亚型中淋巴细胞为主型(LP)286%(2/7),结节硬化型(NS)20%(2/10),混合型(MC)75%(9/12),淋巴细胞消减型(LD)625%(5/8);NHD32%(8/25),其中T细胞淋巴瘤(TML)636%(7/11),B细胞淋巴瘤(BML)71%(1/14)。结论国内淋巴瘤的发病可能与EB病毒的感染有一定关系,其中以HD中的MC和LD及NHD中的TML与EB病毒的关系较密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喉非霍奇金淋巴瘤(LNHL)这一罕见病变临床病理学特点进行观察,并对其病理诊断、起源组织及与EBV感染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方法复习18a间9例喉NHL病理存档资料及临床资料,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病理分型及观察。结果9例均表现为渐进性声嘶伴憋气,6例以呼吸困难急症入院。组织学上多形T细胞淋巴瘤5例,B细胞淋巴瘤4例,其中淋巴浆细胞样型和小细胞性各2例。2例B淋巴瘤作EBV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均为阳性。9例中5例确认为喉原发淋巴瘤,2例为上呼吸道多灶病变。结论LNHL中高度恶性的多形T淋巴瘤超过半数,区分LNHL免疫亚型并探讨其播散方式及与EBV感染的关系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孙文勇  张谷 《浙江肿瘤》1997,3(2):91-92
探讨胃粘膜相关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22例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应用MALT概念进行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本组资料显示临床以中年人多见,男女性别之比为1.4:1.病变好发于胃窦,体部。22例经免疫组化证实均为B细胞性淋巴瘤。其中6例病理形态学呈典型MAL淋巴瘤,13例呈不典型MALT淋巴瘤。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0年7月~2008年4月,行APBSCT的T细胞淋巴瘤患者共17例,包括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0例,鼻型NK/T淋巴瘤4例,外周细胞T淋巴瘤2例,间变大细胞淋巴瘤1例。按照AnnArbor标准和IPI分期评分。8例患者的采集物采用CD34+细胞纯化。所有患者均采用CTX+VP 16+TBI预处理方案。结果:(1)所有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均顺利重建,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为移植后(1218±263)天,血小板恢复至20×109/L为移植后(1450±402)天。(2)中位随访7个月(1~94个月),2年预期的无疾病生存率为6289%,总生存率为7187%。(3)随访2年以上未复发的6例患者,均无病存活,中位随访54个月(24~94个月)。(4)死亡均发生在移植后半年内,移植前未缓解的2例患者移植后均死亡,移植前处于复发状态的患者移植后3个月时再次出现复发,带病生存。(5)至随访截止时间,获完全缓解患者行或未行CD34+细胞分选移植的疗效无明显差别。结论:APBSCT对移植前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的T细胞淋巴瘤患者疗效较好,造血重建顺利,且安全性好,但复发和原发难治的患者疗效相对差,应考虑选择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8.
探讨鼻腔非何杰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收集本院175例鼻腔NHL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利用免疫组化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男女性别之比为3.5:1,平均年龄46.6岁,其中T细胞性淋巴瘤146例,B细胞性淋巴瘤29例,100例免疫组化标记、瘤细胞表达T细胞分化抗原的有81例,表达B细胞分化抗原有19例;无一例肿瘤细胞表达Mac-387,LYS,AAT。结论:鼻腔NHL以高度恶性T细胞性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收集17例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 ,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染色特征进行探讨。[方法]标本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及SP法免疫组化染色 ,光镜观察。[结果]17例患者中男性12例 ,女性5例 ;中位年龄50岁。17例中肿瘤位于顶叶5例 ,额叶4例 ,颞叶和基底节区各3例 ,小脑2例。16例肿瘤细胞呈弥漫围绕血管分布 ,仅1例在肿瘤内可见部分滤泡形成。17例肿瘤细胞均为LCA阳性表达 ,其中16例L26阳性 ,1例UCLH1阳性。[结论]PCNSL好发于50岁左右男性患者 ,以顶、额叶多见。镜下见肿瘤细胞多呈弥漫围绕血管分布。免疫组化染色证明肿瘤多为B细胞性淋巴瘤 ,T细胞性淋巴瘤较罕见  相似文献   

