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静脉采血是儿科工作最大的难点,一是患儿不配合,难以抽够所需的血量,另一方面是家长心疼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多扎一针,针对这一观念,我科改进了采血方法,进行静脉采集血标本时,常选用的血管一般为颈外静脉及股静脉,股静脉由于位置较深,特别是有些肥胖儿在体表不易触摸到动脉波动,对股静脉位置判断不清,造成穿刺成功率低,而颈外静脉虽说在外表比较明显,但由于小儿爱动且容易哭闹,采血时容易穿破血管,使采血失败,造成颈部皮下血肿等并发症,自2006年2月以来,笔者针对患儿不配合、爱哭闹、易动等特点采血时改为在输液前用头皮针进行头皮静脉穿刺.  相似文献   

2.
改良输液头皮针在婴幼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幼儿肥胖由于四肢短,皮下脂肪疏松,前臂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和贵要静脉显露不明显,故静脉采集血液标本常选用股静脉和颈外静脉等部位。其操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不易被家长所接受;且由于小儿哭闹挣扎等原因易导致穿刺失败或血肿形成。同时出血性疾病和凝血功能障碍的患儿也不易采用股静脉和颈外静脉等部位采血。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将静脉输液头皮针进行改良,并选择头皮和四肢小静脉采血法.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我科于1998年10月至1999年3月应用改良后的静脉输液头皮针对60例不易进行股静脉和颈外静脉采血的患儿进行头皮和四肢小静脉采血,取得满意效果,成功率高,无任何并发症。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1~3个月婴儿的临床采血比较困难,因为患儿在采血过程中挣扎厉害,难以配合,容易出现跑针现象,故常常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目前临床常用的小儿静脉采血部位有头皮静脉、颈外静脉、桡动脉、股静脉等[1]。头皮静脉穿刺采血方式回血快,易于固定且方法简单,缺点是头皮静脉管径小,往往抽吸不到所要求的血量。颈外静脉穿刺时,因婴儿颈项比较短,患儿又不合作,故很难选  相似文献   

4.
7号头皮针在小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上婴幼儿采血,一般选择深静脉,如股静脉、颈外静脉。但因患儿哭闹不合作,致使操作难度加大,技术要求较高。而且穿刺失败后或按压不好易造成血肿,家长不易接受。经多年临床实践,我们发现用7号头皮针取代针头进行浅静脉穿刺成功率高、不易产生血肿、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赵玲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8):1550-1550
小儿颈外静脉穿刺采集血标本是小儿最常见、最基础的一项护理操作,临床工作中,由于固定不牢、小儿头部角度不适,患儿哭闹、操作时间长,造成穿刺失败。鉴此,笔者采用7号静脉穿刺针直刺法对50例患儿行颈外静脉穿刺采血,均一致成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郑芸 《护理与康复》2011,10(3):204-204
婴儿采血是临床护理中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特别是肥胖的婴儿,由于肢体短小、血管细且隐匿、不能配合等特点,影响穿刺成功率.为了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再次穿刺,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笔者用头皮针对婴儿进行股静脉穿刺采血标本,经临床实践,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小儿血标本的采集在临床上是难度较大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而在临床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科采用四肢静脉、颈外静脉、头皮静脉以及股静脉采血。头皮静脉及四肢静脉采血量少易溶血;颈外静脉位置不固定,家属不易接受。股静脉与以上血管相比较有以下优点:位置固定,静脉粗,不易溶血。只要定位准确,穿刺成功率较高。本人经过多次失败的教训,然后通过解剖学分析和实践摸索到最佳的定位穿刺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8.
静脉采血时一般患者都选择粗、直、比较充盈的血管,但新生儿血管比较细,加上患儿哭闹、不配合,采血难度较大我科新生儿采血都选择股静脉穿刺,采血集中于夜班护士下班前,我科夜班为单人值班,所以采血都为单人操作,现将单人进行新生儿股静脉采血固定方法介绍如下。1垂直穿刺法患儿身下铺长方形包单,患儿取仰卧位,双上肢由铺于身下的包单两边分别回折包裹,并将反折的包单压于患儿臀部  相似文献   

9.
小儿血液标本采集在临床上是难度较大的护理操作之一,而在临床治疗中又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操作。在小儿疾病的治疗及护理工作中,为明确诊断及治疗,争取抢救时机常需静脉采集血标本以协助诊断。小儿特别是新生儿血管比较细小,采血针头又相对比较粗,加之小儿哭闹,不配合,以致造成采集的血量往往不够,而且容易造成溶血,容易将血管损伤延误病情的诊断及治疗,更无法配合危重患儿的抢救。股静脉比较固定,静脉粗,只要定位准确,穿刺成功率高。近年来,我科对婴幼儿及其它静脉采血困难者共302例患儿均采用股静脉穿刺法采取血标本,一次穿刺成功率达92%,二次穿刺率达96%,三次穿刺成功率达99.8%。实践证明,采用股静脉穿刺法,提高了成功率,减少了患儿痛苦。现将操作方法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简便安全,快速有效,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的抽血标本法。方法将临床上采取血标本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00例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对照组100例行股静脉和颈外静脉穿刺(旧法抽血法),2组患儿在抽取血标本时对一次穿刺成功率、有无并发症发生、家长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果小儿头皮静脉采血临床效果显著。结论小儿头皮静脉抽血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抽血一次穿刺成功率高,选择的血管范围广,并发症少,适应患儿及家长的心理需求,患儿及家长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1.
临床上为小儿进行静脉穿刺时,由于小儿哭闹厉害,针头易滑出血管外,导致穿刺失败。另外,小儿哭闹时头部出汗,造成胶布与头皮粘贴不紧或头发太长太多,不易粘贴,致使输液过程中针头滑出血管外,引起局部肿胀、疼痛,严重可致局部组织变性坏死。针对此情况,自制了一种头皮针固定带,通  相似文献   

