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王霞 《中国实用医药》2012,17(17):29-30
目的 提高1型糖尿病患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对110 例 1 型糖尿病患儿进行门诊及电话随访6个月,采用血糖自我管理日记收集资料.结果 每个月最多仅 4 例患儿能做到每天进行自我血糖监测,月监测血糖总例次数由第 1 个月的1613例次下降为第6个月的544 例次;3 个月及6个月糖化血红蛋白均值分别为(8.69±1.65)%及(8.23±1.92)%;患儿月血糖监测次数与家庭月收入、父母学历呈正相关(P< 0.01),与患儿年龄呈负相关(P< 0.01).结论 1 型糖尿病患儿出院后血糖自我监测状况不理想,其可能的相关因素为父母教育水平低,家庭月收入不佳所导致的对疾病治疗的理解力较差,再加上青春期患儿的逆反或自卑心理.  相似文献   

3.
三七总皂甙及三七皂甙C_1对实验动物血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系五加科人参属植物,药用其根。中医用于活血、止痛、止血、散瘀、消肿等。三七皂甙为其主要有效成分。1937年朱任宏由三七分离得两种皂甙,分别水解后得三七皂甙元A及三七皂甙元B。1941年许植方由云南三七得  相似文献   

4.
格列美脲导致严重脱发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患者女,46岁。糖尿病史1年,既往单用二甲双胍片,3次/d,2片/次治疗,空腹血糖8.4mmol/L,餐后2h血糖12.8mmol/ L,HbA1c为8.8%。为进一步控制血糖至理想水平,加用格列美脲2mg,1次/d,应用5d后,患者头顶部开始脱发,未在意,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研究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脑组织ICAM-1和血糖变化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大鼠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Feeney’s model),分别在伤后6、24、72、168h免疫组织化学检测ICAM-1、Hoechst染色定量凋亡细胞;测定伤前0.5h及伤后6、12、24、48、72、120、168h各组动物的血糖值。结果脑损伤程度越重,ICAM-1的IOD值、血糖浓度和神经细胞凋亡的个数升高的速度越快、峰值越高;神经细胞凋亡的个数从伤后6h即明显高于对照组。并持续增高。结论创伤性脑损伤后早期神经细胞凋亡可能与ICAM-1介导的细胞黏附及升高血糖的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等介导的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7.
吴仕君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734-735
<正>1糖化血清蛋白GSP糖化血清蛋白(Glycated Serum Proteins,GSP)是指血清中葡萄糖与各种蛋白质发生缓慢的非酶促糖化反应的产物。各种血清蛋白质与酶的结合过程基本相同,蛋白质分子上非离子型的ε或α氨基与醛糖上的羧基形成不稳定加合物,即席夫碱,这是一可逆反应;席夫碱又可通过Amadori转位重排生成稳定的氨基-1-脱氧-2-酮糖加合物,称  相似文献   

8.
目的爆发性1型糖尿病起病急,血淀粉酶多数升高。本研究以爆发性1型糖尿病血淀粉酶升高和普通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淀粉酶升高比较,主要是明确血淀粉酶升高在爆发性1型糖尿病发病中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爆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以普通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对照组,两组血淀粉酶之间行t检验,说明二者差异,以P<0.05说明二者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二者无显著差异。结果爆发性1型糖尿病糖尿病血淀粉酶升高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淀粉酶升高检验,P>0.05,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爆发性1型糖尿病病毒对胰腺外分泌腺破坏是偶发事件,并不具有普遍性,血淀粉酶升高主要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法骨化醇对儿童1型糖尿病(T1MD)血糖控制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2年7月我院收治及门诊治疗的基层儿童T1MD患儿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两组均予以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进行健康教育等宣教。治疗组在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法骨化醇0.00025mg口服每周3次,共3个月,每月观察期间2次共6次的血糖控制情况.结果治疗组18例空腹血糖值均〈7.00mol/L者16例;对照组空腹血糖值控制〈7.00mol/L者12例,1例发生酮症酸中毒。结论阿法骨化醇有利于基层儿童1型糖尿病伴营养不良者血糖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3C胰岛素泵对老年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调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1型糖尿病患者46例,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3C组各23例。对照组使用回顾式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3C组使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输注胰岛素、Carelink糖尿病综合管理软件对患者进行血糖管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2 h血糖和2 h胰岛素,以及两组患者血糖达标天数和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次数。结果治疗后3C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2 h血糖、空腹胰岛素和2 h胰岛素控制均优于对照组(P<0.001);3C组在治疗期间发生低血糖的次数(P=0.001)和血糖达标的天数(P<0.001)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胰岛素,并使用Carelink糖尿病综合管理软件对患者进行血糖管理可以更有效、更安全控制老年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研究者称,“进餐时以Amylin公司的普兰林肽(pramlintide)(Ⅰ)替代糊精,作为胰岛素治疗的辅助药,可改善对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体重的长期控制。”  相似文献   