10.
31例胃肠道淋巴瘤临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31例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研究。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平均年龄56.6岁,发生部位以胃最为常见占77%(24/31),小肠、回盲肠及盲肠、大肠各2例,直肠1例,临床症状无特异性。病理学以裂、无裂细胞淋巴瘤多见。对16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证实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占94%(5/16),T细胞性恶性淋巴瘤1例为6%。  相似文献   

11.
EBER1/2,LMP—1在NK/T在NK/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NK/T细胞淋巴与EB病毒(EBV)的关系。方法收集26例NK/T细胞淋巴瘤(淋巴结内10例,淋巴结外16例),采用免疫组化学S-P法确定瘤细胞本质,用原位杂交法检测EBV编码的RNA(EBER1/2)。结果①在26例NK/T细胞淋巴瘤中,EBER1/2检出率为46.2%(12/26),其中淋巴瘤中,EBER1/2在鼻腔检出率为90.0%(9/10),其它部位为33.3%(2/6),2组比  相似文献   

12.
应用短期培养法对2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进行核型分析,同时对该组病例进行免疫学分型和组织学分类。24例NHL除1例无分裂相外,均出现克隆性染色体异常,数目异常主要是亚二倍体,超二倍体、四倍体;数目的丢失、获得是非随机的,6q-最多见,主要见于SL、DL、IBL;14q+多见,主要见于SL、DL及LBL,同时与供体不同有关。T细胞淋巴瘤多见14、7、6、12、19号染色体异常,B细胞淋巴瘤可见t(14,18)(q32,q21)  相似文献   

13.
中线T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关系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中线T细胞淋巴瘤(MTL)与EB病毒的关系,运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20例中线T细胞淋巴瘤,观察其EB病毒的存在情况,结果20例MTL均显示T细胞标记阳性,B细胞标记阴性;原位杂交EB病毒(EBER-1)阳性率70%(14/20),LMP-1检出率50%(10/20),结果表明EB病毒感染与MTL存在密切关系,可能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晓莉  韩传贵 《白血病》1996,5(1):29-31
应用短期培养法对2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进行核型分析,同时对该组病例进行免疫学分型和组织学分类。24例NHL除1例无分裂相外,均出现克隆性染色体异常,数目异常旭亚二倍体,超二倍体、四倍体;数目的丢失、获得是非随机的,6q最多见,主要见于SL、DL、IBL;14q^+多见,主要见于SL、DL及LBL,同时与供体不同有关。T细胞淋巴瘤多见14、7、6、12、19号染色体异常,B细胞淋巴瘤可见t(  相似文献   

15.
Chen X  Huang G  Wang W 《中华肿瘤杂志》1997,19(2):140-142
研究抗凋亡蛋白Bcl-2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的表达、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4重PAP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比分析了12例反应性淋巴滤泡增生与71例NHL的常规石蜡包埋淋巴结组织中Bcl-2蛋白的表达与分布。结果(1)93.0%T、B淋巴细胞性NHLBcl-2蛋白阳性。(2)8/9例滤泡中心起源的弥漫型NHL中,Bcl-2蛋白局限于中心细胞,而中心母细胞多为阴性。(3)5/10例呈浆细胞样分化趋势的弥漫性大B细胞NHL,Bcl-2蛋白表达增强。(4)7例滤泡型NHL中,Bcl-2蛋白主要定位于瘤性滤泡中央,而其周围则相对稀疏。相反,生理性淋巴滤泡中,Bcl-2蛋白则主要分布于套区,生发中心均为阴性。结论T、B淋巴细胞NHL均能表达Bcl-2;Bcl-2表达可能与NHL分化水平相关;Bcl-2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鉴别反应性淋巴滤泡增生过长与滤泡型淋巴瘤。  相似文献   

