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正>目前,正常成人结肠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以及嗜酸性结肠炎的组织学诊断标准尚未明确。本文为明确正常成人结肠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构建了原发结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及嗜酸性结肠炎的临床病理诊断框架,对159名健康成人的左半结肠、横结肠以及右半结肠黏膜的嗜酸性粒细胞进行计数,并从120万例结肠活检病例的资料库里,提取诊断为结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成年患者资料,除复习所有病理切片外,并获取相关人口统计学信息、临床病理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hurg-Strauss综合征的临床及肺部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3例Churg-Straus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对3例肺组织(包括1例尸检和2例开胸肺活检标本)行4%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结果 2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分别为68、58、12岁;3例均有反复哮喘,2例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胸部CT示肺部有多发实变影,临床上有诊断Churg-Strauss综合征的线索.1例因累及心脏导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性心肌炎及血管炎,并发心肌梗死而死亡.显微镜下,3例均可见血管炎、血管周的过敏性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肺炎和哮喘性支气管炎表现.结论 应对Churg-Strauss综合征有充分的认识,对有相关症状的患者,应复查CT;一些病例临床体征虽不典型,但肺部有典型的病理改变,必要时需进行肺部活检.  相似文献   

3.
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一哮喘时嗜酸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的调节,但对嗜酸性粒细胞具有选择性作用的细胞因子尚未澄清。采用双色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技术,研究了炎前性细胞因子TNFα对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表面具有介导细胞粘附作用的粘附分子L-选择素和极迟抗原-4表达的影响,并与嗜中性粒细胞作以比较。TNFα对嗜酸性粒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表面L-选择素均有上调表达的作用,而对极迟抗原-4表达无明显影响。实验结果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骨髓活检在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CEL)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CEL患者的临床特点,对其标本进行常规骨髓活检塑料包埋,通过H-G-E染色、网状纤维染色、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并分析组织切片的病理学特点.获得4例患者的随访资料.结果 (1)13例CEL患者男:女为12:1.中位年龄40岁(23~67岁).具有CEL的各种相关表现如发热、贫血、出血等,并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组织.(2)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达(18.1 ±16.2)×109/L.(3)骨髓活检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占绝对优势,其他各系如中性粒细胞、红系及巨核细胞相对减少.网状纤维染色(+)6例,(2+)4例,(3+)3例.甲苯胺蓝染色可见少数肥大细胞散在分布.(4)随访4例患者目前病情平稳.结论 结合CEL患者临床表现,骨髓活检在CEL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有证据表明部分COPD加重期气道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其原因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了解COPD加重期气道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发病机制,认识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气道炎症对临床治疗中是否选择糖皮质激素有一定价值,本文就这方面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气道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与COPD加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证据表明部分COPD加重期气道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其原因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了解COPD加重期气道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发病机制 ,认识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气道炎症对临床治疗中是否选择糖皮质激素有一定价值 ,本文就这方面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和运动诱发的支气管痉挛(EIB)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吸入糖皮质激素(ICS)治疗的反应。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双盲、二阶段交叉试验,将26例有运动诱发性支气管痉挛发作史且从未接受过激素治疗的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分别给予两个剂量水平的布地奈德吸入:①100μg/d与400μg/d对比;②200μg/d与800μg/d对比。每一阶段为3周,洗脱期3~8周。治疗前及开始治疗后每隔1周进行1次运动激发试验并留取痰液标本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高剂量ICS治疗(400μg/d和800μg/d)可显著减少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与运动诱发性支气管痉挛严重程度相关,且对EIB的严重程度有预测作用;高剂量ICS治疗时,尚可预测EIB对激素治疗有效,而对低剂量ICS组(100μg/d和200μg/d)则无预测作用。低剂量ICS治疗,不管基线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是否增多,EIB在第1周末发作显著减轻,尔后几无改善。而高剂量ICS治疗对EIB的改善作用在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患者中显著优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小于5%者,这种明显的差异在开始治疗1周后即显现,且随时间的推移而继续加大。结论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可能在EIB的发生及其对ICS治疗有效的调节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测定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在预测EIB的严重程度及其对不同剂量ICS治疗的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治疗结核性脓胸的手术疗效及对胸水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6年6月收治的结核性脓胸患者57例,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3组,每组各19例,第1组行胸膜纤维板剥脱术,第2组行带蒂肌瓣胸腔内移植术,第3组行胸廓成形术。观察并对比3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3组患者胸水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第1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有效率94.74%,明显高于第2组84.21%和第3组78.95%(P0.05),第2组与第3组比较疗效相当(P0.05)。3组患者中共有23例患者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现象,第1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发生率21.05%,明显低于第2组52.63%和第3组47.37%(P0.05)。术后1周第1组患者胸水中嗜酸性粒细胞较第2组、第3组下降更明显(P0.05),但仍高于正常值。术后1个月3组患者胸水中嗜酸性粒细胞均降至正常值10%以下,3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3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1年发现2例(3.51%)脓胸复发,其中第2组、第3组各1例。结论胸膜纤维板剥脱术治疗结核性脓胸临床疗效显著,胸水中嗜酸性粒细胞可降至正常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闫冰  刘畅  王阳  王成硕  张罗 《解剖学报》2020,51(5):688-692