12.
李牧  蒋家雄 《云南医药》1989,10(6):351-353
三七总皂甙和三七皂甙C_1为三七绒根的有效成份之一。本实验中小鼠用断尾及摘除眼球取血,用葡萄糖氧化酶方法测定血糖值。实验结果提示:三七总甙有协同胰高血糖素的升血糖作用,与之相反,三七皂甙C_1则有拮抗胰高血糖素的升血糖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二苯乙烯类化合物E1的降糖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灌胃给予二苯乙烯类化合物E1对实验性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NIDDM )大鼠的降糖作用。方法 通过尾静脉注射小剂量链佐菌素 (streptozotocin ,STZ)来损伤大鼠胰岛细胞造成其糖耐量异常 ,继而喂以高糖 -高脂饲料来诱发动物肥胖形成的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结果 灌胃给予二苯乙烯类化合物E1能明显降低NIDDM大鼠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实验 (OGTT)各时间点的血糖值 ;二苯乙烯类化合物E1.0 1mmol·L-1及 0 0 0 1mmol·L-1对βTC3 细胞无刺激其分泌胰岛素作用。结论 二苯乙烯类化合物E1的降糖作用并非通过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而可能是通过增加胰岛素作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肾综合征出血热合并高血糖病人在肾综合征出血热痊愈1年后的血糖变化情况和胰岛功能状况。方法 对48例肾综合征出血热合并高血糖病人痊愈1年后随访,测定空腹血糖、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胰岛细胞分泌指数,对血糖仍高组与血糖恢复组及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血糖仍高组HOMA—IR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血糖恢复正常组、血糖仍高组HOMA—IR低于正常对照组和血糖恢复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肾综合征出血热合并高血糖病人,57.14%的高血糖为一过性,与应激及治疗有关。42.86%的高血糖为持续性,其原因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细胞分泌功能下降均有关,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细节护理对于胰岛素泵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从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于我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选取60例1型糖尿病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根据护理方案分成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进行护理的对照组(n=30),与在此基础上加入细节护理的观察组(n=30)。对两组患者经各自护理方案干预后,血糖控制情况、心理状态等相关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采用细节护理的观察组包括餐前血糖、餐后2 h血糖、血糖达标时间、心理状态等相关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上述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胰岛素泵治疗的1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细节护理能够有效提高血糖控制效果,降低低血糖发生率,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依从性,能够更加安全稳定地控制患者血糖,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胰岛素泵(CSII)联合动态血糖监测仪(CGMS)(双C)在1型糖尿病(T1DM)儿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T1DM患儿72例,在每日8次微量血糖仪血糖监测下采用CSII治疗.其中,25例加用CGMS(A组),47例未用CGMS(B组).比较两组血糖稳定达标时间、低血糖事件(血糖<3.9 mmol/L)发生次数和住院时间间的差异;分析两法所测血糖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组血糖稳定达标时间明显短于B组[(3.96±1.02)d vs.(5.60±1.17)d](P<0.05);A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B组[(6.44±0.96)d vs.(7.79±1.33)d](P<0.05);发现低血糖事件A组高于B组[(2.60±1.19)次vs.(1.17±0.70)次](P<0.05).CGMS所监测血糖值与手指血微量血糖仪所测血糖值呈正相关(r=0.905,P<0.01).结论 CGMS和微量血糖仪均能指导CSII治疗儿童T1DM.采用双C指导治疗临床达标时间、住院时间短,但易发现低血糖事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HbA1c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Y)的各点血糖及平均血糖(MBG)的相关性。方法对1092例为明确糖尿病诊断的高度怀疑糖尿病的就诊者(男648例,女444例)行OGTr并测定HbA1c。计算HbA1c与OGTT各点血糖以及MBG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HbA1c与OGTT各点血糖及MBG均有高度正相关,其中HbA1c与空腹血糖(FPG)、OGYr2小时血糖(2hPG)、MBG的相关系数达到0.8。非糖尿病组与糖尿病组HbA1c与OGTT各点血糖及MBG也均有显著正相关。HbA1c不同水平的4组中,除了6.5%≤HbA1c〈7.5%组HbA1c与OGTr半小时血糖(0.5hPG)、OGTT1小时血糖(1hPG)无相关性,其他各组内HbA1c与各项血糖均有显著正相关。结论HbA1c与OGTT各点血糖及MBG均有高度正相关。糖尿病的监测应血糖、HbA1c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1h血糖(1h PG)对P波离散度(PWD)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OGTT糖耐量正常者(NGT),进一步根据1h PG值分为NGT<8.6 mmol/L组(n=45)和NGT≥8.6 mmol/L组(n=15),分别测定两组的PWD、血脂,并作心脏超声检查,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与NGT<8.6 mmol/L组比较,NGT≥8.6 mmol/L组的PWD延长(42±12 ms vs.34±11 ms,P<0.05)。结论 OGTT 1h PG升高可致PWD延长,可能是房颤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德谷胰岛素(IDeg)与甘精胰岛素(IGlar)在中国北方1型糖尿病患者中血糖变异性(GV)的差异.方法 采用开放标签、随机、双向交叉研究,16例接受餐时加基础胰岛素治疗的中国北方1型糖尿病患者随机(1:1)分到2个治疗序列(A:基础胰岛素为IDeg-IGlar,B:基础胰岛素为IGlar-IDeg),在为期...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是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糖代谢紊乱包含质与量的变化,糖尿病高危人群具有发展为糖尿病及心血管并发症高风险,有必要早期进行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本文在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基础上,就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血糖波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血糖波动对机体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一定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