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研究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与孕期体质量增长对早产的影响。方法抽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9月沈丘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接收的214例孕妇,根据孕前BMI分为偏瘦组(BMI<18.5 kg/m2,n=45)、正常组(18.5≤BMI≤25.0 kg/m2,n=133)、偏重组(BMI>25.0 kg/m2,n=36);根据孕期体质量增加情况将上述研究对象重新分为<7 kg组(n=52)、7~12.7 kg组(n=121)、>12.7 kg组(n=41)。分析对比孕前不同BMI及孕期不同体质量增长孕妇早产发生率。结果偏瘦组与偏重组早产发生率分别为11.11%、8.33%,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的1.50%(P<0.05),偏瘦组与偏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量增加<7 kg组与>12.7 kg组早产发生率分别为17.31%、9.76%,均显著高于7~12.7 kg组(P<0.05),<7 kg组与>12.7 k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BMI偏低或偏高、孕期体质量增加过多或不足均是导致孕妇发生早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及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对2015年4-12月产检并被诊断为GDM的单胎妊娠孕妇进行随访。分析孕前BMI及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关系。结果:共590例GDM孕妇纳入本研究。根据BMI分类,10.6%(63/590)孕妇体质量偏轻,65.9%(389/590)体质量正常,17.6%(104/590)超重,5.9%(34/590)肥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3348.6±465.4)g,巨大儿发生率为7.6%(45/590),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为2.4%(14/590)。随着孕前BMI增加,孕期增重过量的比例显著增加(P<0.01),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巨大儿发生率和剖宫产率显著增加(P<0.01);随着孕期增重增加,巨大儿发生率显著增加(P<0.01)。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娩孕周、新生儿性别及孕期增重与巨大儿发生有关,与孕期增重正常者相比,孕期增重过量显著增加巨大儿的发生风险(OR=2.57,P<0.01)。结论:GDM孕前超重及肥胖孕妇更易分娩巨大儿,应注意将计划妊娠妇女孕前体质量控制在合理范围,特别注意加强对孕前超重和肥胖GDM孕妇孕期体质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孕前体质量指数及孕期增重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以900例具有完整产科资料的妊娠女性作为受试对象,依据孕前的体质量指数(BMI)的不同将孕妇分为消瘦组(BMI<20 kg/m2)、正常组(20 kg/m2≤BMI<25 kg/m2)和肥胖组(BMI≥25 kg/m2);依据孕期体质量增加的不同,将孕妇分为:<15 kg组、15~20 kg组和>20 kg组.观察孕前不同BMI和体质量增加的不同程度对产妇最终分娩方式和分娩结局的影响.结果:消瘦组、正常组和肥胖组3组孕妇顺产率依次降低,剖宫产率依次升高(P<0.01).随着孕期体质量增加量的升高,剖宫产率、巨大儿出生率均呈升高趋势(P<0.01).消瘦组、正常组和肥胖组在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产程阻滞、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检出率依次升高(P<0.01);肥胖组孕妇随着孕期体质量增加量的逐渐升高,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和产后出血检出率逐渐升高(P<0.01).结论:孕前肥胖和孕期增重过多可提高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合并症的发病风险,亦可显著增加剖宫产率、巨大胎儿率、不良妊娠结局如产程阻滞、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等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孕前和不同孕期体质量指数(BMI)增加对新生儿体质量及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 选取341名单胎、头位且无妊娠并发症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产前BMI不同,孕12周BMI增加不同,孕28周BMI增加不同及孕期BMI增加不同各分为3组,以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观察指标,对各组进行随访分别比较不同孕期各组和新生儿体质量及分娩方式的关系.结果 孕前BMI分组不同与新生儿体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分娩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12周△BMI与新生儿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分娩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28周△BMI及孕期△BMI与新生儿体质量及分娩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前BMI及不同孕周△BMI和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分娩方式有关,合理进行孕期体质量管理,控制△BMI有助于控制新生儿体质量并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孕期体质量变化与巨大儿、分娩方式、新生儿疾病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分娩产妇140例,其中分娩新生儿体质量≥4 000 g产妇68例为巨大胎儿组,分娩新生儿体质量2 500~<4 000 g孕妇72例为正常胎儿组,比较巨大胎儿组与正常胎儿组孕妇的孕前BMI及孕早、孕中、晚孕期体质量的增长速度(kg/周),研究孕妇体质量变化与巨大儿的相关性,同时比较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疾病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2组孕妇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巨大胎儿组平均孕次、身高、产前体质量、孕前BMI及孕周均大于正常胎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大胎儿组的孕中期及孕晚期体质量增加速度、产前体质量、产前腹围及孕前BMI均大于正常胎儿组(P<0.05);2组孕期体质量增加速度均以孕中期为主,孕中期>孕晚期>孕早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大胎儿组中剖宫产率和头盆不称、胎儿窘迫、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胎儿组(P<0.05)。结论孕期体质量增加值与巨大儿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孕妇可通过控制孕期体质量来减少巨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孕妇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和出生身长的影响.