目的 探讨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在嗜酸性粒细胞型及非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依据欧洲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共识(EPOS2012),纳入诊断为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的患者共35名,术中收集鼻息肉标本。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鼻息肉内CXCL10含量;采用HE染色法对病理活检标本染色,计算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并依据比值将CRSwNP分为嗜酸性粒细胞型(ECRSwNP)与非嗜酸性粒细胞型(nonECRSwNP);采用Spearman方法分析CXCL10水平与息肉组织中炎细胞百分比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XCL10预测nonECRSwNP的可靠性。结果 nonECRSwNP中CXCL10水平显著高于ECRSwNP组(P<0.05)。鼻息肉CXCL10 mRNA水平与息肉组织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成显著负相关(P<0.05, r=-0.395),与组织浆细胞成显著正相关(P<0.05,r=0.389)。ROC曲线及约登指数表明,鼻息肉组织中CXCL10预测nonECRSwNP的最佳界值为0.026(以GAPDH为内参基因),其敏感度为58.33%,特异性为100%(曲线下面积=0.761,P<0.01)。结论 非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中CXCL10表达高于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提示CXCL10可能作为生物学标志物预测非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过表达IL-5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转基因小鼠模型的生物学特性和病理学变化.方法 记录转基因小鼠的繁育情况,通过计数小鼠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规律;观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对器官损害的病理变化特征.结果 小鼠已成功繁育,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数的比例持续增长到48周龄时的49.9±3.5%,脏器组织内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变性、坏死等病理改变,出现体表被毛缺失和直肠脱垂现象.结论 小鼠体内高水平的IL-5能显著影响外周血内嗜酸性粒细胞的数目和比值,造成了肺脏、肝脏和脾脏等脏器的严重损坏.表明该小鼠是研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良好的转基因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实验小鼠脑内包囊的时空分布特点,为探讨弓形虫感染引起的情志和行为改变提供病理基础。方法弓形虫PRU株经口感染小鼠,经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在显微镜下计算前额、海马、丘脑、小脑和杏仁核部位的包囊个数,然后随机选取上述部位的5个视野拍照,计算包囊的平均密度,并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脑组织包囊密度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弓形虫感染30和90d时,HE染色和免疫组化后显微镜观察发现,小鼠不同位置弓形虫包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丘脑的包囊密度最大,其次是前额皮质、海马、杏仁核,小脑的包囊密度最小。丘脑的包囊密度显著高于其他4个脑区(P〈0.01),小脑的包囊密度显著低于其它4个部位(P〈0.01),而前额皮质、海马和杏仁核所含的包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弓形虫感染1个月时,杏仁核包囊密度明显低于感染3个月(F=18.314,P〈0.001),但是小脑的包囊密度高于感染3个月(F=18.314,P〈0.001)。结论弓形虫包囊在慢性感染小鼠不同脑组织内的分布具有时空特异性,这可能是其临床表现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支气管哮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嗜酸性粒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p53的表达以及地塞米松对其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和激素组,并对其BALF的嗜酸性粒细胞进行计数,以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嗜酸性粒细胞中p53的表达。结果: 哮喘组BALF的 总细胞数及嗜酸性粒细胞均高于激素组及对照组(P<0.01)。哮喘组BALF的嗜酸性粒细胞中p53表达弱于激素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 哮喘气道炎症与嗜酸性粒细胞生存增加亦即嗜酸细胞凋亡减少密切相关。糖皮质激素可诱导嗜酸性粒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促嗜酸性粒细胞凋亡的p5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过敏性哮喘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CR3与CCR5表达的改变。方法 以16例急性发作及25例缓解期过敏性哮喘患儿和20例健康儿童为主要观察对象,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粒细胞群及淋巴细胞群中CCR3与CCR5的表达。结果 过敏性哮喘患儿缓解组CCR3~+淋巴细胞亚群百分率[(4.2±1.9)%],尤其是CCR3~+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3.5±1.6)%]较正常组[(3.0±1.3)%,(1.2±0.5)%]明显增高;急性发作组CCR3~+淋巴细胞亚群与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3.5±1.5)%,(2.2±1.0)%]虽也高于正常组,但较缓解组则出现下降。发作组CCR5~+淋巴细胞亚群仅见增高趋势。结论 CCR3~+嗜酸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亚群异常升高可能为过敏性哮喘患儿免疫系统异常的一个特征性表现;与缓解组比较,发作组CCR3~+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亚群反而降低,可能和该类细胞向炎症部位趋化并参与了过敏性免疫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4.
曹国强  钱桂生 《免疫学杂志》2002,18(Z1):170-173
产生于骨髓的嗜酸性粒细胞(Eos)在哮喘气道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骨髓的造血机制构成了哮喘气道炎症形成过程的活性组分,如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及其祖细胞数量的增加;骨髓细胞表达致炎因子如IL-5 mRNA、蛋白质和IL-5受体等.治疗哮喘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能抑制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形成.骨髓和肺组织一样,可能成为抗哮喘治疗的另一重要靶器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术后肺炎风险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2017年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613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不同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患者术后肺炎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患者术后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582例患者,其中220例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2%(低血嗜酸性粒细胞组),362例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2%(高血嗜酸性粒细胞组)。低血嗜酸性粒细胞组术后肺炎发生率(14.1%,31/220)明显高于高血嗜酸性粒细胞组(6.4%,23/362,P=0.002),而2组患者住院死亡率无明显差异。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OR=3.521,95%CI:1.213~10.223,P=0.021)、鼻胃管(OR=6.490,95%CI:2.757~15.280,P0.001)和机械通气时间≥24 h(OR=3.496,95%CI:1.156~10.178,P=0.035)为术后发生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发生肺炎的风险升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低密度嗜酸性粒细胞(HEo)与疾病的关系及HEo产生的机制。对HEo与正常密度嗜酸性粒细胞,在形态学、细胞成分、功能代谢、膜受体及表面蛋白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比较。认为HEo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  相似文献   