16.
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ganglioneuroblastoma,GNB)与神经母细胞瘤(meuroblastoma,NB)和神经节细胞瘤(gan-glioneuroma,GN)是同源性不同分化程度的肿瘤。前者的分化程度界于后两者之间。本文报告我院40年来11例GNB的研究结果,探讨这种可见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及癌基因产物表达情况。10例患者为2~6岁,1例为44岁;8例男性,3例女性;原发部位7例在腹膜后,4例在纵隔。组织学分型,依据肿瘤内成热节细胞与神经母细胞的比例和分布不同,参照shimada分类法分为中间混合型(包括A型3例、B型2例)和结节型6例。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为NSE9/9、CGA8/11S-1009/11、P53蛋白3/11、C—erb—B29/11、P21蛋白5/6。NSE、CGA和S—100可作为GNB的标记物,具体应用时应2~3项合用并结合组织学图像,以提高诊断正确率。GNB内肿瘤基因产物的表达提示其发生与这些肿瘤基因有关,但未发现它们之间有协同现象。说明该肿瘤的发生机理十分复杂,可能是多环节调节异常的结果。对该肿瘤的深入研究有待于资料的进一步积累。  相似文献   

17.
张士文  葛根 《浙江肿瘤》1998,4(2):95-97
目的寻求对膀胱癌的诊断和预后有意义的肿瘤标记物。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6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TCC0行花生凝集素(PNA)受体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染色检测。结果PNA受体在膀胱癌G1、G2和G3中的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55%、85.7%和100%,而PCNA的强阳性表达率为18.2%、80.7%和92.3%;PNA受体和PCNA在T2-T4期中为93.5%和80.6%;5年生 率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系统疣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西省妇幼保健医院收治的7例女性生殖系统疣状癌病例资料。结果: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2.29岁,5例患者已绝经。发病部位以外阴居多(4例),宫颈3例。临床表现:病变累及外阴,以外阴赘生物伴瘙痒为主要症状;而病变在子宫颈者则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有6例患者早期被误诊(85.72%)。4例外阴疣状癌按FIGO分期1例为Ⅰ期,3例为Ⅱ期。3例宫颈疣状癌按FIGO分期,Ⅰ期2例,占28.57%,Ⅱ期3例占42.86%,Ⅲ期2例占28.57%。5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治疗。1例宫颈癌ⅢB期患者行同步放化疗,另1例宫颈癌ⅢB期患者行单纯放疗。7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92个月,3例随访1~49个月无异常发现,1例单纯手术的患者术后72个月局部复发,1例行同步放化疗的患者1年后死亡,1例单纯手术的患者和1例行单纯放疗的患者失访。除1例出院后失访,6例患者1、3、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3.33%(5/6)、50.00%(3/6)和33.33%(2/6)。结论:生殖系统疣状癌是皮肤和黏膜鳞状细胞癌的一种亚型。发病年龄晚,以绝经后者多见。疣状癌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单发多见,少数伴发鳞状细胞癌。早期进行外科根治性治疗,并制定相关术后辅助治疗方案,才可能使患者有更大的获益。  相似文献   

19.
恶性B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克隆性重排检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颂国  陆孝禹  张容轩 《肿瘤》1999,19(5):285-288
目的 对恶性 B淋巴细胞性淋巴瘤进行克隆性研究。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标记筛选恶性 B淋巴细胞性淋巴瘤,用针对 Ig H 单轮扩增引物进行多聚酶链反应扩增检测克隆性基因重排。结果 在 126 例恶性 B细胞性淋巴瘤中,免疫组化标记与 Ig H 基因克隆性重排符合率为 97% ,其中, Ig H 基因克隆性重排阳性 83 例(66% ),3 例见 T C Rβ交叉阳性,在 1 例病理诊断为颈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例中出现 Ig H克隆性重排,在其它 22 例非淋巴组织和良性淋巴组织疾患中均未见阳性。在 18 例临床诊断有争议的病例中11 例出现 Ig H 克隆性重排。结论 克隆性重排检测对恶性 B淋巴细胞性淋巴瘤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20.
袁素  周慕珩 《浙江肿瘤》1996,2(4):219-220
收集8例乳腺原发性非何杰金淋巴瘤进行回顾性研究。6例临床诊断乳腺癌并行根治术,其中4例术中冰冻切片,均误诊为髓样癌和低分化癌。7例作了免疫组化检查,LCA全部阳性,其中6例L26阳性,1例UCHL1阳性,余1例为髓外浆细胞瘤,提示乳腺恶性淋巴瘤多数为B淋巴细胞性。研究结果显示:本病在临床和病理诊断中易误诊为乳腺癌,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