方法 选取解放军第三二四医院收治的400例足月单胎产妇,回顾性记录其身高、孕前体质量和孕晚期体质量,并记录新生儿的出生体质量和出生身长,分析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身长和出生体质量的关系.结果 孕期增重超标组巨大儿发生率显著高于增重正常组(x2 =9.320,P<0.01),该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也显著高于增重正常组(F=48.572,P<0.01),而新生儿出生身长则没有显著变化(F=3.541,P>0.05).与增重正常组相比,孕期增重不足组的巨大儿发生率(x2 =0.072,P>0.05)、新生儿出生体质量(F=0.02,P>0.05)和新生儿出生身长(F=1.052,P>0.05)均没有显著变化.结论 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存在重要影响,孕妇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控制孕期增重,以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妊娠不同时期体质量增长与母体内脂素水平及新生儿体成分的相关性。方法:2013年7月-2015年7月分娩的妊娠足月孕妇,以年龄匹配原则,选取GDM孕妇及糖耐量正常(NGT)孕妇各130例,分为4组:NGT孕妇分娩适于胎龄儿(AGA)组 (NGT+AGA组,n =97 )、NGT孕妇分娩大于胎龄儿(LGA)组(NGT+LGA组,n =33)、GDM+AGA(n =69)和GDM+LGA(n =61)。收集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孕26周前、26~32周、32周至分娩3个阶段孕妇体质量增长情况;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ELISA)分析法检测孕妇血清内脂素水平;新生儿出生后24~48 h内进行人体成分测量。分析不同组别孕妇妊娠不同时期体质量增长情况;比较组间内脂素水平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BW)、体脂百分含量(F %)的差异。结果:GDM患者孕前体质指数(BMI)明显高于NGT孕妇 (F = 13.247, P <0.001);4组孕期增重存在显著性差异(F =5.501,P <0.001), GDM+LGA组明显高于NGT+AGA组(P <0.001)。 GDM组孕妇妊娠孕26周之前体质量增速明显高于NGT组;GDM+LGA组孕妇妊娠32周至分娩前的体质量增速也显著增加。4组内脂素水平分别为(90.69±18.94)、(116.28±46.96)、(112.88±44.66)和(208.15±81.89)μg/L(F =72.602,P <0.001),GDM+LGA组显著高于其余3组(均P <0.001)。4组新生儿F %存在显著性差异,任意2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孕妇内脂素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体脂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r =0.539,0.629,均P <0.001),孕前BMI、孕26周前体质量增速、32周至分娩前的体质量增速是其重要相关因素。结论:孕前BMI以及孕26周前体质量增速是GDM的相关危险因素;32周至分娩前体质量增速则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体脂含量增加密切相关。孕妇内脂素水平可能是联系孕期体质量增长与新生儿体成分的中介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妇不同体质量指数( BMI)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极其适宜增重范围。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12月产检、分娩的897例孕妇,收集一般资料、孕前体格资料、孕期资料及新生儿资料等,根据孕妇BMI分级、新生儿体重分级分组,统计适宜孕期增重范围。结果:孕前BMI与孕期增重、新生儿体重:不同孕前BMI孕妇的孕期增重、新生儿体重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高BMI组明显少于低、正常B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低BMI组的低出生体重儿明显多于正常、高BMI组,高BMI组的正常出生体重儿明显少于低、正常BMI组;三组巨大儿发生率随孕前BMI增加而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孕期适宜增重范围:低、正常、高BMI组的孕期适宜增重范围为13.0~18.0kg、12.0~16.5kg、8.0~13.5kg。孕期增重值分级与新生儿体重:不同孕期增重值分级的新生儿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增长过多组的巨大儿比较明显高于增长不足、正常组;增长不足组的低出生体重儿比例高于增长正常、过多组;增长不足、正常组的正常出生体重儿比例明显高于增长过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明确适合我国妊娠健康的孕妇孕期增重范围,可为备孕、孕期妇女实施健康教育及临床指导提供依据,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如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胎孕妇的孕前体质指数(BMI)和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体重三者的关系。[方法]根据孕前体重指数,按百分位法,将106例双胎孕妇分成3组:BMI<18kg/m2的为低BMI组(23例),BMI18~23kg/m2的为正常BMI组(63例);BMI>23kg/m2的为高BMI组(20例)。统计3组孕妇孕期体重及体重增加的程度,并分析其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另将孕妇按新生儿体重之和≥5.0kg和<5.0kg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孕前BMI。[结果]3组孕期体重增加分别为15.23±5.62kg,20.16±4.54kg,10.18±4.75kg,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双胎新生儿体重之和<5.0kg的孕妇组孕前BMI为17.76±1.14kg/m2,≥5.0kg组孕前BMI为22.00±3.23kg/m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孕期体重增加程度、新生儿体重与双胎孕妇的孕前BMI有关;孕前BMI<19kg/m2的双胎孕妇出现低出生体重儿的可能性大,应重视双胎孕妇体质指数,指导双胎孕妇保持适当的BMI。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和孕期增重(GWG)对妊娠糖尿病(GDM)发病的影响。方法 932例足月单胎妊娠初产妇女在孕24~28周常规行75 g口服糖耐量试验,完整记录年龄、孕前体质量及分娩前体质量等临床资料,按孕前BMI分为偏瘦组、正常体质量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分析4组孕妇在不同GWG情况下GDM的发生情况。结果 4组GDM发病率依次为1.2%、3.3%、10.5%及33.3%(<0.05)。GWG超出IOM推荐范围的孕妇,GDM发病率增加(<0.05);在同一孕前BMI组别内,GWG超标亚组GDM发生率高于未超标亚组,但仅在孕前超重、肥胖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孕前BMI是GDM很强的风险预测因子,超出推荐范围的GWG增加GDM风险,这种风险的增加在孕前超重或肥胖的妇女中尤其显著,孕期体质量增加过度是GDM重要的协同风险因子。在孕前体质量基础上合理的管理GWG是防治GDM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