17.
低密度嗜酸性粒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低密度嗜酸性粒细胞(HEo)与疾病的关系及HEo产生的机制。对HEo与正常密度嗜酸性粒细胞,在形态学,细胞成分,功能代谢,膜受体及表面蛋白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比较。认为HEo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  相似文献   

18.
标记嗜酸性粒细胞的组化染色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嗜酸性粒细胞是炎性病变中较常见的炎性细胞成分之一 ,一般认为其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嗜酸性粒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及与其它炎性细胞作用的相互关系 ,近来出现争论。嗜酸性粒细胞胞质中含次级颗粒 ,颗粒中主要有 4种碱性蛋白 :①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②主要碱性蛋白 ,③嗜酸性粒细胞衍生神经毒素和④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嗜酸性粒细胞一方面受其他细胞的影响 ,同时又对其它细胞产生影响。由于在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而嗜酸性粒细胞成为当今在某些领域里的研究热点之一。我们在研究嗜…  相似文献   

19.
嗜酸性粒细胞属于固有免疫细胞,有助于防御寄生虫、细菌和病毒感染,特别是在过敏反应中发挥重要效应。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多种肿瘤,通过直接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或在肿瘤微环境中间接调节肿瘤进展。嗜酸性粒细胞能够合成和分泌嗜酸性粒细胞碱性蛋白、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等参与抗肿瘤效应,亦可通过促进炎症进展等方式...  相似文献   

20.
杨琴慧  李志东  陈力 《医学信息》2019,(12):165-168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木村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7年1月经我院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木村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超声声像图特点及病理学表现。结果 22例患者中,17例为男性。35个病灶中,29个位于头颈部,4个位于上臂,1个位于腹股沟,1个位于腋窝。16例多发,6例单发。17例表现为低回声,3例为稍高回声,2例为混合回声。7例患者内病灶血流较丰富为Ⅱ~Ⅲ级,4例血流为Ⅲ,3例血流为Ⅱ,6例血流为Ⅰ级,1例血流为0级,1例血流为Ⅰ~Ⅱ级。血常规检查中,6例患者白细胞增高, 16例患者在正常范围。17例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增加。10例行血清IgE检查,血清IgE升高9例。各部位病灶主体及淋巴结镜下病变呈分叶状,可见增生的淋巴组织,淋巴组织内可见淋巴滤泡结构,生发中心及套区结构清楚,滤泡间区淋巴细胞间散在分布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小血管增生明显,但未见上皮样血管内皮增生,嗜酸性粒细胞局部呈嗜酸性脓肿样改变。结论 根据木村病的超声特有表现,多发于男性,病程较长,超声于头颈部皮下软组织内发现淋巴结肿大或边界不清的“斑块状”团块,血供较丰富,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清IgE升高,结合病史和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木村病的提示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利用超声检查重复性好等优势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及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