12.
高如意 《家庭护士》2007,5(11):65-65
小儿常用颈外静脉或股静脉穿刺采血,通常用5mL或10mL的注射器直刺法或斜刺法采血,这种方法操作难度大,穿刺成功的机会小,容易发生溶血、凝血^[1]。有时候还因为血量不够要反复穿刺,给患儿造成不必要的痛苦。我们为了保证采血的成功,减轻患儿的痛苦,对小儿颈外静脉采血应用一次性采血针穿刺法进行颈外静脉穿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婴幼儿临床静脉血采集方法的方便、有效及安全性,以减轻患儿痛苦、协助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我院小儿外科的148例住院患儿。分为观察组75例,应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针头进行颈外静脉、股静脉穿刺采血;对照组73例应用直注射针头进行以上静脉穿刺。对比两种方法的效果、安全性及患儿的依从性。结果:观察组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69例,成功率92%;对照组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55例,成功率75%;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采血方法均安全但患儿依从性观察组较对照组好。结论:应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针头进行颈外静脉、股静脉穿刺采血一次性成功率高,安全、患儿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4.
股静脉采血是儿科一项基本护理操作.近年来,随着各种检验项目的开展,儿科的采血频率不断增加.由于患儿年龄小,不予配合,且血管较细,穿刺针头较粗,股静脉直刺法穿刺采血成功率低,还容易损伤血管,延误病情的诊断及治疗.股静脉斜穿刺法优于直穿刺法[1],因此,护士对股静脉穿刺定位法进行改进,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静脉采血的成功率.[方法]将140例静脉采血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0例,实验组采用1/2号~7号头皮针连接5 mL注射器行颈外静脉穿刺采血,对照组采用一次性5 mL注射器直接行股静脉或颈外静脉穿刺采血,比较两种采血方法的一次性成功率.[结果]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100%,对照组为88.6%,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51/2号~7号头皮针颈外静脉采血可提高静脉采血的一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小儿股静脉斜刺采血方法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院儿科采用头皮静脉采血法、四肢浅静脉采血法、股静脉直刺采血法 ,而对于婴幼儿及肥胖儿头皮静脉 1次采血最多只能 7ml[1 ] ;四肢浅静脉穿刺不易成功 ;颈外静脉穿刺后固定困难 ,转头易穿通血管造成失败 ;股静脉直刺法不易固定 ,穿刺范围小 ,穿刺不易成功。而股静脉斜刺法则克服了以上弱点 ,穿刺成功率高 ,减轻了患儿的痛苦 ,为医生诊治疾病提供了足够的血量 ,为抢救赢得了时间。 2 0 0 2年 1月应用以来 ,收到良好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文实验组 398例 ,为 2 0 0 2年 1月~ 2 0 0 4年 8月所接触的婴幼儿。男 2 0 4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头皮针行新生儿静脉抽血最佳穿刺部位,以期提高采血成功率.方法 选择我院新生儿病房采集血标本对象400例.按穿刺部位随机分为4组,包括头皮静脉110例、颈外静脉75例、股静脉120例、四肢浅静脉95例,在留取血标本时对采血成功率、有无并发症发生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使用效果.结果 4组患儿采血成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头皮静脉针行新生儿股静脉抽血.其采血成功率高达90.8%;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8).结论 采用头皮静脉针行新生儿股静脉抽血,其血流丰富、可采血量大,在同等采血量的情况下所需时间短,定位准确,穿刺成功率高;行头皮静脉、四肢浅静脉抽血,多发生采血量不足而影响采血成功率;颈外静脉采血操作难度大,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如不慎或操作不当易发生意外.因此,采用头皮静脉针行新生儿静脉抽血首选股静脉.  相似文献   

18.
郑小芬 《护理学报》2009,16(2):56-56
股静脉穿刺是儿科常用采血方法之一,适用于婴幼儿采血,较颈外静脉穿刺安全性高。由于患儿哭闹不合作、穿刺不当或其他原因常会出现穿刺意外,以局部淤血和皮下血肿较为常见。若皮下血肿增大压迫动脉,可影响肢体血液循环,后果严重。2005年9月-2007年6月,我科共发生19例股静脉穿刺后引发的血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小儿血标本的采集在临床上是难度较大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而在临床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科采用四肢静脉、颈外静脉、头皮静脉以及股静脉采血。头皮静脉及四肢静脉采血量少易溶血;颈外静脉位置不固定,家属不易接受。股静脉与以上血管相比较有以下优点:位置固定,静脉粗,不易溶血。只要定位准确,穿刺成功率较高。本人经过多次失败的教训,然后通过解剖学分析和实践摸索到最佳的定位穿刺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体会如下。以右侧股静脉为例,护士准备好操作用物:一次性5 m l或者10 m l注射器,消毒棉球,碘酒、乙醇、一次性无…  相似文献   

20.
留置针滴血法在婴幼儿采集血标本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幼儿抽血时定位困难,操作技术要求高.传统采集血标本多选用股静脉、颈静脉空针采血法.而股静脉穿刺,周围有股神经、股动脉、腹股沟下深淋巴结等.穿刺易伤及周围组织,特别是冬季,暴露过多,时间过久,患儿容易受凉.而颈外静脉穿刺需使患儿头部下垂,又因颈部皮肤松弛,而穿刺固定难,常造成穿刺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